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第219页
-
中医住培应遵循自身规律
2015年,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开始开展,各地积极行动和探索。中、西医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都是加快促进医学生向合格临床医生的成长和转变,将医学生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阶段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临床工作的能力,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培训流程,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临床医生的水平达到相对同质化的效果。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个舶来品,对中医专业住院医师而言,尚没有十分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需要中医界同仁大胆探索,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自身规律,坚持结果导向,鼓励在培训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借助建立和完善毕业后医学教...
-
中医方证的科学内涵
评价一门医学理论是否科学,主要看其理论是否能正确指导临床,是否疗效确切,而经方、《伤寒》的科学性为世界共认,应当指出的是,其中的方证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有人怀疑中医不科学,经方的方证不过是经验之方而已,不具科学性,其主要原因是对中医,尤其是经方发展史缺乏认识,对经方理论缺乏认识,这里首先要解读方证的科学内涵。 1.方证本八纲之理:方证体现了八纲辨证,从《本经》和《汤液》及《伤寒》看,可知经方的每一方证,不同于一般的方剂,它既代表了该方药物的组成,亦包括了该方的适应证候。更值得注意的是,标明方药功用性能...
-
理性审视现代文化科学背景下的中医与西医
•相对于生命本质的主体认识和健康维系的基本宗旨,这些差异都是形式上的、非本质的,这些差异使中西医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具有了各自的局限和不足,这就需要通过互相借鉴与吸纳来使中西医的理论与方法得到补充和完善。 •中医和西医一样,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对中医学而言,哲学是工具、文化是背景,理念作向导,由无数科学细节构成的中医医学属性与西医学原本是一致的。而这也正是中西医实现对接和互融的基础和条件。 文化学者周有光曾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双文化时代,即每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和覆盖全世界...
-
追求医学真理的第二条路线
1982年,当我还是一名中医学院二年级学生时,因长期腹泻,久治不愈,很是苦恼。偶然的机会看到一篇文章中说脾胃功能不好可以练习内养功,我就立即开始如法练习,发现病情日渐好转,到第19天时真的就痊愈了。从此,我开始对气功产生了兴趣。 此时,虽然早已学完经络学说,但从小接受西方教育的我尚不能认同经络的存在,这令我对中医非常困惑。恰好我在图书馆看到了李少波著的《真气运行法》一书,当发现里面说到,通过练习真气运行五步功法后,可以感受到经络的循行时,我便开始自己练习真气运行五步功法,每天3次,每次半小时到1小时...
-
中医药也在走出国门 向世界传播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代表,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医药也在走出国门,向世界传播。但是,笔者认为,中医药走出国门,还面临三大阻力。 首先,文化、人种、民族差异,例如欧美白人基因不同,有人吃花生都会过敏休克死亡。有些国内行之有效的方药,国外就不一定有效。另外,有的国家法律禁用动物药。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适应当地的人文环境,掌握当地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中医药人出国行医,应有责任、敢担当、胆大心细。 其次,阻力来自日、韩、印、巴等国。中国虽是中医药大国,但日韩在中医药方面的实力不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