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 第266页

病 第266页

  • 许多慢性病用通络法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许多慢性病用通络法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汉代张仲景之旋覆花汤、大黄䗪虫丸、抵挡丸等虫类药方剂开通络治疗之先河。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理论,为许多慢性病用通络法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络之法可总括为“虚则补之”使之通,“实则泻之”使之通,“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 络者,络脉之谓,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张景岳说阳络“浅而在外”,阴络“深而在内&rdqu...

  • 数脉的主病 数脉的特征 数脉的意义

    数脉的主病 数脉的特征 数脉的意义

    数脉是中医脉诊的纲领脉。面对病人,要分清寒热,寒热一旦把握,用药就有的放矢,而热症的主脉即是数脉。历代文献对数脉主病都有论述,笔者认为《医学集成》总结较为全面:“数脉为寒热,为虚劳,为痈疡。滑数洪数者多热,涩数细数者多寒,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多虚损。”这里的寒热即指外感病,如伤风、伤寒、温病、瘟疫等。 数脉的特征 结合历代文献,目前公认的数脉是一息六至。一息六至及以上,都可以归于数脉。这里的“六至”,是医者通过自己的呼吸来定的,调息是中医基本功,这...

  • 岭南地区湿邪致病的特性 湿热体质辨析与健康管理

    岭南地区湿邪致病的特性 湿热体质辨析与健康管理

    岭南中医湿证与慢性病防治创新模式探讨 传统概念中的岭南地区, 泛指大庾、骑田、越城、都庞、萌渚五岭山脉以南的区域[1]。岭南地区有着独特的人文信息及地理环境, 是我国地域文化都会的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而广东则为岭南文化发展的核心地带。鉴于岭南位于我国区域南端, 北以依托五岭作为屏障, 南濒近南海之滨, 归属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每年多数时间频受偏南、或偏东相对暖湿的气流影响, 故所在区域的气候较为雨多、热炎, 空气湿度偏大[2,3]。对此, 清代岭南名家何梦瑶指出:“岭南地卑土薄, 土薄则阳气...

  •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

    《伤寒杂病论》又作《伤寒卒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 著,该书创立了伤寒病“六经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 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 床诊疗专书。对于“伤寒”之义,后世认为“一切由于外来 邪气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证候在古代都叫做伤 寒”,笔者认为,过度引申“伤寒”之义会严重制约中医学 发展,不利于中西医相互融合。本文探讨《伤寒杂病论》 中“伤寒”之义,以期为临床提供理论...

  • 中医系统思维与慢性复杂性疾病

    中医系统思维与慢性复杂性疾病

    络病理论架构下的慢性复杂性疾病现代中医辨治探究 目前, 慢性复杂性疾病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其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1]。络病理论形成与发展在保持中医系统、整体、恒动、辨证观念优势同时, 引入西医先进的科研、诊疗技术及微观领域研究的先进成果, 集成中西医各自优势, 相辅相成, 在慢性复杂性疾病研究与诊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基于此, 本文将探究在络病理论架构下的慢性复杂性疾病现代中医辨治理念, 进而为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慢性复杂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系统思维与慢性复杂性疾...

  • 藏象之论 病机之论 标本之论 气化理论

    藏象之论 病机之论 标本之论 气化理论

    《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理论常识是以气—阴阳—五行—神理论为根底,使用干支甲子为演绎东西,论说地利气候与人类生计环境的改变联系、论说与气候改变相关的脏腑疾病盛行特征,以及怎么预测、治疗疾病。藏象、气机气化、组方法度、治则治法都是以五运六气常识为布景提出的,舍此则无以求治其文明源头和理论根基。这就是以为五运六气理论所凝练的学术态度是中医药理论开展的“臬圭”和“绳尺”的理由。 之所以命运理论凝练出的学术态度是中医药理论开展 的...

  • 六淫致病的核心理论

    六淫致病的核心理论

    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口渴、疲乏、汗出、尿黄为主要症状,若要细分,暑淫证包括暑伤津气证、暑湿袭表证、暑闭气机证、暑闭心包证,暑热动风证等。 暑,在《伤寒论》另有别称,中暑即暍病。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即是机体在高温环境下症状的描述,由于血管的扩张,轻症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症状,如大量出汗,可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严重者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重症中暑的表现,治以白虎加桂枝汤加减。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空气中的水分已接...

