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汗证

汗证

  • 摄阳汤治疗汗证。摄阳汤秘方制作方法。

    摄阳汤治疗汗证。摄阳汤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摄阳汤的秘方制作方法,摄阳汤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汗证。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摄阳汤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主治功效:汗证。...

  • 扑汗方治疗小儿汗证。扑汗方秘方制作方法。

    扑汗方治疗小儿汗证。扑汗方秘方制作方法。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扑汗方的秘方制作方法,扑汗方的配方治疗功效用于小儿汗证。欢迎大家收藏。 秘方配方:扑汗方秘方的配方仅会员可见,欢迎注册查看。 主治功效:小儿汗证。...

  • 桂枝汤治汗证效果佳

    桂枝汤治汗证效果佳

      桂枝汤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剂,其治疗作用广泛,加减衍化的方剂很多,故有“群方之冠”的称谓。   本方现代用法为:桂枝、芍药、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个,水煎温服,每日1剂,一般3~5天可愈。此方是治自汗和多汗的有效方剂,能使营卫调和、阴阳调节。   需要注意的是,感冒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黏腻、酒肉等食物。晓华...

  • 双足白天大量汗出 汗证处方

    双足白天大量汗出 汗证处方

    汗证(一) 陈某,女,39岁。2013年3月16日就诊。双足白天大量汗出5年。诉每晚必须洗脚后,感觉舒适方可入睡,一醒来即开始出现双足汗出,整个白天不断,时间稍久则将鞋袜打湿,故白天必须多次洗脚,甚为不便和苦恼。刻诊:口干,便秘干结,寐欠安,舌红、苔薄,脉细弦。 处方:当归10 g,酸枣仁15 g,柏子仁15 g,天冬15 g,麦冬15 g,丹参30 g,玄参15 g,党参15 g,五味子10 g,生地黄20 g,茯苓15 g,桔梗10 g,远志10 g,桂枝15 g,白芍15 g,甘草6 g,大枣...

  • 汗证极易汗出 处方5剂而瘥

    汗证极易汗出 处方5剂而瘥

    汗证(二) 胡某,男,63岁。2011年4月28日就诊。自诉极易汗出6年,曾于三甲医院服用神经精神类药物无效,亦服诸多中药亦罔效。刻诊:神差,面色萎黄,动则汗出,畏冷,易感冒,汗出为全身大汗出,无法自制,瞬时湿衣。纳可,寐安,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桂枝30 g,白芍30 g,生姜3片,炙甘草10 g,大枣10 g,制附片15 g(先煎),煅龙牡各30 g,山茱萸100 g,乌梅10 g,炙黄芪30 g,5剂。直到2012年5月10日再次就诊,诉上次服药后汗出顿解。 今又有复发迹...

  • 补心敛汗 肖玉坤治疗汗证方

    补心敛汗 肖玉坤治疗汗证方

    湖南名医治汗证(气阴两虚)方 处方:党参20克,麦冬10克,五味子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益气养阴,补心敛汗。用于治疗汗证, 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型。症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 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口渴咽干,自感虚热,舌 淡,脉虚无力。 创方者:肖玉坤 湖南名医治汗证(阴虚阳扰)方 处方:当归、生地各12克,熟地15克,黄连3 克,黄芩、黄柏各10克,黄芪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 功效主治:滋阴清热,固表止汗。川于治疗汗证, 中医辨证属阴虚阳扰型。症见...

  • 特殊盗汗证 运用山楂配当归治愈

    特殊盗汗证 运用山楂配当归治愈

      盗汗属于临床常见病,此病之汗是指除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出汗外的寐中汗出,醒来汗自止的现象。该病多由肺气不足、营卫不和、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而致。笔者临证中曾经遇见1例特殊盗汗证,运用山楂配当归治愈,报道如下:   张某,男,30岁,1999年12月24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酒,因婚姻问题时有郁闷。3年前结婚,婚后不久出现夜间熟睡后腰以下出冰冷汗水,上半身潮热汗出,并逐渐伴有性功能减退,婚后妻子一直未孕。经多医以肾虚治疗,未曾显效。半年前,夫妻俩去三甲医院检查,排除妻子不孕。丈夫...

  • 汗证治案举隅 自汗盗汗治疗体会

    汗证治案举隅 自汗盗汗治疗体会

    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病因病机不 同,遣方用药也不相 同,现将治疗体会介 绍如下。 1.肺脾气虚。营卫 不和 张某,女,47岁, 初诊:证见汗出不止, 活动后更甚,畏风,容 易感冒,体倦乏力,少 气懒言,食欲不振,食 少纳差,时有嗳气、饱 胀,大便稀溏,舌质淡 苔白滑,脉沉细。辨证 为自汗,属肺脾气虚、 营卫不和。治宜健脾补 肺,收敛止汗。方用黄 芪汤加减:黄芪30克, 党参15克,茯苓15 克,白术15克,自芍 30克,甘草10克,炒 谷芽30克,炒麦芽30 克,龙骨30克,牡蛎 30克。水煎2次,取汁 混合...

