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 第26页

临 第26页

  • 名方试用之临床 举例如下

    名方试用之临床 举例如下

    独活寄生汤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偏风第四》,用于治疗肝肾两亏,气血不足之痹证。历代医家著述也多引用此方治疗腰腿疼痛,然未引起笔者重视。及至有患者自持处方来抓药,极赞处方之效,云此方相传几代,他人旁抄无数,笔者取而阅之,乃独活寄生汤原方。笔者将信将疑,试用之临床,果然屡试屡验。针对不同人群,使用不同剂型,如水剂、丸剂、酒剂,皆收到良好的疗效,举例如下。 病案1 徐某,男,41岁。2014年3月6日初诊。腰疼1天。素有腰疼病史,上午劳作时腰部扭伤,...

  • 临床中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

    临床中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血管壁渗透性、脆性增高所发的皮肤病变,风湿型紫癜属其中一种类型,贯发于青少年及下肢。为略隆起的大小不一瘀斑,色呈紫红,边缘隆起,间有瘀点,或有风团、水肿性红斑表现。除皮疹外,由于滑膜水肿,症状为关节痛及肿胀,伴有低热乏力的症状。对于此类病症,在临床中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 病例:王某,女,17岁,2012年11月9日初诊。双小腿、踝足部起针尖、栗粒、至黄豆蚕豆大紫红色瘀点、瘀斑,膝踝关节胀痛10余天。其间某院诊为过敏性紫癜(风湿型),经服醋酸泼尼松、葡萄糖酸钙、...

  • 两张活血方 临证用不同

    两张活血方 临证用不同

    从汉代张仲景的桂枝茯苓丸,到清代王清任的多个逐瘀汤,活血化瘀法已经对后世医家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临床上灵活应用。而桂枝茯苓丸和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瘀两张名方,常被后世医家加减使用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乍一看,似乎两方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在跟随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方研究室高建忠主任抄方中,见他在辨为有瘀血证时,最多用的就是这两张方剂。 最初我理解的桂枝茯苓丸,只能治疗瘀血阻滞胞宫或者下焦的疾病,治法为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但在跟诊过程中发现,老师运用此方,上可治疗声带结节,下可治疗子宫肌瘤等病,几...

  • 承气汤在临床运用现状

    承气汤在临床运用现状

    急危重症是一种紧迫、濒危的病症,需求及时的医学处理,否则可对患者身体重度损害或导致逝世。因为病况的紧迫性,西医“马到成功”的医治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选用以及开展,然后被称为“慢郎中”“治未病”的中医医治急危重症的办法作为一种辅佐办法受到忽视。但中医在医治急危重症方面历史悠久,经历丰富,其间《伤寒论》记载了很多的医治急危重症的丹方。在《伤寒论》很多丹方中,以承气汤为现代运用医治实证的急危重症较广泛。承气汤最早见于《伤寒论》阳明病篇,其间有大承气汤、...

  • 普济消毒饮的临床医治病例四则

    普济消毒饮的临床医治病例四则

    笔者在2015年有幸拜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药大学裴永清教授为师。多年来跟随教师门诊,听教师讲学,在中医学术上收成颇多。裴永清指出:“普济消毒饮出自《东垣试效方·第九卷·杂方门·时毒治验》,此方主治原文为:“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晦气,舌干口燥,俗云大头天行。”现将对普济消毒饮的临床医治病例四则,收拾如下。 病例一:浸润性嗜酸性细胞肉芽肿(西医病名)。患儿商某某,2015年1月10日由其父带来门诊就医。...

  • 三仁汤的临床应用 治反复发热

    三仁汤的临床应用 治反复发热

    朱某,男,15岁,2013年6月30日初诊。 患者反复发热20天。病史:20天前受凉后发热,体温38.7℃,当日社区医院予退热、消炎药体温曾降至正常,次日下午再次发热,体温不超38.0℃,口服藿香正气滴丸、柴胡口服液、阿莫西林胶囊,效果不显。20天来时有发热,最高37.6℃,多在下午。刻诊:乏力身困,体温37.3℃,鼻塞流黄涕,口黏腻,纳差,大便溏,无明显恶寒汗出,舌尖红、苔黄稍腻,脉滑数。门诊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正常。 辨证治则方药:湿温困阻,治拟化湿清热,三仁汤加减。杏仁1...

  • 仲景名方五苓散临床新用

    仲景名方五苓散临床新用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 论》载著名利水渗湿方剂五 苓散,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 气功能。主治:1-夕h有表证, 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 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 利,舌苔白脉浮。2.水湿内停 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 及霍乱吐泻等证。3.痰饮、脐 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 气而咳者。为行水之总剂。 本方由猪苓9克,泽泻 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 桂枝6克等组成。方中重用 泽泻为主药,直达膀胱,渗湿 利水;辅以茯苓、猪苓之淡 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佐以 白术健脾以助运化水湿之 功;更佐桂枝,一则外解太阳...

