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药 第305页

药 第305页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张景岳《新方八阵》用药规律分析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张景岳《新方八阵》用药规律分析

    新方八阵出自《景岳全书》 第 50 卷和 51 卷, 由 “八略” 和 “八阵” 组成, 八略主要论述治则和治法 , “八 阵” 收载景岳自创新方 186 首, 并据“八略” 分为补、 和、 攻、 散、 寒、 热、 固、 因八阵 [1 ] 。张景岳将兵法中辨证 法思想运用于中药组方遣药, 灵活伍用, 大胆创新, 不 仅配伍严谨, 而且用药精专 [2 -3 ] 。本文基于中医传承 辅助平台, 以 《景岳新方八阵浅解与应用》...

  • 冬瓜不仅是佳蔬 也是一味良药

    冬瓜不仅是佳蔬 也是一味良药

    冬瓜,形如枕, 故亦称枕瓜,又名水 芝、白瓜、冬瓜、地芒 等,属葫芦科植物, 我国各地皆有栽培。 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消凉爽口,且价 格低廉,因此是广大 普通百姓餐桌上常 见的一道佳蔬。 据营养学家测 定,每500克瓜肉中 含有蛋白质1.5克, 糖8克,粗纤维15 克,磷4.5克,以及大 量微量元素、维生素 C、B等,具有较高的 营养价值。 冬瓜不仅是佳蔬,也是一味良药。现 代医学研究认为,冬瓜内含有的丙醇二 酸,是一种能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的化合 物,可防止人体内脂肪的堆积,具有减肥、 降脂、美...

  • 治水肿必求肺脾肾三脏 方药多用温脾补肾之剂

    治水肿必求肺脾肾三脏 方药多用温脾补肾之剂

    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中,对水肿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方药的阐释,至今仍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化失常为主要病机 《内经》称水肿为“水”“水胀”,并初步认识到水肿主要是由过劳和感受外邪两方面引发。水肿的发病机理是由水精输布失调引起,而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三焦水道失畅的表现。水肿的发病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素问·水热穴论》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景...

  • 中医方剂中药味之间的相互制约

    中医方剂中药味之间的相互制约

    •中药有其限制性使用目录,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等配伍禁忌、用药禁忌以及剂量限度,这对于正确调剂配方及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者应利用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对方中药味进行合理地、有一定限制地取舍调度及使用,这样才能使方证更加贴切相符而臻于预期的治疗目的。 限制性使用,顾名思义,即可在规定的范围和一定的限度之内准许运用,超此规定和限度即为违规或超限,进而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控制。中药也有限制性使用目录,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等...

  • 辛温解表药虽均系辛温之品 主治证候亦有区别

    辛温解表药虽均系辛温之品 主治证候亦有区别

    辛温解表药,性味多属辛温,以发散风寒为其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所致的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表证。对咳嗽、水肿、疮疡及风湿痹痛等兼有表证者亦可应用。辛温解表药虽均系辛温之品,但又各有特性,主治证候亦有区别。 麻黄 桂枝 细辛 麻黄、桂枝、细辛发散风寒之力较强。麻黄、桂枝均主散太阳经肌表之风寒,然麻黄发汗作用大于桂枝,故用于无汗之表实证;桂枝不论有汗无汗皆可应用。麻黄又能开宣肺气,利水退肿,常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喘及水肿兼表证者;桂枝还可温通血脉,通阳化气,善治妇人血寒...

  • 坐药《伤寒论》

    坐药《伤寒论》

    •仲景医著中,“坐”主要有三种词性:作动词,表坐姿;作连词,表原因;作副词,表自然发生。“但坐”之“坐”应为动词。 •“坐药”是一专有名词,又称导药、坐导药,系将药物塞入阴道的用药方式。 “坐”,是仲景医著中较多用的字,有多个不同含义,本文予以梳理分析。 “坐”的三种词性 作动词,表坐姿 “坐...

