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临 第25页

临 第25页

  • 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医案分析

    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医案分析

      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必拘泥于有表寒的存在。但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阳虚,二是寒象。此寒象包括寒邪客于肌表而产生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亦包括寒邪直中少阴而产生的阴冷、阴缩……寒客于经络关节而导致的肢体运动不利,还包括由于阳虚阴寒内盛而产生的虚寒之象。   判断寒邪袭人有三个要点:一是痉脉,二是疼痛,三是恶寒;而其中尤以脉诊为重。痉脉是其独创的一部脉象,亦是一部反映寒邪特性的典型脉象。   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教授是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

  • 葶苈大枣泻肺汤临床新用

    葶苈大枣泻肺汤临床新用

      葶苈子和大枣两味药作为一首方剂使用,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取名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肺中水饮壅塞,胸满喘咳,一身面目浮肿。方中葶苈子辛苦,大寒。入肺,膀胱经。功能泻肺定喘,行水消肿。主治痰涎壅肺,咳嗽气喘,面目浮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等病症。入煎剂内服常用量3~9克。大枣甘平,入脾经。功能补脾健胃,养营安神,缓和药性。主治脾胃虚弱,气虚不足,倦怠乏力,妇人脏躁等病症。入煎剂内服3~10枚。《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浓,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 四神丸:临床经验方

    四神丸:临床经验方

      四神丸始见于《证治准绳》,本方由《本事方》的二神丸与五味子散二方组合而成。盖因其组方药味有四,且治五更泄泻速效如神而得名,随后被诸多医家广为沿用,并称其为治“五更肾泻”之主方。笔者以为不然,窃认为四神丸乃为“五更肝泻”之主方。其病机应为肝木阴虚阳亢兼脾肾不足。   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主疏泄。其功能正常的发挥必赖中宫稼穑之气之培,先天命门之气之养。若脾肾虚寒则肝木无制而逆乱。上逆则喘促﹑咳嗽;横逆则胸胁胀满疼痛;下窜则泄泻﹑疝气。   主...

  • 刘启廷教授在临床中善用鸡鸣散治疗下肢浮肿症

    刘启廷教授在临床中善用鸡鸣散治疗下肢浮肿症

    鸡鸣散具有行气降浊,宣化寒湿之功效,主治脚气病。症见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用索悬吊,叫声不绝,筋脉肿大。所谓“鸡鸣”,是指服药时间。五更鸡鸣乃阳升之时,取阳升阴降之意。方药组成:槟榔7枚,陈皮、木瓜各1两,吴茱萸2钱,桔梗半两,生姜(和皮)半两,紫苏茎叶3钱。原方用法:上为粗末,分作八服。隔宿用水三大碗,慢火煎,留一碗半,去滓;用水二碗,煎滓取一小碗,两次以煎相和,安顿床头,次日五更分二三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温亦得,服了用饼饵压下。如服不尽,留次日渐渐吃亦可。服此药至天明,大便当下...

  • 三仁汤临床应用体会

    三仁汤临床应用体会

    盛夏季节,暑湿蕴蒸,常见湿热为患,沈师惯用藿香祛除暑湿,同时也喜用三仁汤加减以祛湿清热,临床效果颇佳。根据临床观察,即使不在暑湿季节,很多患者也有湿热或痰热之证,或为实证,或虚实夹杂证,用药治疗有的取效很快,有的则缠绵难愈、较为棘手。沈绍功认为三仁汤是利湿的主方,本文先对三仁汤原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沈绍功对三仁汤的加减运用,以及笔者在临床应用三仁汤的体会。 三仁汤原方出处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寒湿》。原方药物组成: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

  • 叶放基于复合病机理论辨治“多病杂陈”状态临床经验

    叶放基于复合病机理论辨治“多病杂陈”状态临床经验

    “多病杂陈” 是指1 个患者同时罹患3 种或3 种 以上的不同疾病( 其中的“病” 主要是指西医诊断的 “疾病” 而言) , 又可以称为“多病并存” 或“多重 病” 。现代临床分科过细, 专科医生的诊疗思维容 易局限在所属专科疾病范围内辨病论治, 对患者同 时罹患的其他疾病往往难以兼顾。叶放教授跟随国 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从事中医临床、 教学及科研等工 作多年, 提出面对“多病杂陈&rdq...

  • 狐惑病 方以薏米赤豆当归汤于临床

    狐惑病 方以薏米赤豆当归汤于临床

    狐惑病,乃湿热壅遏化毒所引起的一种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黏膜糜烂(溃疡)性疾患。西医所谓眼、口、生殖器(Behcet氏)综合征。临床上多以清热解毒、激素、维生素治之,往往效果不佳。笔者以健脾渗湿法,方以薏米赤豆当归汤于临床,效果满意。 药物组成:薏米150克,赤小豆25克,当归10克,王不留行25克,茯苓100克,漏芦15克,佩兰15克,藿香15克,滑石25克,生白术25克,红花15克,附子5克,水煎服,1日2次。若系新病,当归用量减半,去红花,附子,焦白术或苍术易生白术;若纳呆或胃脘不适者宜用藿香梗,酌加白...