  • 严苍山辨治汗证验案三则

    严苍山辨治汗证验案三则

    典型案例一 刘某,男,29岁。初诊:据述初则自汗如沫,年余不止,其他一切如常,唯脉象大而应指有力,苔薄白干。此属气阴两虚。因内火妄动则亢阳逼津液而外泄,也与阳虚自汗者有别,故仿六黄汤法加减治之,以观其效。方药:黄芪皮9g,大生熟地各12g,知柏各6g(盐水炒),川连1.8g(盐水炒),五味子2.4g,当归身9g,生甘草3g,豆衣9g,浮小麦9g,煅龙牡各12g,移山人参4.5g。 二诊:脉象较和,汗出较减,改为汤丸,以资久服。黄芪皮9g,大生熟地各12g,知柏各6g,川连1.5g,龙牡各15g,...

  • 中医汗证方药 治反复汗出一年余

    中医汗证方药 治反复汗出一年余

    患者陈某,女,49岁。2021年6月19日初诊。诉反复汗出一年余。患者1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术后出现头面汗出、不分昼夜,伴见面红烘热,头晕失眠,恶风,全身肌肉酸痛不适,言语喋喋不休,时欲悲伤落泪,舌红、苔白腻,脉细。 诊断:(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型)汗证(西医称为多汗症)。 方药:桂枝10g,白芍15g,大枣15g,甘草6g,生姜2片,酸枣仁30g。4剂。每日1剂,水煎(或用煎药机按规范煎煮,或按要求煎煮2次后混合),早、晚饭后15~30分钟各温服1次,每次约200mL。 6月2...

  • 小儿汗证(多汗)敛肺止汗方

    小儿汗证(多汗)敛肺止汗方

    孙浩,男,1928年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国医名师”,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仪征市“臣”字门中医儿科第五代继承人。早年跟随其父孙谨臣学医,后又跟随当代中医儿科泰斗江育仁教授左右,临证擅治儿科内科杂症。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管理60余年,出版著作2部,发表论文150余篇。   组成及用法:五味子、五倍子各等...

  • 汗证病机为阴阳失调 腠理不固 治疗要辨虚实

    汗证病机为阴阳失调 腠理不固 治疗要辨虚实

    阳气蒸腾阴液,使阴液出于腠理而为汗。汗证是临床中的常见病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的汗液外泄失常。 汗证主要分为自汗与盗汗,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后自止者,称为盗汗。 中医学认为汗证是由于病后体虚、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所致,多与心悸、失眠、眩晕、耳鸣等病证同时并见。现代医学在治疗汗证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此病具有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等特点,优势显著。 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 历代医家对汗证的论述...

  • 小儿汗证 中医治则治法 止汗固本 标本同治

    小儿汗证 中医治则治法 止汗固本 标本同治

    张骠治疗小儿汗证经验 小儿汗证指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安静状态下,全身或某些部位较正常儿童汗出过多的病证[1]。小儿汗证多见于2~6岁儿童,一般分为自汗和盗汗两大类,由于小儿自汗与盗汗常并见,故统称为汗证。自汗,即不分寤寐而汗出过多,《景岳全书·汗证》云:“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即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云:“盗汗者,眠睡而汗自出也。”张骠,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儿科学博士生导师,师承中医...

  • 汗证,自汗阳虚,盗汗阴虚,中医药方

    汗证,自汗阳虚,盗汗阴虚,中医药方

    汗证是指因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反常的病证。其间,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不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故患血液耗伤的患者,不可再发其汗。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凹凸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可,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r...

  • 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 辨汗诊病汗与五脏的关系

    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 辨汗诊病汗与五脏的关系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黄帝内经》有关汗的论述颇多,本文系统梳理《黄帝内经》有关汗的相关经文,包括汗的概念、汗出机制、汗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关系、汗证、汗的诊断价值以及发汗法的临床应用,并结合致病因素将汗出异常予以五脏分证。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汗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表现,汗证亦是临床常见病证。汗出异常在多种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价值。《黄帝内经》有关汗的论述计有200余处,其中许多内容被目前临床所忽略。为全面系统了解汗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

  •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漏汗证案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漏汗证案

    方某,女,84岁。因自觉身体发热,汗出如洗、恶风2周,于2018年7月10日来诊。要求开“中药感冒药”予以治疗。患者诉1月前因吹风扇后出现恶寒、发热、头痛、汗出等症状,在我院全科门诊予以“感冒疏风胶囊”“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治疗后,头痛明显好转,但汗出异常,晨起后稍活动即汗湿衣衫,又自行服用“感冒疏风胶囊”,症状未见好转。刻下:动则汗出、恶风、气短乏力、膝关节屈伸不利、小便量少,白天2次,舌淡,苔薄,脉浮而无力等。予以桂枝...

