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 第13页

文 第13页

  • “文化遗产”中神奇的治病良方

    “文化遗产”中神奇的治病良方

      在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国务院近日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91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值得关注的是,传统医药的少数民族医药疗法也有不少入选,今天我们就带您一起看看这些神奇又有效的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本疗法原流传于壮族聚居的柳州地区,现已在全国300多家医院推广使用,并传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   线点灸疗法通过以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预期的治...

  • 三大苗医药文化圈

    三大苗医药文化圈

    我国苗族人民主要生活居住在以湘西为中心的东部片区、以黔东南为中心的南部片区及以黔、滇、川边区的西部片区。由于语言、生活、习俗的差异形成了区域间的文化差异,活跃在各个文化圈的医药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文化圈。 一、东部苗医文化特色此区主要以欧氏、唐氏、龙氏的苗医学术观点为主。 湘西凤凰县苗医欧志安将凤凰县苗医整理归纳了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苗医四大特色:命名的民族性、分类的特殊性、加工炮制的简易性、配方的灵活性。二是苗医的四大特点:巫医一家、医药一家、医护一家、医武一家。三是苗医疾病的四大门类:内科、小儿科、外科、...

  • 《红楼梦》的茶文化

    《红楼梦》的茶文化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描写茶文化的篇幅颇多,细节精微,蕴意深远,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正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红楼梦》中描写贾府的饮茶更显得富贵豪华。富贵人家喝茶,喝的是上好的茶。在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林之孝向袭人等笑说:“该沏些个普洱茶吃。”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吊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大娘也尝一碗,都是现成的。”林之孝向袭人索取的普洱茶,属于黑茶,因产于...

  • 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与文化内涵

    各类史料和浩瀚的医籍中记载了各种形式的音 乐治疗案例,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这些古老医案 中的音乐治疗作用和治疗机制不断地被发现,揭示 了中医音乐治疗方法的现代医学价值,而其独具文 化特色的自然疗法特点对现代医学也有一定的借鉴 意义。在 “大健康”理念下的医学模式转变之际, 古老的艺术治疗方法显示出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体 现了中医学更为广阔的文化内涵。 1 古代中医音乐治疗的现代医学价值 随着神经生物学、脑科学、免疫学、心理分析 学研究的逐步发展,音乐治疗的作用机制逐渐被发 现。例如,音乐特...

  •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两创”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两创”

    •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是使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相协调,另一方面是使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享受中医药健康养生的益处。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两创”,也是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创”。切实做好“两创”,才能真正达到内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于心,外化中医健康养生实践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

  • “立春”文化小解

    “立春”文化小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它反映的是一年中时令、气候的变化规律,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自然界阴阳的规律变化产生二十四节气,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体的阴阳气血运行也遵循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因此,二十四节气不但是指导农事的金科玉律,它还是指导人们生活、养生保健的秘籍。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今年2月4日是立春日,又称立春节。立是开始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道...

  • 医药之酒茶 文化之酒茶

    医药之酒茶 文化之酒茶

    酒、茶起源与发展 中国人饮酒早于饮茶。关于酒的起源,晋代文人江统在《酒诰》中有段介绍:“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最早的“茶”,写作“荼”,出于《尔雅》。陆羽撰写的《茶经》才将“荼”字去掉一划,写成了“茶”,一直通用到现在。茶因采摘时间不同而有称谓上的区别:初采的茶才是茶,“蔎”是茶的别名...

  • 读红楼品养生 中医药文化无处不在

    读红楼品养生 中医药文化无处不在

    “自有沉香能透骨,岂无远志能伏神”,历经一个学期三个月,我与学生们遨游在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之中,愿与经典永远牵手,愿其中的“沉香”融入骨肉,激励少年一代志存高远。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从《葬花吟》中,我们似乎能触摸到林黛玉看到满地残花,绝望而伤感的内心。“把酒烫得滚热的拿来。”“多倒些姜醋。”从凤姐一扬脖子,豪爽地喝下鸳鸯送至唇边的黄酒,我们感受到古人超凡的智慧,原来...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气神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气神理论