  • 中医临证中经常应用的“辛开苦降”法

    中医临证中经常应用的“辛开苦降”法

    “辛开苦降”法,即是辛味药和苦味药配伍以达到“开”“降”的目的。中医临证中经常应用的“辛开苦降”法,其方剂首推《丹溪心法》中左金丸,主治因肝火犯胃所致的嘈杂吐酸,胁肋痛、口苦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至现代“辛开苦降”的应用,也不只是左金丸方证,亦多有发挥。“辛开苦降”法中之辛,不但是“辛开”,而且还能以辛温、辛通、辛散、辛化;苦不但能&ldquo...

  • 临床上龙胆泻肝汤应用非常广泛 内外妇儿无所不及

    临床上龙胆泻肝汤应用非常广泛 内外妇儿无所不及

    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川木通、车前子、当归、地黄、柴胡、甘草等组成。方中以龙胆草为君药,泻上炎之肝火,清下焦之湿热,两擅其功,通治上下;黄芩、栀子泻火解毒、燥湿清热为臣药,清上导下;佐药有车前子、泽泻和木通,渗湿泄热、导邪下行,使邪有出路;取地黄养阴,当归补血,起到驱邪不伤正之效;柴胡起到调畅气机并引诸药归肝;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并有护胃之功。本方具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下焦湿热之功。本方主治肝火上炎之头痛、耳鸣及胁痛;湿热下注之淋证、黄疸及带下等症。临床上龙胆泻肝汤应用非常广泛,内外妇儿无所不及,笔...

  •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治则临床应用举案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治则临床应用举案

    在《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一篇《六元正纪大论》篇中,有一提纲性的“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的治疗法则论述。深入钻研经典后,体悟到这一指导性的治法原则精髓的临床实用性,在临床工作中充分应用,价值重大。 “发表不远热”就是在治疗表证时,不管是表实、表虚、表寒、表热证均应注意要适当配用辛温发表的热性药物,方能取效迅捷。现从临床常见病例中举2例,以飨读者。 典型病例一 方某,男,65岁。2018年3月9日初诊:诉头痛、鼻塞、流清涕3...

  • 大建中汤临床应用

    大建中汤临床应用

    组成和用法 组成: 蜀椒二合,炒去汗(6g) ,干姜四两(12g),人参二两(6g)。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内饴糖(30g),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现代服法:水煎服,饴糖冲服)。 适应症状: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禁忌症:本方辛甘温热之性较强,素体阴虚者慎用,寒...

  • 临证中应用经方治疗难治病

    临证中应用经方治疗难治病

    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疾病类别概念,诊断易于明确,治疗尚有困难,相当于中医学的疑难病。多数难治病缺乏有效的治愈方法,是临证中突破疗效的热点和难题。经方原指古代经验方的简称,是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方剂,后世主要指《伤寒论》《金匮要略》里记载的古代药物配方。经方配伍严谨,用药精炼,方证明确,疗效确切,是中医学的精华。笔者临证中应用经方治疗难治病常取得满意疗效,现举验案4则,以飨同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患者伍某,男,51岁。因“确诊糖尿病12年,双下肢麻木2年...

  • 《伤寒论》大柴胡汤临证应用辨析

    《伤寒论》大柴胡汤临证应用辨析

    《伤寒论》大柴胡汤分别见于 103 条、136 条 和 165 条,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 实、大枣组成,与 《金匮要略》中的大柴胡汤相 比少大黄一味,在其他药物的剂量以及煎煮方法上 则完全一致。这一区别,王叔和在整理 《伤寒杂 病论》时即已发现,并在无大黄条文后注 : “一方 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大黄为 伤寒要药,它的有无必然会影响大柴胡汤的证治特 点,加之历代医家对条文的理解及临床实践经验的 不同,导致在大柴胡汤有无大黄及其证治特点等方 面产生了分歧与争论...

  • 承气汤方应用于临床都大有裨益

    承气汤方应用于临床都大有裨益

    试论吴鞠通承气汤类方及其临床应用 “承气者, 承顺胃气也。 ” [1 ] 即承顺其失降的胃气, 以恢复其主降的功能 。“故承气汤通胃结、 救胃阴, 乃 系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因其能攻下腑实、 泄热救阴、 承顺胃气, 使塞者通、 闭者畅而得名。 ” 承气汤方出仲 景, 后世医家吴鞠通则在《温病条辨》 中对其大加发展 创新, 既继承仲景下法之精髓, 又不落于古训之窠臼。 吴氏根据温病的病理特点, 结合邪气所袭的脏腑部位 及病邪发展变证的差异, 经过化裁, 制定了 8 个...

