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药 第13页

中医药 第13页

  • 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规划发展

    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规划发展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中医治未病”被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按计划本月底将完成初稿起草工作,随后进入联席会、咨询会审定阶段。若一切顺利,最快今年10月有望对外发布规划草案。 这是记者在7月15日召开的国家中医药发展会议(珠江会议)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上获得的消息。会上,专家们畅所欲言,为“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 全链条设计成新亮点 科技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三五”中...

  • 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互相联系

    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互相联系

    •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互相联系,其主体是“独特的卫生资源”,其根基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因为离开了医疗卫生,中医药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不会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不具备原创性的科技优势,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走向未来。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医药必将改变人们对生命的认识,也必将影响人类对于自身健康关注的重点,通过治未病,管理健康,调理亚健康,治疗不健康,全方位养生保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201...

  • 中医药事业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中医药事业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民国时期,中医在抗争求存中艰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认识到中医的价值与重要性,制定了扶持中医的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措施,使中医药事业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1949年9~10月间,毛泽东为中央军委卫生部第一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题词:“必须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技术,搞好中医工作,发挥中医力量。”1949年11月中央卫生部成立。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毛泽东主席又为会议题词:“团结新...

  • 刘绍武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刘绍武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刘绍武(1907-2004),山西省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山西省中医学会理事,三部六病学说创始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真正特立杰出的人,决不屑走人家已走过的旧路。 刘绍武说过:“学术无古今、无中外、无你我,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学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该不分古今、中外、你我,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治学就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常新常进,前不同于古人,自古人来,而能发展古人;后...

  • 采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全面应对传染病防治

    采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全面应对传染病防治

    日前,长春市民王女士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来到长春市传染病医院接受治疗。该院中西医结合科采用中医疗法,用中成药鸡骨草丸,很快治好了王女士的病,令王女士诧异不已:“没想到中医治传染病这么快,还花不了多少钱。” 建院58年来,长春市传染病医院已成功诊治200余万名传染病患者。近年来,该院又构建起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控体系,使疗效更上一个台阶,王女士就是这种新体系的受益者之一。 传染科并入中西医结合科 2011年的一天,长春市传染病医院院长邓平主持召开全院职工代表大会,宣布将传...

  • 蒲松龄还是精通中医药的名医

    蒲松龄还是精通中医药的名医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不仅是清代文学大家,而且还是精通中医药的名医,他在乡间做私塾的时候,时常利用业余时间给百姓看病,赢得了姓的尊重。 蒲松龄自幼聪明过人,本想一举及第天下知,怎奈科场无情,他是屡试不中,生活也陷入了困境。终于在康熙九年秋,30岁的蒲松龄不得不应友人孙惠之邀,前往江苏宝应知县府衙,做了知县孙惠的幕友。 后来,蒲松龄结束了幕友生活返乡途中,身染疮毒,身体溃烂。精通医术的蒲松龄,就自己用草药诊治,效果并不理想,疮毒依然不消。于是他就查阅医书,看看到底用什么药能解除病痛。终...

  • 中医教育关系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中医教育关系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中医教育关系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决定着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但就笔者所见,如今的中医教育,有不少弊病。 一是削减经典课程和基础课程,对于所谓的自然科学增加课时,增添新课,当然我们不否认自然科学的重要性,但是术业有专攻,我相信从扁鹊至今的中医大家里没有一位像当代中医学子一样用大把的时间研究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微积分的。二是理论与实践做不到有机结合。大学本科5年,大三的见习基本上属于医院一月游,这还是对于有自制力的学生。大五毕业实习恰好是考研的黄金时段;对于不考研的同学就是找工作的最佳时机,所以实习情...

