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 第18页

文 第18页

  • 王肯堂医文俱佳

    王肯堂医文俱佳

    王肯堂(1549~1613年),字宇泰,又字损仲,自号念西居士,明代江苏金坛人。王肯堂出身官宦家庭,其父王樵为明朝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太子少保。嘉靖丙寅年(1566年),王肯堂母病不起,众医乱投药石,几为所误,王肯堂遂锐意学医。曾治愈胞妹乳疡症,又愈老者附骨疽。能做眼窝边肿瘤切除术,落耳再植术,用“以惊驱惊”法治愈一例因科举惊喜过度的精神异常者。由此,求治者日增。无奈父亲命他参加科举考试,王肯堂乃弃医读经书,后中进士,经殿试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因向朝廷上抗倭寇书而遭到降职,他愤然称病回乡...

  • 徐大椿与袁枚 医文相濡成佳

    徐大椿与袁枚 医文相濡成佳

    徐大椿(1693—1771),清代名医,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市)人。徐大椿一生著述丰富,有《难经注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兰台轨范》等。《清史稿·列传》称徐大椿与名医叶桂(叶天士):“同以医名吴中,而宗旨异。(徐)评(叶)桂医案,多所纠正。” 袁枚(1716—1798),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又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县(今属杭州市)人。 袁枚与徐大椿二人多所交往,徐...

  •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咸中院士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咸中院士

    “人活一生就要对人类作出贡献,更重要的是,医者要将中医药国粹这一中华民族的富贵财富世代传承,造福于人民,肩负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的担当和责任!” “患者的病痛就是医者和中医药工作者的心痛,为民众解除疾痛是世代传承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所在!中医药国粹的财富不能从我们手中失传!”“我之所以至今仍坚守在诊疗第一线,就是要实现将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世代后生,为民众安享高质量的生活!” 9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不仅是...

  • 缅怀中医医史文献学家马继兴

    缅怀中医医史文献学家马继兴

    马继兴(1925—2019),中国著名医史学家及中医文献学奠基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2019年8月22日,马继兴因病逝世,享年94岁。转眼间,马继兴老师离开我们一年了。 作为当代中医古代文献研究领域的学术泰斗,马继兴毕生致力于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中医文献学科奠基与建设以及学科人才梯队培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继兴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率领大家开辟出令人耳目一新、充满学术生命力的中医古代文献研究新天地,使中医文献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程。如今,中医文献学已经被纳入...

  • 亦文亦医的杨升庵

    亦文亦医的杨升庵

    杨升庵(1488—1559)是明代文学家,名慎,字用修,四川人。7岁起从其母亲学习诗文,奋志读书,14岁即能作诗。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杨升庵入京会试,殿试进士第一,高中状元,照例授翰林修撰。他本应青云直上,前程似锦,然而他恃才放旷,桀鹜不驯的性格令他颠沛一生,郁不得志。嘉靖三年(1524年),在“议大礼”事件中,杨升庵因直言进谏,激怒世宗皇帝而被贬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含恨死于云南,终年72岁。 杨升庵在云南35年间博览群书,...

  • 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祭文

    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祭文

    沃土泱泱,河美山壮;天地精华,药草多样。 古老中医,炎黄开创;悠悠华夏,代代弘扬。 文以载药,甲骨刻镶;造纸印刷,典籍秘藏。 远古燧帝,轩辕羲皇;陶烹罐煮,钻火煎汤。 神农本草,炎帝亲尝;上中下品,药学华章。 伊尹汤液,惠民局方;大医精诚,国粹隆昌。 梁陶弘景,山中宰相;大唐盛世,孙氏药王。 北宋慎微,证类经方;明代时珍,本草巨匠。 蕲山苍苍,蕲水汤汤;山水斯灵,钟毓吾邦。 唯我李公,鼎鼎扬扬;唯我医圣,赫赫皇皇。...

  • 特色引领,打造鲜明的中医药大学文化

    特色引领,打造鲜明的中医药大学文化

    自1958年建校以来,学校重视发挥文化育人、文化引领作用,突出学校特色,搭建有效载体,形成优势品牌,着力建设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的大学文化。 突出办学特色 塑造大学文化独特品格 山东中医药大学着力突出学校特色,将大学文化建设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与学校办学特色相融合,与学校的文化历史积淀相统一,着力塑造独特鲜明的大学文化品格。 学校地处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深受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学科属性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不断积淀了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和齐鲁...