    精气神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天有三宝日月星, 地有三宝水火风, 人有三宝精气 神 。“精气神” 主宰着人类世界。人类的精神文明是 对 “精气神” 的发现、 顿悟、 礼赞和创造的历史 [1 ] 。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气神理论— — —宇宙观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哲学, 精气神理 论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 发端于先秦, 阐发于两汉, 整 合于道教 [2 ] , 兴盛于唐宋, 是研究宇宙中精、 气、 神内涵 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 《诸病源候论》中关于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记载

    《诸病源候论》中关于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记载

    本书为隋代巢元方等编撰,为最早的病因病理学及证候学专著,全书50卷,分71门,详列内、外、妇人、小儿、五宫等临床各科疾病1739候。书中描述了瘴气候,提出青草瘴、黄芒瘴的病因及岭南伤寒的用药特点及病程发展;指出山瘴疟多发于岭南山瘴之地;详细描述了脚气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及养生导引方法,明确指出因岭南“土地卑下,风湿之气,易伤于人”,导致脚气病多发;论述了“蛊毒病诸候”。“猢狗啮候”、“蜞蜍着人候”等岭南各地常见传染病证候。...

  • 独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独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俗言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据文献记载,把伏日作为节日约始于秦朝,当时称“伏腊节”,是一种庆祝夏粮丰收的农庆活动。大约到汉代,伏日与食俗才联系在一起。东汉卫宏所撰《汉旧仪》中的“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说的就是饮酒聚会。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中也记载说:“田...

  • 学中医还需懂古文

    学中医还需懂古文

      中医的产生、发展与成熟都在古代,故后人要学习掌握它,就离不开对古代医学文献的学习,这就有了语言关的问题,因此中医药大学中都一直专门设有医古文课程。   许多人都认为学中医而不懂古文是困难的。这是对的。但解决阅读障碍是否就是学习古文的终极目的?我的体会是否定的。   现在学中医之所以难得精髓而身手凡然,除了严重缺乏临床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学会中医的思维方式。   中医是研究人体生命规律的科学,固然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但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农耕社会的历史造成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发达但自然科技落后的局面。科技手段...

  • 中医学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学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塑造功能和熏陶功能,能够把各种个人的、主观的精神产品变成社会的和客观的意识和精神,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亦是如此。尤其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已经几乎成为一种另类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所谓非主流文化充斥着浮躁、奢靡的气息蚕食着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医学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全面提升中医学子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大有裨益。 01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教育的关系 中医教育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丰富的文化积淀是中医教育理论的思想源泉。孙思邈的&l...

  • 中医的根基是天文

    中医的根基是天文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振兴中医绝不是去抱西医的大腿,而应该扎根传统,抓住经典。只有对传统文化多一份敬畏,对经典多一份尊重,中医才会多一份振兴的力量。中医人只有敬畏经典,珍视经典,回归经典,在世界上才能真正挺起脊梁。一个对经典有敬畏心的中医人,也必然是充实而自信的,因为他得到了传承中医的最强原动力。 中医的根基是天文,天文同时也是历法与周易的根基。中国古贤观察天文,验之于人,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包括历法、中医、算学、哲学等不同学科。我们学习中医,就一定要回归到天文上,从天文与历法入...

  • 五运六气与炎黄文明

    五运六气与炎黄文明

    习近平主席在其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医药学何以成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五运六气讲起。 我们自称“炎黄子孙”,讲五千年文明。古文献讲伏羲画八卦,伏羲比黄帝早得多,为什么不把文明源头定于伏羲而要定在炎黄时代?了解伏羲文化与炎黄文明的差别及中医药学与炎黄文明的渊源,对理解中医药学“钥匙”的意义至关重要。 伏羲文化的标志&mdas...

  • 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须自觉、自强、开放

    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须自觉、自强、开放

    •中医药之所以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医疗技术与养生保健方法,其根源在于中医药文化的塑造。离开了中医药文化的滋养,中医药的道路、理论与技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要增强文化自觉,提高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度;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创新中实现文化自强;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在中西医文化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 近年来,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但中医思...

  • 靖西端午药市——壮族传统医药文化的节日㈠

    靖西端午药市——壮族传统医药文化的节日㈠

    靖西县位于广西西南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山水小桂林,气候小昆明,药材大园林”。这里壮族人口占99.4%,是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得比较完好、民族风情依然浓郁的壮族原生态文化区。靖西处于祖国西南边陲,和越南高平等县山水相连,又是中国文化与南亚文化交汇的口岸之一。 靖西历史悠久。宋代壮族民族英雄侬智高在这里建立了“南天国”。这支农民起义军曾打到广州,对宋王朝构成巨大威胁。当北方的蒙古铁骑南下之时,一支追随文天祥的南宋义军在此活动。他们背水负隅,&ld...