  • 传递中医情 中医药服务网

    传递中医情 中医药服务网

    雕梁画栋的中式门楼,古色古香的牌匾和对联,贴满中医养生知识的中医文化长廊,古风弥漫的大药房……如今,不管在吉林省的乡镇卫生院,还是社区卫生中心,都有一个别致的诊疗去处——中医馆,还未走到近前,浓浓的中药馨香就扑面而来。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市调研时肯定了基层中医馆模式,基层百姓之所以能受惠于中医馆服务,主要是近3年来,借着国家启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东风,吉林省认真部署,扎实开展,让中医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l...

  • 跨国情谊背后的中医药魅力

    跨国情谊背后的中医药魅力

    初夏暖阳下,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专家魏雅君教授翻开老照片,思绪飘到了千里之外的阿尔泰山。一张笑容满盈的照片里,一位哈萨克斯坦的女官员正在为她戴上一条珍贵的项链,而魏雅君则把自己的珍珠项链赠予对方。这样似朋友如亲人般的情谊,正是源于中医药的魅力。 第一次出访变成好朋友 魏雅君和哈萨克斯坦的渊源始于2005年。当时,哈萨克斯坦通过外交渠道表达了希望与我国进行中医药交流,邀请著名中医学家赴哈指导临床、讲学的愿望。2005年春,魏雅君教授与时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的王庆国等作为...

  • 中国是中医药的原创国

    中国是中医药的原创国

    标准化战略是新常态下中医药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中医药行业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必须做好。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稳中有进,主要靠创新驱动,而在创新方面,制定标准是重要体现,创新的成果往往以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才能更好推广出去。标准制定本身是一门科学,是最高层面的研究活动。标准是科研成果的结晶,是许许多多研究和实践成果的集成,它能规范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一套技术,在研究制定过程中能锻炼和造就人才,提高全行业的科学素养。 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任务重,意义重大。标准制定是一系列...

  • 妇保院发展中医药是正业

    妇保院发展中医药是正业

    近日,浙江省东阳市妇幼保健院获得全省首家“全国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称号,并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妇幼卫生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4月中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和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组成调研团,专程赴东阳调研,对该院的中医药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浙江金华市所辖的东阳市妇幼保健院是一家“二级甲等”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近年来,该院不仅妇幼保健工作综合考核结果获金华地区9县(市、区)第一,而且临床业务量猛增。2014年与2010年比...

  • 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

    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

    •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 •面对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机,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去深思应对之道,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文化视角去看待医学问题,在理念上有所创新。 •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医药学所形成的生命观和健康观,对于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理论、...

  • 解读《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医疗保健篇

    解读《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医疗保健篇

    编者按:近日,国办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作为首个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备受行业内外瞩目。《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并就总体目标提出了7方面的重点工作,其中既涉及医疗保健,也涉及健康养老、服务贸易。记者采访业内专家,从三方面解读规划。 5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除了传统的医疗,养生保健、特色康复等领域的发展思路,均在《规划》中有所体现。 专家表示,《规划》把中医药...

  • 四川省中医药人才 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

    四川省中医药人才 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

    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新常态 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瓶颈问题是人才的发现、培养、储备和使用问题,中医药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服务能力不强、基层人才匮乏、高层次领军人才缺少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二是医学教育改革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存在主线条不清晰、与临床要求脱节、多种学制学位和培养模式并存、临床技能培养滞后等问题,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

  • 文化是中医药的根基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是中医药的根基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目前有3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中医药项目仅“中医针灸”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不论项目数量还是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中医药类在十大类项目中都占比最少。对此,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申报与保护工作将是一项长期任务。 如何解决传承断层的问题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中...

  • 中医药要发展壮大 须学会拥抱世界

    中医药要发展壮大 须学会拥抱世界

    英国药企凡诺华日前宣布,缓解关节肌肉疼痛片成为首个获准发售的中药产品。药片的活性成分为豨莶,这种在中国被称为“猪膏草”的植物,味苦性寒,在临床中主要用于治疗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疼痛。中药产品获准在英国销售,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今后,中药出口有望不再是贱卖的“草”,而是出售高附加值的“药”。 中医药国际化一直是老大难。尽管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71个国家和地区,但中药由于缺乏合法的药品身份,只能作为保健食品或食品添加剂销售。特别...

