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节 第3页

时节 第3页

  • 白露时节 常给肾脏打打气

    白露时节 常给肾脏打打气

    从白露开始,天气越来越凉,有些人出现手脚冰凉、肢体怕冷、尿频、乏力等症状,中医讲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所以白露起要经常给肾“打打气”,即补养肾气。 首先是坚持晚上泡脚,用温水泡,水要没过脚腕,时间在15到3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泡脚的同时把耳朵和腰部搓热,肾开窍于耳,而且耳朵有密集的反射区,联系着全身每一个器官,所以常搓揉耳朵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腰为肾之府,腰可是肾的家,肾以温为补,所以我们要经常搓一搓腰眼,别让它冻着。 泡完脚以后,要做揉肾经的功课,坐到床上,脚心相对,...

  • 处暑时节到 消忧防秋燥

    处暑时节到 消忧防秋燥

    处暑后,天气由热转凉,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雨水渐少,秋风瑟瑟,空气干燥,昼热夜凉,而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若不注意养生保健,特别容易患病或旧病复发。 调养起居 消减秋乏 入秋后,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被称为“秋乏”。中医认为秋主燥,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所以容易感到疲乏。其实,人们体内的阴阳本来是很平衡的,白天劳累对身体的损伤都需要在晚上的睡眠中进行自我修复。若能好好休息,一些小毛病就自行恢复了,...

  • 小暑时节多晒霉 小暑黄鳝赛人参

    小暑时节多晒霉 小暑黄鳝赛人参

    谚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各地小暑民谚中就有很多凝聚了养生保健的智慧,一起看一下吧。 小暑多吃面食 江苏等地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这“糕屑”就是炒面;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天人们有吃饺子、面条的食俗。古时面条又称汤饼,张岱《夜航船》中就有“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之语。《魏式春秋》上云:...

  • 立春时节巧梳头 每日百下保健康

    立春时节巧梳头 每日百下保健康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干支历里新的干支纪年以及寅月的起始;时间点在每年公历2月3~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立春”有阳气初生之意,表示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春季开始了。 嵇康在《养生论》中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寿自高。”春季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春天梳头,正符合春季养生的要求,能达到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而此时也是人们一年中养生的好时机,抓住这个好...

  • 寒冬时节 养生谣

    寒冬时节 养生谣

    寒冬时节,气温大降,连一向爱好锻炼的老头老太太都少出门,呆在家里看看电视,玩玩牌,消遣度日。80多岁的张汉武先生是本报的忠实读者,他特意撰文,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老年朋友们谈冬练。 年已八旬的我在体育活动中摸索出“冬练三九”要领:运动前,擦面、浴鼻及拍打全身肌肉等,最好热身10-15分钟。先做动态拉伸,再快走或慢跑,直到微微出汗、毛孔张开。此举能活动身体,即可防抽筋和肌肉拉伤,又减轻心肺负担。另外,运动宜遵循“先补后动”的原则,提前半小时喝些温水或提前吃...

  • 早春时节话吃葱

    早春时节话吃葱

    早春时节,气候还很寒冷,葱有通阳散寒的功能,宜多吃。 葱常见者有细香葱、龙爪葱及大葱等,四季常青,终年不断,既是蔬菜,又是调味品,既可生食,又可烹调。葱的营养丰富,除含有蛋白质、脂肪、糖、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及铁、钙、磷、镁等矿物质外,还含有挥发油,油中的主要成分为葱蒜辣素,具有较强的杀菌和抑制细菌、病毒之功效。在春季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吃些生葱,不仅有预防作用,还能有效地治疗伤风感冒。人一旦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取葱白咀嚼,至出汁即可除病,经济又实川。 葱还仃消散血管内瘀血的作用,能降低...

  • 大寒时节喝御寒粥

    大寒时节喝御寒粥

    大寒时节是一 年中最冷的时候, 御寒是非常重要 的。中医认为,寒气 盛则阳气伤,适当 食用具有温补作用 的药粥既能强身健 体,又能提高御寒 能力,减少疾病的 发生。下面介绍几 款方法简便、疗效 显著的药粥,供参 考选用。 韭菜粥 大米 50克,先熬粥,熟 时加入洗净切成段 的韭菜30克,稍煮 片刻便可,出锅后 温热食用。韭菜辛、 甘、温,具有补中益肾的功效,常食可助阳暖下、补十通络,增强老人御寒能力。 胡桃粥 胡桃仁(核桃仁)50克捣碎,大米50克,加水共煮成粥食用,每日1 次。胡桃仁具有温肾健脾、...