  • 靖西端午药市——壮族传统医药文化的节日㈡

    靖西端午药市——壮族传统医药文化的节日㈡

    第二,全面规划本地的药材生产,恢复和发展地道药材: 这几年,靖西地区种植和收购青蒿、金银花、芦荟、何首乌取得不少成绩,田七的恢复生产也正在准备当中。我建议把恢复田七生产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理由是三七是五加科植物,和人参属同一个科,是一种药性平和、偏于温补、活血化瘀功效显著的中药,最初成名于广西田州,靖西历史上就是田七的地道药材产区之一。 三七本来是壮族民间应用的一种刀伤药,当兵的都随身携带,同时也是一种食品和佐料,大概因为采挖过度,早就成了栽培作物,很少野生的了。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三七“生广西南丹...

  • 阳虚证病、证、症分布特点文献研究

    阳虚证病、证、症分布特点文献研究

    阳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之源,张景岳总结其为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 真阳” 。阳气充足,脏得温运,机能旺盛; 阳气不 足,温运失常,机能衰退,诸病丛生 。 “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 ”( 《素问·评热病论》 ) ,气虚日久 可发展为阳虚,阴虚日久可阴损及阳,再者,久病 及肾,肾为 “五脏阴阳之本” , “五脏之阳气,非 此不能发” 。综上,无论是临床实际还是理论分 析,阳气的盛衰变化在疾病...

  • 祖国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

    祖国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

    俗话说“秀才学医,笼里捉鸡”。很显然,饱读诗书的秀才不仅通晓儒家经典,还掌握了许多中医药知识。反之呢,胸无点墨的贩夫走卒转而学医就要困难许多了! 秘诀在哪?原来呀,祖国中医理论已经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了。或者说,中医理论本身就源于上古时期人类对于天地人的朴素理解,这样的理解也为诸子百家的文章所兼收并蓄。 先秦时期,诸侯国混战不休,民不聊生。短暂的休战,会让百姓额手称庆,珍惜来之不易的太平生活。“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的典故告诉我...

  • 《金匮要略》病证名国情文化特质

    《金匮要略》病证名国情文化特质

    有着 “治病之圭臬” 美誉的《金匮要略》 , 是我 国现存最早内科杂病专著, 讲求以病为纲, 分门别类 记载大量病证名, 涉及内、 外、 妇、 皮肤、 传染各科, 对后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由于成书年代湮远, 受 传统文化熏染, 这些病证名文辞古僻, 寓意丰厚, 加 之时代变迁, 语义转变时有发生, 使其英译难以实现 “信、 达、 雅” 。 目前, 病名英译主要包括借译、 造译、 直译、 意 译、 音译等。 不论采取何种译法, 译者纷纷认同以保 留文化内涵为前提,...

  • 曲水流觞咏国医 唤醒中医文化 从“立言”开始

    曲水流觞咏国医 唤醒中医文化 从“立言”开始

    在春天,最容易与诗邂逅。 周末的“国艺新时代”联谊平台比往常更热闹,按下工作暂停键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们来此赴约。 作为一个网络文艺社群,“国艺新时代”联谊平台由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领域的400余名艺术家及文艺爱好者自发组成,是优秀传统文化交流的“据点”。 这次诗会主题为“国医赞”,各界诗词创作者、书法家纷纷用诗词赞颂国医大师孙光荣和王琦的大医情怀。孙光荣的弟子刘应科,王琦的弟子王济受邀参加...

  • 重视中医药传承和文化保护

    重视中医药传承和文化保护

    @仝小林北京 继承是创新的源头。屠呦呦在关键突破上借鉴了中医古籍。中医药人一定要充分挖掘老祖宗的智慧,为现代医疗服务。任何数典忘祖,任何妄自菲薄,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背叛。 @中医针灸杨金生 在当今重视中医药传承和文化保护的大环境下,宣传和挖掘中医药技术应注意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效益性研究,力求中医药表达当代化、诊疗规范化、评价客观化,这不仅是当今中医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逐步走向国际化健康发展的需求。 @天方中医谢小强 支持中医药事业...

