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39页

医 第39页

  • 中医艾灸敲打穴位治遗尿

    中医艾灸敲打穴位治遗尿

    中医学认为,肾气不足,膀胱约束功能失调,不能制约水道,是造成小儿遗尿的主要原因。多数遗尿患者夜间熟睡不易唤醒,即使唤醒也常处于神识模糊的状态。因此治疗上宜用醒脑开窍和温补肾阳的治疗方法。根据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的理论,选用督脉上的穴位,可温补人体的阳气,另外选用头皮上的其他穴位,可醒脑开窍。 具体的治疗方法是,取督脉上的百会穴(在头顶两耳尖连线中点),以及此穴旁开1寸处,从前向后的纵向线,用手指尖在这些部位敲打。每个部份各5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以上治疗部份正处于大脑皮层尿便中枢的投射区,刺激此处有助于提高...

  • 中医自汗案 心胸汗出案

    中医自汗案 心胸汗出案

    国医大师张磊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学验俱丰,德术双馨,在治疗内科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汗证的治疗有自己独特的认识。 汗是人体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的产物,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病理之汗称为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导致汗液排泄失常的病证,临床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张磊临床治疗汗证注重审证求因,认为治疗汗证不可拘泥于“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之说,要辨证论治,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说:&ldquo...

  • 小儿泄泻 中医治湿热泄泻处方

    小儿泄泻 中医治湿热泄泻处方

    小儿泄泻分外感、内伤两大类,大致概括为寒湿、湿热、伤食、虚寒泄泻四种。无论何种泄泻,均与“脾”“湿”二字攸关,故《黄帝内经》有“脾病飧泄”“湿胜则濡泻”之说。现介绍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治疗泄泻验案四则,并附辨析。 湿热泄泻 案1:刘某,男,10个月。长夏感受暑湿之邪,身热汗少,大便稀黄,其气热臭,日七八次,烦躁不安,口渴引饮,小溲短赤,舌苔淡黄厚腻,指纹浮红。证属暑湿伤脾,腑阳不司分利,治以祛暑利...

  • 小儿夜啼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夜啼中医推拿疗法

      夜啼是指小儿经常在夜间啼哭的一种病证。有的阵阵哭啼,哭后仍能入睡。有的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一般多见于半岁以内的婴幼儿,持续时间数日至数月不定。   病因病机   小儿夜啼多由脾寒、心热、惊恐、食积所致。   中医认为由于中焦脾寒,寒性收引,气血凝滞不通;胎热结于心脾,邪热上乘于心而扰乱心神;偶见异物,暴受惊恐,以致心志不宁,神不守舍;或食积胃脘,胃不和则卧不安等致使患儿阴阳失调,不寐而啼。   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   该病的治疗原则为安神宁志。中焦脾寒者温中散寒,健脾安神;心经积热...

  • 儿童鼾症 中医从气痰火论治 痰浊临证思辨

    儿童鼾症 中医从气痰火论治 痰浊临证思辨

    •儿童鼾症当从气、痰、火论治,三者常常夹杂而致病,其中又以痰浊更为关键。 •根据中医“形神合一”理论,疾病与情绪关联密切,在诊疗中需关注患儿的情志变化以改善躯体的症状。 •儿童鼾症的自我调护非常重要。家长首先要加强孩子的日常防护,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儿童鼾症归属于中医“鼻鼾”“鼾睡”“鼾眠”等范畴,指以气道阻塞、气息出入受阻造成的以睡眠中出现鼾声、气息滞涩...

  • 小儿遗尿 中医治法大全

    小儿遗尿 中医治法大全

      遗尿症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排尿失常性疾病,一般指3岁以后仍不能自觉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自觉排尿。遗尿症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遗尿指3岁后仍不能自觉控制排尿,或夜间尿床;继发性遗尿是指曾经出现过自觉控制排尿,而在年龄增长之后(4~5岁)再次出现不能自觉控制排尿或夜间尿床。此症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偶可延长到12~18岁,男孩较女孩多见。   病因病机   下元虚寒,肾气不足:小儿因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虚弱导致肾气不足,下元虚冷,不能温养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不能约制水道,而为遗尿。   肺脾...

