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 第26页

学 第26页

  • 学中医当不拘于形

    学中医当不拘于形

      老师常说:学中医当不拘于形,“形而上”的内容更为重要。   近读《施金墨医案》,凡见气滞便秘者施老常用杏仁泥、苦桔梗、全瓜蒌、薤白头,疗效皆佳。想来气滞便秘者,皆因上下之气不能顺达,如此处方升提肺气、宣降腑气,加之开胸豁结,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便秘自然可除。   每位医家自有其用药之偏好。老师临证,每取全瓜蒌、炒莱菔子两味,疗效亦佳。然因着瓜蒌、薤白之用,笔者由此想到了瓜蒌薤白白酒方。此方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结合其后两方,仲景用之主治胸痹...

  • 郭子光教授学术经验独特

    郭子光教授学术经验独特

      国医大师郭子光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从医50余载,擅长诊治内科诸病,形成了独特的临术思路与方药运用经验。专著有《伤寒论汤证新编》、《日本汉方医学精华》、《中医康复学》、《中医奇证新编》等。笔者通过学习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   精研伤寒立新说   郭子光教授在《伤寒论》研究方面,提出“病理反应层次”是六经方证的实质,并创立六经辨证论治新体系,认为伤寒六经方证是仲景在当时条件下,为寻找调节人体反应状态的确定性,而总结出来的针对不同的病理反应层次进行调节...

  • 中药临床合理剂量的科学体系

    中药临床合理剂量的科学体系

      《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法对方药临床合理用量的启示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按照药性、药效及毒性大小等,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

  • 中医李可学术思想

    中医李可学术思想

      李可老中医学本《内经》、仲景,凡病皆以六经辨证论治,尊火神郑钦安之论,重阳轻阴,为仲景之经方重剂之第一传人,起重疾沉疴,实为天下可师可法之大师,以下简述其学术思想。   李可学术思想的核心   疾病的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李老认为人之所病,内因不外乎阳衰和阳虚,而外因多是寒凝、寒湿,总结其病因病机为:   1.人身皮毛筋脉,五脏六腑,五官九窍,但有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2.阳虚者十占八九,阴虚者百不见一。   3.寒湿为害,十占八九。   李可学术思想的内涵   1.阳气不化...

  •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流派传承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流派传承

      当前关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及流派传承研究问题成为中医学界的热点,对于传承研究的要点不外乎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以及人文精神等三个方面,这似已成共识。但对于这三者内涵的认识未必一致,以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传承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学术思想研究   在整理研究名老中医(或学术流派)学术思想过程中,经常看到以下一些表述:“提倡中西医结合,共谋发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重视女子以肝为先天”,&...

  • 朱师《劝学篇》记录

    朱师《劝学篇》记录

      古有荀子《劝学篇》,留下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千古格言。朱良春老师也有一《劝学篇》,那是1981年春,我参加省卫生厅委托南通市中医院举办的中医内科临床学习班,是年4月30日,先生为我们这批进修生作了题为《劝学篇》的讲座。32年已成过去,先生当年演讲的记录依然保存完好,泛黄的纸色显示岁月的沧桑,漫漶的字迹承载的是先生对后学的一片苦心。兹稍作整理,与诸君共赏。   朱师《劝学篇》记录   要学习就要读书,所以古人说“开卷有益”,&l...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记录
  • 扁鹊的学术问题

    扁鹊的学术问题

      20多年之前,笔者开始关注有关扁鹊的学术问题,承担了河北省卫生厅下达的“扁鹊秦越人生平事迹研究”科研课题,课题总结报告以《神医扁鹊之谜》为书名,于1996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结集出版。虽然对于扁鹊的学术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围绕着扁鹊的各种记载多而混乱,年移代革层层叠加,要想完全弄清楚,也是十分困难的。   在长达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史上,扁鹊不是最早的中医,也不一定是临床成就最高的医生,然而,他却是能够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留下了最丰富的文化内容,几乎一身都是谜团的一位医学家。...

    养生秘方 2024-03-06 18 0 扁鹊问题
  • 切脉 中医学诊病的特色

    切脉 中医学诊病的特色

      ★余初涉医道时,一乡邻邀诊,诉肩关节酸痛而诊为“肩关节周围炎”(中医名“肩凝症”)。乡邻以余年轻而不屑,另请一位在当地有点名气的老中医,经切脉断为“骨癌”,举家号啕大哭,又是烧香捉鬼又是摔碗。一番折腾之后,心中生出疑惑,询我“究竟是不是癌?”我说很简单,嘱去医院摄X片,结果“没有癌,是肩关节周围炎”。家属将信将疑,说“X线不准”,“人家老中医就是本事大,...