  • 中医都知文善书是不争的事实

    中医都知文善书是不争的事实

    许多人都知道自古“医儒不分”,很多中医都知文善书是不争的事实。但知其所以然者鲜也,这其实与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有关。 隋朝开创了科举取士的先例,考试内容多为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相对于以往的门阀和世袭制度,科举无疑为普通家世的读书人打开了一条新的仕途渠道,但真正通过科举入仕取得功名或光宗耀祖者则是少数。《文献通考·选举二》记载:“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即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大概为百分之一。儒家倡导入仕,修齐治平,积极作为。受此思想影响,一些在...

  • “文”“理”并重突破中医教育桎梏

    “文”“理”并重突破中医教育桎梏

    近些年,反思几十年来的高等中医教育之文屡见报端。诸如《下一代中医在哪里?》(白剑锋文,见《人民日报》),《别让中医经典渐行渐远》(牛淑平文,见《健康报》),《别让中医教育渐行渐远》(王宁文,见《健康报》),《一位中医药大学校长对中医教育的反思》(刘步平文,见《中国中医药报》),《辨证论治的核心价值在技术传承》(牛淑平文,见《健康报》)等等。 这些反思文章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为什么“繁花似锦”的中医教育背后却是我们离真正的中医传统渐行渐远,为什么从中医院校走出的学生却读不懂《黄帝内经...

  •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和科研是所有重点大学的两大重要功能,而中医药高等院校一定是以临床教学为先为重。本科阶段应着重强调对传统中医理论的掌握,以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为教学目标,研究生阶段再分方向、分层次培养。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建议中医药院校营造一个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打好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学中医应以继承为先,中医发展的客观规律摆在眼前,继承是当务之急,是创新的先决条件。 目前在我国,中医药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中医药高等院校来完成的,教育部高等院校评价体系是指引学校...

  • 从先秦人文思想论“脾为谏议之官”

    从先秦人文思想论“脾为谏议之官”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启蒙时期, 在长达1 800 多年的历史中, 中国祖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文化学术的繁荣, 医学领域也快速发展, 为《黄帝内 经》成书提供了许多文献书籍以及思想基础和临床 经验。 在此之后, 历代中医理论中大部分的根本思想 来源于此。 王庆其 [1] 在其书中言: “文化是沃土, 是根 和源, 其所奠定的中医学术体系是大厦……两者密不 可分, 学脉相连” 。 “脾为谏议之官” 中蕴含的人文思 想, 尤其是先秦时期的人...

  • 中医治未病理论蕴含儒、道、佛家文化精髓

    中医治未病理论蕴含儒、道、佛家文化精髓

    从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医“治未病” 几千年来, 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 类的医疗、 保健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之所以在科 学发达的今天仍然保持极大的活力, 其根本原因在 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1] 。 综观时代 的演变、 科技的发展与民生的需求, 兼东西文化的相 互激荡, 目下有关中医 “治未病” 之研讨, 正在世界 各地热烈进行。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曰: “求 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rd...

  • 中医药文化中的包容精神源远流长 根基深厚

    中医药文化中的包容精神源远流长 根基深厚

    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包容精神,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包容精神促进各种文化要素的交流互鉴,激活出不同文化的潜在活力,不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文化新形态。而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容精神在其发展历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医药文化中的包容精神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异论篇》中列举了东方、西方、北方、南方、中央五个地域的地理特点、风俗习惯、好发疾病,以及对应的砭石、毒药(泛指治病的药物)、艾焫、微针、导引按蹻等五种治疗方法,提出“故圣人...

  • 李约瑟难题的文化解析——兼论中医是否属于科学

    李约瑟难题的文化解析——兼论中医是否属于科学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20世纪不同年代、 不同 场合曾多次提出疑问: 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知识曾经 在世界领先, 而近代科学却未能在中国产生? 此即所 谓的李约瑟难题。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领先的观点, 有学者提出质 疑。 有人认为, 中国古代科学理论非常贫乏, 只是在 实用技术方面比较发达, 而科学与技术并非一回事, 李约瑟混淆了科学与技术 [1] 。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 中 国古代没有科学 [2] 。 不难发现, 对李约瑟难题的探讨 衍生出了新的疑问: 究竟什么是科学? 科学与技术的 关系怎样? 中国古代究竟有无科学...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