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第57页
-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 中医辨证治疗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指出,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21世纪临床药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强大的获得耐药性和克隆传播能力,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呈世界性流行,已成为我国院内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由于鲍曼不动杆菌的自身特点,其感染、防控及治疗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这为临床医生在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上带来了许多困难。在治疗的选择上临床医师举步维艰,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去控制感染。 2014年11月下旬,我院ICU病区陆续出现了几位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且广泛耐药,...
-
脓毒症本质上属于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证 中医防治原则
周仙仕 1, 2 , 叶烨 1, 2 , 唐光华 1, 2 ( 1. 广东省中医院; 2. 广州中医药大学) 摘 要: 脓毒症发病率高, 死亡率高, 治疗费用高, 但现代医学治疗效果却不理想, 而中医学干预脓毒症有独 特疗效, 根据中医学理论, 本病应属于合并内伤基础的外感病证范畴。内伤基础的存在使本病病机变得复杂并且 预后不良, 但如果能充分认识脓毒症的内伤基础特点及演变规律, 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则对临床医生辨治脓毒 症大有裨益。因此主要围绕着脓毒症内伤基础的本质、 脓毒症内伤基础的特点、 演变规律及脓毒症...
-
参苏饮治虚人外感 扶正是为助力散邪
治虚人外感,常在散表药中加入一到两味扶正之品。这里的扶正是为助力散邪。这让我(指焦树德)想起,胸痹病,客气留结胸中而致上焦阳虚,用瓜蒌薤白白酒汤,非为补阳,没有用补阳之品,而为行阳而散邪气,两者体现都是“治病求本”的道理。 人参3g,紫苏叶3g,葛根3g,前胡3g,半夏3g,茯苓3g,陈皮15g,甘草15g,枳壳15g,木香15g,共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服。本方适用于虚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湿痰,症见恶寒畏冷,头痛发热,咳嗽痰多,呕逆恶心,痰阻中焦,眩晕嘈杂...
-
甘肃制定2016版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预案
针对近期甘肃省散发甲型H1N1流感病例情况,甘肃省卫生计生委日前在官方网站发布了组织专家制定的《甘肃省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防治预案(2016版)》。该《预案》参照国家《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10版)》并结合甘肃省实际而定,为全省防控甲型H1N1流感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预案》分为一般预防和药物预防两部分。一般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保暖防寒,适度锻炼,保持乐观情绪;饮食清淡,多甘少酸;保持手部清洁,不随地吐痰;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发烧时,应戴上口罩,并尽早就医。药物预防方药是:一般人群预防可用藿香9g,...
-
益气解毒汤治伤寒感冒 淋证带下病
益气解毒汤为贵州中医药大学(原贵阳中医学院)首任院长石玉书先生自制方,因黔中湿热偏胜,石玉书先生制该方以治妇科湿热带下病,并将其作为治疗气虚湿热证之基础方,应用范围广泛且收效显著。 益气解毒汤方药组成为:黄芪12g,炒白术12g,黄连3g,黄柏10g,银花15g,厚朴10g,藿香6g,土茯苓15g。 方中黄芪、炒白术益脾胃元气,黄连、黄柏清利中下焦湿热,银花清血分热毒,土茯苓分利下焦湿毒,藿香、厚朴运脾以治中下焦水湿肿毒。黄连、黄柏虽苦寒,少用能健脾醒胃。藿香、厚朴伍黄芪、炒白术能健运脾胃。黄芪...
-
孕妇感冒(秘方数:4)
感冒是一种小病,平时发生感冒的人也较多,但对孕妇来说,其危害甚大。孕妇的免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害,因此,相对来说较未怀孕时更容易患感冒。感冒病毒对孕妇有直接影响,感冒造成的高热和代谢紊乱产生的毒素有间接影响。而且,病毒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有可能造成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兔唇、脑积血、无脑儿和小头畸形等。而高热及毒素又会刺激孕妇子宫收缩,造成流产和早产,新生儿的死亡率也增高。那么,孕妇感冒后怎么办? (下面提供4药方) 药方: (1)甘蔗头3个,芦笋(白色的)20支,两者一同下锅,放下3碗水,煎到剩下1碗...
-
反复呼吸道感染(秘方数:6)
反复呼吸道感染以2岁内小儿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据有关方面统计,呼吸道易感儿每年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平均为健康儿的4.5倍。目前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反复呼吸道感染易感者除较健康小儿多罹患几倍的呼吸道疾病外,多有食欲不振、盗汗、体重不增、面色萎黄等表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形成的因素较为复杂。幼儿免疫功能比较低下,易患呼吸道疾病,母乳喂养则较人工喂养免疫力强。此外,长期偏食、挑食,以及耐寒力差的小儿易患呼吸道感染。大气污染对易感呼吸道病也有影响。有报道易感儿血中IgG及IgA等抗体均有下降,但也有...
-
小儿尿路感染(尿感)3方
【简介】传统医学治小儿泌尿系感染以清热利湿,利水通淋,标本兼治,多有疗效。 【治法】 方一 [药物组成]白茅根50克,金银花30克,小蓟30克、公英30克,扁蓄15克,瞿麦15克,黄柏15克,滑石15克,车前子(包)15克、石韦20克,藕节20克,连翘20克,板蓝根20克,旱莲草20克,仙鹤草20克,木通10克。 [适应证]急性尿路感染o [ 用法 ] 水煎,分2次服,每口1剂。 方二 [药物组成] 生地榆30克,生槐角30克,半枝莲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大青叶30克,白槿花15克,滑石15克,生甘...