  • 中医方证关系 中医方药关系

    中医方证关系 中医方药关系

    •方证相应的关系实质是“有是证则用是方”,即方与证之间有着相对固定不变的关系,这种对应关系还产生了“异病同治”现象。 •方与药之间存在着离合关系。方药相合反映了药物功用与方剂功效大体相同,方与药离则表现为同一药物在不同方剂中有选择性地发挥作用,以及因配伍产生的新效用。 作为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原则,选定药味、药量等组合而成的药方。组方讲章法,用药有规矩,这一过程尤其需要充分考虑处理好其间的各...

  • 明确中医药发展的新目标

    明确中医药发展的新目标

    中医药是中国人在几千年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渐创立的一门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医学科学和文化体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然在我国医药健康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赞扬:“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这一英明论断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和...

  • 《精彩诗图话中药》推介

    《精彩诗图话中药》推介

    中医药以其“简、便、验、廉”的特殊魅力,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周超凡教授融60多年中医药研究精华著成《精彩诗图话中药》一书,书中歌诀流畅,彩图精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雅俗共赏的科普性。 古人的中药论著虽然部分有歌诀,但歌诀多用专业术语,且为了追求歌诀的韵律优美,对于中药的功效描述不全面。如明代龚廷贤所著《药性歌括四百味》,其中描述人参的歌诀为“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歌诀韵律优美,朗朗上口,但对人参功效描述过于简单。《精彩诗图话中药》中...

  • 解表中成药 清热中成药 温里中成药 理气中成药

    解表中成药 清热中成药 温里中成药 理气中成药

    一、解表中成药   1、小青龙颗粒:用于风寒感冒,主治外寒里饮证,止咳平喘,亦可治疗过敏性鼻炎   2、九味羌活丸:用于风寒感冒,兼清里热   3、感冒清热颗粒:用于风寒感冒   4、午时茶颗粒:用于风寒感冒,内伤食积证   5、败毒散:用于风寒感冒   6、通宣理肺丸:用于风寒感冒,宣肺止咳   7、参苏丸:用于老年或病后、产后气虚而感受风寒者   8、银翘解毒片:用于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9、双黄连颗粒:用于风...

  • 处方用药的定性与定量

    处方用药的定性与定量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翻阅中国古医籍不难发现,部分中医复方标有方剂组成却没有注明药物剂量,或虽标有药物剂量但并未标明确切,如“马齿草一束”“上研匀,和稀米糊丸如皂角子大”。今年部分省市制定的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中只给出了复方的基本组成,并未提供具体药量。通过对比病例报告与诊疗方案可以发现,大部分中医处方时并未照搬指南推荐剂量。那么,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是怎样看待方药组成与剂量的?影响方药组成与剂量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处方要抓核...

  • 临床中特效中药 用药经验

    临床中特效中药 用药经验

    一、用药经验一(裴振峰) 临床中一些特效中药,用起来得心应手。 1、明目而推陈出新的特效药物:蝉蜕30克; 2、降十二经脉的要药:枇杷叶30克; 3、强脾动力的特效药物,灶心土炒白术50克,药物组成符合脾之火土的生理特点; 4、降尿酸的特效中药:鸡矢藤60克,消食化积功效的特殊应用; 5、耳聋耳鸣的特效药物:骨碎补50克; 6、反酸的特效中药:败酱草30克。 7、治疗牙龈出血的特效中药:竹茹40克; 8、眼部溢血的特效药物:桑...

  • 中医处方勿用生僻药名和难辨字迹

    中医处方勿用生僻药名和难辨字迹

    《吴医汇讲》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为清代名医唐笠山所编辑。近读该书,其中有两段关于中医处方用中药异名和处方字迹潦草的记述。 文章说国家征收赋税,通知单要写清楚,好让人看懂;良将带兵打仗,兵法上要求以神速为贵。作者曾经看见一张中医处方上有小草,一般人不知道小草就是远志,而认为是细小的甘草。又有一张医生开的处方上有蜀漆,市场上商人不知道蜀漆就是常山之苗,而叫加上干漆。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少,如把玉竹写成萎蕤,乳香写成薰陆,天麻写成独摇草,人乳写成蟠桃酒,鸽粪写成左蟠龙,灶心土写成伏龙肝等。很多中药原来都有古名,但...

