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肝 第96页

肝 第96页

  • 从肝浅探抽动障碍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病机及证

    从肝浅探抽动障碍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病机及证

    抽动障碍 (tic disorder, TD) 是一种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发病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疾病, 临床表现为突然的、简短的、反复的、不自主的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等症状, 运动抽动初期主要以头面部的强迫动作为主, 如点头、挤眉弄眼、皱鼻、噘嘴、弄舌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展渐至四肢及躯干, 可有耸肩、挥臂、手指蠕动、踢腿或吸腹等症状。发声抽动可有清嗓、口中怪声、秽语等症状。抽动的形式变化无穷, 运动抽动可转变成声音抽动, 也可增加原抽动的新动作。近年研究显示TD患儿有强迫性障碍、注意障碍、多动综合征、学习困难、睡眠障碍等...

  • 李佃贵化浊解毒调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李佃贵化浊解毒调肝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西医均感棘手。李佃贵创浊毒理论,以化浊解毒调肝为基本大法,对逆转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截断癌前病变发展过程,疗效确切。特此推荐。 【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难治病之一,属于胃癌前病变,病情多受情志变化影响。 李佃贵首创“浊毒理论”,认为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犯脾胃,或肝郁化火、肝胆湿热、肝血不足等均可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浊毒内蕴而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故临床治疗以化浊解毒调肝为基本大法,具体根据患者病因病机之不同,以化浊解毒为主,或兼以疏肝理...

  • 薛莉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临床经验

    薛莉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临床经验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1]。中医认为,不寐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又称为“不得卧”“目不瞑”等。肝火扰心型不寐是由于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所致,其症状除失眠多梦外,还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现代医学中,肝火扰心型不寐的临床识别需要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

  • 张震从肝论治失眠经验

    张震从肝论治失眠经验

    国医大师张震是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主任医师,是我国中医证候学系统研究的先驱学者之一。张震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经验丰富,结合自身多年中医临床与科研经验,创立了疏调气机学派,倡导疏调气机为内治大法之一,并立足于此治疗气机不畅所致各种继发病和有关症状,本篇通过张震从肝论治失眠的见解与方法,现阐述如下。 分型论治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对人体生命活动有指导作用。若肝失疏泄,则肝郁气滞、肝血不足。肝脏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许多疾病虽病位不在肝,但溯其根源,多责之于肝,故多从肝论治出发。从肝...

  • 失眠治肝五论及六型相火理论

    失眠治肝五论及六型相火理论

    国医大师杨震为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学验颇丰,潜心研究相火理论,提出了“六型相火”理论及“治肝五论”。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机体生物钟紊乱,对觉醒的失调,治疗上以镇静催眠类药物为主,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容易形成依赖,易产生药物残留效应、认知功能损害、损伤肝肾功能及潜在成瘾性等不良反应。而中医药治疗失眠效果显著,预后良好,失眠证属“不寐”范畴。临床遵循相火理论,详查病机,辨证施治,治疗不寐,疗效显著,本文简要总结如下。 不寐定义...

  • 彻夜不眠好静少动 疏肝方

    彻夜不眠好静少动 疏肝方

    组成:素馨花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夜交藤、甘草10克、陈皮10克、百合30克、川楝子15克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除烦。 主治:情怀不遂、忧思焦虑、心烦、失眠梦多、胸胁苦满、苔白、脉弦。 方解:柴胡、白芍、香附、陈皮、素馨花,疏肝解郁;夜交藤、百合除烦;川楝子理气;甘草和诸药。 常用加减:兼嗳气反酸加砂仁10克后下、海螵蛸20克;兼头晕痛者加川芎;无失眠者去夜交藤;不存在腹痛去川楝子;不思食加神曲15克、茯苓20克。 验案举例: 李某某、女、30岁、中学教师。2010...

  • 脘腹胀满不舒 培脾舒肝汤临证验案

    脘腹胀满不舒 培脾舒肝汤临证验案

    张锡纯原解 培脾舒肝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中。主治因肝气不舒,木郁克土,致脾胃之气不能升降,胸中满闷,常常短气等症。其方药由于术三钱、生黄芪三钱、陈皮二钱、川厚朴二钱、桂枝尖钱半、柴胡钱半、生麦芽二钱、生杭芍四钱、生姜二钱组成。张锡纯解析此方说:“脾主升清,所以运津液上达。胃主降浊,所以运糟粕下行。方中白术、黄芪为补脾胃之正药,同桂枝、柴胡能助脾胃之升,同陈皮、厚朴能助胃气之降。清升浊降,满闷自去,无事专理肝气,而肝气自理。况桂枝、柴胡与麦芽,又皆为疏肝之妙品乎...