  •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证体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证体悟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附《外台秘要》方:“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笔者有幸跟从经方名家冯世纶教授学习,深感冯世纶教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确有“一剂如神”之效,自己临证又不断揣摩,常有“下方必验&rdqu...

  • 《伤寒杂病论》退黄五法临床应用

    《伤寒杂病论》退黄五法临床应用

    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珍本中之珍本,细品精读,感悟良多。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或列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黄”的法则,大致归纳在温、和、补、消、吐五法之内。 温法健脾温阳,多用于寒湿、脾阳不运。和法和解少阳,多用于阳明或少阳湿热,肝胆失调。补法健中补脾,多用于气血虚衰,营卫失和。消法消瘀化积,多用于病久气血瘀滞。吐法现多改作吹鼻外用,可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选择使用。临床上可随症加减,或单以一法,也可两法合用,贵在权衡变通。...

  • 国医大师外治疑难病临床经验

    国医大师外治疑难病临床经验

    邓铁涛教授是我国当代久负盛名 的中医学家,精研岐黄之术,融古贯今, 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均有精深造诣。中医 外治法,在广义上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 施于体表皮肤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 法,如药物外洗、敷、熏、针灸、拔罐、按 摩、气功、音乐疗法、体育疗法等。现将 邓老运用外治法的临床经验举例介绍 如下。 一、中药熏洗止痹痛。直达病所逐邪 气。 对股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等,因脉络瘀阻而见肢体痹痛的一类疾 病,邓老认为运用外洗药熏洗相当重要。 因外洗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所,而且脉 中之血得温熏热洗必加强其运行,有利 于瘀...

  • 十全育真汤临证验案 张锡纯原解 陈宝贵心解

    十全育真汤临证验案 张锡纯原解 陈宝贵心解

    张锡纯原解 十全育真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阴虚劳热方中,此方主治虚劳证,症见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脉见弦数细微等。其方药由野台参四钱、生黄芪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生牡蛎四钱、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组成。加减为: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龙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汗止后再服原方;先冷后热而汗出者,其脉或更兼微弱不起,多系胸...

  • 栀子豉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栀子豉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笔者研读《伤寒杂病论》后,对中医治疗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后读胡希恕先生、冯世纶先生对经方的临床应用解读《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获益颇多。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应用栀子豉汤类方的心得与体会。 (1)《伤寒杂病论》第76条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指患者在运用发汗、吐、下的诊治方法后,津液受损而遗热未除,热邪在膈以上,并上攻于脑,遂使虚烦而不寐,翻来覆去...

  • 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 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

    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 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

    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之一,它从一个治疗“不得眠”的方子,经过数十代人的探索,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其积淀之久、变化之妙,绝非一般时方所能比。这说明一个方子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在临床上认真实践,缜密思考,就可以拟定出新的方子,为解决棘手疾病闯出一条新路。今就温胆汤的沿革及其发挥与应用,略述己见,冀予同仁参考。 沿革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已佚),后被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录,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方&rd...

  • 甘露消毒丹,普济消毒丹,方源方义 临床应用

    甘露消毒丹,普济消毒丹,方源方义 临床应用

    方源 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消毒丹)为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制,但叶氏著作中未予收载,致使此方最早见于何书,迄今说法不一,或谓引自《温病条辨》,或谓录于《温热经纬》。但据查证,吴氏的《温病条辨》无此方,谓其出自该书是不妥的。故目前大多学者认为该方源于王孟英《温热经纬》,如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21世纪课程教材《温病学》《方剂学》等,《中医医学百科全书·方剂学》亦主此说。查阅《续名医类案》卷五疫证篇,载有甘露消毒丹方,并有“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抚吴使者,嘱叶天士制方救之。”叶...

  • 凌耀星运用经方名方临证经验

    凌耀星运用经方名方临证经验

    经方是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名方是指著名的药方,宋朝苏轼在《与徐仲书》中提及:“名方良药,亦已拜赐。”把握好经方名方的运用,能在临床上发挥更好的疗效。今有幸拜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凌耀星的《中医治疗疑难病130例纪实(以下简称《130例》)一书,感受到了凌耀星对经方名方的灵活运用。 经方名方列举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补气剂的基本方,在《130例》中,对于脾虚气弱者,常以此...

  • 四神煎 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折合现代剂量

    四神煎 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折合现代剂量

    清代医家徐灵胎曾有“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之论,四神煎便是治疗鹤膝风的专病专方。四神煎出自清代医家鲍相璈所著的《验方新编》。此方主治鹤膝风,功可扶正养阴祛邪,清热解毒,活血通利关节。 鹤膝风症见两膝疼痛,膝肿粗大,大腿细,形似鹤膝,步履维艰,日久则破溃之证。若痛而无脓,颜色不变,则成败症矣。 此方由生黄芪半斤、远志肉三两、牛膝三两、石斛四两、金银花一两组成。根据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折合现代剂量:黄芪240克,石斛120克,怀牛膝90克,远志60克,银花30克(后下)。用...

