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 第29页

临 第29页

  • 临床用药掌握用药剂量

    临床用药掌握用药剂量

      正确使用中医处方剂量是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故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之论。妇人更有经孕、产、乳之生理特点,临床用药掌握用药剂量尤为重要。笔者从事中医临床40余载,处方用药剂量常从以下方面思之。   因病而异   药物的剂量常因新病、久病、急性病、慢性病等而有区别,妇科病用药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新病、急病因其邪气盛,正气未衰,病情单纯,治疗之时,用药宜量大,以直达病所。年老体虚、久病患者,其体虚症情复杂,用药剂量宜小,过重则易伤正气,使病情加重,对于妇人之病更应重视。...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

      陈明,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中央电视台“中华中医药”、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栏目主讲专家。   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刘渡舟教授,潜心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主张中医临证与科研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传统特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临床上灵活运用经方治疗多种疑难杂证。著有《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丛书等学术专著13部,...

  • 张德英“痰证”验之临床理论

    张德英“痰证”验之临床理论

      “膏粱厚味,酿生痰浊。”而今人欲望难平,偏食肥甘,疏于运动,痰郁内生,故多见“痰证”。河北省中医学院张德英教授,发皇古义,著《痰证论》,立“脾实”之说,验之临床,疗效颇著。笔者简述其理论如下。   张德英认为,首先凡人体水谷化成,具有黏腻、混浊之态或污秽如粥者,有阻滞痞塞不通者皆属广义之痰。如咳吐有形之痰,结核之脓肿,血管中过剩胆固醇,面垢痤疮,脂肪瘤等。   其次,自古多言“脾无实证”,误也。《素问》有...

  • 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

    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

      千百年来,中医药领域的薪火相传一直是通过跟师、带徒,手把手带教完成的;如今,学院式教育成为中医药传承的主流方式。中医药传承教育如何在传统方式和主流方式之间架起桥梁?如何在年轻的中医药人中培养出大师?近日,多名国医大师、中药大师、名老中医药专家汇聚北京仁医堂中医会馆,就中医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传承方法、思路进行了讨论。   提起中医师承,我们就会立即想起几千年来,中医是怎样传承到现在的。中医传承之“魂”就是“手把手”的师承模式。可是...

  •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在跟师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朱良春教授经常能从患者的个例情况中总结经验,逐渐寻找规律,并与中医理论相结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创新中医诊法   朱良春认为,中医学有许多理论、方法是前人摸索出来的。如何进一步探索新规律,更好地提高辨证察病的水平,是当代中医的职责。他躬身实践,善于继承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加以提高升华,颇多创见。   朱良春以“肝开窍于目”为理论基础,同时又受到《本草纲目》秦艽条下引崔元亮《海上方》用秦艽治黄疸,述其症状“目有赤脉&r...

  • 中医临床研究  平台建设瞄准“国际化”

    中医临床研究 平台建设瞄准“国际化”

      编者按:中医药是我国五千年文明传承的瑰宝,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也是我国少数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行业,因此“国际化”已成为本世纪中医药发展的大趋势。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医领域的科研水平,使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成果能够更广泛地被国际了解、认可和接受,应吸引不同地区研究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的全过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生育阶段中医防治方案及转化应用研究》实施过程中,对中医临床试验研究国际化进...

  • 中医整脊学科应临床需求而创立发展

    中医整脊学科应临床需求而创立发展

    日前,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审议并颁布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医整脊科医师进入中国职业大典,成为中医行业的一个职业。大典对中医整脊科职业定义是:“运用中医药和脊柱运动力学理论,以调曲复位为主要技术,对人体脊柱伤病及脊源性疾病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专业人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进入了大众视野的这门中医整脊学科从创立到发展的历程。 中医整脊学科的社会学术背景 当前,脊柱劳损病一方面是高发病率,另一方面由于都是局部对症治疗,因此,是高...

  • 基层需要大批坚守临床的中医师

    基层需要大批坚守临床的中医师

    身为长江边上的安徽省宿松县的一名基层中医,笔者认为,古往今来,每一位著名的中医师莫不是勤于临证,只有勤于临证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也只有临证才能发挥中医的特长。因为疗效才是衡量中医的最佳标准。中医不是在实验室里靠小白鼠的实验发展起来的,而是经过古往今来无数代中医人的临床心血得来的宝贵财富。 在基层真正的中医人才匮乏,而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又有所欠缺,目前基层中医人才确实是凤毛麟角。不少患者初次来我处就诊时,看到我的中药柜陈列和为患者开中药方,都很惊奇地说,现在像你这么年轻的医生能开中药的真的很少了。在...

