医 第38页
-
古代儿科名医一些简单有效的诊病方法
一些简单有效的诊病方法 养孩子最怕什么?养过或正在养的家长都最清楚不过,就是怕孩子生病。抱到西医那里抽血打针,且不说请假、堵车什么的,光听孩子哭就足以就让人心碎。笔者家住首都儿研所附近,每次路过,触目皆是患儿家长抱着孩子神情慌乱、身心疲惫之状,令人不忍侧目。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找中医给孩子看病。但中医儿科也有自身的难处,就是很难通过通常的望闻问切给孩子诊断。小儿难以方脉,语言表达能力又有限,所以中医留下一句名言: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 其实,古代的中医...
-
儿童亚健康状态 中医调理办法多
成人有亚健康,孩子也有亚健康吗?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刘素文介绍,孩子确实也有亚健康,只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长期的亚健康状态常常影响到其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从而使孩子身高体重不达标,容易感冒,长期咳嗽、反复扁桃腺炎、哮喘反复发作等,因而孩子的亚健康不容忽视。 什么是儿童亚健康 “好东西都给孩子吃了,为什么他还是这么瘦,还总是生病?”好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刘主任说,这就是亚健康状态,儿童脱离母体6个月后,其在母体中吸收储存的营养消耗殆尽,而从母乳中吸收的营养又不足...
-
中医治疗多汗症 几则方药
皮肤出汗过多或稍动就出汗,称为多汗和自汗症。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而致,或素体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津液外溢而致。同时亦与精神紧张、焦虑、恐怖、愤怒,以及某些疾病如神经官能症、甲亢等密切相关。多为对称性发生于手掌、足底、前额、腋部和外阴等处,尤以手掌、足底为多见。若情绪激动或紧张时,汗珠可呈点滴状滴流。中医治疗多汗症有较好疗效,其治则为清热利湿止汗,益气固表止汗。这里介绍几则行之有效的方药。 1.熟附片30克(先煎),肉苁蓉、生地黄、山萸肉、巴戟天、五味子各12克,党参...
-
小儿腹泻的中医治疗
小儿腹泻又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根据发病季节、病史(包括喂养史和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易于作出临床诊断。必须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和性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注意寻找病因,肠道内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比较困难,从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考虑,可先根据大便常规有无白细胞将腹泻分为两组: 1.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为侵袭性以外的病因(如病毒、非侵袭性细菌、寄生虫等肠道内、外感染或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应与下列疾病鉴别。①生理性腹...
-
小儿体质的中医分型与饮食调护
正常小儿气旺血盛,生机蓬勃,生长发育良好,阴阳协调。但不少小儿由先天和后天的多种因素的影响,阴阳偏盛偏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病征。按中医辨证,常有以下四型。现对各型的特征及其饮食调护规则,作简要介绍。 一、脾胃虚弱型此类孩子常有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差,常易呕吐腹泻、腹胀、腹痛或便秘,体瘦乏力,面色少华。其调护原则为健脾养胃,益气助运。应多给能促进食欲和消化功能的食疗药膳,以帮助其提高食欲,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营养状态。 山药茯苓粥:山药(鲜品)60克,茯苓粉15克,粳米50克。山药切碎加入粳米中煮粥待熟,加人茯苓粉和...
-
小儿疳积的中医治疗
小儿出现面黄肌瘦、困倦懒言、食少 纳呆、挑食、食后脘腹胀满、四肢无力、少. 气自汗、大便时干时稀等症状,中医称之 为脾疳,俗称“疳积”。 小儿脾疳治宜健脾和胃、消疳化积。 可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麦芽、神曲、 山药、扁豆、莱菔子、薏苡仁、鸡内金各5 克,生姜2片,大枣5枚,砂仁、木香、甘 草各2克。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服。 也可采用下列食疗法: 方一:大枣8枚,山药10克,大麦 20克,加红糖适量,共煮稀粥食用,每日 1剂。 方二:莲子10克(去皮去芯),薏苡 仁、大米各20克...
-
江苏名医治儿童打鼾方
江苏名医治儿童打鼾(肺脾气虚)方 处方:黄芪、太子参、玄参、白芍、防风、茯苓各 10克,炒白术、陈皮、柴胡、桔梗各6克,甘草3 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化痰散结。用于治疗儿童打鼾,中医辨证属肺脾气虚型。症见鼻塞,涕色白,咯痰白黏,扁桃体、腺样体触之较软,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腹胀纳呆,易感冒,夜间打鼾,舌淡胖,有齿痕,脉细无力。 专家点评:儿童打鼾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病理现象,绝大多数是鼻咽部腺样体及扁桃体肥大所致。因炎症反复刺激,腺体淋巴组织与结缔组织增生,腺体...
-
小孩打呼噜怎么办?中医调护
孩子打呼噜,很多宝妈认为是孩子白天玩的太累了,夜里才会打呼噜,呼噜打的越响,就睡的越香。真的是这样吗?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王静称,睡觉打呼噜的现象比较普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一般健康的儿童睡觉不会打呼噜,一旦孩子长期睡觉打呼噜,可能就预示着孩子的身体健康出现了状况。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小孩打呼噜怎么办? 宝宝打呼噜的原因 王静介绍,打呼噜是呼吸道不通畅的表现,比如,孩子感冒了,严重鼻塞就会导致睡觉打呼噜,这种呼噜是暂时的,感冒好了,呼噜声就自然消失了。如果孩子长期打...
