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第267页
-
读《三阴三阳统百病:赵进喜精讲〈伤寒论〉》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教授的新著《三阴三阳统百病:赵进喜精讲〈伤寒论〉》面世。该书是赵教授多年研读伤寒、深耕临床、执教讲学的荟萃之作,全书以三阴三阳系统论、体质论、方证论为纲,以伤寒条文之新释、方药之运用、疾病之接轨为目,旁及伤寒治学的境界思考,全面而又清晰地展现了三阴三阳系统视角下的伤寒全貌。 基于“阴阳三分”创伤寒三论 该书为三阴三阳正名,质难传统的六经辨证。作者指出,关于三阴三阳的实质,不管是经络、脏腑,还是阶段、综合,都同《伤寒论》原文存在一定矛盾,...
-
特禀质人群与齿痕舌 中医病案分析
特禀质人群常见舌象的应用探讨 体质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 中医学对此有诸多分类方法, 如五行归属划分法、心理特征分类法、藏象阴阳分类法、阴阳属性分类法等;现代中医体质学上集大成者, 为王琦教授主编的《中医体质学》, 其中首次提出特禀质的概念, 即特异性体质类型的总称, 这类殊状态体质大多是因为遗传因素和先天因素等所造成的, 主要包括遗传病体质、胎传体质和过敏体质等[1]。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舌诊对体质研究意义重大, 早在《伤寒杂病论》便有从舌辨治疾病记载[2], 舌象既可反映人体邪正阴阳盛...
-
夏季水果慢性病人选着吃
夏季是盛产水果的季节,水果摊上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但水果再好吃,也不能乱吃,尤其是患有某些疾病的人,一不留神吃错或吃多了水果,也会让人不舒服。 西瓜 西瓜甘甜多汁,清爽解渴,是盛夏消暑佳品,但因其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应慎食,有消化不良及胃肠道疾病者也应少吃,以免影响胃功能。为防止加重心脏、肾脏的负担,心衰或肾炎患者同样不宜多吃。 荔枝 荔枝味道甘甜鲜美,是果中佳品,因其营养价值高,适合老人、体质虚弱者、产妇及病后调养者食用。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若一次性食入荔枝过多,会引起外源性低血糖反应,导致...
-
攻邪治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张从正,字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以善用攻邪而著称,认为病由邪生,良医疗疾,当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主张以汗吐下三法先攻其邪气,邪气去而正气自复。张德英,河北中医学院教授,认为膏粱厚味而致脾土壅实,脾实酿生痰浊之邪,流淫四脏,百病由生。主张从痰论治疾病,先祛痰邪,后治他病。笔者有幸侍诊张德英教授,亲见先生以痰证之论,攻邪取效,屡起沉疴。本文欲通过分析比较两位医家的学术思想,探索攻邪思想跨越时空的相承与发展,以飨读者。 应时而生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时代特点并有与之相应的流行病,随之产生应时之医。张...
-
辨症不同于辨证《五十二病方》
辨症不同于辨证。所谓辨证,即通过四诊,进行八纲、脏腑等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等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病证。马王堆简帛医书中的症状辨症治疗学思想,即将疾病依据所表现症状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区分为若干小类,再制定与其相应的病名和治疗方法。从症状出发所得出的诊断结论是对证候本质的揭示,结论准确可靠、方便灵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是中医诊断的优势与特色所在。 什么是症状 症状指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直接感知患者的各种异常表现。...
-
少阳病属“半表半里”当从少阳治“呕而发热者”
小柴胡汤首载于汉代医家张仲景之《伤寒论》,他在《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98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胸中痛,或胁下痞硬,或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其方由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7味药物组成,是一首和解少阳病的主方。方中柴胡清解少阳之邪,且疏畅气机之瘀滞,黄芩清胸腹之蕴热,以除烦满,柴、芩合用,和解清热,以解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调畅胃气,以降逆止呕,人...
-
三伏天 饮食调节 防止疾病
三伏时节,湿热的气候条件使人体消耗增大,如果不注意营养元素的补充,容易引起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等的缺乏,从而影响人体新陈代谢,因此三伏天要讲究饮食调节,防止疾病“秋后算账”。 吃豆补蛋白质盛夏,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蛋白质消耗增加,多吃豆类可有效补充体内蛋白质的不足。暑多挟湿,空气湿度增高,湿易伤脾,湿热交蒸,人常感到头昏身重,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豆类多具有健脾利湿功效,伏天食用,能够有效缓解上述湿遏热伏的表现,令人神清气爽。 吃蔬菜水果补维生素在炎热的夏季,人体的维生素消耗加大,...
-
建立中医湿热病学助力中医药学发展
今年5月一部新书《中医湿热病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推出。本书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编著,我和庄爱文博士任主编,此书已初步完成了中医湿热病学的构建,也引发了对建立中医湿热病学的思考。 建立中医新学科是发展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 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新学科的不断建立,当然这种新学科的建立,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更不是凭空想象、主观臆断所能完成的。众所周知,任何重大科学成就都是在继承前人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综合前人有关成果,分析其已达到的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是近代自然科学研究...
-
湿热病 象症结合是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核心
象症结合治疗外感和内伤湿热病经验探析 湿热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类病证,为历代医家所研究和论述,不仅能以病的形式出现,如湿温病、暑湿病等;而且能以证候的形式出现,如肝胆湿热证、膀胱湿热证等。湿为阴邪,阻碍脾胃的运化和气机的运行,且易损伤阳气。热为阳邪,水液得热则蒸腾为湿,弥漫三焦,且易耗伤津液。热蕴湿中,湿遏热伏,湿热结合,难分难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极大的难度。研究表明,临床上如流行性感冒、湿疹、胃肠疾病、肝胆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和膀胱疾病等均与湿热有关[1]。不论湿热病以何种形式出现,抓住病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