  • 立秋时节 养生药膳

    立秋时节 养生药膳

      立秋过后,天气会逐渐凉爽,人体肌体又要经历一段适应期的调整。调整不好的人会容易偶感风寒,呕吐甚至感觉头晕目眩,精力不济。以下推荐几款立秋时节宜吃的养生药膳,简便易做,不妨一试。   大麦芽汤   材料:大麦芽50克,冬瓜300克,陈皮25克,生姜5片,猪瘦肉200克。做法:大麦芽、陈皮洗净,冬瓜去皮洗净,切块;猪瘦肉洗净,切小块,生姜5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煮1~2小时。   功效:清热消暑、理气健脾。   玉米须猪苓牛肉汤   材料:玉米须30克...

  • 清明时节 桃花养生

    清明时节 桃花养生

    清明时节是一年养生的重要时期,清明之际体内肝气最旺盛,如果肝气过旺,则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同时还会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饮食方面,要少吃发物,可以多吃山药、西红柿、土豆等,还可以喝些菊花茶清热平肝。 忌食“发物” 清明时节,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的食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可适当吃...

  • 春季饮食养生要讲究时节

    春季饮食养生要讲究时节

    春天,万物复苏,气候转暖,春的气息令人陶醉。值此时节,如何在饮食上养生,保证身体健康?专家提醒说,春季饮食养生要讲究时节,早春、仲春和晚春各有不同。 早春时节,阴寒渐退,阳光初发,乍暖还寒。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理论,这个时候应适当吃些葱、生姜、蒜、韭菜。这些食物不仅能祛散阴寒,而且还具有杀菌防病的功效。另外,还可适当吃些鸡肉、动物肝脏、鱼类、瘦肉、蛋黄、牛奶、豆浆等营养品,以供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日趋活跃的需要,此时,应当少吃寒性食品,以阻遏阳气发越。 仲春时节,肝气随万物升发,而偏于亢盛,中医认为,肝旺可伤脾。这...

  • 清明时节养生手册

    清明时节养生手册

    清明:公历4月4~6日 【宜】保暖,户外运动 【忌】辛辣、甜腻性食物,“发物”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 清明时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作为中国人更是重视 “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民间还把清明称为“寒食节”,也就是在清明这一天,有不动灶火,忌食热食,否则要遭到神的惩罚的说法。 从养生来讲,清明时期,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

  • 邓玉霞谈初夏时节养生方法

    邓玉霞谈初夏时节养生方法

    咽喉肿痛、嘴角长泡、脸上冒痘、动不动就想发火……李先生这些天总感觉不太舒服,特别是假期,走亲访友、忙忙碌碌、生活不规律,这种症状更是加剧。虽说不是什么大事,但也挺影响心情和正常生活的。其实,有不少人到了初夏都有李先生这种情况,这些症状正是上火的表现。多数上火不适的患者,常常出现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皮肤干燥、口舌生疮、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小便发黄、烧心泛酸、食欲不振等症状。 平和心态 保持心情舒畅 国家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邓玉霞指出,立夏后,天气渐热,气候干燥,人体...

  • 端午时节 禳毒辟邪可效法

    端午时节 禳毒辟邪可效法

    时序更迭,忙碌中又到了一年端午时节。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目前影响较大的为纪念屈原说。但考诸文献,端午节的起源在时间上远早于屈原;西汉《大戴礼记》传《夏小正》谓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闻一多《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民族的图腾祭祀活动。有学者认为,端午节的主要民俗大多围绕卫生健身、驱毒辟邪,故端午节最早应该是我国古代的卫生防疫节。笔者赞同此说。 禳毒辟邪可效法 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阴阳争、血...

  • 清明时节忌食“发物”

    清明时节忌食“发物”

    清明节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的食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 宜食物有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鹌鹑、鹅肉、蚌肉、螺蛳、鸡蛋、韭菜、芫茜、莴笋、淮山、苹果、橘、马蹄、梨、桃、樱桃等。养生的汤品宜红萝卜竹蔗水、胡椒煲猪肚、川芎白芷炖鱼头、韭菜滚狗肚鱼、鲜土茯苓煲猪展、...