-
新生儿败血症中医疗法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婴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病病死率高,合并症多,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早产儿、男孩、胎膜早破>24小时、母产时发热、羊水有腐败恶臭味的婴儿发病率高。 病因病机 内因多与新生婴儿的形体不足,尤其早产和未成熟者、产时受损的婴儿,正气虚弱,御邪之力低下相关。外因则为邪毒侵袭。邪毒盛于体内,化热化火而见发热烦躁,哭闹不安,热极生风可见惊厥,热深厥深,手足逆冷。邪入心包,症见昏迷,邪毒入营伤络,气不摄血,血溢肌肤可见面色青紫,皮肤、黏膜出...
-
自汗盗汗老出虚汗 中医有方
人们在炎热的夏季、运动和吃饭时,适当出点汗是正常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出汗,达到调节体温、排除代谢废物和体内垃圾的目的。 但是,若在安静状态下和睡眠中经常出汗很多,甚至大汗淋漓,有的还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就属于病态。 对老出虚汗者,应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以自汗(在清醒时出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躯干为主,并伴有精神疲惫、食欲下降、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周身无力、少气懒言、面黄肌瘦等症者,是为气虚,治宜益气固表止汗,选用生黄芪、太子参、炒白术、炒防风、浮小麦、煅牡蛎各15~20克,水煎服。轻者可单...
-
小儿磨牙症预防调护 中医辨证论治验案
常克运用清热泻脾散治疗小儿磨牙症经验 小儿磨牙症是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患儿在无意识状态下出现下颌肌肉规律性伸缩咀嚼的副功能活动[1]。该病多见于夜间,故又称夜磨牙,其病因多为精神过度紧张、牙齿咬合关系不协调、神经异常等[2]。现代医学以心理与行为学疗法、药物疗法、咬合干预疗法等对症治疗为主,但个体疗效差异较大[1]。 常克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临床经验丰富,致力于儿科疾病的诊治。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见常克教授善用清热泻脾散加...
-
中医汗证方药 治反复汗出一年余
患者陈某,女,49岁。2021年6月19日初诊。诉反复汗出一年余。患者1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术后出现头面汗出、不分昼夜,伴见面红烘热,头晕失眠,恶风,全身肌肉酸痛不适,言语喋喋不休,时欲悲伤落泪,舌红、苔白腻,脉细。 诊断:(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型)汗证(西医称为多汗症)。 方药:桂枝10g,白芍15g,大枣15g,甘草6g,生姜2片,酸枣仁30g。4剂。每日1剂,水煎(或用煎药机按规范煎煮,或按要求煎煮2次后混合),早、晚饭后15~30分钟各温服1次,每次约200mL。 6月2...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析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泄泻选穴规律
泄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大便次数增 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特征。小儿乳食不 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的食物, 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 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 因成泄泻 [ 1 ] ,伤食泄泻临床较为常见。推拿作为 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对小儿伤食泄泻具有调理 肠腑、渗湿止泻、健脾助运而止泻的功效。推拿 不使用药物,不会增加肠胃的负担,无痛苦和不 良反应,容易被患儿接受。本研 究 通过对 近 1 0 年推拿治疗小儿伤食泄泻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临床选穴规律,以便...
-
中医对小儿多汗进行辨证论治
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和生理现象,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过泄则耗,伤人之正气,导致体质虚弱,疾病缠身。中医对小儿多汗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气阴亏虚 以盗汗为主或有自汗、身体消瘦、心烦少寐、寐后多汗等症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舌质淡、苔少、脉细数等症。治则:益气养阴、止汗。方用党参、麦冬、五味子各6克,酸枣仁4克,茯苓、黄芪各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服,连服3~7服。 肺气不足 见汗出怕风、动则多汗、容易感冒咳嗽、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
-
宝宝蛲虫病 中医疗法大全
蛲虫病是由蠕形住肠线虫寄生于人体回肠、盲肠和结肠等处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多见于小儿,以肛周瘙痒、烦躁不安为主要表现。潜伏期2~6周。局部表现肛周与会阴部奇痒,以夜间为甚,常影响睡眠;腹部隐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肛门胀坠感;儿童可有烦躁不安、失眠、夜惊、惊厥或癔病发作。可出现蛲虫性阑尾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膀胱炎、皮肤损害、前列腺炎、结肠炎等异位损害表现。患儿入睡1~3小时后在肛门皱襞、会阴等处可找到乳白色小线虫。清晨未大便前蛲虫卵检出率高。 主要治疗方法为驱虫治疗。并发蛲虫性阑尾炎者,在进行驱...
-
中医穴位疗法治小儿遗尿
遗尿是指3岁以上小儿睡眠中以不自主排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儿科常见病,俗称“尿床”。该病常反复发作,虽然预防后较好,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或病后体弱,脾肺气虚致三焦气化不利,肺、脾、肾三经之气不固,膀胱失约而成。少数患儿因肝经湿热,疏泄失常,火热内迫,热迫膀胱,膀胱不藏而引起。 西医学认为兴奋、惊恐、过度疲劳,或对新环境不适应而精神紧张,或缺乏照顾及训练,或膀胱容量小等原因均可导致膀胱括约肌功能失调而发生遗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