  • 熟读经典 用理论指导临床

    熟读经典 用理论指导临床

    我跟随陈宝贵教授学习中医临床20余年,老师用言传身教为我们开启中医之门,指引我们迈向成功之路。下面是我跟师的一些体会: 学术思想源于理论与实践结合 学术上主要学习老师的中医临证思辨方法,不能仅限于一方一病,照搬照抄。老师师从于张锡纯的关门弟子柳学洙先生,与其共同生活学习达10年之久,10年中苦读经典,勤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学习了大量的西医知识,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更清楚的认识疾病的本质,更好地把握住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尤其在脑病及脾胃病的治疗方面,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并...

  • 矢志岐黄坚信念 熟读经典勤临证

    矢志岐黄坚信念 熟读经典勤临证

    •做好中医临床,首要前提是要有坚定的中医信念,敢于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临证思维去处理疾病,要做“铁杆中医”; •要认真“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中医的根基,譬如没有深厚根基的树木,必然不能够枝繁叶茂; •实践告诉我们,研究古方绝不能一成不变,按图索骥。能否一方多病,异病同治,全在变通。 中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诊疗体系完整,临床疗效确切的医学应用科学。从当前中医发展状况来看,个人...

  • 中药上市后要做好临床研究

    中药上市后要做好临床研究

    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开展如火如荼,作为上市后的后续事宜应做好临床研究。笔者对中药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下: 首先,中药上市后临床研究安全性指标设计“八股”现象严重。中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应以临床实际应用中的治疗特点和安全性风险为主要设计线索或假设,进一步深度研究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是目前中药上市后临床评价安全性指标设计“八股”现象非常严重,例如:所有中药上市后临床评价安全性指标都设计便常规,但本指标设计受饮食等因素干...

  • 刘云鹏 著名中医临床家知名中医妇科专家

    刘云鹏 著名中医临床家知名中医妇科专家

    刘云鹏(1910年~2013年),名万程,字云鹏。著名中医临床家,中国现代名医,知名中医妇科专家。 1910年10月23日,刘云鹏出生于现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刘家棚,一个四代中医之家。 刘云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无论什么书,他只要读上三遍,就能倒背如流,于是父亲刘哲人在五个子女中选择了刘云鹏继承家业。十八岁刘云鹏开始跟随父亲学医,边学习边侍诊,侍诊之余刘云鹏博览群书,特别是《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是手不释卷,仔细研读,无所不记,对《伤寒论》中的条文烂熟于...

  • 提高中医院校护士生临床能力

    提高中医院校护士生临床能力

      为提高中医院校护士生临床能力,突出中医技能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中医临床护理人才,我们自2011年至2012年在本科护理实习生教学中,改革临床教学模式,构建中医特色的护理实习生中医技能临床教学平台,通过2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构建平台   我们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直属附属医院优越和优秀的教学资源,将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护理学教研室、门诊和病区中医治疗室及各病区护理单元整合作为护理实习生中医技能临床教学平台的支撑。同时一方面组织编写本科护理实习生中医技能临床教学大纲,编印包...

  • 中医综合治疗符合瑞士临床需求

    中医综合治疗符合瑞士临床需求

    小小的瑞士分为三个语言区域,德语区、法语区和意大利语区。因此,3种语言都是官方语言,其中德语区的人口最多,占70%左右,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医诊所的密度也高于其他地区。 针灸在瑞士概指所有中医治疗 针灸,德文叫Akupunktur(读音为阿库庞克吐),意大利文是Agopuntura,法文跟英文一样Acupuncture,读音都差不多,因为都出自拉丁文,指的是针刺疗法。这就出现了一个我们国内也存在的误解,即把针灸中的灸法忽略了。在临床上,这种误解走得更远,因为老外们提及针灸时,既是指针刺...

