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 第26页
-
临床中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血管壁渗透性、脆性增高所发的皮肤病变,风湿型紫癜属其中一种类型,贯发于青少年及下肢。为略隆起的大小不一瘀斑,色呈紫红,边缘隆起,间有瘀点,或有风团、水肿性红斑表现。除皮疹外,由于滑膜水肿,症状为关节痛及肿胀,伴有低热乏力的症状。对于此类病症,在临床中以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 病例:王某,女,17岁,2012年11月9日初诊。双小腿、踝足部起针尖、栗粒、至黄豆蚕豆大紫红色瘀点、瘀斑,膝踝关节胀痛10余天。其间某院诊为过敏性紫癜(风湿型),经服醋酸泼尼松、葡萄糖酸钙、...
-
三仁汤的临床应用 治反复发热
朱某,男,15岁,2013年6月30日初诊。 患者反复发热20天。病史:20天前受凉后发热,体温38.7℃,当日社区医院予退热、消炎药体温曾降至正常,次日下午再次发热,体温不超38.0℃,口服藿香正气滴丸、柴胡口服液、阿莫西林胶囊,效果不显。20天来时有发热,最高37.6℃,多在下午。刻诊:乏力身困,体温37.3℃,鼻塞流黄涕,口黏腻,纳差,大便溏,无明显恶寒汗出,舌尖红、苔黄稍腻,脉滑数。门诊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正常。 辨证治则方药:湿温困阻,治拟化湿清热,三仁汤加减。杏仁1...
-
仲景名方五苓散临床新用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 论》载著名利水渗湿方剂五 苓散,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 气功能。主治:1-夕h有表证, 内停水湿,症见头痛发热,烦 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 利,舌苔白脉浮。2.水湿内停 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 及霍乱吐泻等证。3.痰饮、脐 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 气而咳者。为行水之总剂。 本方由猪苓9克,泽泻 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 桂枝6克等组成。方中重用 泽泻为主药,直达膀胱,渗湿 利水;辅以茯苓、猪苓之淡 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佐以 白术健脾以助运化水湿之 功;更佐桂枝,一则外解太阳...
-
临床上龙胆泻肝汤应用非常广泛 内外妇儿无所不及
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川木通、车前子、当归、地黄、柴胡、甘草等组成。方中以龙胆草为君药,泻上炎之肝火,清下焦之湿热,两擅其功,通治上下;黄芩、栀子泻火解毒、燥湿清热为臣药,清上导下;佐药有车前子、泽泻和木通,渗湿泄热、导邪下行,使邪有出路;取地黄养阴,当归补血,起到驱邪不伤正之效;柴胡起到调畅气机并引诸药归肝;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并有护胃之功。本方具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下焦湿热之功。本方主治肝火上炎之头痛、耳鸣及胁痛;湿热下注之淋证、黄疸及带下等症。临床上龙胆泻肝汤应用非常广泛,内外妇儿无所不及,笔...
-
《伤寒论》大柴胡汤临证应用辨析
《伤寒论》大柴胡汤分别见于 103 条、136 条 和 165 条,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 实、大枣组成,与 《金匮要略》中的大柴胡汤相 比少大黄一味,在其他药物的剂量以及煎煮方法上 则完全一致。这一区别,王叔和在整理 《伤寒杂 病论》时即已发现,并在无大黄条文后注 : “一方 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大黄为 伤寒要药,它的有无必然会影响大柴胡汤的证治特 点,加之历代医家对条文的理解及临床实践经验的 不同,导致在大柴胡汤有无大黄及其证治特点等方 面产生了分歧与争论...
-
《伤寒杂病论》退黄五法临床应用
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珍本中之珍本,细品精读,感悟良多。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或列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黄”的法则,大致归纳在温、和、补、消、吐五法之内。 温法健脾温阳,多用于寒湿、脾阳不运。和法和解少阳,多用于阳明或少阳湿热,肝胆失调。补法健中补脾,多用于气血虚衰,营卫失和。消法消瘀化积,多用于病久气血瘀滞。吐法现多改作吹鼻外用,可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选择使用。临床上可随症加减,或单以一法,也可两法合用,贵在权衡变通。...