  • 日本中医药孔子学院特色活动传播中国文化

    日本中医药孔子学院特色活动传播中国文化

    9月26日,日本学校法人兵库医科大学中医药孔子学院举办“孔子学院日”活动,向当地市民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医药知识,吸引众多中医药爱好者。 中医药孔子学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梁永宣举办题为“汉方颗粒剂与中国古代名医”的开场讲座。梁永宣介绍,汉方颗粒剂在日本使用广泛,经日本政府批准适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汉方颗粒剂已有148种,涉及花粉症等多种常见病症。这些汉方颗粒剂中,有126种出自中国医书,这之中有73种来自中国汉代名医张仲景。...

  • 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习近平: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李克强: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推动中医药生产现代化,打造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 新华社电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19日至2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

  • 萨满医疗文化特点

    萨满医疗文化特点

    “萨满”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世界性原始宗教,萨满文化是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古老文化,是现存的“活化石”。我国是一个萨满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研究萨满中最具代表性的萨满医疗文化,对于了解黑龙江传统医药文化形成与演变的历史和发展脉络,丰富传统医药内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萨满文化内涵与特征 “萨满”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称谓,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称为“萨满”,雅库特人称为“奥...

  • 山水文化:从山水裁剪出“境界”

    山水文化:从山水裁剪出“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评价标准是“境界” 高下、 “自然” 与否, 追求 “高境界” 和“自然” ( 二者等价) 。 “境界” 高下 、 “自然” 与否根于“有序” , 而真正的 “有序” 为生命所独有,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是生命观。 山水文化( 包括山水画、 园林、 盆景、 山水和田园 诗文等)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 一根银针治好了数千患者 中医药和中华文化

    一根银针治好了数千患者 中医药和中华文化

    大多数中医医生一辈子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工作,为患者解除疾苦,向大众传播中医,身上不见得有多么耀眼的光环,只是做好自己,用好中医。煤炭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王淑斌就是这样的代表,1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她用一根根银针治好了数千患者,并给上百位国际友人在治疗的同时宣传了中医药和中华文化,搭起友谊桥梁。 “漂洋过海来扎针” 86岁的米哈伊尔患有严重三叉神经痛,在黎巴嫩试过了各种治疗方法,都没能让疼痛得到缓解。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在介绍针灸的节目,立刻就被这种...

  • 小针灸做出大文章

    小针灸做出大文章

    2010年之前,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人民医院针灸科还是一个只有3间诊室、5名医生、6张治疗床的小门诊科室,经过2年的发展成为拥有8个诊室、16张床位的大门诊科室,2012年又成立了独立的针灸疼痛科病房,拥有病床床位25张、医护人员18人的现代化中医针灸专科科室,常年病床使用率保持在130%左右。 在基层综合医院针灸科不断萎缩的大背景下,我们科室是如何异军突起的呢? 没有先例自己学 2010年后,随着针灸科患者不断增加,急重症患者增多,单纯门诊治疗已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科室病房建设被提上医院...

  • 膏摩疗法应用现状文献分析

    膏摩疗法应用现状文献分析

    膏摩疗法是将中药膏剂涂于体表的治疗部位 上,再施以推拿按摩等手法,以发挥推拿按摩和药 物的综合治疗作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正如 《素问·血气形志》所言 : “经络不通,病生于不 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膏摩之名始见于汉代张仲 景 《金匮要略》 ,膏摩可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并有 显著的疗效,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手法与 药物的结合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模式,虽经过几千 年的发展,但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此外,当今的疾 病谱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膏摩的主治病症又应 该发生怎样的变化。这...

  • “九针”疗法与“文化区系”“百越”的文身习俗

    “九针”疗法与“文化区系”“百越”的文身习俗

    文化区系视野下“九针”疗法起源新探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五方论”,暗含中国传统医学地域性起源的解说。笔者以“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简称“文化区系”)为全新视角,从东方砭石、北方艾灸、西方毒药、中央导引入手,探寻“上古砭石疗法”“艾灸疗法”“草药疗法”和“导引术”的起源问题。本篇...

  • 少数民族食粽文化大观

    少数民族食粽文化大观

    我国少数民族与汉 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其中有不少民族同样有 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瑶族粽子,即选用当 年的新糯米浸泡后,以食 盐、草果粉调味,配以腊 肉条、绿豆,用粽叶压实、 包紧,再用绳子捆扎,人 锅加清水煮熟即可。还 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枕 头粽”,形似枕头,每个 至少有250克。也有在 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 制成素馅或凉粽子。 畲族端午粽子,民 间称牯角。是将糯米浸 涨或用灰碱水浸涨,用 箬叶包成四角,再用龙 草捆扎,10个一串,有 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 加菜、肉、红枣等做馅, 更...