  • 风者,百病之始 中医学核心病因理论与实际临床

    风者,百病之始 中医学核心病因理论与实际临床

    由于风具有多重涵义,因此,在《黄帝内经》中,诸多对“风”的表述,部分是对所有外邪、虚邪致病属性、内涵特征的总概括与标定,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之“风”;部分又是对气化之风特征的描述,但这些内容皆被后世混同于气候要素的“风寒暑湿燥火”狭义之“风”之中,导致了外感病因内涵的混乱、认知的差误,亦导致作为中医学核心病因理论与实际临床的脱节。现列举如下。 关于“风者,百病之始” &ldquo...

  • 中医风的含义与演变 风淫病症举要

    中医风的含义与演变 风淫病症举要

    一、风的含义与演变 风的含义,风是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综合有关记载,风的含义与演变主要集在六个方面:一是形声字,虫为形符,凡为声符;二是风乃天地之使;三是阴阳怒而为风;四是八方之风,标志四季的律书;五是虫八天孵化而出;六是风淫末疾等。此外,风还可以作为地名、国名、官名、鸟名、诗赋名等。 在中医学领域中,将四时不正之气致病者,为淫或邪,内经有八风之说,东风名和风,伤在肝,外病在筋;东南风名熏风,伤在胃,外病在肌,南风名热风,伤在心,外病在脉;西南风名温风,伤在脾,外病在腹;西风名商风,伤在肺,...

  •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探讨及内涵浅析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探讨及内涵浅析

    1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源流追溯 中医治未病的观点最早可追溯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记载“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亦曰:“圣人为无为之事, 乐恬淡之能,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故寿命无穷, 与天地终。”《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的“上工救其萌芽”一句又补充提出了未病先防的另一个含义, 即“欲病救萌”, 在疾病出现萌芽...

  • 《伤寒论》方证之要病机为基 圆机活法不拘经方

    《伤寒论》方证之要病机为基 圆机活法不拘经方

    从《伤寒论》探讨方证辨证的思路 “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 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前提。“辨证”是中医诊断思维过程的核心[1]。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了如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等传统辨证方法。这些传统辨证方法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具备各自不同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从不同角度总结了各种疾病的证候演变规律, 至今仍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随着现代科...

  • 从西医病名与中医病证结合探讨中医未来发展之路

    从西医病名与中医病证结合探讨中医未来发展之路

    病名是临床实践中最基本的概念,代表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因中医病名较多,容易混淆难辨。中医和西医病名命名体系存在差异。由于现代人在古文修养方面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和西医在临床上的结合应用,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成为制约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中西医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背景下形成的学术思想、学术传统,各有优点,又各有局限,直接借用西医病名、排斥西医病名、固化坚持中医传统病名均不利于中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医病名诊断应在挖掘、传承的基础上,拓展其内涵及外延,最终走向规范化。坚持临证中医和西医...

  • “病机”是中医学概念 病机概念

    “病机”是中医学概念 病机概念

    病机内涵探析 “病机”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审查病机,无失气宜”,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对病机的内涵有诸多理解,时至今日,多数《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病机”的概念表述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王维广等[1]认识到这一表述传达了病机中疾病发展变化之“机理”的内涵,丧失了疾病转变之“关键”的内涵。本文...

  •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

    病机十九条后“十六字”提示的病机辨治方法——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之二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不仅是历代医家关注的重点,也是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重要来源。前文已述[1],病机十九条后的十六字在病机类属分析基础上,确立了进一步的病机机转过程与病机层次结构分析模式。但其具体方法十六字中却言而未尽,笔者发现,以病机十九条及其后的论述为主线,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相关论述,参以后世阐发,似可得出十六字所提示的病机机转过程与病机层次结构分析的具体方法,可与病机...

  • 一方可治多病 一病可选多方

    一方可治多病 一病可选多方

    观掌之厚薄、察爪之荣枯而知人健康与否已成为祖国医学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初, 确诊为食道憩室的一位老妇人,持X线片前来就医。初诊切其左脉, 偶见其手掌皮肤粗糙、干燥、增厚而嗽裂,并言此证久,医治无效。察其左手爪甲枯萎不荣。右手如常。询问得知,主证乃为吞咽食物时有严重的噎塞感,且大便干燥,俗称球样粪便,数日排便1次。共来诊3 次,投药9服,不但吞咽食物噎塞感消失、每日排软便,且手掌皲裂、爪枯甲燥之症亦愈。 此后, 凡见吞咽食物噎塞、大便干燥、单侧手掌皮肤粗糙、干燥、增厚、皲裂之证候...