  • 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

    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

    在专科教育中,中医学专业是一个大口径专业,有着比较完整的中医和西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做出了比较统一的规定,为人才培养的规范化提供了保证,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大而统”、培养学生“千人一面”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探索转变教学观念,调整专业内部结构,使培养的人才多样化、特色化,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围绕“能中医,会西医;能预防,会保健;能治病,会养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具有职业特点和中医药特色的&ldqu...

  • 中医药要想“老树开新花”

    中医药要想“老树开新花”

    在博鳌亚洲论坛早餐会上,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讲了一个故事:他去国外访问,一位总统说:“感谢你们的中医给我治好了病,现在我愿意和你进行一场乒乓球比赛。” 原来,国内一名中医担任总统保健医生,让他之前都不能动的身体重新恢复了活力。 如今,中医药已在世界上171个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其确切疗效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中医药的疗效主要来自经典传承,现代人的创新成果屈指可数。很多人对中医的印象还是傻大黑粗的药罐、烟熏火燎的煎煮、黑苦难闻的药汤。随着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中医药阵地不断萎缩...

  • 国家软实力 中医药极具特色元素

    国家软实力 中医药极具特色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正如火如荼展开。 如果说,“一带一路”描绘的是宏伟蓝图,那么,“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则是梦想成真的点睛之笔。 这一条横贯东西、共谋发展的复兴之路延伸出的筑梦空间,离我们中医人远么? 掩卷深思,党的十八大以来,传遍神州大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表述,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转化与创新。在华夏灿烂文明的悠扬回响中,和合、仁义、忠孝、诚信等源于传统伦理秩序的...

  • 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作用

    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作用

    3月26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召开的2015年全国中医医政工作会议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要将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与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作用,将患者“留”在基层。 看到这样的报道,在农村从事中医临证已过20年的笔者有自己的一些见解。笔者认为,要让患者“留”在基层,必须优先发展基层患者信得过的中医。当前,一些卫生院招来的中医院校毕业生不会看中医,民众不信任其医术;长期在山...

  • 晁恩祥 国医大师的中医梦 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

    晁恩祥 国医大师的中医梦 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导师

    中医学是有优势的。中医理论来源于临床的不断总结,我坚信中医的科学性、有效性。西医有了诊断才可以治疗,当一种病尚不能明确诊断时,中医可以用四诊八纲分析病情,也能早期介入,开出处方。对于新发传染病,只要见到临床表现,再结合历代医家的诊疗经验,我们就可以从四诊中得知其意,辨证用药;对于亚健康状态,中医可以根据病人的感受选方用药。面对快速发展的西医,中医应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现代医学在整体性认识和辨证个体化方面的不足,中医不会被取消或“吃掉”。 希望中医能薪火代代相传,有我们自己...

  • 诚实的中医药界名家

    诚实的中医药界名家

    郭士魁(1915年~1981年)是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心血管病专家,早年在仁和堂、太和堂药店学徒,后随名中医赵树屏学习,参加过北平国医学院、北京中医讲习所。1941年在北京行医。1953年调中医研究院筹备处。1955年师从冉雪峰。1962年筹备并组建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研究室,曾任心血管研究室主任、西苑医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被《人民日报》誉为“为冠心病病人造福的人”。 郭士魁教授是“活血化瘀法”在现代内科领域应用与研究的第一人...

  • 中医药学家郭士魁先生是中医出身

    中医药学家郭士魁先生是中医出身

    著名中医药学家郭士魁先生和我有一段密切关系,在1940至1942年我们两人在北平市中药讲习所是同窗共事的同学。这个学校是历史上唯一一所由政府主办专门培养中药人员的学校——“北平市中药讲习所”,该所的所长是由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担任,任课的教师均为京都中医名宿,如清末御医瞿文楼,以及赵树屏、杨树澄、安斡青等。 本校的学生年龄数郭士魁先生最大,属我最小,他长我9岁。由于所学课程大多为古文,我学习很吃力,为此郭士魁先生经常辅...