  • 中医学的传承

    中医学的传承

      ●中医的传承,应该包括术、理、道三个层次。“道”是自然界万事万物之规律,也是人体生老病死之规律。“术”是病人对中医治疗最直观的体验。“理”是“道”在调整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表现,名老中医的治法治则、学术理论是中医“道”在临床上最鲜活、最具生命力的东西,也是传承工作中最需要挖掘整理,总结归纳,并使之系统化的精髓,是当前中医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中医教育我有三句话要说,一是教学中绝...

  • 中医学的治疗法三大要素

    中医学的治疗法三大要素

      现代物理学研究表明,组成世界的各种要素,主要有物质、能量、信息三大类,物质与能量可以互化,信息依靠一定的物质传导,又不同于物质的物理化学功能。因此,物质、能量、信息互相关联,但是又不相同。   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与组成世界的这三大要素有关,不能只强调某一种。   内服中药发挥作用靠化学物质   定性定量的化学分析,是衡量西药的主要方法,在世界范围内被看作是金标准。用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中药,有很多成就,也有很多困惑。因为内服中药复方之中,包含着很多化学物质,而不是单一化学成分。即使是一味中药,也包...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本三代之旧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本三代之旧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本三代之旧,虽以论病为主,却始终贯彻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伤寒杂病论》成书于疫疠流行、社会动荡的东汉末叶。内容包括:医论、脉论、病论、证论、法论、方论、药论等内容,重点论述“伤寒”与“杂病”治则、治法、组方、遣药、护理、禁忌等知识,及内、外、妇、儿诸科诊治,饮食、行为禁忌等相关知识。《伤寒杂病论》内容丰富,理法方药完备,属中国医学领域的大成之作。该书几经传抄、节录修订,又几经兵燹,历代均难得其全,而流传至今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文...

  • 医学不是舶来词

    医学不是舶来词

      互联网《中医药论坛》同道网友成都张宾先生“求知”问道:“医学不是舶来词。《医学启源》成书之前,中医就称之为医学了,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术体系。求知‘医学’二字是不是最早见于《医学启源》?”就此浅谈拙见。   “医学”一词不是舶来品,是地地道道的本土产生,最初之义是指官办医疗教育机构——医学学校,首见于《唐六典》卷十四注释。   《唐六典·卷十四》:“医博士...

  • 从哲学看中医 从使命看中医

    从哲学看中医 从使命看中医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作为外行来谈中医,确有“华佗门前卖药方”之感。但是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义不容辞。而扶持之,促进之,总得对上“门道”。由此,我是从哲学看中医,从使命看中医,谈一点想法。   中医发展的前景   中医作为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体系,几千年来呵护着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医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传承不衰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 学习中医的辨证思维方法

    学习中医的辨证思维方法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许多地方都开展了大规模的“西学中”活动。一些医务人员,把它仅仅理解为西医学习中医,学会开中药。也有很多人非常茫然,坐在西学中的教室里,头脑中一片模糊。那西学中,到底学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讲一个童话故事。春天,山上的一爿树木又复活了,啄木鸟医生也忙碌起来了,用嘴上长长的手术刀,这里敲敲,那里掏掏。因为树干里长了不少虫子,把树干破坏得不成样子。一股山泉水流经这里,看到啄木鸟满头是汗,忙得团团转,就哈哈大笑着说:“啄木鸟医生,你这里掏了那...

  • 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属性

    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属性

      李致重教授在《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12月12日第3版以“告别中医西化”为题目发表文章,强调“中西医不可通约”的观点。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它不仅违背了哲学(唯物辩证法)原理和自然科学(医学)原理,而且也与客观事实不符。该观点的提出,说明了当今中医学术界某些学者对于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认识仍然是模糊的。   中医理论的自然哲学属性   中医理论是古代自然哲学形式的医学理论。它既非纯古代哲学理论,也非纯古代自然科学理论,而是古代哲学与古代自然科...