  • “夜哭郎”中医叫夜啼 推荐验方

    “夜哭郎”中医叫夜啼 推荐验方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许多妈妈都让家里的“夜哭郎”折腾得苦不堪言。对于“夜哭郎”们,是不是就束手无策了呢?中医养生专家推荐一验方,治疗“夜哭郎”很有效果。推荐验方: 蝉蜕5克,钩藤6克,柏子仁6克,夜交藤3克,茯神5克,黄连3克,甘草5克,酸枣仁1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服完,连用7天。 评 “夜哭郎”,中医叫夜啼,是指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不少孩子白天好好的,可是一到晚上就烦躁不安...

  • 中医看待小儿多汗 如何调理

    中医看待小儿多汗 如何调理

    在门诊,经常遇到家长们说小朋友汗比较多,特别是活动后或者睡眠时;很多家长疑惑这个多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天我们来说说多汗这些事。 从西医生理来讲,小儿时期由于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大,微血管分布较多,且小儿多活泼好动,故出汗一般比成人多。由于环境温度过高,衣被过厚,剧烈运动等原因,导致多汗是机体调节体温所必须的过程,这种称生理性多汗,属正常现象。如夏季气候炎热而致小儿多汗;婴幼儿刚入睡时,头颈部出汗,熟睡后汗就减少;宝宝游戏、跑跳后出汗多,一般情况很好;冬天宝宝衣服穿得过多,晚上被子盖得太厚,加上室内空调...

  • 小孩遗尿症 中医有招

    小孩遗尿症 中医有招

      小孩尿床很正常,如果5岁后还经常性尿床,每周两次以上并持续达6个月,就为遗尿症。   要治疗孩子尿床,首先要知道原因,河南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李玮说,小孩尿床是肾气不足,即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还有膀胱括约肌功能差(憋不住尿)、脾胃虚弱等问题。以上几种原因可单独存在,也可互相作用。需医生具体诊断,根据小儿体质辨证进行中药治疗,因疗程长,可把中药加工成膏滋剂、散剂服用,大点的孩子可以做成水丸按疗程服用。   针灸康复科主任医师焦乃军说,小孩子不适用成人的艾灸肚脐的方法治疗尿频,因为成人尿频原因是肾阳不足...

  • 小儿汗证 中医治则治法 止汗固本 标本同治

    小儿汗证 中医治则治法 止汗固本 标本同治

    张骠治疗小儿汗证经验 小儿汗证指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安静状态下,全身或某些部位较正常儿童汗出过多的病证[1]。小儿汗证多见于2~6岁儿童,一般分为自汗和盗汗两大类,由于小儿自汗与盗汗常并见,故统称为汗证。自汗,即不分寤寐而汗出过多,《景岳全书·汗证》云:“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即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云:“盗汗者,眠睡而汗自出也。”张骠,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儿科学博士生导师,师承中医...

  • 汗证,自汗阳虚,盗汗阴虚,中医药方

    汗证,自汗阳虚,盗汗阴虚,中医药方

    汗证是指因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反常的病证。其间,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不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故患血液耗伤的患者,不可再发其汗。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凹凸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可,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r...

  • 中医辨治小儿五迟 五软案一例

    中医辨治小儿五迟 五软案一例

    患者,男,6岁。发育迟缓,心智发育落后,智力较同龄儿偏低。患儿频繁感冒,每日晨起咳嗽明显,白天持续流鼻涕,每次感冒发烧肚子都会比周围皮肤温度高。现患儿肌肉松软无力,性格敏感,烦躁易怒,对生人易产生抵触警戒心理,大便干,多日1次,舌质淡,苔白厚腻,齿痕较明显,有明显口臭,脉弦细无力。 诊断:(太阴病里虚兼里滞型)小儿五迟、五软。 方药:四逆汤加半夏、肉桂、茯苓、怀山药、生甘草240g,生附片240g(碎),干姜240g,生半夏240g(碎),肉桂240g(碎),茯苓320g,怀山药480g,熬膏(...