  • 桃杏李食用药效

    桃杏李食用药效

      桃子味甘酸,性温,能生津润肠,活血消积,丰肌美肤;但多吃桃子易上火。杏,味酸,性热,入肝、心、胃经,能止渴生津,清热解毒;过食易致胃酸伤胃,还可腐蚀牙齿。李子性平,味甘、酸,入肝、肾经,能生津止渴,清肝除热,利水,多食伤脾胃。   眼下正值大量水果集中上市的夏季,而每每路过诱人的水果摊铺,便不由想起:“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这句古老的民间俗语,为何会有“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这句民间俗语,这种说法对否?带着这个疑问我去请教我的硕士生导师...

  • 中药仿单

    中药仿单

    中药仿单是附在单味中药或中成药包装上的药物说明书,主要介绍了药名、性味、功用、应用范围、禁忌、注意事项等,以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并作用于宣传药店的名号、地址、经营范围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各地个体经营的中药店中常能看到药店为扩大经营、招揽顾客、服务大众,在门前张贴广告、悬挂葫芦、画鱼符,橱窗里摆放着藏红花、冬虫夏草、海马、牛黄、珍珠、鹿茸、灵芝等多种奇珍名贵药材,并沿用多种多样的单味中药饮片和丸、散、膏、丹等中成药的仿单,介绍各种药物的疗效和服用方法,配方时将仿单包裹在相应的饮片或成药上,便于购药者辨认和...

  • 煎煮中药的容器十分重要

    煎煮中药的容器十分重要

    一个中药方子要想达到好的疗效,煎煮中药的容器十分重要。 虽然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化学等科学学科,但中国古代的医家们通过临床疗效的观察,同样获得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如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认为“温汤忌用铁器”;李时珍曰:“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这些说法是否有道理呢?不妨一起来看一看。 铁器和铜器一般不作为煎药容器。《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铁,辛,平,有毒。……凡诸草木药皆忌铁器,而补肾药尤忌之。&rdqu...

  • 精通“经药”才能精通“经方”

    精通“经药”才能精通“经方”

    近日,在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医经方经药精准临证研讨会暨祝之友教授中药临床药学经方经药学验传承班”上,四川洪雅县中医医院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祝之友教授呼吁:精通“经药”才能精通“经方”。 祝之友在《<神农本草经>药物古今临床应用解读》报告中指出,由于历史原因,经方中的有些药物虽然名称与现今相同,但品种、入药部位、性效等发生了变迁,即“古今方药不...

  • 温病学派用药以“轻清灵动”王孟英“调愆”理论

    温病学派用药以“轻清灵动”王孟英“调愆”理论

    王孟英“调愆”思想探讨 温病学派用药以“轻清灵动”著称, 其理论基础由王孟英 (以下称王氏) 进行了系统总结, 即“调愆”理论。纵观王氏著作, “调愆”思想贯穿始终。此为王氏集前贤之大成, 对温病学派医家论治疾病的发病观及方法论所做的一大贡献, 当为人所熟知。笔者对其进行研读, 探讨王氏“调愆”思想, 以飨同道。 发病观:百病皆由愆滞 王氏《归砚录·卷二》提出...