  • 王辉武《心病条辨》评介

    王辉武《心病条辨》评介

    《心病条辨》出版了,这是王辉武老师的第6部医学专著。书的外形干净、清爽,内容丰富、实用。王老师发现如今的人“心病”很多,“花样”更繁,“治愈”更难,写此书是想把自己几十年关于“心病”诊治的心得分享出来,对“心病”的概念、理论思考、临证经验等作系统阐释。旨在唤起医者对“心病”的重视,引发医界对“心病”理论及临证诊治的探讨,提升中医整体治愈“...

  • 伤寒论被淡忘 温病学派贻误百年

    伤寒论被淡忘 温病学派贻误百年

    自古以来,关于神医的记载极多,都是说医生医术很高,药到病除,效如桴鼓。可见,中医在古代,不仅能治好病,而且见效非常快。 学过中医的都知道,中医经典《伤寒论》,向来被历代医家推崇,原因就是按照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治病,只要辩证正确,用药正确,基本都可以做到“药到病除,效如桴鼓”的程度。在这一点上,似乎没有多少异议。 但是,眼下中国中医的现状远远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 原因当然很多。 第一, 伤寒论被淡忘。 伤寒论问世以来,一直被历代医家视为珍宝,唐...

  • 辨识病位 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

    辨识病位 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

    病位,即疾病发生之所在。辨识病位,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理念与认知条件的影响,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并非建立在实体解剖之上,而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因而对病位的认识就不仅指形态结构上的位置,而更多的指功能上的位置。在此背景下,中医学主要把病位分为两大类,即空间性、实体性、具体性病位与时间性、功能性、模糊性病位。前者即病变所在,较为直观而具体,如脏腑、经络及外合的皮肉筋骨、五官九窍等;后者则是对主要症状与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后,...

  • 中医学对风邪发病原理及治疗的认识

    中医学对风邪发病原理及治疗的认识

    刍议风邪发病原理及治疗 《庄子》《黄帝内经》等对气、风的论述,为风邪致病原理理论奠定了基础。后世医家本于经旨又有不少阐发,使中医学对风的概念、分类、致病特点、治则治法等方面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创新发展。本文就中医学对风邪发病原理及治疗的认识,略述于下,以飨同行。 风的定义 风,空中气的流动是为风,是空气这种物质的动所产生的推动力量,是空间气的运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风”的定义前,需明白“气”的定义。《庄子·知北游》曰:“人...

  • 中医学治未病 从五方面看已病与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 从五方面看已病与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广泛指导人类对疾病的预防、养生、康复与治疗。但是对于其内涵如何界定,决定着这一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黄帝内经》的标准来看,未来即将发生的疾病叫“未病”。这个“未病”的原因,正在当下发挥着作用。 笔者认为,“未病”从时间上看,包括外感六淫后的潜伏期,饮食劳倦等内伤导致生理向病理转...

  • 《医法圆通》论治特色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医法圆通》论治特色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医法圆通》目病诊治经验探讨 《医法圆通》 为清代著名医家郑钦安所著。本书详 述了各种临床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 治则治法, 强调外 感当以六经为提纲, 内伤当从阴阳论治。笔者通过对郑 钦安《 医法圆通》 中目病的诊治仔细研读, 总结出治疗目 病的经验, 以供临床参考。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 . 1 外感 郑钦安曰: “ 从外感者, 多为染天行时气而 作。 ” [ 1 ] 时气指六气, 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无论何邪 由外入内, 初起见恶风、 畏寒、 恶热、 头痛、 红...

  • 中医学中的饮之成 饮之病 饮之治

    中医学中的饮之成 饮之病 饮之治

    饮,在中医学中有多种含义,可代指水液、病理产物或作为致病因素。但对于病理状态的饮,中医学术、临床界却时常因其概念不严谨、标准不清晰而造成误解,以至于成为学习中的疑点与难点。 饮之成 饮是水失正化的产物。关于水液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有详细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知,水由口入胃后,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升清,肺的宣降、通调,把水布散全身。《素问·逆调...

  • 中医学的“病”“证”“症”

    中医学的“病”“证”“症”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是中医学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思路。但由于过分强调辨证论治,削弱了辨病论治在诊治疑难病、危重病中的地位,大大影响了临床疗效。我们有幸聆听国医大师朱良春的教诲和侍诊临证,体会到抓住疾病的核心病机,辨病论治才是提高慢性难治性疾病临床疗效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疾病深层次的核心病机、自觉接受辨病论治的思维方法是从中级水平迈向高级水平的门槛,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 中医学的“病”“证”“症” 病 严格意...