  • 常克治疗小儿汗证经验

    常克治疗小儿汗证经验

    小儿汗证是指儿童在正常环境及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无故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1]。中医对汗证的认识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时期,在中医古代医籍中多被记载为“多汗”“灌汗”“大汗”“漏汗”等。小儿汗证多见于2~6岁儿童,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常克教授是四川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数十载,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治学严...

  • “汗证”病名考简

    “汗证”病名考简

    汗证, 指汗出异常的证候。 一般分自汗、 盗汗两 类。 其中, 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劳累、 炎热、 衣着过暖、 服用发汗药等, 而白昼时时汗出, 动辄益 甚者, 称为自汗; 寐中汗出, 醒来自止者, 称为盗汗, 亦称寝汗 [1-3] 。 但由于病情的不同, 汗证亦有阴汗、 阳 汗之分; 从汗出部位的不同, 汗证有头汗、 额汗、 腋 汗、 胸汗、 背汗、 手足汗、 偏沮……的区分; 由于出汗 量的不同, 有狂汗、 无汗……之分; 根据愈后特点, 有 战汗...

    精品偏方 2024-03-08 13 0 汗证
  • 来复汤治疗汗证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体会

    来复汤治疗汗证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体会

    汗是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表现之一,汗证亦是临床常见病证。来复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对大病后不能自复者疗效卓著。笔者采用来复汤治疗外感后虚汗淋漓,甚至汗出欲脱之证,取得较好的疗效,故从元气和肝的关系,探讨来复汤的制方之道。 1 肝与元气之生理 1.1 肝应春性升发,助元气之布散 从四季而论,肝应春,又称厥阴之脉,所谓“两阴交尽,一阳初生”,经一冬之潜藏、收纳,蓄势而待发,于冬至之日,一阳初生,春生萌动,草木皆初生,引领地下阳热之气向上萌动。人应自然,张锡纯认为...

  • 辨治小儿汗证中医典型病例

    辨治小儿汗证中医典型病例

    小儿汗证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 以全身或局部汗 出过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之 一 [1] 。北宋儿科大家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列 23 则 医案, 却专门将汗证列为一则, 论述导致小儿汗证的 3 种不同病机 [2] , 由此可见多见及多变。现代研究表 明汗液中含有钠、 钾等电解质, 长期汗出过多、 大汗淋 漓, 可使小儿体液中电解质紊乱, 营养物质消耗, 导致 儿童机体免疫力下降, 易感他疾。因而积极防治本病 与小儿的生长发育、 营养健康等关系十分密切。桂金 贵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多三十余...

  • 汗证 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中医从虚论治从实论治

    汗证 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中医从虚论治从实论治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汗证耗伤人体的气血津液,并有汗出亡阳的告诫,因此历代医家对汗证的治疗格外重视。 全国名中医白长川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临证擅用经方论治疑难杂症。白长川认为汗证多本虚标实,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实以痰、湿、瘀为主。笔者现将白长川从虚实论治汗证经验略作浅析,以飨读者。 治分虚实 从虚论治 补肺益气,固表止汗白长川认为,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补肺同时,不忘健脾,脾旺则气血足,腠理致密,固摄阴...

  • 汗证案 自汗虚损处方浮小麦

    汗证案 自汗虚损处方浮小麦

    患者男,56岁,因“饮食时好时差,反复汗出3个月余,伴有颜面㿠白2周”于2023年1月6日就诊。患者3个月前饮食量开始减少,偶伴汗出,自以为是天气炎热、饮食不节所致,并未引起重视。后病情有加重迹象,时好时差,反复就诊多次,具体诊断用药不详,病情未得到控制。1个月前出现发热(具体温度不详)、轻微咳嗽等,随即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新冠病毒感染、营养不良等,收入住院,予以注射干扰素、抗病毒等治疗,病情得到控制,1周后出院。回到家中,患者再次出现饮食不佳,时有汗出,伴有...

  • 围绝经期多汗证病案1则

    围绝经期多汗证病案1则

    患者,女,57岁,2019年5月6日就诊于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主诉:汗出过多5年余。现病史:患者5年前出现前额、前胸部及背部出汗过多症状,动辄出汗,后病情进展,静坐时亦汗出较甚,体倦乏力,汗出时间长达1~2h,每日2~3次,每日需换衣3次,手足偏冷,肤冷黏腻,伴潮热,偶有盗汗,无家族史,不嗜食辛辣刺激食物,喜饮温水,5年前出现月经周期紊乱,3年前已绝经,舌质红,苔薄白有裂纹,脉细弱。西医诊断:围绝经期多汗证。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汗证)。治法:患者取俯卧位,选取肺俞(双)、心俞(双)、肾俞(双)穴,采用0.25m...