-
国医大师外治疑难病临床经验
邓铁涛教授是我国当代久负盛名 的中医学家,精研岐黄之术,融古贯今, 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均有精深造诣。中医 外治法,在广义上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 施于体表皮肤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 法,如药物外洗、敷、熏、针灸、拔罐、按 摩、气功、音乐疗法、体育疗法等。现将 邓老运用外治法的临床经验举例介绍 如下。 一、中药熏洗止痹痛。直达病所逐邪 气。 对股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等,因脉络瘀阻而见肢体痹痛的一类疾 病,邓老认为运用外洗药熏洗相当重要。 因外洗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所,而且脉 中之血得温熏热洗必加强其运行,有利 于瘀...
-
十全育真汤临证验案 张锡纯原解 陈宝贵心解
张锡纯原解 十全育真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阴虚劳热方中,此方主治虚劳证,症见肌肤甲错,形体羸瘦,饮食不壮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热不时,或多梦纷纭,精气不固,脉见弦数细微等。其方药由野台参四钱、生黄芪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生牡蛎四钱、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组成。加减为: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生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龙骨、牡蛎、萸肉各一两煎服,汗止后再服原方;先冷后热而汗出者,其脉或更兼微弱不起,多系胸...
-
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 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
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之一,它从一个治疗“不得眠”的方子,经过数十代人的探索,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其积淀之久、变化之妙,绝非一般时方所能比。这说明一个方子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在临床上认真实践,缜密思考,就可以拟定出新的方子,为解决棘手疾病闯出一条新路。今就温胆汤的沿革及其发挥与应用,略述己见,冀予同仁参考。 沿革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已佚),后被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录,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方&rd...
-
甘露消毒丹,普济消毒丹,方源方义 临床应用
方源 甘露消毒丹(一名普济消毒丹)为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制,但叶氏著作中未予收载,致使此方最早见于何书,迄今说法不一,或谓引自《温病条辨》,或谓录于《温热经纬》。但据查证,吴氏的《温病条辨》无此方,谓其出自该书是不妥的。故目前大多学者认为该方源于王孟英《温热经纬》,如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21世纪课程教材《温病学》《方剂学》等,《中医医学百科全书·方剂学》亦主此说。查阅《续名医类案》卷五疫证篇,载有甘露消毒丹方,并有“雍正癸丑,疫气流行,抚吴使者,嘱叶天士制方救之。”叶...
-
四神煎 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折合现代剂量
清代医家徐灵胎曾有“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之论,四神煎便是治疗鹤膝风的专病专方。四神煎出自清代医家鲍相璈所著的《验方新编》。此方主治鹤膝风,功可扶正养阴祛邪,清热解毒,活血通利关节。 鹤膝风症见两膝疼痛,膝肿粗大,大腿细,形似鹤膝,步履维艰,日久则破溃之证。若痛而无脓,颜色不变,则成败症矣。 此方由生黄芪半斤、远志肉三两、牛膝三两、石斛四两、金银花一两组成。根据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折合现代剂量:黄芪240克,石斛120克,怀牛膝90克,远志60克,银花30克(后下)。用...
-
邓铁涛的临床用药经验
国医大师邓铁涛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70余载,提出五脏相关理论,重视脾胃学说,擅长诊治心脑血管病、重症肌无力、疑难杂病,并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多项。专著有《邓铁涛医学文集》、《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邓铁涛医案与研究》、《国医大师邓铁涛》等。笔者数年前曾整理其论治脾胃病经验,最近重温有关著作,获益匪浅,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辨证论治高血压 邓铁涛认为,高血压病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的范畴,主要是肝的病变,因此治疗以调肝为主。辨证属肝阳上亢者宜平肝潜阳,...
-
膏方临床中可以发挥良好的疾病防治效
编者按:10月15~17日,“全国膏方推广应用与治末病交流大会”在河北沧州举行。会议期间,来自北京、上海、江苏、辽宁等地的专家分别就北方地区膏方应用的前景与优势,膏方在临床中医体质辨识方面的应用等课题进行了研讨。现将其中5位专家的研讨内容进行摘编,以飨读者。 本版文字和图片由记者 陈计智整理拍摄 膏方,如指内容,以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养膏润为长。起于汉唐,兴于明清,尤其是在清代宫廷中广泛使用。近代江浙沪一带,膏方一直作为滋补之品,用于美容养颜、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膏方并不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