  • 小儿夜啼 中医及时止啼方

    小儿夜啼 中医及时止啼方

    不少婴幼儿白天能安然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小儿夜啼。本病多见于初生婴儿和半岁以下的婴幼儿,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 啼哭是婴幼儿的一种本能反应。因为婴幼儿尚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当出现饥饿、口渴、衣着过冷或过热、尿布潮湿、臀部或腋下皮肤糜烂、湿疹搔痒或虫咬等原因就会引起婴幼儿不适。此时婴幼儿表达要求和痛苦的主要方式就是啼哭。当不适因素解除后,婴幼儿就能及时止啼。以上所述这些还不属于病态。 临床上,小儿夜啼的常见原因主要有脾胃虚寒、心火上炎、惊恐伤神、食...

  • 小儿蛲虫病 中医内外治法

    小儿蛲虫病 中医内外治法

    蛲虫病,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于不注意卫生, 通过染有蛲虫卵的手指或食物进入口中而引起。它的症状以 肛门奇痒为特征。尤以晚间痒得更厉害,在肛门可以发现很 细很细的小白虫。幼儿得了此病,常在夜间啼哭,白天又喜 笑如常。有的在睡后惊叫不安,有的搔痒时搔破肛门引起溃 烂。在女孩可因蛲虫爬入前阴而引起前阴奇痒。若爬入尿道, 常易引起夜间遗尿。治疗以杀虫为主,分内治、外治两法。 内治法 处方 (1)榧子用砂土炒熟,取仁研成细粉,每用10~15克,与 米粥同食。每日吃1次。连续吃3天。 (2)匾蓄10克 榧子肉...

  • 钩虫病中医偏方

    钩虫病中医偏方

    钩虫病,也有叫做“桑叶黄”,“懒黄病”或“黄胖病” 的。多由于钩虫的幼虫由皮肤钻入人体所致。当人们赤脚在 菜园、桑园或果园等粪地上工作时,如被钩虫幼虫侵入,当 天晚上足部皮肤即发奇痒,接着出现红斑。搔痒时,红斑逐 渐突起,形成小水泡,甚至破溃化脓,随即出现喉痒,咳嗽, 吐痰或痰中带有血丝。经过五至六星期后,就会出现上腹部 不适,或感疼痛。大便一时秘结,一时泄泻,有时夹有血丝 或不消化食物。面色苍白,眼白有紫色云斑,一身浮肿带土 黄色。 本病后...

  • 小儿睡惊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睡惊症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睡惊症是指在深睡眠期(或称非快速动眼 睡眠, NREM) 的第Ⅲ、 Ⅳ期, 儿童突然发出尖叫或呼 喊, 伴有惊恐表情、 自主神经症状和不自主的动作行 为表现的一种病症 [1-2] , 在中医被称为 “夜惊” , 对于 它的描述散在见于 “不寐” “夜啼” “客仵” 等疾病 范畴之中 [3] 。 本病常为家长所忽视, 认为只是亚健康 的一种表现。 但是长期而持续的睡眠障碍有可能会 造成严重后果, 逐渐发展为儿童明显的行...

  • 中医的汗一共有6种

    中医的汗一共有6种

    很多朋友动不动就说自己“盗汗”。但究竟什么叫盗汗,可能还是很多人不太明白。其实中医的汗一共有6种:自汗、战汗、盗汗、多汗、绝汗、闭汗。 自汗 清醒时没怎么活动或干脆没有活动时,无缘无故地出汗称为自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 “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室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临床表现 阳虚自汗,必恶寒(怕冷);火热自汗,必燥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身体似灌了铅...

