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第266页
-
岭南地区湿邪致病的特性 湿热体质辨析与健康管理
岭南中医湿证与慢性病防治创新模式探讨 传统概念中的岭南地区, 泛指大庾、骑田、越城、都庞、萌渚五岭山脉以南的区域[1]。岭南地区有着独特的人文信息及地理环境, 是我国地域文化都会的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而广东则为岭南文化发展的核心地带。鉴于岭南位于我国区域南端, 北以依托五岭作为屏障, 南濒近南海之滨, 归属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每年多数时间频受偏南、或偏东相对暖湿的气流影响, 故所在区域的气候较为雨多、热炎, 空气湿度偏大[2,3]。对此, 清代岭南名家何梦瑶指出:“岭南地卑土薄, 土薄则阳气...
-
中医系统思维与慢性复杂性疾病
络病理论架构下的慢性复杂性疾病现代中医辨治探究 目前, 慢性复杂性疾病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其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1]。络病理论形成与发展在保持中医系统、整体、恒动、辨证观念优势同时, 引入西医先进的科研、诊疗技术及微观领域研究的先进成果, 集成中西医各自优势, 相辅相成, 在慢性复杂性疾病研究与诊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基于此, 本文将探究在络病理论架构下的慢性复杂性疾病现代中医辨治理念, 进而为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慢性复杂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系统思维与慢性复杂性疾...
-
六淫致病的核心理论
感受暑热之邪,耗气伤津,以发热、口渴、疲乏、汗出、尿黄为主要症状,若要细分,暑淫证包括暑伤津气证、暑湿袭表证、暑闭气机证、暑闭心包证,暑热动风证等。 暑,在《伤寒论》另有别称,中暑即暍病。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即是机体在高温环境下症状的描述,由于血管的扩张,轻症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等症状,如大量出汗,可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严重者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等重症中暑的表现,治以白虎加桂枝汤加减。而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空气中的水分已接...
-
中医风的含义与演变 风淫病症举要
一、风的含义与演变 风的含义,风是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综合有关记载,风的含义与演变主要集在六个方面:一是形声字,虫为形符,凡为声符;二是风乃天地之使;三是阴阳怒而为风;四是八方之风,标志四季的律书;五是虫八天孵化而出;六是风淫末疾等。此外,风还可以作为地名、国名、官名、鸟名、诗赋名等。 在中医学领域中,将四时不正之气致病者,为淫或邪,内经有八风之说,东风名和风,伤在肝,外病在筋;东南风名熏风,伤在胃,外病在肌,南风名热风,伤在心,外病在脉;西南风名温风,伤在脾,外病在腹;西风名商风,伤在肺,...
-
从西医病名与中医病证结合探讨中医未来发展之路
病名是临床实践中最基本的概念,代表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因中医病名较多,容易混淆难辨。中医和西医病名命名体系存在差异。由于现代人在古文修养方面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和西医在临床上的结合应用,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成为制约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中西医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背景下形成的学术思想、学术传统,各有优点,又各有局限,直接借用西医病名、排斥西医病名、固化坚持中医传统病名均不利于中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医病名诊断应在挖掘、传承的基础上,拓展其内涵及外延,最终走向规范化。坚持临证中医和西医...
-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
病机十九条后“十六字”提示的病机辨治方法——病机十九条应用模式与方法探微之二 《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不仅是历代医家关注的重点,也是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重要来源。前文已述[1],病机十九条后的十六字在病机类属分析基础上,确立了进一步的病机机转过程与病机层次结构分析模式。但其具体方法十六字中却言而未尽,笔者发现,以病机十九条及其后的论述为主线,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相关论述,参以后世阐发,似可得出十六字所提示的病机机转过程与病机层次结构分析的具体方法,可与病机...
-
一方可治多病 一病可选多方
观掌之厚薄、察爪之荣枯而知人健康与否已成为祖国医学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初, 确诊为食道憩室的一位老妇人,持X线片前来就医。初诊切其左脉, 偶见其手掌皮肤粗糙、干燥、增厚而嗽裂,并言此证久,医治无效。察其左手爪甲枯萎不荣。右手如常。询问得知,主证乃为吞咽食物时有严重的噎塞感,且大便干燥,俗称球样粪便,数日排便1次。共来诊3 次,投药9服,不但吞咽食物噎塞感消失、每日排软便,且手掌皲裂、爪枯甲燥之症亦愈。 此后, 凡见吞咽食物噎塞、大便干燥、单侧手掌皮肤粗糙、干燥、增厚、皲裂之证候...
-
辨识病位 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
病位,即疾病发生之所在。辨识病位,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理念与认知条件的影响,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并非建立在实体解剖之上,而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因而对病位的认识就不仅指形态结构上的位置,而更多的指功能上的位置。在此背景下,中医学主要把病位分为两大类,即空间性、实体性、具体性病位与时间性、功能性、模糊性病位。前者即病变所在,较为直观而具体,如脏腑、经络及外合的皮肉筋骨、五官九窍等;后者则是对主要症状与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后,...
-
《医法圆通》论治特色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医法圆通》目病诊治经验探讨 《医法圆通》 为清代著名医家郑钦安所著。本书详 述了各种临床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 治则治法, 强调外 感当以六经为提纲, 内伤当从阴阳论治。笔者通过对郑 钦安《 医法圆通》 中目病的诊治仔细研读, 总结出治疗目 病的经验, 以供临床参考。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 . 1 外感 郑钦安曰: “ 从外感者, 多为染天行时气而 作。 ” [ 1 ] 时气指六气, 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无论何邪 由外入内, 初起见恶风、 畏寒、 恶热、 头痛、 红...
-
中医卫气与免疫 卫气的病理节律
中医时间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与宇宙时空相应的自身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及变化规律,从而指导人们养生、防病、治病的一门科学。自然界有日、月、年等时间规律,人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人与天地相参,与自然界相通,人体亦有与时相应的自我调节规律。现代时间生物医学已发现人体生命节律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很大关系,自然界的日月寒暖、气候变化、植物生长收藏等或直接作用人体或间接通过对人的起居、饮食、精神活动等的作用而影响人体,从而形成强化与不断调定人体的生命节律,充分证实了...
-
玉米防糖尿病 乳腺增生吃丝瓜 扁豆解毒
吃老玉米防糖尿病 玉米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它和玉米胚芽中维生素E协同作用,能有效降低血液胆固醇浓度,并防止其沉积于血管壁,对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也能起到一定预防作用。 要说明的是,要有这种功效,一定得吃老玉米而不是糯玉米,老玉米中糖的含量比普通大米低2.3%,可溶性糖含量低。而粗纤维含量几乎是大米的9倍,这些都能帮助预防糖尿病,维持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老玉米中丰富的钙、磷、镁、铁、硒以及维生素A、B1、B2、B6、E和胡萝卜素等,对糖尿病患者营养调节有帮助。糖尿病患者也可以选择喝一些无糖的...
-
上热下寒证的同病异治浅析
上热下寒为寒热错杂证的表现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其寒热分明,热者自热,寒者自寒。临床较常见的上热下寒证多以上半身发热汗出、下肢肢冷无汗的表现为主,治以清上温下,方用乌梅丸,但临证时有患者服乌梅丸而无效,后细查其病因病机与舌脉,改方用甘草泻心汤而见效。因此,笔者结合临床重审此证,认为临证所见上热下寒证并非皆发于肝,亦有发病于中焦脾胃者,故结合临床以论之,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现浅析如下。 1 厥阴病上热下寒 1.1 厥阴病病因 (1)邪气传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