  • 全科医学与中医学

    全科医学与中医学

      全科医学是建立在世界医学悠久历史之上,由产生于18~19世纪欧美的通科医疗发展而来,目前已日臻完善,并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全科医疗为一种社区定向的医疗服务,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等丰富的内容,其优质高效、连续完整、经济便捷的特点,已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认同,并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支柱和三级预防医疗保健网的中坚。   这种新型卫生服务模式,反映出了对人的健康“负全责”的思想,在使公众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

  • 深入理解中医藏象学说

    深入理解中医藏象学说

      重视功能而轻视实体是中医藏象学说的突出特点,在中医藏象学说形成的诸多理论支撑中,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探寻中医藏象学说形成的文化基础,找寻其所属文化的原动力,对于深入理解中医藏象学说是十分必要的。   儒家生命伦理的特质及精髓   《汉书·艺文志》称儒家“留意于仁义之际”。从孔子创立儒家伦理思想开始,“仁”就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仁”是一种极为广泛的道德概念,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

  • 中医学倾向于以“气”为道

    中医学倾向于以“气”为道

      ●人体气机升降调节中,心肾相交为一对,脾胃枢纽为一对,肝升肺降为一对,此配偶之功,如此,各显其功,各得其衡,人体气机升降之圆运动自能相谐而旋。   ●《黄帝内经》有脏气法时观,再深化一步就是人体的升降法时。古人之论,多喜以年之春、夏、秋、冬,而临床之证,未必都经四季,故变之为昼、夜、晨、昏应更具实操性。   中医学本为体道之学,作为本原之道,中医学倾向于以“气”为道;作为规律之道,中医学更多的是参照阴阳、五行规律与法则。故由本原之道所演,天人合一、道-理相贯之气在人体的运作,...

  • 初识药引子 不是学中医而是散文

    初识药引子 不是学中医而是散文

      初识药引子,不是学中医,而是读鲁迅散文的时候。   鲁迅在散文《父亲的病》里说,清代名医叶天士给人治病,只在人家的原药方上加了一味梧桐叶,百治不愈的病人就被治好了。据说当时是秋天,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以梧桐叶携带的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病愈。这梧桐叶就是药引子,神秘而有趣。   叶天士是清代名医,擅治情志病。而情志病,最好的良药就是药引子,越神秘越有效。当然神秘之中是有科学道理的。叶天士就非常懂得怎么利用药引子来治疗情志病。他曾治一个患癔瘫的妇女,患者双下肢不能动,瘫痪在床,之前看过不少医...

  • 哲学是中医的灵魂与方法

    哲学是中医的灵魂与方法

      中医以中国哲学模式,运用取类比象的方法,通过观察世界来认知生命活动,反过来也通过对生命体的内视、感悟与体验来认知世界,把人与世界联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了“身国一体论”。   研究人的生、长、壮、老、己时,注重摄生与疾病的防治,以追求生命的“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良好状态为最终目标。因此,中医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具有其独特的思辨规律与方式,坚持中医的思辨方式才能成为好中医。   哲学是中医的灵魂与方法   中医学的构建来源于黄老学说,《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

  • 系统辨证脉学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系统辨证脉学重构脉学理论体系

      《难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切诊作为一种重要的诊疗方法,被历代医家广泛重视,而脉诊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入民众心中。但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脉诊还不够完善,甚至存在一些混乱,让人难于掌握。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生导师齐向华教授多年从事脉学研究,他提出系统辨证脉学,从而重构了脉学理论体系,本报记者特就此采访了他。   传统脉学存在不足   齐向华指出,在中医学发展的...

  • 中医学阴阳既包涵“对立统一”

    中医学阴阳既包涵“对立统一”

      中医学阴阳虽然有哲学内容,但它并非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也不能等同对立统一。所谓“对立统一”,指的是已发展到“同一”关系的对立。而“对立”,则是尚未发展到“同一”关系的对立。对立是本质的差异,在对立中,互相区别的不是任一他物,而是与自己正相反的他物,“对立统一”与“对立”,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医学阴阳既包涵“对立统一”的关系...

  • 朱良春注重中医经典学习

    朱良春注重中医经典学习

      难能可贵的原创   国医大师朱良春早在52年前提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江苏中医》1961年1月),相继又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中医杂志》1962年3月)作了全面论述,这一业医者耳熟能详,乃至普通患者家喻户晓的学术思想,具有高度科学概括性,先进且可操作性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朱良春在《中医药的现代化要突出原始创新》一文中指出“突出原始创新精神,中医药学才能得到突破性的发展,才能屹立于世界医学殿堂&rdquo...

