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217页

医 第217页

  • 中医用药的药量与药效 药量与病证

    中医用药的药量与药效 药量与病证

    常有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笔者亦如此认为,以下为笔者临床多年体会,期望能让读者得到些许体会。 药量与药效 中医用药的药量与药效是不成比例关系的,很多药物的功效会因药量大小而变化。升麻小量升阳举陷,大量则可败毒;荆芥小量十克内可疏风止痒,用至二十克乃至三十克则可发汗解表;薄荷小量有疏肝解郁之功,量大则为辛凉透表之剂;连翘常规剂量可败毒散结,为疮家圣药,大剂时则辛凉透表发汗,为温热要药;桑叶常量使用可散风清热,量大则可凉血止汗;红花小量养血,中量行血,大剂破血;枳壳、枳实量小宽中理气,大量则破气消积...

  • 加强中西医理论和临床研究

    加强中西医理论和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已经发展了60余年。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实践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青蒿素的发现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医药发展的繁荣前景。 当前,中医药研究汲取现代科学技术,形成中医、西医并重,相互借鉴的合作模式,大量临床数据和资料被积累,中西医结合所产生的医学成果正在由量变到质变发展。 笔者认为,为保障中医、西医并中发展,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加以引导、制定相应规划,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 变革医院管理模式 医疗机构应依靠政府...

  • 中医老师对学生应谆谆教诲以鼓励为主

    中医老师对学生应谆谆教诲以鼓励为主

    中医师实习带教是一门艺术,是医院、科室、带教医师的重要工作,带教成效对学生发展影响深远。带教老师应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管理方式、创新的带教模式、关注带教细节,让学生在进入职业生涯前,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具备熟练的诊疗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诊疗习惯,逐渐成长为合格的中医师。 从细节做起 从学生的仪表、语言、动作等细微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气质,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如穿着整洁端庄、语声和蔼亲切、动作沉着冷静……这些细节看似琐碎,但作为医生职业非拘此小节不可,因为医生...

  • 中医问诊归纳为十问

    中医问诊归纳为十问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在《难经·六十一难》中说:“问而知之谓之工。”工者,专精之谓也。清代叶霖曾说:“夫工于问者,非徒问其证,殆欲即其证以求其病因耳。”说明了问诊在临床辨证论治、审症求因中的重要作用。《冷庐医话·诊法》云:“《伤寒论》六经提纲,大半是凭乎问者。至于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及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则皆因问而知,此孙真人所以未诊先问也。&r...

  • 朱丹溪焚经成名医

    朱丹溪焚经成名医

    □山东杨吉生 朱丹溪自幼聪明好学,记性特别好,长大后更是四处寻访名师指点,以期有朝一日考取功名。但有一天他忽然把所有经书搬到院子里,放一把火烧毁了,这在同窗朋友中引起轰动。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他的老师和他的一席谈话,彻底改变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的老师叫许文懿,很有学问,当时年事已高,一身是病,常多日卧床不起,他很希望有个好医生给他治病,可是当时的医生都很平庸。这也难怪,因为世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能力强的人都读经书去了,没多少人学医。老师对这种现状真是痛心疾首。一天...

  • 高中生眼中的中医药

    高中生眼中的中医药

    5月20日晚上,偶然看到一档反映中医药文化的纪录片——《本草中国》,看着看着就入迷了。这一集的主题是时间,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我身边,陪我成长,跟我赛跑,有时候我可能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它的脚步,但对那些药农来说,时间像一位朋友,他们深知本草的奥秘,与花相约,与鸟做伴。老中医们都深知时间对成就一味好药的重要性,“春取桑枝,夏摘桑葚,秋打霜桑叶,冬刨桑白皮”,这些规律被古代的医者们所总结,又被现代的科技所证实。 我是一名高中生,从小到大体弱多病,每次生病爸妈都会第一时...

  •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

    中医原创思维模式

      以往,人们总是认为只有形式逻辑加实验才能是科学,爱因斯坦却提出,为什么中国没有走形式逻辑加实验的道路却形成了众多古代成就?中国的圣贤没有走上形式逻辑加实验的这两条路那是不用惊奇的,惊奇的是为什么取得许多古代的成就?这个问题很少有人回答过,我们的答案:那是因为采用了非逻辑形式的思维,如象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等。   但为什么16世纪以后近现代文明没有在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问。近400年来,还原论一直占据世界科学的统治地位,一切以还原论的“科学标准”为标准来衡量事物,中...