  • 治围绝经期失眠“调肝肾和阴阳”应用滋水清肝饮论

    治围绝经期失眠“调肝肾和阴阳”应用滋水清肝饮论

    围绝经期是指从卵巢功能衰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在此阶段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降低而出现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血管舒缩症状、自主神经失调症状、精神神经症状,其中自主神经失调症状中较常见的为失眠症状。研究表明,围绝经期失眠的发生率达60%[1]。围绝经期失眠以难以入睡、夜间易醒、醒后难以入睡为主要特征[2],同时失眠与多种疾病的产生和进展有密切的关系[3],如高血压病、冠心病、肥胖、焦虑症等,因此长期失眠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危及身心健康,且随着年龄增长会加重心脑血管病变的风险。围...

  • 不寐即失眠,从心脾肝胆论治,安神与解郁药性相通

    不寐即失眠,从心脾肝胆论治,安神与解郁药性相通

    不寐即失眠,表现为经常入睡困难,或易醒难寐,甚至彻夜不寐。据报道,我国有45.4%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嗜睡是指在白天犯困,昏昏欲睡,精神萎靡的状态。据调查,此病在人群中发生率约在5%~15%。 临床上常见同一患者既有夜间不寐又有白天嗜睡。有夜间不寐导致白天嗜睡者,也有白天嗜睡故而夜间不寐者,还有并无夜间不寐但有白天嗜睡者。笔者认为,不寐与嗜睡的病因都有可能是郁证。 情志因素是外因 情志因素导致的郁证性不寐在临床上占据大半。思虑过多、精神压力大、思想负担重,是造成不寐最常见的原因。有...

  • 气郁导致失眠 从肝郁论治失眠验案举隅

    气郁导致失眠 从肝郁论治失眠验案举隅

    失眠可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多梦易醒,或深度不够,重者彻夜不能入睡,长期睡眠不足可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甚则导致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及学习等。西医将失眠称为睡眠障碍症,主要采用镇静催眠药物治疗,起效较快,但药物不良反应明显,易产生依赖作用。失眠归于中医“不寐”范畴,中医药治疗失眠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故受到患者的青睐[1]。心主神明,心神理论是辨证治疗失眠的重要理论[2],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情志及心理因素致病也越来越普遍,故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从肝论治失眠。 1...

  • 呕吐频繁发作 治以柔肝和胃以芍药甘草汤加味

    呕吐频繁发作 治以柔肝和胃以芍药甘草汤加味

    梁某,男,40岁。下岗工人。呕吐频繁发作半年余。常因进食而诱发,故常无法进食,其身心备受折磨,曾遍访名医,中药西药针灸治疗罔效,经多种检查,并无器质性病变。西医诊为胃神经官能症。于2004年9月15日经人介绍前来门诊。首诊见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晦暗,心情烦躁。自诉半年不能进食,食物一入,便立即呕吐。惟有啤酒能饮入少量,故半年来靠啤酒生存。体重由原来80多千克降至现在不足50千克。且平素常觉胃脘痞塞嘈杂,酸痛胀满。情绪不稳定,易怒,易于与他人争执,睡眠不足,双下肢浮肿,小便色黄。望其舌色晦暗无华有苔垢,脉象浮大无根。...

  • 基于肝与雌激素关系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基于肝与雌激素关系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由于头部位置变动引起的、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及特征性眼震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占眩晕病的20%~30%[1]。该病临床表现为体位变动时突发短暂性眩晕,如坐起、仰头、垂头、转动头部或翻身等活动[2],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属于中医“眩晕病”范畴。BPPV的女性发病率比男性更高,与年龄增加成正比,尤其是绝经后女性[3]。女性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耳石由碳酸钙结晶而成,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

  • 肝郁与阿尔茨海默病 肾虚与阿尔茨海默病

    肝郁与阿尔茨海默病 肾虚与阿尔茨海默病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身体衰老的同时,要面对退休、养老、丧偶等诸多问题,多伴有情志失调,继之出现健忘、失眠、少言、孤僻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的检出及发病率逐年升高,如何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成为医患共同关注的问题。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发生在老年前期及老年期的一种原发性退行性脑病,俗称“老年性痴呆”。本病属于中医学“痴呆”“健忘”“呆病”范畴,究其病机虚实夹杂,总归与患者年老体衰、脏...

