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感 第59页

感 第59页

  • 读《甘肃道地药材当归研究》有感

    读《甘肃道地药材当归研究》有感

      甘肃是我国当归的道地产区,自古以来,就有“中国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之说。南北朝时著名的医药学家陶弘景辑《名医别录》载:“当归生陇西川谷。”公元659年,唐政府制订的《唐·新修本草》载当归“今出当州、宕州、翼州、松州,以宕州者最胜。”宕州即现在的宕昌和岷县一代。可见唐代,岷县、宕昌当归已享誉中华。目前甘肃省当归产量约占全国的95%,出口量占全国的90%,重要产地岷县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

  • 读聂惠民《聂氏伤寒学》有感

    读聂惠民《聂氏伤寒学》有感

      “我讲的课,要学生爱听,学到知识;我写的书,要读者爱看,感到有益;我治的病,要有最好的疗效,让人信赖。”——聂惠民如是说     聂惠民教授是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聂惠民学习伤寒、教授伤寒、研究伤寒、使用伤寒、论述伤寒50余年,对伤寒之学造诣良深。2002年,她将多年教学、临床、科研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的心血结晶,独自撰写成《聂氏伤寒学》。对于弘扬仲景学术思想,...

  • 在生活中感悟中医

    在生活中感悟中医

    最近在门诊上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在芒种节气前后,胃肠疾病高发,特别是肠炎。有一个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反馈每年都是在芒种时发作一次便血,其他时间病情多能缓解。这种发病规律是否与运气学说存在联系,还需要大规模的流调和专业人士印证。故事也与此有关。 周末和朋友一起聚餐。吃饭的时候看他食欲一般,一再地停杯投箸,皱着眉毛,捂着肚子。询问后知道他这两天胃肠都不舒服,他说:“准备去医院查一下,但现在是周末,周一再说吧。”朋友骨子里是不信中医的,他这次又忍不住说:“我就不愿意听你们中医讲气啊血啊...

  • 由方剂中的敏感点与关键点

    由方剂中的敏感点与关键点

      一般方剂的组成原则是“君、臣、佐、使”,这是中医调控人体不平衡(疾病)的基本手段。方剂研究的不是某一味药的成分、理化特征,而是根据“四气五味”判断药性后如何组装、如何排列;以及药物之间的关系(相佐、相成等)、如何协调这些关系、如何平衡这些关系,从而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疾病的原因是不平衡。首先是阴阳的不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说中医对人体这个复杂系统的着眼点不是基本单元,而是各个单元之间的联系。其次。是各个部分之间...

  • 读《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有感

    读《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有感

    品读完国医大师朱良春的一生经历,让我思绪万千,一个人在年轻时勤奋苦读,不甘落后并立志学医济苍生,学成之后不忘父亲恩师教导,舍医赠药、开业南通、创办医院、办学、讲学各地,技不私密育后人。很多人对朱老的生活经历感到很神秘,有些不大理解,有的人说是“朱良春现象”。朱老是这样回答的:“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有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这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 笔者以为在”朱良春现象”中或者说在任何有所成就者的...

  • 读《李时珍大传》有感

    读《李时珍大传》有感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蓦然回首,已过往四百多年,世事变迁,“物换星移几度秋”。老子曰“死而不亡为之寿”,先生的千秋伟业与传奇的人生仍被传诵;光芒四射的智慧和崇高的精神绵延至今,真可谓万寿无疆。 再次阅读“医中之圣”李时珍的传奇人生时,不禁为之动容。如果不是因为这次偶然的时机,可能将错过一次与先生对话的机会,这将是比较遗憾的事。孩提时曾读过插画版简介先生的图书,当时对先生的艰辛与贡...