  • 临证不能仅凭西医检查

    临证不能仅凭西医检查

      2001年11月某日,诊室走进一位面色晦黯,目光呆滞的花甲老人,边坐边语音低怯地絮叨“这前列腺简直把我折腾死了……”询知,老人素健,旬日前,老伴过世,日夜悲思,始病溲数,刚开始夜溲三、四次,量或多或少,渐至七、八次,伴心绪烦乱,头眩耳鸣,健忘等症。遂入住某医院治疗,做诸多检查后,确诊为前列腺增生并炎症,日输液2~3瓶(药名不详)数日,病渐甚,夜卧交睫恍惚间即有尿意,必登厕,解后,始安片刻,俄顷,复如是,夜无宁时,不堪忍受。医院欲施前列腺切除,令交术资一万元...

  • 经典回归中医临床是关键

    经典回归中医临床是关键

      实现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迫切愿望。笔者作为基层中医人,30多年来没有脱离过临床一线,我的中国梦就是改变中医举步维艰生存现状的中医梦。中医临床服务范围“萎缩”、“异化”的客观现实,成为实现中医梦必须解决的最现实和最迫切的问题,是必须彻底突破的一道门坎。中医学为了临床,中医学源于临床,实现中医梦,临床自有正能量,只要我们能全方位回归临床,适应临床需求是完全能够达到的。   教育回归临床是基础   近期对中医教育诟病和争论的焦点在于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上,孰是...

  • 学好中医经典 提升临证水平

    学好中医经典 提升临证水平

    作为基层中医,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学好经典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当学好哪些经典呢? 首先,我们要学好中国传统哲学经典。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中医,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我国传统的哲学,《易经》在我国文化中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系辞下传》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通过对自然界长期细致的观察结合意象思维总结出来的智慧...

  • 中医教学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服务临床

    中医教学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服务临床

      中医药有疗效,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现实。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临床阵地在“萎缩”,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要实现复兴中医梦想,笔者临床30多年的体会是:中医学源自临床、服务于临床,只有顺应临床的中医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临床的中医师;只有直面临床的中医师,才能“占领”临床阵地;有了临床阵地,才能谈及复兴中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复兴中医靠教育,而中医教育应回归临床这个“源头活水”。...

  • 读《仲景临证传知录——章回体<伤寒论>解析》有感

    读《仲景临证传知录——章回体<伤寒论>解析》有感

    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时,就已耳闻福建中医药大学教伤寒的张喜奎老师。据说,张先生临证喜用经方,且看诊速度极快,一上午能看六七十位患者而疗效极佳,令人赞叹。 后偶遇张先生著作《仲景临证传知录——章回体<伤寒论>解析》,便买来认真拜读,读毕受益匪浅。 该书以章回体小说为载体,依六经次序分为22回,通过对62个病案诊治经过的生动描写,指明了仲景的辨证思路,揭示了经方的配伍规律,让读者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不知不觉已领会了《伤寒论》的精髓。 更令人赞叹的,是...

  • “灸感”的临证体验

    “灸感”的临证体验

    □ 原飞虎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院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气至”的有无通常决定着针刺是否有效,而通过长时间的临床艾灸受试者的疗效观察,发现艾灸的“气至”与否,也关乎着艾灸是否有效,称之为“灸感”。 针刺“气至”《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称为&ldquo...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不同国家的针灸临床之间

    不同国家的针灸临床之间

      我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名针灸医生,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已有几十年。在数十年的学习、研究和临床中,在中国、日本、韩国学习过针灸,在英国、越南学习过一些针灸理论。   我认为,在不同国家的针灸临床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比如,在英国我接触到了所谓的“五行针灸”,通过调节情志来治疗疾病;美国则有专门用于美容、辅助运动的针灸疗法等。但大体上都会呈现出一种简单化的趋势,即为了迎合某种市场需求,简化针灸治疗,只注重操作,不注重理论与思辨。   虽然各个国家的生活水平与环境不同,但都可以用富裕阶...

  • 著名的中医临床专家万友生

    著名的中医临床专家万友生

      我的恩师万友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医临床专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江西省首批国务院特殊津帖专家。   恩师自幼习文十载,不求仕进,而志于医,求学于江西国医专修院,学成出而问世,行医数十年,不仅为江西省中医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连续多年应邀赴北京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讲课,还应约为新加坡中医学院和马来西亚马华医药学院多期毕业纪念特刊以及台湾《华佗医药杂志》等撰写专稿,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还在《伤寒论医学之继承与发展》一书中发表了恩师的著名论文《欲识厥阴病,寒温合看明》。   恩师治学崇尚《伤寒论》与《温...