  • 改善中医药服务基础条件和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改善中医药服务基础条件和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5月12日11时许,准备回家吃中午饭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秦祁乡农民司秀,走出药材种植塑料大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入旁边的“缓冲棚”,从一个盒子里取出火罐和艾草对自己进行治疗。“在塑料大棚种植区,这种疗法很受农民们欢迎,对腰腿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司秀告诉记者,这些中医药适宜技术是通过村医培训学会的。 强化培训 让中医适宜技术惠及百姓 近年来,定西市通过大力培养中医药实用型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

  • 让中医药辐射国内外

    让中医药辐射国内外

    《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中将服务贸易上升到一定高度,提出要“积极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 业内人士表示,中医药事业要发展,前提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取得丰收,通过经济价值,引领带动中医药产业升级。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稳增长调结构的时代背景下,国务院提出要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显现出不一般的战略意义。 让中医药辐射国内外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郭清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处...

  • 广州中医药大学 首席教授徐鸿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首席教授徐鸿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校区有两座山,一座叫时珍山,一座叫药王山。山是校区规划图上就有的,原来叫1号山、2号山。从1号山、2号山,靓丽转身为时珍山、药王山,倾注了一位“药圃老园丁”晚年的满腔心血。这位“药圃老园丁”,就是该校首席教授、关工委副主任徐鸿华。 中药材GAP研究带出一个团队 1999年,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启动,广州中医药大学投入了作为这个建设工程重要内容之一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研究。已是66岁的徐鸿...

  • 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的医学诊疗模式

    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的医学诊疗模式

    •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的医学诊疗模式,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可替代。政府部门迫切需要了解中药尤其是《药品目录》中中药的经济性,实现有限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目前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西药。由于中西药的文化背景、理论指导、研究体系以及药物来源等方面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评价指标的各异,也决定了中药药物经济学评价与实施的困难。 •制定符合中药特点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指导中药开展药物经济学评价是大势所趋,任重道远。中药药物经济学的研...

  • 引导中医药文化创业创新

    引导中医药文化创业创新

    在“十三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应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立足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加大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与推广力度,不仅要把中医药文化知识作为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科普知识,更要把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明确使命责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全力推进。 推进中医药文化进学校 应把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摆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各个教育阶段的不同特点,将中医药文化知识由浅至深进行有序融入,如在小学...

  • 国家级师带徒老中医药专家:男科圣手吴维城

    国家级师带徒老中医药专家:男科圣手吴维城

      1944年出生于德高望重的中医世家,广东顺德人,被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分别授予省、市名中医,国家级师带徒老中医药专家,主任中医师。曾任广州市中医医院院长,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所长。现任广州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内儿妇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维城自小受祖辈熏陶。196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六年制医疗系本科。吴维城医学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精通中医理论和各家学说,善于驾驭中西医知识疗疾济世,擅长对中医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主持中医男科专家门诊工作,对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患等男科诸证的治疗,疗效...

  • 基层疾控不可轻视中医药

    基层疾控不可轻视中医药

    国务院办公厅曾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乡村医生应学习中医药知识,运用中医药技能防治疾病。 事实上,基层医生不仅要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基层疾控也不可轻视中医药,尤其是在灾后。 因为灾后疾病暴发多发危及人们健康,事关社会民生大局,历来被人们重视,但在许多偏远重灾区,多因地理形势复杂,交通阻塞,许多防治药品运送迟缓,甚至只能靠空投,加上灾区医疗人员缺乏,疾控技术力量及水平差,效果可想而知,难以保证不出现疾病暴发。但大多重灾区这时的最大希望与期盼是大医院...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