  • 临床应用奔豚汤

    临床应用奔豚汤

    奔豚汤为治疗肝气奔豚的代表方,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条文中所诉症状气上冲胸,乃邪气上逆;腹痛乃木克脾土、气机不畅;往来寒热,乃热郁少阳、邪正交争。   原方中君药李根白皮专治肝气奔豚病,入肝经,清热泻火、下气降逆;黄芩、生葛根清肝泄热;川芎、当归、芍药养血调肝;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散结;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具有养血平肝、清热降逆之作用。   尉中民教授临证数十载,经验丰富,遵仲景之意但又不拘...

  • 金匮肾气丸衍化方临床分型应用

    金匮肾气丸衍化方临床分型应用

    金匮肾气丸原方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泽泻,状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以上八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方中附子、桂枝温补肾阳为君药;地黄、山茱萸、山药补阴摄阳并防桂附之辛燥伤阴为臣药;茯苓、泽泻、丹皮利湿泻火祛肾浊为佐使。诸药相配,寒热并用,水火互济,阴阳兼补,一开一合,不温不燥,共奏温补肾阳之功效,使水去而阴不伤,扶阳而火不升。故仲景先师云:“虚劳腹疼,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金匮肾气丸衍化方...

  • 固气汤方 加减运用于临床举二案书之

    固气汤方 加减运用于临床举二案书之

    “固气汤”源于《傅青主女科》,为明末清初医家傅青主先生治疗因元气不足、气虚血弱,而致崩漏的验方。余以此加减运用于临床,每获良效,特试举二案书之,以享同道。 固气汤方:人参一两,白术五钱,熟地五钱,当归三钱,茯苓二钱,甘草一钱,杜仲三钱,山萸肉二钱,远志一钱,五味子十粒,水煎服。 案一 患者李某,女27岁,已婚。月经点滴不净20余日,腰酸、乏力、小腹微冷,舌淡苔薄,脉细滑。证因元气不足而至,治宜调补气血以养元气,兼以温经止血。 处方:...

  • 从小柴胡汤效用探究少阳枢机原理临床意义

    从小柴胡汤效用探究少阳枢机原理临床意义

    《素问·阴阳离合论》 言: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 太阳为开, 阳明为阖, 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 也, 搏而勿浮, 命曰一阳” 。 张志聪注为: “开主外出, 阖主内入, 枢主外内之间, 若搏于中而勿浮, 则合而 为一阳矣” [1] 。 即, 太阳为阳气外放, 阳明为阳气内 收, 少阳调谐于开合、 收放、 内外之间。 三阳开合枢 各得其宜, 内守于三阴而不浮越, 一体运化。 《伤寒 论》依开合枢机理, 明确太阳病阳气不得外放而 “恶 寒&r...

  • 柴芩温胆汤临床运用

    柴芩温胆汤临床运用

    贾跃进,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科主任,脑病科学科带头人。经过三十余年临床实践,在疑难杂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中风病、口僻、头痛、眩晕、失眠、抑郁、颈肩腰腿痛等方面疗效突出。近日,门诊时见一位痰多患者,贾跃进老师言“气顺火消痰自失”,强调从方寻法,以法系方。感师之详述,指点迷津,晓于其要,受益匪浅,阐文以记之。 患者,女,22岁,以咽中痰多半月来诊,自诉食甜食后开始,晨起痰多,咳吐不利,常因咳痰而呕恶,头面油腻,口中黏...

  • 风为阳邪风与寒合 临床用药岂可不辨因由

    风为阳邪风与寒合 临床用药岂可不辨因由

    风性主动,善行数变,“动极者镇之以静”,风证医治,为何还有动态之分?盖风邪有二,一曰外风,一曰内风,二风虽特性相同,但来历纷歧,导致疾病发作的机理大异,临床用药岂可不辨来由。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邪风外袭,表疏腠松,故四时邪气伤人,常依风导而入,因而外风为患,终多是邪合为病,如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湿表证、风痹、风水、风疹等等。即便感冒一证,从其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或见喉痒、咳嗽、鼻塞等脉症剖析,也可知实为风寒表证的轻浅体现,正如《景岳全书·感冒》篇所说:&ldq...

  • 临床实践和研习少阳小柴胡汤证

    临床实践和研习少阳小柴胡汤证

    千百年来,众多伤寒学者对少阳病小柴胡汤证非常重视和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可谓是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近年,笔者通过许多临床实践和研习少阳小柴胡汤证,产生了许多自己的新知道,与许多传统经典的说法有所不同。 《伤寒论》101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就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该条中“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指的是战汗。但是咱们在临床上使用小柴胡汤时,并没有像张仲景所说的那样...