  • 中医复兴 首先是科学中医的复兴

    中医复兴 首先是科学中医的复兴

      科学中医的发展与复兴,需要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帮助,更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持,如果没有科学精神的支持,中医发展就不能保证在科学轨道上运行。所以,我们在复兴科学中医的同时,一定要在中医界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形成一种科学研究的氛围,以此来引导和保证中医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中医如何快速发展?这是所有中医人都在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提升社会对中医的需求,需要中医的发展;缩小中医与西医的差距,需要中医的发展,只有中医的快速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医的伟大复兴。复兴中医,首先需要从复兴科学中医开始。   中医,首先是科学的...

  • 中医方法学创新

    中医方法学创新

      从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及现代医学发展来看,方法学的创新是这些学科快速发展的根本,而制约中医药学发展的根本还是方法学的问题。   中医药学是整体调节,个体化治疗的复杂干预是系统思维基础上的科学。如何建立适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能够把临床上的诊疗数据很好应用起来的方法学体系,是中医学发展的根本。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我们很难超过古人。   如果能够借助现在的高新技术,使中医学在这个方面有彻底的变革,那么中医无论对古代和现代文献的利用,还是对个体经验的总结、对临床的研究,都会是变革性的革命...

  • 冯世纶教授经方应用学习心得

    冯世纶教授经方应用学习心得

      王某,男,4岁。2012年12月12日上午初诊。发热1日。患儿昨起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咳嗽,痰白量少,支原体(+)。经口服美林(布洛芬溶液)、输液消炎抗病毒对症治疗,大汗出而热退。今复发热,经朋友介绍前来就诊。刻诊:发热,无鼻塞流涕,无恶寒,咳嗽,痰白量少,不喘,咽痛,纳差,手心热,身微汗出,大便干,二三日一行。舌红苔白根腻,脉细数。   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为小柴胡加生石膏桔梗汤证。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桔梗10克,生姜3片,大...

  • 老中医刘柏龄崇尚“补肾学派”

    老中医刘柏龄崇尚“补肾学派”

      刘柏龄(1927~),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全国首届“中医骨伤名师”,东北天池骨伤流派“刘氏正骨”第五代传人,吉林省中医终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及第二、三、四、五批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继承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继承国家名老...

  • 国医大师徐经世“从中调治”学术思想内涵

    国医大师徐经世“从中调治”学术思想内涵

    •“从中调治”是国医大师徐经世治疗内科杂症的主要学术思想,是其独特中州学术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先生提出“杂病论治,重在中州”“从脾论治,调肝为主”。 •“中州”即肝、胆、脾、胃,四者同居中焦,治疗杂病强调“中气”,昔人有云“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中气者乃脾胃二经中间之气也,人身之十二经气升降变化皆以中气为核心...

  • 气象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识

    气象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识

      气象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识。自医和叙六气以降,历代不断发展。正虚时六气可以致病,其太过与不及皆属病邪。依据气化原理和五运六气格局,可以推判季节多发病及流行,以施上工之治。   对于燥和燥证的认识和实践,曾有刘完素与喻嘉言两次学术上的飞跃。金之刘完素以“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立燥证之病机,又认为诸邪皆可“燥化”。在《素问玄机元病式》中,补充此诸燥的一条。此后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列有“燥门”,虞天民有“燥证论&...

  • 张锡纯胸中大气及其下陷学说孕育过程

    张锡纯胸中大气及其下陷学说孕育过程

    胸中大气说肇始于《内经》,张仲景《金匮要略》沿用继承,喻昌《医门法律》成就中坚,可以说是育于仲景和喻昌。其中,喻昌付出的心血最多,对胸中大气说精心培养。《衷中参西录》完善成熟,张锡纯先生丰富完善创新的胸中大气说,特别是其首创的胸中大气下陷说,无疑就像一缕春天的阳光,为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带来了勃勃生机。 自《内经》首创“大气”后,后世医家深入研究者并不多,足见其深奥。张锡纯先生在汲取《内经》《金匮要略》《医门法律》三家之长的基础上,完善创新了胸中大气学说,进而首创胸中大气下陷学说,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