  • 临床用途将药酒分为4大类

    临床用途将药酒分为4大类

      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大胆豪爽,不受拘束,与当时的散文家动辄引经据典、迂远空阔相比,更贴近生活,更富有感情。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在现存的20多首诗中有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短歌行》就是其中之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时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   杜康,即少康,传说中酿酒的发明者,后人称他为“酒圣”...

  • 何谓“名医”临证治病

    何谓“名医”临证治病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何谓“名医”?从字面来看,一个时期及一定区域内有名气的医生即是名医。名医多应医术高明。古住今来名医很多,如张仲景、孙思邈、叶天士、李可、邓铁涛等。但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有些“名医”并不一定医术高超,也可能名不副实。若只逞口舌之利,卖弄文才的,或许也能成就医名,但却属沽名钓誉之辈。     @微明   临证治病,每一症每一舌每一脉,皆有其隐藏于内之病因病机,为医者要须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全面诊察,洞隐烛幽,方能于纷繁错杂中提...

  • 湿热临证处方

    湿热临证处方

      临证处方,主方的选择至关重要。考试时,我们对方与方的鉴别烂熟笔下。但要真正明白,还需临证体会。   病案一:李某,女,56岁,2012年9月14日就诊。   近一周来头蒙,失眠,汗多,晨起手麻。咽干、咽痛,痰多,喜饮水。餐后觉胃酸,大便干,3~4日1行。舌质淡,舌苔黄白腻,脉弦缓。辨为湿热证,方用三仁汤加减:处方:炒杏仁12克,白蔻仁(后下)6克,生薏苡仁15克,姜半夏9克,厚朴9克,滑石(包)18克,竹叶3克,通草3克,桔梗12克,炒莱菔子15克,全瓜蒌15克,炒苏子15克,鸡内金15克,蝉衣9克...

  • 邓铁涛的临床用药经验

    邓铁涛的临床用药经验

      国医大师邓铁涛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70余载,提出五脏相关理论,重视脾胃学说,擅长诊治心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疑难杂病,并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多项。专著有《邓铁涛医学文集》、《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邓铁涛医案与研究》、《国医大师邓铁涛》等。笔者数年前曾整理其论治脾胃病经验,最近重温有关著作,获益匪浅,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辨证论治高血压   邓铁涛认为,高血压病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的范畴,主要是肝的病变,因此治疗以调肝为主。辨证属肝阳上亢者宜平肝潜阳,...

  • 证之临床“实脾”贵在运脾

    证之临床“实脾”贵在运脾

      张某,男,56岁。2012年12月12日初诊。   近1月来每日晨起大便1次,早餐后又大便1次,大便偏稀,脘腹无明显不适。精神尚可,纳食好。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舌苔白润,脉缓,右脉大于左脉。   证属脾肾两虚,湿邪内停。治以温补脾肾、运脾化湿为法。方用理中汤加味。   处方:红参12克,炒白术12克,干姜9克,盐补骨脂15克,益智仁12克,炒薏苡仁15克,炒扁豆15克,炒白芍12克,炙甘草3克。7剂水煎服。   2012年12月19日二诊:服药期间,前4天每日便泻4次,后3天每日便泻2次。便泻...

  • 初夏来临 保健养生的方法

    初夏来临 保健养生的方法

      初夏来临,浙江省东阳名中医、东阳市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吴允华提醒大家,这一时段是从春到夏的过渡阶段,保健养生的方法也很多,做到如下三个方面,定有益身体健康。   耐热锻炼每天进行   吴允华说,研究表明,经常处于高温环境中,热应激蛋白的合成增加,使人体的热耐受力增强,再进入高温环境中,人体细胞的受损程度就会明显减轻。进一步研究还揭示,获得或提高热耐受能力的最佳方法是进行耐热锻炼,即在逐渐升高的气温下锻炼,以达到适应更高温度环境的目的。而初夏这一时段,日平均气温的变化正好符合“逐渐升高&rd...

  • 膏方临床中可以发挥良好的疾病防治效

    膏方临床中可以发挥良好的疾病防治效

    编者按:10月15~17日,“全国膏方推广应用与治末病交流大会”在河北沧州举行。会议期间,来自北京、上海、江苏、辽宁等地的专家分别就北方地区膏方应用的前景与优势,膏方在临床中医体质辨识方面的应用等课题进行了研讨。现将其中5位专家的研讨内容进行摘编,以飨读者。 本版文字和图片由记者 陈计智整理拍摄 膏方,如指内容,以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养膏润为长。起于汉唐,兴于明清,尤其是在清代宫廷中广泛使用。近代江浙沪一带,膏方一直作为滋补之品,用于美容养颜、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膏方并不是一...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