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 第10页
-
刘东汉 灾后疾病利用中医药防治
近日,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发生6.6级地震,造成300余人受伤,云南省各级中医院在第一时间驰援灾区。回顾历次重大自然灾害,从不缺少中医人的身影,在舟曲泥石流灾后,曾创造了灾后用中药人数最多、煎药规模最大,且疗效佳、费用低廉的记录。现景谷灾区已进入灾后疾病防治阶段,本报特刊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刘东汉教授治疗感冒、腹泻、皮肤病等灾后常见病的经验,以资借鉴。 自然灾害后疾病是指地震、泥石流等发生后引发的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因为灾后,人群对病菌的抵抗力下降,加之大量房屋倒塌,下水道堵塞,造成垃圾遍地,污水流溢;再加上畜禽尸体...
-
循证医学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循证医学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 王正品:所谓国际化是互相靠近的过程,不是谁依附谁的问题,中医自有一套体系。中医的体系要往现代医学靠近。我们要把中医建成现代医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依赖西医。 药物经济学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在药品领域内的具体运用。广义的药物经济学主要研究药品供需方的经济行为,供需双方相互作用下的药品市场定价,以及药品领域的各种干预政策措施等。狭义的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学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运用于临床药物治疗过程,并以药物流行病学的人群观为指导,从全社会角度展开研究,以...
-
第三方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程序
•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目前宏观政策环境已基本成熟。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形成市场链条,构建第三方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须对构成市场相关要素,如供求主体、产品、程序规范等做出相应的框架设计。 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则,形成市场链条,构建第三方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必须对构成市场的相关要素,如供求主体、产品、程序规范等做出相应的框架设计。 选择并扶持若干评价机构 从评价市场角度看,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供方不足,没有专业的评价机构,缺乏高水平评价人才团队。要选择若干具有法人资质,具有科技管理经验或成果...
-
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路径 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面向
没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就没有中医药学;没有中医药文化素养,就没有真正的中医药队伍;没有中医药文化的科学普及,就没有巩固的中医药服务阵地;没有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首次从国家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地位,以法律形式制定了中医药的发展政策,从中医药服务、中药发展、人才培养、继承创新与文化传播、保障措施五个方面立法支持和鼓励中医药全面发展,共计6章66条。由此,中国中医药发展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本质体现中医...
-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
江苏省中医院汪受传主任医师,祖籍安徽徽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四、五届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会长。 多方磨练 奠定基础 1967年夏季,汪受传到南京儿童医院的乙脑病房学习,带教的西医老师让开中药,他就照书上的卫气营血辨证开出了药方。由于乙脑住院患儿多昏迷不醒,插了鼻饲管,故汤药从鼻饲管打进去很方便。牛刀小试,方药见效,始知古人的经验确实有用。 1968年初到泰兴县人民医院,先跟当地名中医余公侠、杨卓斋门诊,后进...
-
中医药文化科普现状 来自民间扎根群众
中医药科普,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突出。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和中医临床经典《伤寒论》,虽然是学术专著,也有科普风格。《黄帝内经》开篇就讲养生之道,而且特别采用便于普及的对话写法。《伤寒论》序言更是针对时弊,大讲养生。 中医药学来自民间,扎根群众,而民间大众又迫切需要中医药知识,所以自古名医就十分重视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历代均有代表性著作。如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孙用和的《传家密宝》等。通过这些著作和医者诊病过程中的普及,使许多老百姓不仅知道怎样养生防病,而且了解一些望闻问切的诊病知识,懂得一些寒热虚实的医学...
-
中医药评估 中医学价值 中医学转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为什么一定或者注定要做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呢?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为什么有这么庞大的资源?因为不管什么事,都会受到资源的约束,与资源配置密切相关。 医疗资源配置的经济学解释 我们可以用经济学原理之一的边际效用(收益)递减规律来解释。无论何物,拥有增多,增量资源配置随之减少。但有一个例外,这就是我们的健康。随着人类对健康的期望在提高,其资源可能会递增,而不是递减。 从主观效用讲,人们的健康边际效用并非随高龄而递减;从客观效果方面讲,随着人们的寿命越接近自然极限,继续提高所需的边际资源也越增...
-
怀念上海中医药大学张伯纳教授
2011年的一天,我到书店看到《张伯讷中医学基础讲稿》一书,立即打开拜读,张伯讷老师那亲切、朴实、简洁的文风跃然纸上,一下子被老师精细、准确的学术讲述深深地吸引,爱不释手。从此这本书便一直伴随我,出差途中、坐车间隙、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细细阅读,字里行间品味着老师的学术和学风。 自1994年3月张伯讷老师病逝,20年来,每当我阅读老师主编的教材、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纪念的文章,师生相授的往事都会历历在目,张伯讷的慈祥音容、大家风范常常梦回萦绕。我一直想把跟随老师的点点滴滴投之笔端,永志纪念。...
-
中医药对发热的治疗总结
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重在辨证施治,治疗方法也极为丰富多彩,有关发热的治疗,经总结就有十余种,应用得法,广施临床,疗效颇佳。 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中度发热,疗效很好,代表方:桂枝汤,多用于临床发热而用抗生素无效者。 辛温发表:对于外感风寒而发热者疗效可靠,代表方:麻黄汤,荆防败毒散 清解少阳:此方和解退热,应用范围大,代表方:小柴胡汤,主药为柴胡、黄芩、临床用量宜大。量小作用较弱。 清气分热:适用气分实热证,代表方:白虎汤,方中知母、石膏均有良好的退热作用,石膏配知母退热作用持续,相得益彰。 通便泻...
-
许芝银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外科疾病有独到疗效
江苏省中医院许芝银主任医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外科临床工作50余载,潜心研究乳腺和甲状腺疾病,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外科疾病有独到疗效。现介绍其瘀血致病理论如下。 诸因皆可生瘀 人体内气与血相生伴行,维系机体生生不息。若血不循经而行溢于脉外,或各种因素导致血液黏滞、血行缓慢甚则留滞不行瘀积成块,则为瘀血。所以瘀血包括有形之瘀血(离经之血和血凝积块)和无形之瘀血(血行缓慢和血液黏滞)。 引起瘀血的原因有内外之分。外因包括各种外伤、跌仆损伤、水火烫伤、化学伤等。内因则有饮食不节、情志...
-
中医药学术需方主体多元化
•构建新形势下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对项目的立项、设计、实施、验收,成果的推广、应用、经费投入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该体系一要符合国家法规政策,二要吸纳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三要遵循科技进步和中医药学术自身发展的规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2012﹞6号)明确指出,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构建新形势下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是科技项目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它对项目的立项、设计、实施、验收,成果的推广、应用、经费投入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体...
-
刘乾万 擅用中医药诊治心脑血管疾病
刘乾万,男,71岁,1943年生,重庆市江津区人。幼时家贫,初中毕业后先后拜师当地名医李彦之、贵州遵义名医曾妙方。1971年在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当乡村医生,1987年取得当地的行医资格,并开设诊所至今。擅用中医药诊治心脑血管疾病、脾胃病、风湿病和妇儿疾病,疗效显著,并经常减免患者的医药费,深受当地群众尊敬。 和很多乡村中医师一样,1987年,44岁的刘乾万开始在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开了间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诊所——“刘乾万诊所”,这一干就是27年。作为坚守在乡镇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