  • 罗勒可以用来泡茶入药 也可以做菜

    罗勒可以用来泡茶入药 也可以做菜

      罗勒也被称为九层塔、金不换、佩兰、香草头,是一种矮小、幼嫩的唇形科香草植物。每年的夏季,老家的房前屋后都会长出一株株的绿色罗勒。罗勒虽然不需要刻意栽培,也不值钱,但却可以用来泡茶、入药,也可以用来做菜,食用价值很高。   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家里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炎炎夏日、酷暑难当。为了消夏,母亲就掐一把罗勒叶给我们泡水喝。此外,也经常给家人做清凉爽口的罗勒茄子。   将近中午,母亲分别从院墙边和菜园里采摘罗勒叶、紫茄子,并清洗干净备用。接着,她手脚麻利地用刀将茄子蒂头切除...

  • 中医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 临证遣药组方

    中医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 临证遣药组方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比例与用量,已经是中医千古传承之难题,非师父不心传,非弟子不勤学,其实是用药之比例与用量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真不可言传么?其不知意也! 比 例 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临证遣药组方时对药量应严格要求,不得违其规律而施。常见的规律归纳如下: 药量大者为君,把持主体功效 在一首方剂中药物用量大者为君早有古训,君药是针对主要病因及主症而设,突出其药量以确保主治方向。 如麻黄汤中麻桂药量之比为3:2,是保证峻汗的最佳比例,不可轻易变动。...

  • “煮数沸”张锡纯深谙此特殊的煎药方法

    “煮数沸”张锡纯深谙此特殊的煎药方法

    《医学衷中参西录》煎药方法“煮数沸”浅探 “煮数沸”作为一种特殊的煎药方法,上溯秦汉,下迨民国,其应用比比皆是,源远流长。如《伤寒论》即有“先煮麻黄一两沸”、“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的记载。 近人张锡纯深谙此法,或救急猛煮,或略煎取气,每获良效。我们今天验之临床,若想重复古人的经验,亦必重视其频频告诫的煎服方法,方克有济。然而,随着计时工具的高速发展与普及,我们今天大多已经没有&ldquo...

  • 《实用中医方药手册》评介

    《实用中医方药手册》评介

    我刚开始学习中医时,没有书籍,都是借老师的书来抄写。1971年,我在书店买到了一本《实用中医方药手册》,没有具体作者署名。我如获至宝,常常秉煤油灯夜读至深更。在此后的见习实习中,我将该书装在工作衣口袋里随时查阅对照。近20年后,我才得知该书是由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王世民老师编著,最初为内部印刷。1984年出版署名王世民,后多次修订再版,迄今共印刷了62万余册,其读者面之广可想而知。 该书第一部分为方剂,按功用分类排列,主方下附有同类方剂。如解表剂,第一方为麻黄汤,其下附有三拗汤、华盖散、麻杏苡甘汤三方,每方有...

  • 从小说《夷坚志》看宋代医药

    从小说《夷坚志》看宋代医药

    南宋洪迈编著的笔记小说《夷坚志》,记载了2600多个宋代故事,其中有一个陈俞治病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说,陈俞的姐姐一家患了疫病,被巫师关于室内,陈俞便开窗通风,以所携带的苏合香丸救了姐姐全家,并让巫医认错。这个故事很简单,但隐含着许多有价值的医药信息。 一是两宋防疫治疫能力凸显。两宋存续不过320年,但其间有史可查的瘟疫就有49次,平均6年多即有一次,是我国历史上瘟疫频发的高峰期。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发挥了很好的防疫治疫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两宋王朝疾病防控体系的完善。 二是宋代医药已相当发达。《清明上...

  • 方剂加减法分药味的加减 方剂的合并

    方剂加减法分药味的加减 方剂的合并

    方不在多,贵乎加减得法 清代名医陈修园在他的著作中就非常明确地强调这种思想。古代医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良效的方剂,我们要深入学习,熟练掌握这些宝贵经验。但是临床上运用古人的方剂时,还要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因证进行加减变化,才能效如桴鼓。所以说对于方剂的运用,贵乎加减变化得法。如《外科正宗》有“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的说法。《易简方论》有“方取简练,不求繁多。盖简练熟历,则一茎草可化丈六金身。繁多散漫,则头绪杂,而莫知所以”之论。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也指...