  • 从中医角度度有酒

    从中医角度度有酒

    中医经典认为:酒能“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浓肠胃,润皮肤,消忧愁”。酒类能够畅达情志,合理饮酒能使人情绪高昂,消除不良情志对肌体康健有替移默化的影响.少量饮用低度酒是有益的。但酒类的性质都偏热,会升火气.并且生痰湿。过量狂饮伤脾胃.消耗人体的能量.使人头昏脑涨:伤害人的精神.使脾气变得暴躁。长时间没节制的饮酒会得脂肪肝.甚至演化出肝硬化等危重症候.喝酒过多.还会引起男性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导致不孕不育。凡此种种.过度饮酒的危害不容小觑. 饮酒不仅要控量.还别忽视其他不利因素。首先.空腹...

  • 中医四诊合参“辨”出结果“证”

    中医四诊合参“辨”出结果“证”

      辨证论治是通过中医四诊合参“辨”出结果“证”,据“证”确定治疗方法的一种诊治模式。辨证论治只是中医学的诊治模式之一而不是唯一,虽是常用的诊治模式之一但不是“全能”。为了“人为地”保持中医特色,“违心”地说中医就是辨证论治,既会“曲解”辨证论治,也在影响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和健康发展。   辨病是治病求本的重要环节   《内经》记录病名30...

  • 古中医药学始祖:伏羲

    古中医药学始祖:伏羲

      伏羲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是中医药学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创立形成发展生生不息的总源头。伏羲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孕育了“天人合一”、“阴阳合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观,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化之根和安身立命之圭臬。中医药学术流派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可考分为三个流派: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灸》为一派;第二,由黄帝、岐伯讨论经脉的传说,到总结成《素女脉诀》为一派;第三,由...

  • 中医一直重视摄食养生

    中医一直重视摄食养生

      竹笥是由竹篾编织而成的盛物箱子,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48个竹笥,里边装满了五花八门的随葬物品。根据竹笥外边拴着的竹简标注统计,48个竹笥中装有食品类30笥,中草药及其植物茎类8笥,衣物及丝织品6笥,模型明器类4笥。由此可见,所有随葬品中食品类占到了62.5%,真正体现和突出了“民以食为天”这一特点。从30个食品竹笥所装食物来判断,西汉时期的主副食品异常丰富,主食有稻、麦、黍、栗、大豆、赤豆、麻子等谷物;副食有梨、梅、杨梅等果品,有东葵、芥菜、竹笋、姜、藕等蔬菜,还有牛、羊、猪、狗、兔...

  • 隋唐时代医学家——杨上善

    隋唐时代医学家——杨上善

    杨上善(约575~670 年),隋唐时代医学家,在隋大业年间(605~616年)任太医侍御,精于医术,诊疗出奇,能起沉疴。对《黄帝内经》有着较深研究,曾奉敕注《内经》,取《素问》及《灵抠》之内容,重新编次,著成《黄帝内经太素》,为分类研究《内经》的第一家。另外,尚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在对《内经》分类研究的同时,保存了《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面貌,而且存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书佚文方面,均有其学术价值。 科学分类。开类注《内经》之先河。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方式不一,有校订疏证者...

  • 中医冬病夏治

    中医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释疑 :答疑专家 湖南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 吴清明 湖南省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毛以林 湖南省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彭斌 1、 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指冬天容易发作,或遇寒加重的病症,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脾胃虚寒性胃脘痛等疾病。“夏治”指趁夏季气温高,体内阳气充沛,病情有所缓解时,采取内服温阳补气之药,外施敷贴、针灸等方法,以鼓舞人体正气,调和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

  • 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

    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向全国和全世界公布了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形势、指导思想、四个坚持的基本原则、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五大类二十四项重点任务、五个方面保障措施、三条途径组织实施等战略思想、战略规划和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指明了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确定了“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的目标,指引着中医人团结、奋发、有为地前行!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牢固树...

  • 中国“国医”

    中国“国医”

      “国医”是我国医学界自古沿用迄今的历史名词,亦即专指中医。两年前我国将某些在学术临床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通过相关领导部门的审核批准,由宣传媒体公布,誉之为“国医大师”。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崇高称誉,他们在中医药学传承、弘扬、发展与创新等方面属于代表性的人物。   读者也许会想,为什么会有“国医”这个名称?敝见认为: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其主要的学术内涵奠基于“儒学”,这也是中国医药学与国外西方医学在学术渊源...