  • 张晓云从肝脾不和论治郁证的临床经验

    张晓云从肝脾不和论治郁证的临床经验

    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1]。郁证是中医病名,其临床表现与西医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围绝经期综合征等病证相似。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郁证的发病率明显提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晓云教授是第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对内科疾病的诊治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针对郁证的临床辨治,张晓云教授尤其重视肝脾两脏的协同作用,认识到肝脾不和在郁证...

  • 胃部经常隐隐作痛 病在胃而治在肝

    胃部经常隐隐作痛 病在胃而治在肝

    重庆医科大学王辉武教授是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导师,我跟随重庆医科大学王辉武教授临证期间,逐渐发现有一个庞大的中青年女性病患群,她们的主症几乎如出一辙,胃镜检查皆显示为浅表性胃炎伴食道反流,经消化内科治疗久病难愈,病状反复。 刘女士,基层公务员,50岁。主诉:胃部经常隐隐作痛,每日晨起口干口苦,肠鸣音亢进,夜间尤甚;善太息;大便稀溏,日解2~3次;睡眠差;舌质瘀,苔浅黄薄腻,脉弦细。 罗小姐,28岁。主诉:近来因工作压力大,情绪容易失控,右肋胀痛,月经前疼痛加重;胃脘...

  • 崔向宁从肝治疗原发性头痛经验

    崔向宁从肝治疗原发性头痛经验

    原发性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又称为功能性头痛、慢性头痛,主要包括紧张型头痛、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1]。经调查中国头痛的年患病率约为28.5%,而原发性头痛患者比例最高,年患病率为23.8%[2]。反复发作、经久难愈甚至疼痛难忍等是其主要特点,许多患者都伴随着严重的情绪障碍和睡眠问题[3,4]。有研究显示41%~47%头痛患者存在抑郁状态,而非偏头痛人群抑郁的比率仅17%[5],早期识别焦虑抑郁与头痛共病,并予以处理,能很好的减少头痛发作频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头痛”主要分为外感...

  • 解郁安神清心除烦中医治肝郁化火型失眠方

    解郁安神清心除烦中医治肝郁化火型失眠方

    出现失眠就不必过分的担心,你越是紧张,越是强行入睡,结果会适得其反的。有些人对连续多天出现失眠更是紧张不安,认为这样下去大脑得不到休息,不是短寿,也会生病的。其实这类担心所致的过分焦虑,对睡眠本身及其健康的危害更大。因此大家应保持一个自然的心态,对缓解失眠是很有帮助的哦。 组成:缬草10g,龙胆6g,竹叶6g,甘草片6g。 功用:解郁安神,清心除烦。 适应证:肝郁化火型失眠。 禁忌证: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慎用。 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体会:方中...

  • 补肝汤治疗郁症

    补肝汤治疗郁症

    庚子仲秋,门诊治一焦虑患者,想到近日跟随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门诊时,习得《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大、小补肝汤的妙用,遂予小补肝汤,投剂辄效。现整理病历报告如下: 吴某,女,1975年生。2020年10月1日初诊。 患者身体消瘦,面色憔悴晦暗,神志清楚但情绪低落,疑虑重重,喋喋不休,反复陈诉时时怕风怕冷,穿单衣季节她身穿羊毛裤、羊毛衫和厚风衣,诉及职称晋升问题时情绪失控而哭诉不止,其家属在一旁表情均沉重。问诊得知患者为教师,多年来常因晋升及各种琐事焦虑不堪,每于开学季加重,甚...

  • 胃痞(反流性食管炎)治法:养肝和胃方药

    胃痞(反流性食管炎)治法:养肝和胃方药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孙润雪 刘小发 娄莹莹 张纨   病例   张某,女性,52岁,2008年7月31日初诊。诉间断胃脘部痞闷,胸骨后烧灼痛2个月。患者2个月前因饮食不规律,生气后出现胃脘痞闷,可以忍受,未曾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且伴有胸骨后烧灼痛。现患者胃脘痞闷,胸骨后烧灼痛,食后加重,反酸,嗳气频,口苦,纳呆,大便质可,2~3日1行,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   诊断:胃痞(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湿浊中阻型)。   治法:养肝和胃,清热化湿。   方药...