  • 温病学派用药以“轻清灵动”王孟英“调愆”理论

    温病学派用药以“轻清灵动”王孟英“调愆”理论

    王孟英“调愆”思想探讨 温病学派用药以“轻清灵动”著称, 其理论基础由王孟英 (以下称王氏) 进行了系统总结, 即“调愆”理论。纵观王氏著作, “调愆”思想贯穿始终。此为王氏集前贤之大成, 对温病学派医家论治疾病的发病观及方法论所做的一大贡献, 当为人所熟知。笔者对其进行研读, 探讨王氏“调愆”思想, 以飨同道。 发病观:百病皆由愆滞 王氏《归砚录·卷二》提出...

  • 中医卫气与免疫 卫气的病理节律

    中医卫气与免疫 卫气的病理节律

    中医时间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与宇宙时空相应的自身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及变化规律,从而指导人们养生、防病、治病的一门科学。自然界有日、月、年等时间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界相通,人体亦有与时相应的自我调节规律。现代时间生物医学已发现人体生命节律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自然界的日月寒暖、气候变化、植物生长收藏等或直接作用人体或间接通过对人的起居、饮食、精神活动等的作用而影响人体,从而形成强化与不断调定人体的生命节律,充分证实了...

  • 鼻鸣干呕“阳浮而阴弱”说明了病机

    鼻鸣干呕“阳浮而阴弱”说明了病机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第12条) “阳浮而阴弱”说明了病机。“阳浮”是寸脉浮,因为感受外部风寒邪气,卫阳趋外抗邪,所以出现脉浮、发热。“阴弱”是指尺脉弱,跟阳浮相对比,不光不浮,还因为汗出,导致相对而言是阴弱。有部分观点将“阳浮而阴弱”解释成了浮沉取脉法,浮取为阳,沉取为阴,看似有道理,实则不然。用这种理解来解释原...

  • 玉米防糖尿病 乳腺增生吃丝瓜 扁豆解毒

    玉米防糖尿病 乳腺增生吃丝瓜 扁豆解毒

    吃老玉米防糖尿病 玉米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它和玉米胚芽中维生素E协同作用,能有效降低血液胆固醇浓度,并防止其沉积于血管壁,对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也能起到一定预防作用。 要说明的是,要有这种功效,一定得吃老玉米而不是糯玉米,老玉米中糖的含量比普通大米低2.3%,可溶性糖含量低。而粗纤维含量几乎是大米的9倍,这些都能帮助预防糖尿病,维持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老玉米中丰富的钙、磷、镁、铁、硒以及维生素A、B1、B2、B6、E和胡萝卜素等,对糖尿病患者营养调节有帮助。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选择喝一些无糖的...

  • 上热下寒证的同病异治浅析

    上热下寒证的同病异治浅析

    上热下寒为寒热错杂证的表现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其寒热分明,热者自热,寒者自寒。临床较常见的上热下寒证多以上半身发热汗出、下肢肢冷无汗的表现为主,治以清上温下,方用乌梅丸,但临证时有患者服乌梅丸而无效,后细查其病因病机与舌脉,改方用甘草泻心汤而见效。因此,笔者结合临床重审此证,认为临证所见上热下寒证并非皆发于肝,亦有发病于中焦脾胃者,故结合临床以论之,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现浅析如下。 1 厥阴病上热下寒 1.1 厥阴病病因 (1)邪气传经:...

  • 《伤寒论》审查病势浅析

    《伤寒论》审查病势浅析

    《伤寒论》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其动态灵活地认识病机的发展,并且能够有效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疾病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临床辨证应抓住疾病的动态演变过程,做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本文从《伤寒论》中审查病势,并将其分为审向愈之势、审未发之势、审加重之势、审病危之势进行总结归纳。 1 审向愈之势 患者已服药或未服药,正气不虚,可奋力抗邪,有正邪交争出现的症状为向愈之征。《伤寒论》第41条:“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口渴,为小青龙...

  • 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叙述

    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叙述

    湿温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最为多见。到了小暑、大暑时节,天气炎热,雨水增多,特别是短时间的大量雨水,更容易引发湿温病。今就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叙述如下,以冀参考使用。 湿温病特点 有明显的季节性 湿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季节,历经小暑、大暑、立秋、处暑节气。其间,雨水增多(或猛增),酷暑下迫,湿热氤氲,空气濡湿,感之者即为湿温。 湿热盘踞于脾胃 长夏时节,水果蔬菜易伤及中气,外界湿热易浸淫胃肠。水谷之湿与天气之热互结,最易盘踞于中焦,湿重伤脾,热重伤胃,湿热蕴结,久居不散。...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