  • 释题“中医文化”谈“秀才学医,笼里捉鸡”

    释题“中医文化”谈“秀才学医,笼里捉鸡”

    文化的形态有很多种,特别是对于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积淀的华夏大地。从荒蛮岁月的求神问卜到文明时代的行医济世,中医文化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哲学、宗教、文学、道德以及美学等内涵。它脱胎于中国特有的人文哲学理念,又通过反反复复的临床经验总结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科学理论体系,并在广泛的传承、传播中,不断赋予中华文化以新的内涵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释题“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的诞生,离不开中国传统的人文、哲学滋养,它博大精...

  • 用药和处方其实也是医生心性的投影

    用药和处方其实也是医生心性的投影

    @剑胆琴心 用药和处方其实也是医生心性的投影。朱良春先生说:“许多有成就的中医都有点偏执。金元四大家就是四个大偏执”。偏执不怕,真性显达即是大药!反观自己,现在的处方陷在假土性之中,看似温和通达,实际却阴柔黏滞,面面俱到,和稀泥一般,只有假土的遁隐而缺少真土的承载,唉!加强反省,以求脱困! @赵进喜大夫 昨晚京城首批优才欢聚一堂,共同讨论中医药传承、社会服务与国际传播!各界热心中医人士,也对中医药文化与服务提出独到见解!尤其是谈到穿山甲驯养,非杀戮式取甲等,很有...

  • 中医“发物”常分为以下几种

    中医“发物”常分为以下几种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便加紧残害开国有功之臣。元帅徐达患了“发背”,最忌吃鹅肉,朱元璋却别有用心地赐徐肥鹅一只。因鹅为发物,易动火发疮,《本草纲目》载有“鹅,气味俱厚,动风,发疮。”徐达明知其恶意,但又不敢违君之命,只好当场吃下。不久,徐达“发背”扩散而亡。   传说的真实性我们不做深究,但可以看出“发物”一说在民间流传的广泛和久远,现在也是许多患者关心的话题。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刘爱民博士介绍说,...

  • 为民间中医搭建“献宝”绿色通道

    为民间中医搭建“献宝”绿色通道

    毛泽东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触到一些民间中医们的诉求和反映,他们认为国家虽然对中医药很重视,但现实中却遭遇冷门,许多民间中医是“献宝”无门。 有一位吉林省的民间老中医反映,他受国家中医药政策的感召,想在有生之年将家传几代行之有效获过专利的秘方献给国家研究提高推广,以期造福于更多的民众。他找到当地科技部门,科技部门说不归他们管,要他找卫生或中医药管理部门,由于当地没有中医药管理部门,只有找到...

  • 中医学与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

    中医学与天文地理学及气象历法学

      理学宗师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门文化知识都有其理论思想基础,认识中医学的本质不在于以否定抛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导向的唯经验论。也不在于以扭曲肢解,甚或废弃其形而上理论思想为基础的唯科学化。而应广泛了解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产生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刻领会指导中医学理论思想体系构建形成的宇宙哲学观内涵,在于准确把握中医学一系列生理病理观点及其建构形成过程。   那么拥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深刻理解诸如脏腑理论、命门三焦理论、经络理论、伤寒六经理论、气血津...

  • 培养基于传承的中医药创新人才

    培养基于传承的中医药创新人才

      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中医药走向国际化的大趋势,对中医药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中医药大学重点突出中医药人才培养“重传承、重实践、重人文、重创新”的特点,以“提供资源、加强指导、注重评价、综合配套”为原则,强化“知识、技能、态度”的协调发展,达到“继承与创新”、“中医本色与时代特征”、“国际化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构建基于传承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中...

  • 中医内科疾病的外治法

    中医内科疾病的外治法

    中医内科疾病的外治法由来已久,本方法具有药少效捷、法简价廉、易于推广等特点,是别具匠心的治疗方法之一,今人应努力继承发掘,使之更加完备并发扬光大。 外治法的形成与发展 外治法始于《内经》,在《内经》中有用桂心渍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论述外治法颇多,如“火熏令其汗”,“赤豆纳鼻”、猪胆汁蜜导法、猪膏发煎润导大便、小儿积疳点药烙之、苦参汤洗法、雄黄熏法等,其治法已比较完备,可视为形成期。在其后的漫长历...

  • 让中医药更好为“健康陕西”服务

    让中医药更好为“健康陕西”服务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赴陕西调研中医药工作时指出:要让中医药更好为“健康陕西”服务。 陕西中医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张学文,郭诚杰两位国医大师以及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中医药专家。近年来,学校招收多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将中医药技术通过他们带出国门,传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笔者认为,借助丝路经济带,全面促进陕西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要将陕西省打造成通往...