  • 萨满教中的中医药文化

    萨满教中的中医药文化

    萨满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传布区域非常广泛,我国的长白山、黑龙江等地是萨满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神秘灵性的萨满教中,治病救人是基本职能之一。萨满教治病疗疾不仅是跳神驱邪、供奉神灵、使用法器,还涉及大量的中医药应用及中医药文化积淀。 历史上,女萨满既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也是祭祀、祈祷、巫术、医术的主持者。萨满识百草、知药性、懂医术,很早就使用中草药治病。我国东北地区的萨满尤其擅长治疗风湿、冻伤、肠胃疾病、筋骨伤、雪盲(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引起的炎症)、蛇兽咬伤等。 萨满教非常推崇炎帝、...

  • 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特色初探

    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特色初探

    “藏羌彝走廊” 作为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 是古代氐羌族群由西北南迁的天然通道 [1] , 它在空间 上横跨四川省、 云南省、 贵州省、 西藏自治区、 甘肃 省、 青海省、 陕西省等7省(区) , 该区覆盖面积超过 68万平方公里, 生活着藏族、 羌族、 彝族、 苗族、 回 族、 傈僳族等20多个民族, 其中, 藏、 羌、 彝等少数 民族人口超过760万。 1980年前后, 费孝通先生最先 提出 “藏彝走廊” 的概念(图1) , 2008年, 四川省在 保护震后藏...

  • 针灸治病 因补泻法古今有大量文献论述

    针灸治病 因补泻法古今有大量文献论述

    中医药临床治病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这是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所倡用的方药治则。针灸不同于方药,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法则。根据《灵枢》所述,笔者2012年提出针灸治病八法:调、通、引、决、温、劫、补、泻。因补、泻法古今有大量文献论述,故在此主要讨论其他六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虚则掣引之,血实则决之。”其中的调、通、引、决四字,正是针灸最重...

  • 读《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

    读《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

    刮痧的魅力之处有三:一是这门从远古石器时代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标志何以长荣不衰;二是在刮痧技艺流变中发现了经络及穴位,这些在何时与刮痧分离,又是在何时重回刮痧体系中的;三是刮痧对于认识、研究生命本质有何启迪。近日读中国中医科学院杨金生、王莹莹编著的《痧证文献整理与刮痧现代研究》获益匪浅。 砭术为医术之源 刮痧在远古石器时代称砭(碥)石治病。《山海经》记载“医源于砭”,砭石出于东方高氏之山,《素问·异法方宜论》也说“砭石从东方来”。砭石分...

  • 原创诗词礼赞古代川蜀文人的中医情缘

    原创诗词礼赞古代川蜀文人的中医情缘

    四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文人荟萃之地。元代诗人张翥赞曰:“天地有大文,吾蜀擅宗匠。”现代文人郭沫若云:“文宗自古出西蜀。”在中国历代文化长廊中,四川可谓群星璀璨,如汉代的杨雄、司马相如,唐代的李白、陈子昂,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明代的杨升庵等。又“天下文人皆入蜀”,陆贽、杜甫、白居易、陆游、黄庭坚等名人都曾入川。四川人文荟萃,儒医兴盛,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篇章。现以诗词礼赞古代川蜀文人的中医情缘。 李白斗酒诗百篇 酒乃橘泉液...

  • 文天祥 学医的“大医王”境界

    文天祥 学医的“大医王”境界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又号浮休道人,江西吉安人,南宋后期杰出的军事家、爱国诗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及名篇《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后者更成为慷慨激昂的千古绝唱。文天祥与一些医者友人相交甚好,留下了许多诗文佳话。 清代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艺文》辑录了文天祥的三首赠医诗,记录了一代名相与医家唱和的逸事,表达了这位民族英雄对医药学的热衷与尊崇。 学医的“大医王”境界...

  • 中国香药文化与中医药

    中国香药文化与中医药

    中国香文化与中医药有着天然的因缘,从《诗经》《离骚》吟咏的芳香植物花卉,到《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载录的芳香药种类,可谓传统香文化一元双璧的渊源。 《海药本草》:香药专著 《金瓶梅》词话本第16回,李瓶儿对谋划盖房子修花园、准备娶她的西门庆说:“奴这床后茶叶箱内,还藏着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八十斤胡椒,你明日都搬出来,替我卖了银子,凑着你盖房子使。”西门庆是个经营生药铺的买卖人,当然知道这些香药的贵重。他会了经纪,把这些香蜡称了斤两,共卖了三百八十两银子。...