  • 麻杏甘石汤量效关系临床研究

    麻杏甘石汤量效关系临床研究

    临证处方用药,在辨证准确、选药恰当的基础上,剂量使用是否合适,是决定疗效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关于儿童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与探讨,大部分是基于文献研究与单味药的实验研究,缺少复方的量效关系及临床的系统研究。 多数情况下,儿童剂量按成人剂量进行折算,这实际上是教条地把儿童当作按比例缩小的成人,忽略了儿童本身的生理特点。笔者认为,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应以临床研究为核心,以提高疗效为重点,以药少而精、效专力宏的经方为切入点,在量效关系研究中遵循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统一,探索安全范围内的最佳有效剂量。...

  • 疏风解毒胶囊临床相关研究分析

    疏风解毒胶囊临床相关研究分析

    疏风解毒胶囊处方组成: 虎杖、连翘、板蓝 根、马鞭草、败酱草、柴胡、芦根、甘草,本方 是基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病因病机所定, 症见发热、恶风、咽痛、头痛、鼻塞、流浊涕、 咳嗽等,祛风清热、解毒散结为法,根据其组方 寓意以及 “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疏风解毒胶 囊联合其他药物,临床应用可延伸拓展到甲型、 乙型、禽流感等流行性感冒; 鼻窦炎、急性咽炎、 急性扁桃体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鼻咽喉部疾病; 轻度小儿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扩张急 性期或合并肺部感染、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阻 塞性肺...

  • 芍药甘草汤 临床主要用方指征

    芍药甘草汤 临床主要用方指征

    芍药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29条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则伸……”仲景在此明确地指出本方的适应症。继仲景后,历代医家验证本方的疗效的记载实不鲜见,如“治热脚气,不能行步”,去杖汤,“治脚弱无力,步行艰难”,“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治拘挛急迫者”,“...

  • 抵御百病 中医排名临床十大名方

    抵御百病 中医排名临床十大名方

    如果中医有兵器谱排名的话,那么以下十大名方必位列前茅,甚至有中医名家凭借“小柴胡汤”一张方加减运用,出神入化,抵御百病,可见此中医临床最常用的十大名方,名不虚传。赞誉之词实不为过,请君细读本文,看十大名方如何疗效显著。 小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

  • 黄连温胆汤的沿革 临证加减

    黄连温胆汤的沿革 临证加减

    国医大师徐经世尤以擅长治疗疑难杂症而著称。现将其运用黄连温胆汤化裁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浅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黄连温胆汤的沿革 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而成。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温养胆气为其主要功能,用于治疗胆寒所致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后世不断扩展,及至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原方加茯苓、大枣,指征不再说是“胆寒”,而说是“气郁生涎(痰),变生诸症”,主症也扩...

  • 南宋名方还少丹临床新用

    南宋名方还少丹临床新用

    还少丹为南宋温肾补脾的著名 方剂。由南宋医学家杨焱编辑《杨氏 家藏方》收载(公元1120年~1185 年),山西人氏。 还少丹用山茱萸、淮山药、茯 苓、熟地、杜仲、淮牛膝、肉苁蓉、楮 实子、小茴香、巴戟天、枸杞子、远 志、菖蒲、五味子、大枣等组成。用量 除大枣(去核)一百枚外,其余各药 均为二两(100克)。练蜜和丸如梧 桐子大,每日服二次,每次服10丸, 淡盐汤下。功能:温肾补脾,养血益 精。主治:脾肾虚损,腰膝酸痛,阳痿 遗精,耳鸣目眩,精血亏耗‘,肌体瘦 弱,食欲减退,牙根酸痛,神疲乏力, 健忘...

  • 石恩骏柴胡温胆汤临证经验

    石恩骏柴胡温胆汤临证经验

    石恩骏,1953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贵州省名中医,贵州省文史馆馆员。曾先后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参与《医林拔萃》《贵州中医耆宿录》等书编写,主编《贵州名医名方选析》《石家百年医案精选》《石恩骏<神农本草经>发微》等书。从医近50载,对内、妇、儿科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柴胡温胆汤是他临证常用方剂,笔者总结其临证运用经验如下。 组成:柴胡24克,泡参30克,陈皮、黄芩、炒枳壳各10克,竹茹1...