  • 糜烂性胃炎 治则为疏肝和胃辛开苦降

    糜烂性胃炎 治则为疏肝和胃辛开苦降

    某男,43岁,1990年因见柏油样大便,拟诊“上消化道出血”,后作X线钡餐摄片,示“胃小弯浅表性糜烂”,服西药后效不显。近1年来胃脘作胀,频频嗳气,劳累后胃痛隐隐,进食后稍缓解,舌苔薄腻,脉弦滑。此为肝胃不和,升降失调。 治则为疏肝和胃,辛开苦降。 药用高良姜12g,制香附12g,党参30g,生甘草24g,制半夏12g,川黄连12g,牡蛎30g,当归15g,川楝子10g,延胡索18g,小茴香各12g,佛手4.5g。上方加减,连续服用4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 胃下垂虚中夹实 胃下垂补中调气法 肝胃同治法 温肾化饮法

    胃下垂虚中夹实 胃下垂补中调气法 肝胃同治法 温肾化饮法

    •徐景藩认为胃下垂的病机除了具有中气虚弱的一面,同时还兼有气滞和痰饮的病理因素。 •徐景藩发现单用补中升提法治疗胃下垂或有不效,甚至反见脘腹胀满加重者,因此临证常用补中调气法、肝胃同治法及温肾化饮法。 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由于胃平滑肌或韧带松弛所致,临床表现为腹胀、嗳气、腹部下坠感,食后或行走时加重,平卧时减轻,常与胃炎、溃疡等相兼为病,反复发作,较难治愈。国医大师徐景藩在脾胃病诊疗方面...

  •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吐酸 名医名方:疏肝清胃散

    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吐酸 名医名方:疏肝清胃散

    李郑生,1958年生,河南洛宁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医大师李振华学术继承人,河南中医药大学李振华学术思想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组成:炒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姜半夏10g,香附10g,砂仁10g(后下),厚朴10g,炒枳壳10g,郁金10g,乌药10g,柴胡6g,炒黄芩10g,煅瓦楞15g(先煎),姜竹茹10g,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疏肝健脾,理气和胃。...

  • 胃痞病 治则疏肝和胃化湿 处方大柴胡汤

    胃痞病 治则疏肝和胃化湿 处方大柴胡汤

    患者张某,于2021年12月12日因“腹胀1周”来诊。诉近一周无明显原因出现腹部胀气,大便每天1次,量少,质黏,有里急后重感,睡眠梦多,精神较差,余无明显不适。右脉沉而滑数,左关弦滑,舌淡红舌根黄腻苔,舌下瘀血明显。痛风病史一年余。有胆囊息肉病史。 诊断:(肝胃不和型)胃痞病。 治则:疏肝和胃化湿。 处方: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四妙散加减。药物有柴胡12g,黄芩12g,姜半夏12g,白芍15g,枳实12g,党参片10g,黄连8g,木香10g,炙甘草6g,大枣30...

  • 牛兴东基于“肝胃同治”治疗脾胃病经验

    牛兴东基于“肝胃同治”治疗脾胃病经验

    牛兴东,教授,第4、5、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内蒙古自治区名中医,其从医50余年,衷中参西,广求博采,在学术上既继承前人,又不囿于成说,对脾胃病的临床研究造诣颇深,临床经验丰富。 脾胃疾病的病因常杂合致病,且互为因果,相互转化,易形成虚实夹杂之证。牛兴东教授认为,脾胃疾病的根本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标实则以郁、瘀、毒为要。脾胃病发病过程虽为复杂,但其病机总纲不离气机失调与瘀血阻络,且气机失调与瘀血阻络贯穿脾胃病之始终。与气血关系密切的脏腑为肝胆、脾胃,牛兴...

  • 治肠套叠方 治慢性结肠炎方 治泄泻方 治慢性肝炎方

    治肠套叠方 治慢性结肠炎方 治泄泻方 治慢性肝炎方

    治慢性结肠炎方 组成:木香(后下)5g,川连5g,柴胡10g,白芍15g,枳壳6g,甘草5g,太子参30g,白术15g,云苓15g。 功效:健脾舒肝,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结肠炎。 加减:腹痛明显者加砂仁、元胡、救必应;泄泻较甚者加番石榴叶15~30g;纳差者加麦芽、鸡内金、布渣叶;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30g,补骨脂10g。 治泄泻方 组成:新鲜番石榴叶30片(干品15~30g) 功效:消炎止泻。 主治:肠炎泄泻,细菌性痢疾。...