  • 大雪时节的滋补佳品

    大雪时节的滋补佳品

    大雪时节宜滋补肾气,饮食应以调理肺胃为主,可多吃羊肉、牛肉、鸡肉、黄芪、党参、熟地、黄精、枸杞子、芋头、花生、山药、栗子等食物。大雪时节降水较少,天气干燥,易伤津液,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橘子、苹果、冬枣等以生津润燥。党参淮山花胶炖水鱼是大雪时节的滋补佳品。 水鱼肉质厚实,味道最美,中医认为它性平凉而味甘咸,属上等补品,其肉、甲、血均可入药,有滋阴、除热、益肾、健骨的功效,还适用于阴虚、贫血和血清球蛋白缺少等病人食用。 材料:党参20克、淮山15克、花胶80克、水鱼1条、生姜3片。 烹制:党参、淮山洗净,稍...

  • 初秋时节慎防“阴暑”

    初秋时节慎防“阴暑”

    虽然立秋已过,但8月26日以来,广西晴热少雨,其中31日广西有45个气象站点,出现37℃以上高温酷热天气。这些天,广西区人民医院和广西医科大一附院等门诊因“感冒”就医的患者成倍增长。炎热的“秋老虎”令不少人都怀疑,这是秋天吗?中医内科专家指出,立秋之后,出现了又一次中暑的高峰。不过,与炎热夏季的阳暑不一样,这个时候中的大都是“阴暑”。 “大夫,这几天我总觉头疼发烧,我吃了止痛药、退烧药都不好使,好像还越来越严重了。这是怎么了?&r...

  • 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 早睡晚起养精气

    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 早睡晚起养精气

    冬令时节一定要学会如何调养身体。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王清贤提醒大家,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养生主要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早睡晚起 进入冬季后,养生宜藏阳、藏精,为来春的生机勃发做准备。王清贤建议,平时要做到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至于防寒保暖也必须做到恰如其分,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则既耗阳气,又易感冒。此外,此时节也可以多参加一些户外的活动,多晒太阳。运动时,可选择太极拳、散步等相对缓和的运动,但要注意,运动以微微汗出为佳...

  • 霜降时节重养肤

    霜降时节重养肤

      今天是霜降节气。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气肃而凝,露结为霜”是霜降节气的命名由来,“霜降”的意思是天气渐冷,开始出现白露,节气特点以北方较为明显,而南方要错后半个月左右,“霜降”之时,日平均气温要下降4°C~6°C,这样的天气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尤其是好发中风、感冒、哮喘等。   霜降预示冬季即将来临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八个节气,从此天气渐冷,开始降霜,在北方霜降后早晚温差可达10°C~15°C。...

  • 寒露时节的饮食养生

    寒露时节的饮食养生

    寒露时节的饮食养生,可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而定。总的来说,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可适当多摄入胡萝卜、冬瓜、藕、小白菜、豆角、菌类、海带和紫菜等蔬菜。 小白菜有排毒素的作用,能加速人体新陈代谢,防止便秘;其所含矿物质能够促进骨骼发育。十字花科蔬菜有健脾、清肺、润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秋燥引起的脾虚胃热、口鼻烦渴者最为适宜;其所含的多种维生素、纤维素、胡萝卜素、微量元素硒等对防癌抗癌有益;含有多种吲哚衍生物,能降低雌激素水平,可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寒露宜多吃滋阴润肺的水果,如梨、柿子、石榴、香蕉等。...

  • 寒露时节 养生当养胃

    寒露时节 养生当养胃

      10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该选择哪些食物来养生保健呢?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此时应以养胃为主。此外,“寒露”时节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   专家提示:   除了悉心安排这个时节的饮食外,合理安排起居也是这个节气应当注意的,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同样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时令饮食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

  • 温燥“秋老虎”时节 有益食粥

    温燥“秋老虎”时节 有益食粥

    现在温燥的“秋老虎”时节,防暑降温不能有丝毫怠慢,而且干燥难忍,最易损害人体津液,导致皮肤干燥、眼干咽干等症状,煲银耳粥、吃水果沙拉、绿豆汤、莲子粥、薄荷粥都很有益处。 利水除湿健脾胃 本季应季的瓜果都是利湿的好东西;薏米仁、莲子、白木耳、扁豆都是健脾的,比如:薏仁绿豆粥。 取绿豆30克、百合30克、薏仁30克、粳米50克,洗净后一起下锅煮至熟烂,加冰糖,晾凉后服用。绿豆清热解毒,百合润肺生津,薏仁清热利湿,粳米和胃,合在一起,能起到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的作用。 每天来盘水...