  •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基层中医院西化、临床疗效不稳定、中医药治疗率偏低等问题,直接制约了中医事业的持续发展。对此,笔者结合本地域的现状和所在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实施2年后,各项指标得到明显优化,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问题   配套政策落实不力   为了推动中医药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若干意见》,各地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但阻碍中医事业发展的问题还很多,致使有部分...

  • “治癌神医”王学贵的“神话”面临破灭

    “治癌神医”王学贵的“神话”面临破灭

      “气功大师”王林刚被拉下神坛,“治癌神医”王学贵的“神话”又面临破灭:这个号称“用中草药治好了2000多名重症甚至绝症患者,早中期的癌症不在话下,晚期癌症的治愈率高达95%”的“神医”,经调查发现,不仅他本人吹嘘的所谓的神奇医术根本无从考证,而且又是一个非法行医的典型案例。   “治癌神医”   患者只要电话告知病情就可以开药   在云南昆明市开馆举办&...

  • 谈临床妙用少火生气法

    谈临床妙用少火生气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药物之中气味纯阳者,易化壮火令正气虚衰,而药物气味温和者,易化生少火令正气盛壮。 •温阳四药即仙灵脾3克,巴戟天3克,桂枝3克,炮姜3克。温阳四药常用来治疗五脏之阳气不足,尤其是老年人五脏之阳气不足。四药合用取少火生气之义,温和而不燥烈,轻灵而效如桴鼓。 赵振兴,男,主任中医师,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名誉副院长,擅长各种老年病、内科疑难杂症、良性...

  • 高考临近:营养药膳助考生

    高考临近:营养药膳助考生

    党参粥党参10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将党参择净,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即成。可补中益气、健脾开胃,对考生脾胃亏虚、食欲不振、记忆下降等有良效。 龙眼肉粥龙眼肉15 克,大枣5枚,大米100克,加清水适量同煮为粥服食,喜好甜食者可加白砂糖适量。可养心安神、健脾补血,适用于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 核桃猪腰粥 核桃10 枚,猪腰1个,大米100克,调料适量。将猪腰去臊腺,洗净,切细。先取大米、核桃煮粥,待沸后调入猪腰及葱、姜、椒、盐等,煮至粥熟服食,可聪脑益智。 莲子...

  • “温运调气和胃”与临床

    “温运调气和胃”与临床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仲景治疗痰饮病之大法。痰饮病总由阳虚阴盛,气机失调,水津停骤于局部而成。总属阳微阴盛、本虚标实之疾。治以本法之核心,即是“温”与“和”二字。所谓温者,即以温化为主,言其温通气机为先;所谓“和”者,即和其不平为要。合而言之,其意如下:温能助阳,以胜阴邪 即《临证指南》“驱阴邪以复阳”之理。阳通则气机得畅,三焦得通,水津循环无滞而病愈。温运为主 治饮又不能过于刚燥,因刚...

  • 临证方药用量的基本原则

    临证方药用量的基本原则

      编者按:中医疗病除了重视理、法、方、药之外,更重视剂量,故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之说,也即量也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因素。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多年来主持方药量效关系研究,他和他的团队从多角度深入探讨了方药用量和疗效的关系,寻找实现临床最大疗效时的最佳剂量。本版特设专栏介绍其方药量效研究的思路与成果,以揭开“量”与“效”之间的不传之秘。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理、法、方、药,又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在理、法、方、药确定之后,什么是决定疗效...

  • 中药临床合理剂量的科学体系

    中药临床合理剂量的科学体系

      《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法对方药临床合理用量的启示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按照药性、药效及毒性大小等,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

  • 中医临床的辨证用药

    中医临床的辨证用药

      林清玄在《平常茶非常道》一书中写道:“禅宗祖师常告诫学人‘参活句,莫参死句’,‘死中得活’,‘觅一条活路’,都是在说禅是活活泼泼、明明白白的,一旦成为形式主义,成为意识形态,成为僵化的认知,那就变成死禅。”   中医临床的辨证用药何尝不是如此!   张某,女,11岁。2012年12月28日就诊。   平素遇冷则咳嗽,反复发作,吐清痰。现咳嗽4天,痰黏不利,咽痛,声音嘶哑,涕多,纳食欠佳,二便正常。舌质...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