  •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是由于喂养不当,体内脾胃不和,或脾胃阴虚或饮食积滞引起的消化不良证。中医分四型辨证施治。 1.饮食失调:喂养不当,影响受纳运化,患儿不思饮食,体瘦,易哭,大便烂,指纹淡。 治法:消食导滞。 处方: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鸡内金各5克,枳壳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脾胃不和:患儿不思饮食,大便烂,小便黄,胃部不适,舌苔腻,指纹红。 治法:清热化滞,理脾助运。 处方:茯苓、藿香、焦神曲、焦谷芽各10克,木香、川朴、川连各3克,鸡内金、栀子各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3...

  • 治小儿腹痛中医方

    治小儿腹痛中医方

      焉某,男,12岁。患儿因上课时感腹痛剧烈,在家长带领下来诊。   刻诊:形体瘦削,表情痛苦;触诊:腹软,腹部广泛压痛,以下腹部为甚,无反跳痛。舌淡红苔白干厚,边有齿痕,舌中心有黄苔。脉弦急。   经询问家长,该患儿2天未解大便,平素便秘,不思饮食,时有腹痛腹胀。故断为脾约之证,燥屎内结,腑气不通。   组方:党参10克,沙参15克,生地20克,石斛15克,枳壳10克,大黄6克(后下),玄明粉5克(烊化),厚朴3克,木香3克,生甘草3克。3剂,水煎服,日1剂,日服3次。   并嘱:如果大便次数...

  • 性早熟 中医辨证为阴虚火旺和肝郁化火证型

    性早熟 中医辨证为阴虚火旺和肝郁化火证型

    “性早熟”这一名称来源于西医学,古代医学文献中论述较少,但对人体的发育过程却有明确的认识。《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从这一论述中,可以看出,古人观察到性成熟年齡应该是女子14岁左右,男子16岁左右,从出现第二性征到发育成熟整个过程约需1.5~6年。现临床以女孩8岁以...

  • 小儿厌食怎么办 中医分型论治

    小儿厌食怎么办 中医分型论治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证。小儿厌食怎么办,中医采用分型论治,效果良好。   脾运失健   症见面色少华,不思纳食,时而乏味,或伴胸脘痞闷,嗳气泛恶,大便不调,偶尔多食后脘腹胀,形体偏瘦,而精神状态尚好,舌淡红,舌苔白或薄腻,脉尚有力。治宜和脾健运开胃,取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苍术6克,厚朴3克,陈皮2克,甘草1克,枳壳2克,藿香2克,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生姜为引。中成药可以选用小儿胃宝片,每次1~5片,每日3次;或小儿香橘丸,每次1/2~1丸,每日两...

  • 婴幼儿夜间烦躁哭闹不睡 中医治方

    婴幼儿夜间烦躁哭闹不睡 中医治方

    张炜,男,1962年出生,主任医师,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南阳张仲景医院业务院长,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南阳理工学院兼职教授。1985年8月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系,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中医儿科工作37年,潜心于仲景学术研究,致力于中医儿科经方临床应用研究。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黄连、黄芩、白芍、炙甘草各2~3g,生龙牡各6~9g,甜叶菊0.5g。(此为中药颗粒剂1剂之量。体重3kg用2g,体重5kg用3g,可视婴幼儿体重、月龄、病情增减。)...

  • 弘扬中医药文化 为少儿心理健康护航

    弘扬中医药文化 为少儿心理健康护航

    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提出应关注重视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笔者认为,在少儿心理健康方面,中医也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9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该行动方案提出,到2022年年底,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中医健康养生文化所倡导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观点,对于构建有利于儿童...