  • 读《采药去:在博物王国遇见中药》有感

    读《采药去:在博物王国遇见中药》有感

    拜读了段煦老师的作品,方才知晓采药竟是如此生动有趣之事,反倒有些如痴如醉,恍若浸入了陈年女儿红的醉人酒香,无法自拔亦是不愿自拔了。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古人诚不欺我。碣石山人也算是说对了,在山间,确实有药可采,不过,却不是什么自己所肖想的九死一生的悬崖峭壁了。不过普通野间,抑或山石碎屑,细嗅之下,有清雅药香随风而来,引人心向往之。 追着彩蝶,于风吟鸟啭的山涧里捧一块清肺的马兜铃;循着鲁迅先生笔下百草园至三味书屋的碎石路,采一把酸甜宜人的覆盆子;悄闯入冰封妙境长白山,去赏...

  • 读张伯礼院士《标准是创新的重要体现》有感

    读张伯礼院士《标准是创新的重要体现》有感

    •标准的制定要以科学为基础,成为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反过来促进学科的进步。标准的制定必须与时代的进步与现代研究紧密结合。 •标准是从大量个性中找到的共性,在运用中要注意从共性中发挥个性,并且标准本身也会随着个体化诊疗活动的发展不断得到完善。 •应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加强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的制定,确保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健康传播,保证中医药的原味传承。 •中医药标准化的目的是建立中医药的最佳秩序,为最终取得最佳效益、提高临床疗...

  • 编辑《任应秋医学全集》有感

    编辑《任应秋医学全集》有感

    任应秋先生是业内公认的中医学大家,文、史、哲、医集于一身,学识之渊博,在业界享有盛誉;中医理论造诣之深厚,令人仰慕。任先生学贯中西,在1949年以前便已经誉满中华;是跨越现当代两个历史阶段的最具代表性的伟大医家,且是连接中医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人物”。著名中医大师、伤寒学家刘渡舟先生,在对其弟子、家人谈论任应秋先生时,尊任先生为“中医泰斗”。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任应秋医学全集》,是任应秋先生的首部全集,从立项到搜求旧作、遗稿,辑录整理,立意高远...

  • 读傅山“书‘文赋’后”有感

    读傅山“书‘文赋’后”有感

    尝读张景岳《类经附翼》至“学到知羞,方克渐悟”(《类经附翼·巻一·医易义》),谓此真读书人警语。其后时时念念不敢稍忘。遂写七律一首:“爱翻少作风云谱, 懒复收官打劫图。理在眉间见深刻, 道于足下辨差殊。行过觉悔心常正, 学到知羞悟渐苏。 欲说中年真感觉, 浓茶慢火耐功夫。”及读傅山《霜红龛集·卷十七·书后·书“文赋”后》中有“稍稍知耻,且为来世下读书种子耳。&rd...

  • 呼吸道感染食橄榄

    呼吸道感染食橄榄

    中医认为,橄榄味酸、甘,性温,无毒,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咳、开胃降气、除烦醒酒等功效。另外,橄榄还对肠风下血、唇裂生疮、冻疮、咽喉肿痛、声嘶音哑、口渴津伤等均有效果。橄榄果肉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有机酸、维生素C、挥发油及钙、钾、锌、镁等矿物质。其核仁含有丰富的脂肪,是一种高级保健食用油。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橄榄油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丰富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人体经常摄入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老年痴呆症等病症的发病率。由于橄榄入肺经,所以对呼吸道感染的多种疾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治咽炎 鲜橄榄4个,用刀将每...

  • 读《顺应自然、给邪出路》有感

    读《顺应自然、给邪出路》有感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张英栋“顺应自然、给邪出路”一文,颇有同感。中医药学是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的医疗方式,而中国哲学中强调的“道”是事物自身的本然规律,凡事尊道而为才是中国人处事的行为标准。守道、遵道、不违背道才能保证胜算,所以才会有“道法自然”穿越千年时空的魅力。   疾病的发生,无非是正邪力量对比时,正不胜邪、邪气留在体内的结果,而能够驱邪外出的机会则是痊愈的机会。中医药文化提倡“防患未然”、&ldq...