  • 三子养亲汤是临床上一首常用的方剂

    三子养亲汤是临床上一首常用的方剂

    三子养亲汤是临床上一首常用的方剂,《方剂学》将其归入“温化寒痰”类祛痰剂中。该方由紫苏子(主气喘咳嗽)、白芥子(主痰)、萝卜子(主食痞兼痰)三药组成。余每览《韩氏医通》,读至该方之由来,无不为韩氏所代表的中医人的慈爱及孝心所感动。 方子的来历传说有三位士人,其父母年事已高,但常年咳嗽不已,整天喉喽气喘,痰多气逆,咳声不断,类似今之“老慢支,肺气肿”类病症。眼看着双亲被痰所困又无计可施,三子心里特别着急,甚是苦恼!经过商量,他们决定外出遍访医家,打听能够治疗此病...

  • 治饮方药 临证举隅

    治饮方药 临证举隅

    清代闻名医家叶天士身世医学世家,幼承庭训,广拜名师,承继前人学术履历,遍采众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创建新说,别开法门。《临证指南医案》为叶天士门人华岫云收集叶氏临证医案加以分类整理撰写而成,是一部反映叶氏临床履历和学术思想的要害作品。“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学说系叶天士依据张仲景治饮组方的立法履历,依据饮邪病理特征,结合脏腑辨证理论而提出的,在痰饮病的医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临证指南医案》中多次提及这一学说,并以此教训痰饮病的医治。 理论渊源 “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 炙甘草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炙甘草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1 条文解读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原文177条:“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1]论述了心阴阳两虚的证治。本条冠以“伤寒”, 当知成因为外感病, 若病在太阳, 当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今不见恶寒发热, 脉不浮而结代, 并见心动悸, 说明病始为太阳外感而渐内累于心, 外邪已罢, 仅存里虚之证。心主血脉, 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滋养。心之阴阳气血不足, 则心失所养, 故见心动悸;心阳虚鼓动无力, 心阴虚脉道不充, 故脉结代。治宜炙甘...

  • 中医临床 灵活变通应用升陷汤

    中医临床 灵活变通应用升陷汤

    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升陷汤做如下描述: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升陷汤原方: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或再加山萸肉(去净核)数钱,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钱半,或倍作...

  • 保和丸做膏临证心得

    保和丸做膏临证心得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因工作原因导致饮食、起居失常,从而出现食积内停、劳伤心脾的证侯。治疗以消食行气为先,在随后的膏方中,重视补益心脾,养阴疏肝;至于茶饮配方,重在疏解郁滞,并承“保和”之意。 付女士,43岁,于2013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形体肥胖,面色暗滞,多色斑,少光泽,腹部饱胀,嗳气吐腐,终日没有饥饿感,但胃口仍不错,口苦口臭,心情郁怒,头昏胀痛,不易入睡,排便困难,甚至七八天一次,解而不爽,多臭屁。苔浊腻,舌暗红,脉细滑。 食积内停,气机阻滞,治在疏导。方用消食...

  • 结节性甲状腺肿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结节性甲状腺肿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导师胡思荣为湖北襄阳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他潜心钻研中医内科疑难病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擅治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相关的美尼尔氏综合征、考试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癫痫、甲亢、甲减、垂体腺瘤、乳腺增生、痛经、闭经以及月经不调等,现将其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结节性甲状腺肿早在秦汉时期,已被医家列入“瘿病”范畴,其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主要是...

  • 现列举地黄丸临床验案数则

    现列举地黄丸临床验案数则

    地黄丸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6味中药组成。 主要用于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劳热,消渴,或虚火牙疼,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为主药;山药补脾固肾,山茱萸补益肝肾,均为辅药;茯苓利湿健脾,使山药补而不滞;泽泻宣泄肾浊,使熟地补而不腻;牡丹皮清泻肝火,使山茱萸补而不涩,均为佐药;六药合用,三补三泻,补中有泻,寓泻于补。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及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六味地黄丸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并发现六味地黄丸在临床的应用上具有广泛而显著...

  • 二妙丸临床有新用

    二妙丸临床有新用

    二妙丸是常用中成药,由黄柏、苍术两 味中药组成,规格(丸剂:每10粒1.2克, 每瓶200克;散剂:每袋10克),具有清热 燥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下注、腿膝疼痛、 脚气肿痛、湿疮以及带下、淋痛等病症。 现将临床上较好的几则新用途介绍 如下。 急性细菌性痢疾内服二妙丸,每 次6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在 服用本药时,饮食宜清淡,忌油腻或生冷 之食物。 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口服二妙 丸,每次8克,日服3次,10天为1个疗 程。二妙丸与西药保肝药同时应用,能明 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妇女白带过多取二妙...

  • 乌梅丸临床运用体会

    乌梅丸临床运用体会

    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重视《伤寒论》经方,临床重视运气学说的应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杨桂芹主任医师拜顾植山教授为师,多次跟师学习。本文为导师杨桂芹跟师顾植山教授临床运用乌梅丸之体会。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与《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乃厥阴病之主方。乌梅丸全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十味药组成。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常被现代临床用以治疗寒热错杂、...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