  • 中医经方组方岐黄之术 剂量厚势性味厚势角药厚势

    中医经方组方岐黄之术 剂量厚势性味厚势角药厚势

    从弈理“布势”角度探讨经方组方规律 弈理、兵法、岐黄之术,其源同一,皆饱含中国传统文化“道”之蕴味,符合“道”之精神。清代棋圣施定庵在《弈理指归》中云:“古人以弈喻兵,体用皆合,此不易之成法”。先贤认为兵法与棋弈常有相通之处,两者皆围绕敌我双方的矛盾展开斗争,克敌制胜是统帅与弈者最终希望的结局。中医自古便有“用药如用兵”之说,明代医家张景岳,解甲转医,著有《古方八阵》与《新方八阵》,寓兵...

  • 敦煌古遗书法藏“不知名医方”角药配伍研究

    敦煌古遗书法藏“不知名医方”角药配伍研究

    方剂中药物的使用有单味药用(如单行)、两味药配伍即对药(如相须、相使为用),同时还有特定的三味药配伍即角药,角药在方剂配伍功效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临床用途。本文研究内容源于敦煌古遗书[1]法藏“不知名医方”,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文卷编号为“P”,因其无书名标题,定名为不知名医方。传世方共545方,其组方配伍法度严谨,寓意深刻,并重视八法的复合应用,如攻补并用、汗下并用、温清并用等,以适应疾病的复杂病机。本研究从角药层面对法藏“不知名医方”传世医方...

  • 学习方药中先生气化理论的体会

    学习方药中先生气化理论的体会

    •广义的气化是指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交感所产生的一切变化及其产生的现象。狭义的气化是指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生化代谢活动及其产生的生理病理现象。 •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生命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六气作用正常的结果,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气化现象的表现形式,五脏则是人体气化活动的主要载体。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是指人体元气来复,气化功能得以康复通转,邪气驱散,疾病向愈;若大气一衰,则出入废,神机化灭,气立孤危。 方药中(1921-1995),原名方...

  • 医“药”中医学的独特思维与人文情怀

    医“药”中医学的独特思维与人文情怀

    “医”“药”,这两个汉字的最初构成具有丰富的内涵,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中医学的独特思维与人文情怀,堪称“字里乾坤大”。我国古代医籍作者深谙书名的重要性,或直白或意象地在书名上极尽文思,画龙点睛。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系后人托人文始祖黄帝之名编著的医书。该书架构了中医理论的四梁八柱,奠定了中医药学的体系要义。书名意在彰显其起源性和权威性,大有君临天下、播撒仁心、医宗本源之意。 《金匮要略》系东汉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

  • 药证对应思路

    药证对应思路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草药专著,自古以来都是医者必读书目,是谓:“医者不可不知药,知药则必读‘本草’”。《神农本草经》通过归类把三百六十五味分为上、中、下三品,并记录了每一味药的产地、品种、功效,一药一用,简洁直观,主次分明,体现了药证对应的思想,是中药与中医高度统一的体现,是中药用于辨证论治的产物。后世在此基础上,创制了许多单味药组成的方剂,比如,独参汤大补元气,救逆固脱,用于治疗治元气大虚、昏厥、脉微欲绝及妇人崩产、脱血、血晕。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每一味药都是...

  • 理气药又称行气药 与泻下药祛湿药的配伍

    理气药又称行气药 与泻下药祛湿药的配伍

    浅析理气药在中药方剂学中的配伍应用 气为一身之主,气运行于机体表里内外,周而复始,以供给人体脏腑组织活动的动力。气表现为升、降、出、入4种运动方式,气的运动通过脏腑活动体现。若气的运动失常则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疾病发生。《素问·举痛论》言:“百病生于气也。”[1]气升降运动正常,则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维持动态平衡,而无气郁、气陷、气滞、气逆等病理状态。故正确配伍应用理气药是学习中药方剂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理气药又称行气药,是以疏通气机为主要功效的药...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