  • 灵感是坚实基本功的升华

    灵感是坚实基本功的升华

      诊治一位70岁汗多老者,同一医者、同一患者、同一天竟然开出两张不同的方子。   第一次:   患者诉汗多10年,自觉火大,汗多后觉凉,前一段精神差,近日精神尚可。平素入睡差,睡眠差时足心发热。查:舌下暗,苔薄腻,双手脉细弦。   处方:半夏12克,夏枯草15克,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五味子15克,炒酸枣仁24克,龙齿6克。4剂。(第一次处方因故未取)   第二次:   仍诉:全身汗多,动辄汗出,昼重夜轻;手足心喜凉恶热,火大、口周经常起疱;又诉不爱喝水,大便很干但不难受。查舌苔白腻...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基本
  • 学好中医 首先要对中医感兴趣

    学好中医 首先要对中医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要学好中医,首先要对中医感兴趣。笔者学习中医十余年,对中医的学习之所以始终有着浓厚的兴趣,原因就是边学边用,而临床实践也不断地激发了笔者对中医的热爱之情。   儿童年代,笔者看见一位老人倒地晕过去了,懂中医的外公按压这位老人的人中穴、内关穴,那位老人很快就苏醒过来了。由此,笔者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参军上医校后,教中医的老师给患多年支气管炎的母亲开了十几剂汤药处方,结果母亲服用后病好了,这让笔者对中医的疗效产生了信心。2002年,出身西医的笔者开始学起中医来。在学习期间,家父患了脑血栓...

  • 对于中医的理解与感悟

    对于中医的理解与感悟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我观察到,不少读过中医学院五年的学生对于中医的理解与感悟尚不如中医爱好者,难道专业比不过业余吗?分析其原因,一则兴趣使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兴趣不到,动力不足,变成被动学习中医,其结果可想而知;二则人生经历不同。当经历过人生磨砺,体验过病痛折磨后,人会更成熟,从而更执着健康。 @仝小林北京 农村的乡医,有许多在大病、急病的诊治上,身经百战,非城市医生所能比拟。他们的临床水平,在许多方面远远超过三甲医院的那部分西药为主加点中药作陪衬的中医。我们不仅仅要培训乡医,更...

  • 一封七言信,一份感恩情

    一封七言信,一份感恩情

    浙江省桐乡市中医院骨二病区收到一封押韵的感谢信,赞扬李青忠主任医师及全体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服务好,随叫随到任劳怨;环境卫生又干净,食堂饭菜更可口;问长问短不摆谱,医术精湛人人夸;医德高尚数一流……”细细品读此信,我们内心激动不已,为得到病人的理解高兴,为骨科团队的医术医德喝彩。 事情要追溯到2014年12月,张先生因车祸致右踝部骨折、右足跟皮肤挫裂伤入住骨二病区。张先生本是湖北荆州人,在嘉善西塘工作,住院第二天就想回嘉善或荆州治疗。李医师考...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读《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有感

    读《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有感

    2015年6月12日第4版的《量效关系》栏目刊登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徐立鹏、 穆兰澄、 郭允、 仝小林四位老师署名的文章《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读完此文,笔者感觉眼前一亮。多年来困扰在广大中医从业人员心头的经方剂量与《中国药典》相差悬殊的问题有了新的答案。 笔者虽然只是一名基层中医人员,但是长期以来关注当今某些经方学派的用药,一直为他们超剂量用药感到担心。虽然笔者用药剂量总是以药典为依据,并对那些经方学派动辄几十克上百克的剂量感到质疑,但是交流中一些经方派总是以本文开头的考证《伤寒论》中经...