  • 中医学是整体医学

    中医学是整体医学

      中医学是整体医学而不是局部医学,是动态医学而不是静态医学,是功能态医学而不是形态(解剖)医学,因而有着自身独特的诊治及预防疾病的原理。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诊断就是诊察了解、分析判断的过程。医学诊断是医生的认知活动过程。不同的医学诊断活动,有着各自不同的诊断依据、原理和方法。   (一)中医认识疾病发展的基本理论模型   1.“邪正相争”——最基本的病变发展演变规律   正常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中医规范辨证理论

    中医规范辨证理论

      长期以来,中医界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规范辨证理论体系。然而,由于六经理论,卫气营血、三焦理论的存在,外感病学一分为二的现状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所以统一、规范辨证理论,也就变得很困难。因此,结束寒温分离,实现寒温统一,是规范辨证理论的前提。   辨证,是医生对四诊等所收集到的与辨证相关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确定病变具体证型的一个过程,是指导临证立法、依法处方用药的依据。因此,规范辨证理论,有利于中医学的健康发展。   辨证,包括病位与病性、病因病机、病期与病变发展阶段、病势、邪气变化与正邪...

  • 中医是独特的 阐述中医教育观

    中医是独特的 阐述中医教育观

    •现代医学在世界各国的强大优势使得中医大夫们在与他们交流时必须使用他们的语言, 否则即使我们花很大的气力也等于对牛弹琴。 •中医在近代也是创新不断: 曲焕章的云南白药、郑钦安的火神扶阳、丁甘仁的寒温汇通、承淡安的针灸复兴、陈可冀的活血化瘀、夏桂成的周期疗法、屠呦呦的青蒿治疟、张颖清的生物全息、王琦的体质学说、王永炎的通腑化痰等。 在教育中,老师起着最为核心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是老师的职责。和古代相比,今天教育的最大变化在于学生知识和信息的来源已经远远超过老师的提供和传授。...

  • 当中医遇上了无证可辨

    当中医遇上了无证可辨

    周志朋 杨明珠 广西中医药大学 症状明显,但辨证不明,可谓无证可辨,实乃业医者之窘境,然在此种态势下该如何寻找出路,如何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企盼呢?笔者认为,当中医遇上了无证可辨,尝试使用汗、吐、下、温针四法中的某一种,也许它就是“无路”时的“又一村”。 《伤寒论》云:“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保持中医特色 未来中医精准医学的方向

    保持中医特色 未来中医精准医学的方向

    “精准医学”计划,由美国率先提出。随后,我国成立了“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委员会”,“中国版的精准医疗计划”也将启动。由此,“精准医疗”成为席卷世界的医学发展新高潮,医学界从原来的循证医学可能走向精准医学。 作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中医,如何认识精准医学,如何将精准医疗运用于临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医学道路,是中医学界需要深思与探索的新课题。 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定义,精准医疗是一个建立在了...

  • 中医精准医学:脉诊 分级诊疗

    中医精准医学:脉诊 分级诊疗

    “脉诊作为中医精准定位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中医学今后的发展中,必将起到引领作用。”日前在浙江舟山召开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上,会长刘炽京这一观点得到了多位中医脉象学专家的认同。 刘炽京提出,相较西医的精准医学诊疗思维,中医是针对个体个案的精准医学,中医精准医学根据异常脉动与药物和针刺对应来进行治疗。近代出现的微观脉为中医精准医学奠定了基础,通过微观脉技术,中医生更容易采集到精确靶点,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提供依据,也为辨证施治提供技术支持。...

  • 余午亭“新安余氏医学世家”祖师

    余午亭“新安余氏医学世家”祖师

      余午亭(1516~1601年),名淙。明·嘉靖万历年间新安歙县富山人,自幼攻读儒学,为邑之秀才。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堂兄余傅山(为湖北钟祥县令,工儒通医)辞官回归故里后,在歙邑常与名医汪宦、吴篁池、汪双泉等一同研讨医理,并设堂讲学,给余渥、江、吴等弟子论述脉学与证候,颇为独到精辟(见《论医汇粹》)。并尝以自己所得医术传于午亭,劝说午亭弃儒从医,告诫午亭从医医德为重,曰:“士人遭际不遇,诚能益世利人,斯不负所学。”受堂兄余傅山的教益及影响,余午亭遂弃儒而专心研究医...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医学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