  • 处暑时节 食疗方可选用

    处暑时节 食疗方可选用

    今年的“处暑”时节在阳历8月23日。“处暑”说明暑天将近结束,正处于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也将随之转换,需要作好“换季”的准备。因为燥邪当令,容易导致心烦意躁,故在情感上应注意调整,保持宁静平和心态,既要防止“亢奋”,也要防止“悲伤”。起居作息应作相应调整,应保证睡眠时间,尤其是老年朋友更应睡好“子午觉”,“遇有睡意则就枕”。该节...

  • 寒露时节饮食有则

    寒露时节饮食有则

    今年10月8日为24节气中的寒露。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温转寒,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万物随着寒气的增长,逐渐萧落。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阴阳平衡。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津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津为主。此时,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莲藕、百合、沙参、核桃、银耳等滋阴润燥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补益食物...

  • 清明时节中不可对肝脏进补

    清明时节中不可对肝脏进补

    清明时期,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人们宜多到户外运动,如晨练、登山、踏青、郊游等,而且宜加大运动量。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此时,各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易复发,因此,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发物”。 清明时节中不可对肝脏进补。以防肝气太旺,使肝阳上亢,诱发高血压。 阳春三月好踏青谨防过敏凑热闹 阳春三月,气温逐渐...

  • 端午时节忆习俗

    端午时节忆习俗

      端午节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其实还有很多风俗习惯,随着生活的不断进步,有些风俗习惯正在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为了让广大市民对这一节日的文化背景以及风俗习惯有更多的了解,也希望一些传统风俗得到更好传承,特地撰文表述。      端午节祭水神   有人说,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我们认为,事实上端午节最初起源于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祭祀水神(即龙母)的节日。水神在珠江流域一带称之为龙母,端午是龙母的诞辰之日,端午节是祭祀龙母的节日。这已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屈原所著的《湘...

  • 清明时节养生方法

    清明时节养生方法

      4月5日是24节气中的清明。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农历书曰:“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清明时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作为中国人更是重视“祭之以礼”的追思活动。   由于清明时肾气渐弱,心气渐起,木气正旺(肝属木,木气正旺是指肝气旺盛的时候),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少吃“发”物,如芋头、鹅等,可以多食枸杞叶、山药、西红柿、土豆、苋菜等食物,同时,也可以结合食疗药膳进行调理。在...

  • 惊蛰时节前后的养生之道

    惊蛰时节前后的养生之道

    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为惊蛰,是一年之中的第三个节气,“蛰”是藏的意思,“惊蛰”就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惊蛰时节前后的养生之道。 (一)节气解说 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为惊蛰,是一年之中的第三个节气,“蛰”是藏的意思,“惊蛰”就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 清明时节雨纷纷 小心“湿邪”来伤身

    清明时节雨纷纷 小心“湿邪”来伤身

      清明节将至,众人纷纷忙着安排祭祖扫墓和踏青赏花的事。忙归忙,健康管理不要放松。因为南方的4月,天空常阴雨霾霾,湿气较重,寒邪容易入侵人体。因此清明期间建议多注意养脾护膝。      常按三阴交穴养脾胃祛湿邪   “清明时节雨纷纷”,中医认为在这个寒湿的时令,人体很容易遭受湿邪的入侵,造成脾胃虚弱及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也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

  • 春分时节养生篇

    春分时节养生篇

    春分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农谚有云: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那么,就从今天起,让我们更加阳光地面对生活,告别感伤,不负春光。   天气篇:雾霾散,防暴雨   南方地区春雨频繁,预计今天,江南、华南北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其中,广西东北部、湖南东部、江西北部等地局地有暴雨。在北方,预计今天中午起,华北中部空气污染扩散条件转好,北京部分地区将迎来降雨。21至24日,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地区大气扩散条件较差。   饮食篇:忌热寒,求中和  ...

  • 立夏时节也是“养心”时节

    立夏时节也是“养心”时节

      5月6日,是“立夏”。中医里一年分五季,在夏秋之间又多出来一个长夏。五脏分管五季,当令之时脏气最旺,但也最容易受伤。   春(立春到立夏):养肝   夏(立夏到小暑):养心   长夏(小暑到立秋):养脾   秋(立秋到立冬):养肺   冬(立冬到立春):养肾   一年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人的心神易受扰动,从而出现心神不宁,引起心烦。心烦就会使心跳加快,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夏天首先要让心静下来。静则生阴,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   第一,要清心寡欲。少一分贪念,就会少一分心烦。...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