  • 老中医欧阳恒抱病问诊感动患者

    老中医欧阳恒抱病问诊感动患者

      患者:当时眼泪就下来了   照片的拍摄者周女士说,拍摄这张照片时,只是觉得很感动。她说,照片中的老人名叫欧阳恒,是湖南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老院长、老教授。从2000年她患病起,就结识了欧阳恒,多年来,老人对患者一丝不苟的态度一直深深地感动着她。   “2009年的时候,欧老因为严重的肺气肿住院了,后来身体就一直不太好。”周女士说,原本不想打扰他休息,但因为家里的小孩得了病,实在想找他看,当时考虑到欧阳恒的状况还特意提前了一天向他的学生预约。   和周女...

  • 读《仲景临证传知录——章回体<伤寒论>解析》有感

    读《仲景临证传知录——章回体<伤寒论>解析》有感

    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博时,就已耳闻福建中医药大学教伤寒的张喜奎老师。据说,张先生临证喜用经方,且看诊速度极快,一上午能看六七十位患者而疗效极佳,令人赞叹。 后偶遇张先生著作《仲景临证传知录——章回体<伤寒论>解析》,便买来认真拜读,读毕受益匪浅。 该书以章回体小说为载体,依六经次序分为22回,通过对62个病案诊治经过的生动描写,指明了仲景的辨证思路,揭示了经方的配伍规律,让读者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不知不觉已领会了《伤寒论》的精髓。 更令人赞叹的,是...

  • “灸感”的临证体验

    “灸感”的临证体验

    □ 原飞虎 山西省长治市中医院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气至”的有无通常决定着针刺是否有效,而通过长时间的临床艾灸受试者的疗效观察,发现艾灸的“气至”与否,也关乎着艾灸是否有效,称之为“灸感”。 针刺“气至”《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称为&ldquo...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按摩酸胀感

    按摩酸胀感

    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用手法作用于人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各种用于放松的项目也随着发展起来。按摩就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活动,有些按摩还有治疗作用,不过有些按摩师手法轻,有些按摩师手法重。专家提醒:按摩不是越痛越好,按摩不当易引发其他疾病。 正常按摩的感觉是有一定的酸胀感,如果出现刺痛或疼痛到令人难以忍受,甚至大叫出来的情况,都是不正常的,极有可能已...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按摩
  • 读《朱世增谈养生》有感

    读《朱世增谈养生》有感

    21世纪是人们普遍关注健康的世纪,而养生则是切合当下的一种健康理念,更逐渐上升为一种生活方式。近来笔者偶读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朱世增谈养生》,发现这是一本有理论指导、求索生命规律的养生百科全书。 作者的传奇经历 本书编著者朱世增是一位传奇人物,1956年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 少时随舅父徐景云先生学医,徐是孟河医派丁甘仁的弟子。上世纪80年代初,朱世增变卖家产,踏上了自费收集民间单方验方、采药拜师的考察之路,足历东北大地、黄河上下、长江两岸、珠江之滨,最后定居于江城吉林悬壶济世,并创办了吉林...

  • 谷雨防病 提防“湿”病和感冒

    谷雨防病 提防“湿”病和感冒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   俗话说“谷雨寒死老鼠”,指的就是谷雨时节天气忽冷忽热。专家认为,这段时间,一定要提防风湿类、关节类疾病发作,体弱者应注意防感冒。   祛湿预防关节病   谷雨,顾名思义,播谷降雨。下雨天空气中湿度...

  • 谷雨养生“雨生百谷”防感冒操

    谷雨养生“雨生百谷”防感冒操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在这个春季将尽、夏季将至的季节,池塘里的浮萍开始生长,春茶也在这个时节前后采收。此时此刻,给人一种万物生长、蒸蒸日上的景象,正所谓“一年之季在于春”。 预防感冒操 通过搓手、擦脸、揉颈、拍胸,按摩迎香穴、风池穴、捶打足三里等。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预防感冒的发生。 谷雨后降雨增多,空气中湿度逐渐加大,此时农作物需雨露润养。在这个时期人们外出频繁,室外活动量大,全身阳气易生发外越,特...