  • 中医淋证挟汗证

    中医淋证挟汗证

    患者为56岁女性,因长期打麻将憋尿,3个月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后在某西医院住院治疗2个月,疗效不显,诊为尿道综合征,该院泌尿专家因无良策,建议中医治疗,故来我院。 患者入院时,三大常规、各项生化检查、尿培养均未发现阳性结果,患者每日排尿多达30余次,有不畅感,畏寒,每晚需穿厚衣棉裤入睡,动则短气,汗出如雨,睡眠差,手足心热,口干,每日需饮冷水2000余毫升,舌质淡,无苔,舌上满布津液,脉沉细。治以金匮肾气丸加减,寓阴中求阳,另用吴茱萸研末外敷涌泉穴引火归原。 再诊时,患者小便次数明显减少,形体...

  • 从心论治糖尿病汗证 从肝论治从脾论治

    从心论治糖尿病汗证 从肝论治从脾论治

    糖尿病汗证从五脏辨治探讨 糖尿病汗症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患病率为17%~78%,约60%糖尿病患者最终将出现泌汗异常[1]。其临床表现个体差异性较大,特点多以头面部、颈项、前胸汗出较多,部分表现为手、足心汗出较多,而双下肢无汗。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为中医学汗证范畴。糖尿病汗证病机总归为阴阳、气血、津液以及脏腑功能失调,腠理开合失司而致津液外泄为汗。 《素问·阴阳别论》言:“阳加于阴谓之汗”,认为汗液乃人体阳气蒸化津液的代谢产物...

  • 汗证中医可分四型辨治

    汗证中医可分四型辨治

      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过度出汗者,中医称汗证。其临床表现通常有两类,白昼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见于西医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亢、风湿热、结核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病过程中。中医可分四型辨治:   气虚血亏型:以自汗为主,或有盗汗。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心悸眠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固表止汗,可选大补黄芪汤(《丹溪心法》)加减:黄芪、防风、川芎、山茱萸、当归、白术、甘草、五味子、人参、茯苓、熟地黄、肉苁蓉、浮小麦、...

  • 介绍其汗证治验一则

    介绍其汗证治验一则

      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王道坤教授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4年荣获甘肃省首届名中医称号。笔者现介绍其汗证治验一则。   陈某,女,56岁,2011年11月22日初诊。   诉:动辄汗出半月。患者素体虚弱,形体偏瘦,面色白,一月前感冒,服西药并输液治疗,疗效欠佳,缠绵难愈。现白天动辄汗出,汗出后身凉畏寒,夜间盗汗亦多,心慌心悸,余症不显,自感疲乏,食纳减。舌尖略红,苔薄白,脉细数。予以当归六黄汤合牡蛎散加味。   组方:当归15克,生黄芪15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

  •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汗证 瘾疹 心悸 发热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汗证 瘾疹 心悸 发热

    汪受传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儿科治验举隅 汪受传 ( 1946—) 男,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 究生导师,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 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研究所所长,兼任世界中医 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 分会名誉会长。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 50 载,医术精妙,尤善治小儿肺系疾病,见解独到。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 病脉证并治第六》 ,原文载 : &ldqu...

  • 汗证(盗汗,大汗不止)14秘方

    汗证(盗汗,大汗不止)14秘方

    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主方、验要如下: [方一] 桂枝6克,芍药5克,生姜3克,炙甘草2克,大枣3枚。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适用于营卫失和所致的自汗出。 [方二] 黑豆30克,桂圆肉10克,红枣30克。 均洗净后放在砂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煨1小时左右,1天内分2次吃完。连吃15天为1疗程。 本方调和营卫,适用于营卫失调所致的汗出。 [方三] 冬虫草1卜15克,鲜胎盘半个到1个,隔水...

  • 汗证(秘方数:6)

    汗证(秘方数:6)

    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症,即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小儿体禀腠理疏薄,在日常生活中,若因天气炎热,或衣着过厚,或喂奶过急,或活动剧烈,都可引起汗出,如无其他疾苦,不属病态。小儿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睡中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寐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现代医学主要分下列三方面来考虑病因;(1)全身性多汗,凡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循环功能不全、结缔组织疾病、自律神经功能失调疾病、营养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功能异常的疾病、食物性刺激、药物作用、中毒、精神因素等均可致之。(2)半侧...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