  • 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化浊解毒养肝和胃方

    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化浊解毒养肝和胃方

    患者,赵某,女,63岁,于2018年8月30日初诊。 主诉:间断剑突下隐痛半年余,加重2个月。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隐痛,食欲不佳,期间未曾进行治疗。患者2个月前因情绪不畅剑突下疼痛加重。于当地查胃镜结果示:萎缩性胃炎。为求系统治疗,故来李佃贵门诊就诊。现剑突下隐痛,反复烧心,口中异味,乏力,纳不佳,寐差,难以入睡,易醒,大便日行1次,排便困难,艰涩难出,肛门下坠感明显,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滑。既往曾患反流性食管炎、萎缩性胃炎、胃息肉切除术后以及轻度结直肠炎。姐姐有直肠癌。 诊断:浊毒内蕴...

  • 治胃痛遣方用药四心法 肝胃同调三法

    治胃痛遣方用药四心法 肝胃同调三法

    全国名中医凌湘力是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长于内、外、妇、儿科及恶性肿瘤等疑难病症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凌湘力临床擅用和法,注重顾护脾胃,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造诣颇深。现将凌湘力从肝论治胃痛的经验总结探析如下。 肝胃同调三法 疏肝理气和胃法适用于木郁乘土、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之胃痛。其证候特点为胃脘胀痛,痛连两肋,遇忧思恼怒则加重,伴暖气,胸闷,喜叹息,舌苔多薄白,脉弦。凌湘力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药用柴胡、香附、郁金、白芍、川芎疏肝解郁,活血止痛;陈皮、枳壳、佛手、甘草理...

  • 胃脘胀满(湿热中阻,肝胃不和)方药

    胃脘胀满(湿热中阻,肝胃不和)方药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孙润雪 刘小发 娄莹莹 张纨   王某,女性,62岁,2008年9月1日初诊。诉间断胃脘胀满10余年,加重1周。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胀满,自服药物(不详)后缓解。后胃脘胀满反复出现,且症状时轻时重,未予重视及系统诊疗。1周前,因生气后复出现胃脘胀满,症状较重,且伴有胸骨下段疼痛,服药后效果不佳,遂来就诊。现胃脘胀满,伴胸骨下段疼痛,食后甚。后背不适,恶心,纳可,寐多梦,大便干稀不调,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   诊断:痞满(湿热中阻,肝胃不和)。...

  • 胃食管反流病治宜调和肝胃 方用中药

    胃食管反流病治宜调和肝胃 方用中药

    杨某。男.47岁。患者自述胸骨后灼 热疼痛不适,伴暖气、反酸1年。患者_年 前.因饮食辛辣而出现胸骨后灼热疼痛不 适.未足够重视,后反复发作。经医院胃镜 检查,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平素情 绪易激动.嗜食辛辣,发作时口服雷贝拉 唑.有所缓解,一旦停药,随即复发。 刻诊:胸骨后灼热感明显,疼痛不适, 胃脘嗜杂,烧心,反酸,嗳气,口干口苦不 多饮,食欲不振,无恶心呕吐,二便通调, 睡眠尚可,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辨证 为肝胃不和,气逆失调。治宜调和肝胃, 和中降逆。 方用:柴胡、木蝴蝶、炙甘草各 6克.赤芍、白...

  • 奔豚气,肝气上逆腹痛,处方,龙胆泻肝合以木香槟榔

    奔豚气,肝气上逆腹痛,处方,龙胆泻肝合以木香槟榔

    王某,女,26岁,祁东县人。 患者自述6月前因难产后致下腹不断发生冲痛,发作时腹部出现硬块,如拳如臂,冲向上腹,发无定时,平时情绪不宁,妇检无异常发现。舌质紫暗,脉来弦劲有力。 中医诊断:奔豚气。 中医辨证:肝气上逆 西医诊断:腹痛查因 治疗:泻肝降逆、调理气机 处方:龙胆泻肝合以木香槟榔 龙胆草15克、木通10克、泽泻10克、槟榔10克、木香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陈皮8克、青皮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乌梅10克。 连服20帖,基本保持平静,改汤为丸,以善其后。...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