  • 主治幼儿慢惊风证名医验方

    主治幼儿慢惊风证名医验方

    组成及用法:黄芪30克,白术6克, 当归6克, 炒枣仁9克, 党参9克, 炙甘草6克, 白芍6克,山萸肉3克, 破故纸3克,蝉衣6克,天麻9克, 枸杞子6克,核桃1个(连皮打碎)。水煎,每日1剂分3~5服。 主治:幼儿慢惊风证。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王聘贤老先生的经验方。王氏师从近代名医张锡纯、何廉臣、张山雷,为贵州四大名医之一。王氏对幼儿慢惊风研究颇深,曾将诸家方剂一一比较分析,又验之于临床,认为王清任之可保立苏汤最为切中病情,疗效最为显著,因蝉衣主小儿壮热惊痫,天麻主小儿风痫惊气,...

  • 中医运用于小儿疳积的治疗体会

    中医运用于小儿疳积的治疗体会

    全国名中医吴荣祖是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吴佩衡先生之嫡孙,吴氏中医学第二代学术继承人,其学术思想继承吴佩衡先生的钦安吴氏扶阳派学术特点且有发挥。他精于内、妇、儿、外诸疾,笔者有幸作为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师近3年,侍诊左右,受益匪浅,对吴荣祖自创“小儿复圆汤”运用于疳积的治疗略有体会,就其治疗经验在此做简要论述。 “小儿复圆汤”组方释义 “小儿复圆汤”是吴荣祖之验方。吴荣祖在临证时,针对常见之:饮食不佳,抵抗力、免疫力...

  • 1例幼儿轮状病毒的中医治疗

    1例幼儿轮状病毒的中医治疗

    患儿,女,13个月,于12月12日无明显诱因,突发呕吐,进食即吐,伴发热,最高39℃。就诊于太原市儿童医院,化验血常规:中性粒细胞8.16×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7.9%,淋巴细胞数0.77×109/L,淋巴细胞比率8.3%,CRP正常,腹部彩超未见异常,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给予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效不佳。服药2天呕吐加重,不能进食,泻下水样便,日10余次,精神萎靡。 后又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便常规化验便颜色:黄色,便潜血(-),便白细胞(-),便红细胞(-),脂肪球...

  • 中医儿科学术流派与五运六气

    中医儿科学术流派与五运六气

    中医学的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研究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学说。五运六气理论凝聚了古人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疫病的流行是在一定时空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黄帝内经》认为疫病的发生是天、人、邪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三虚致疫”,若没有相应的运气条件,仅有病毒是产生不了大疫情的。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说:“凡大疫之年,多有难识之症,医者绝无把握,方药杂投,夭枉不少,要得其总决,当就三年中司天在泉,推气候之相乖者在何处,再合本年...

  • 咳嗽时候尿液不受控制 中医典型病例

    咳嗽时候尿液不受控制 中医典型病例

    咳则遗尿指的是咳嗽时候尿液不受控制流出来,其表现与西医的压力性尿失禁类似,咳嗽剧烈时增加腹压,当腹压突然增加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此病女性多见,常见于肥胖、高龄患者。而中医亦早有记载,如《素问·咳论》:“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但是咳嗽首先责之于肺,肺气宣肃失常,导致咳嗽。因此治疗咳则遗尿一般要从肺、肾二脏考虑,兼顾感受邪气的不同加减药物。兹举一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黄某,女性,32岁。患者于2017年5月24日来诊,诉感冒后咳嗽已经一月余,一直在...

  • 从中医角度防治小儿腹泻

    从中医角度防治小儿腹泻

    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很多,如小儿天生脾胃虚弱,加之气候多变、喂养不当等。从中医角度看,小儿腹泻可分为寒湿型、湿热型、食滞型、脾虚型、脾肾阳虚型等五种类型,不同证型用不同的方法,才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寒湿型该证型多因受寒或过食生冷食物引起,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色淡,清浠有泡沫,臭气不重,或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止泻,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湿热型主要表现为大便稀...

  • 中医如何认识汗 你的“汗情”有异常吗

    中医如何认识汗 你的“汗情”有异常吗

    高温酷暑,出汗在所难免,适量出汗有助于身体健康,大量出汗则有可能导致体虚。今天我们就谈谈出汗与我们身体之间的关系。 中医如何认识汗 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孔)排出之液体。所以《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也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