  • 邪之所凑 正气必虚 易感冒运太阳穴

    邪之所凑 正气必虚 易感冒运太阳穴

    《黄帝内经》在描述中医养生法则时曾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只要人体正气充足,邪气就不容易侵袭,不容易生病。中医的“正气”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免疫力,而“邪气”相当于外在的各种致病因素。 人体正气的强弱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先天禀赋、精神状态、生活环境、饮食起居、锻炼、年龄等,其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先天禀赋体质,如“瘦人多火”、“肥人多痰”等正是由于体质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病理特...

  • 据中医运气分析当前流感趋势

    据中医运气分析当前流感趋势

      据报道,近来美国流感疫情蔓延,中国北方省份流感样病例亦有明显上升,“超过了前2年的高峰期水平”。从中医五运六气的角度,如何来看待这次流感疫情?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医疫病预测预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课题组成员、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顾植山表示,根据中医运气分析,最近的流感疫情在年初一之气时段(春节前)即可消退;冬季前期较寒,前一阶段雾霾为湿,最近一段感染诺如病毒引起的肠胃型感冒多发,均提示风、寒、湿为重要病机,治疗可选用荆防败毒散等。   2013...

  • 伤寒包括了一切外感疾病

    伤寒包括了一切外感疾病

      外感病在临床中最为常见,包括中风、伤寒、温病等在内。伤寒又有狭义与广义之别。广义伤寒包括了一切外感疾病,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狭义伤寒专指太阳病伤寒证,下文所论“伤寒”为狭义“伤寒”。   吴鞠通氏在《温病条辨》中提出:“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认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然而临证辨治时,伤寒与温病不易区别,临床医生用药时常不知所宗。   对于伤寒与温病的鉴别,天津市名老中医、蓟县中...

  • 食疗药膳预防春季易感疾病

    食疗药膳预防春季易感疾病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气候多变,温差幅度很大。早春寒冷、气候干燥,直接影到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导致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从而容易造成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以及伤寒等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现介绍一组食疗方法和药膳以预防春季易感疾病。   桑菊茶取冬桑叶、菊花5~10克,甘草2克,龙井茶3克,每天泡水当茶饮。桑菊茶具有驱风清热、利咽止咳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身热咳嗽,头痛咽痛,口微渴等证。...

  • 冬季外感宜治以辛散 用败毒散加减

    冬季外感宜治以辛散 用败毒散加减

      经云:“善治者治皮毛”,故解表一法,具有早期治疗、控制病邪入里、从而获得及早康复的积极意义。今观不少医生治外感以辛凉为多,笔者认为外感初起恶寒未罢,舌不红、口不渴、咽不红肿者,一般不宜用辛凉之品。辛凉药虽不比苦寒药,但其也有凉遏之患,只不过不像苦寒药那样冰伏而已。故而言之,外感病初起以用辛温药为宜。尤其冬季(11~12月)之间,大多患者以感寒居多,此时人体腠理致密,辛凉药既不对症,也难开腠理,故服之多于事无补。若症见风温初起,用银翘散治之。也可在大队辛凉药中,适加荆芥、防风等辛温之品...

  • 立方用药重在感悟

    立方用药重在感悟

      家父常每于临证时教诲于余,对于前人之论要认真分析。要从临床实践出发,临证释疑。如妇科病,妇女青春期,肾虚证甚少,或虽有之,也只十居二、三而已。中年肝脾病,兼心伤者为多。老年肝脾病,又兼肾虚者众。   妇科病临证之际,必明经、带以定证型,宜全身症状参合。诊月经病,不可偏执先期为热、后期为寒,应详询月经期、量。色、质之变化。   诊带下病,亦不可全遵五色带下之论,而应详审虚实寒热及相互关系。治疗上,认为为医者,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辨证,要准确把握病机,有是证用是药,不可妄治。   家父曾治一36岁女性...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