  • 内蒙古中医药文化赞

    内蒙古中医药文化赞

    北国疆土,威名声远。内蒙宝地,中医兴盛。 巍巍青山,文脉钟秀。中医文化,源远流长。 儒道佛聚,悲悯情怀。三指一按,救死扶伤。 慧心仁术,大医精诚。舌象三望,成疴咸消。 熟谙医典,术求精专。慈口仁心,美德名传。 民众相拥,不绝称赞。文化引领,底蕴深厚。 精气神聚,万象荣光。悬壶济世,妙手回春。 大医精诚,桃李芬芳。国粹中医,灿烂悠长。 绥远青山,大德之域。天精水含,生灵氤氲。 草药遍地,药香四溢。武川基地,浑然天成。...

  • 杨道文临床验案举隅

    杨道文临床验案举隅

    杨道文是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肺病科主任医师,北京市朝阳区中医药专家下基层暨学术经验继承工程指导导师。笔者有幸成为杨道文第六批学术经验继承学员。现将杨道文临证验案三则总结如下。 医案一 鲍某,男,73岁。喘息3年,痰少色白,动则加重,负重时明显,平时不爬楼梯,下肢无浮肿,纳可,无反酸,大便可,小便可。舌质暗,苔厚腻,脉结代。既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余年。平日口服氨茶碱片0.1g,每日2次。否认前列腺增生病史。 诊断:(肺肾气虚、痰瘀内阻型)肺胀病。 治则:宣肺纳肾,化痰行瘀。...

  • 我国的“汤文化”谓源远流长

    我国的“汤文化”谓源远流长

    有句老话,吃肉不如喝汤,煲汤营养极为丰富,易于消化吸收,有利健康。我国的“汤文化”可谓源远流长,“鸽子汤”、“肉骨头汤”和“什锦汤”等汤的营养毋庸置疑。汤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各种香料,接下来看看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肉桂 ➤别名:玉桂、牡桂、菌桂、筒桂。 ➤性味:性大热,味辛、甘。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常用于脾胃...

  • 黄文政治疗心肾综合征经验

    黄文政治疗心肾综合征经验

    全国名中医黄文政在慢性肾脏病(CKD)合并心血管疾病(CVD)治疗中,积累了宝贵经验,CKD是全球公共健康问题,我国成人CKD患病率已达10.8%。CKD是CVD独立高危因素,CVD是CKD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心肾综合征(CRS)治疗目前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现对黄文政治疗慢性肾脏病(CKD)合并心血管疾病(CVD)的临证经验,撷其英华,总结如下。 早期固本复元、保护肾体 针对CKD早期就已经出现心血管损伤,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是心血管疾病独立高危因素,进行性肾结构及功能损害导致GFR下降的临床...

  • 中医养生文化之美《关雎》中医知识

    中医养生文化之美《关雎》中医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311篇诗歌。《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养生文化内容,记载的动植物类、矿物类中药有几百种之多。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了解其中的中医养生文化之美。 关雎 佚名 〔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 国医大师张学文 中医治疗脑病,急症,疑难病

    国医大师张学文 中医治疗脑病,急症,疑难病

    国医大师张学文在中医治疗脑病、急症、疑难病等方面有较深造诣,他根据脑的生理病理特点和脑病的证候表现,运用四诊辨证,对证施药,特别是用药对随证加减治疗脑病,疗效确切。现将张学文辨治脑病常用药对经验总结如下。 平肝熄风类 天麻配钩藤 天麻甘平柔润,息风止痉力强,尤长于养液平肝息风,宜于虚风内动、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四肢麻木、抽搐等;钩藤轻清微寒,入肝、心包经,长于清肝热、熄肝风,宜于肝热肝风所致的惊痫抽搐等。二药相须配对,平肝熄风之力倍增。张学文用此药对加减治疗肝风内动、风痰上扰之头痛、眩...

  • 黎族医药中的“酸文化”盛行浅析

    黎族医药中的“酸文化”盛行浅析

    传统黎族医药中“酸”“酵”的运用 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民,在石器时期就有其在海南岛上活动的痕迹[1]。有学者指出,黎族在海南岛上聚居已有3 000余年[2]。海南岛四面环海,全年气候湿润炎热,食物久置后会滋生一些菌类微生物,在这些微生物的作用下,食物内部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即发酵。不同的食物及储存方式表现出不同的发酵结果,甚至出现变质的情况。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人民农种劳作回报不高,食物尤其珍贵,所以即使食物发生发酵产酸甚至变质,也不会轻易被丢弃。在...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