-
淋证(泌尿系感染)27秘方
淋证指小便频数、短涩、欲出不尽,滴沥刺痛,或痛引腰腹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引起本病的原因:一是湿热蕴结下焦;二是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热移下焦;三是脾肾亏虚,劳倦伤脾所致脾虚下陷,房劳伤肾所致不能摄精。临床上常用的偏方、验方主要如下。 [方一] 大黄、海金沙各30克,鸡蛋数个。将大黄、海金沙共研为细末,用蛋清调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5克,1日2次。 本方通淋利湿,适用于石淋、砂淋。 [方二] 葡萄1.5千克,蜂蜜、盐各适量。将葡萄去皮切片,用蜂蜜泡10分钟,焙干,再浸再焙,连续3次。每次嚼服数片,盐水送服,每日3次。...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秘方数:1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常见病,主要为鼻、咽、喉的急性炎症。多见于秋冬及冬春天气多变时节。病原以病毒为最多,细菌感染大多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营养不良,佝偻病,缺乏锻炼及环境卫生不良等,均可使小儿抵抗力减弱而易患此病。本病症状轻者只有流涕、鼻塞、喷嚏、微咳、咽部不适;重者体温可达39~40℃或更高,常伴有头痛、全身乏力,婴儿常出现呕吐、腹泻,甚至发生高热惊厥,咽部充血明显,可伴有疱疹和溃疡。各种病毒和细菌都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有鼻病毒、柯萨基及埃可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经过病...
-
泌尿道感染(秘方数:1)
泌尿道感染是小儿时期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婴幼儿较多见。女孩发病多于男孩。急性期发病急,婴幼儿症状可不典型;慢性或反复感染可导致肾脏损害。病程在6个月内者属于急性泌尿道感染,表现有尿频、尿急、尿痛、发热。年幼儿可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年长儿有时伴有肾区及下腹部疼痛,少数病儿仅有一过性血尿,全身症状并不突出。慢性泌尿道感染病程在6个月以上,小儿时期较少,可出现间歇性发热、腰酸、乏力、贫血等。病情逐渐加重可发展成肾功能不全。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大多数是大肠杆菌,其次为变形杆菌、产气杆菌、克雷白氏杆菌及副大肠杆菌等,少数...
-
甲型H1N1流感防治中药方
来源:《京华时报》 叶洲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版)》,为公众防疫开出中药处方。专家提醒说,目前针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开出的预防药方,并非要民众从现在就开始服用,而是针对疫情发生后,可能接触到患者的高危人群。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健康人没有必要吃药预防。 另外,医生表示,抗病毒特效药达菲中的有效成分草莽酸,是经过多道复杂工艺提取的,熬八角茴香熬不出草莽酸,多吃八角茴香对人体无益。饮食预防 二白汤:葱白15g、白萝卜30g、香菜3g,加水适量,煮沸热饮。 姜枣薄荷饮:薄荷3...
-
妊娠尿路感染治疗方
处方与用法:知母、生地、土茯芩、石斛、金银花各20克,黄柏、连翘各10 克,当归5克,桑寄生10 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1剂。 功效:安胎、清热、解毒,治妊娠尿路感染,尿频尿痛,发热头痛等。 (汪华兴) 女性怀孕期间是个特殊的生理阶段,这个阶段比较容易患上尿路感染。这是因为女性怀孕时受到雌、孕激素的影响,尿液排出减慢,积得多,存得久,易于细菌繁殖,增加了患病机会,甚至引起肾盂肾炎。特别到了怀孕后期,扩大的子宫压迫输尿管,使尿流不畅。 妊娠期尿路感染要积极治疗,若自觉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准妈妈日常中应喝大量的白...
-
【防感冒】 “春捂秋冻”
【防感冒】 “春捂秋冻”并不适合老年人 一场秋雨一场寒,尽管年轻人们都在“春捂秋冻”,迟迟未增加衣物,但专家提醒,老年人和孩子们一样,在这样的季节里“最易受伤”。所以,做好秋季保健,预防秋季常见病,对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 【防感冒】 “春捂秋冻”并不适合老年人 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变化较大,风寒邪气极易伤人,而老年人免疫力和防病功能都大大降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变差,稍不留神就会感冒。因此,“春捂秋...
-
春耕容易流感 简单防治方法
春耕期间,气候变化大,时冷时热,加上农事繁忙,体力消耗大,人体抵抗力降低,因而很容易发生流感。下面介绍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可每周用枫球、艾叶、苍术等烧烟熏蒸,或以食醋250克,盛于钵内,在房子内煮沸,进行空气消毒。 ●劳动后,特别下水田后,用生姜、葱蔸煎服可起到驱散寒气的作用;流感发生时,可用板蓝根、大青叶各30克,水煎服;或贯众50克,甘草6克,水煎服;或板蓝根、金银花各15克,水煎服;也可用贯众、葛根、藿香各9克,滑石6克,板蓝根12克,甘草3克,水煎服。 ●一旦发生流感,病人应多饮水,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