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面 第68页

面 第68页

  • 治呃逆 小腿抽筋 面神经麻痹

    治呃逆 小腿抽筋 面神经麻痹

    治老年顽固性呃逆方 处方:生姜150克,去皮捣烂,加开水100毫升。待温时,加入蜂蜜25 克,顿服,每日1次。 功效:温胃止呃,治老年顽固性呃逆,胃脘冷痛者。若伴口臭、口苦、舌红、脉数者,不宜用本方。 (许昌) 治小腿抽筋  白芍30克,木瓜30克,甘草12克,牛膝10克。水煎,分两次服,每日1剂。同时患部贴止痛膏药。 治面神经麻痹 取蓖麻子30~50粒,去壳,捣烂,敷于患侧下颌关节与口角之间(厚约2毫米),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 辨治颜面及下肢浮肿5个月

    辨治颜面及下肢浮肿5个月

      潘某,女,40岁。1996年12月21日初诊。颜面及下肢浮肿5个月。患者5个月前某日因饮食不慎,突然发热、腹泻,给予抗生素后热退、泻止,但又出现肉眼血尿及浮肿,后入西安某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经化验检查,尿常规:隐血+++;血β2-MG4406μg/L;肾穿刺病理活检示:肾组织,18个肾小球中5/18全球性硬化,硬化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轻到重度增生,肾小管灶状萎缩。免疫荧光:lgM+。诊断为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伴肾小球硬化。给予免疫抑制剂、雷公藤多苷片等,治疗5个月,浮肿略减轻,余症如前。查:患者面...

  • 桂枝半夏治面瘫

    桂枝半夏治面瘫

    面神经麻痹中医称:面瘫”、“吊线风”。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侵袭,脉络气血闭阻而发病。笔者临床运用桂枝配半夏外敷治疗面瘫,疗效满意。方法:桂枝40克、制半夏 15克,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浓煎1小时,去渣取汁。用纱布浸取药液热敷患处,每日3—5 次,每剂药可用2天。 桂枝辛温,助阳化气,温通络脉,散寒祛邪,脉络气血通畅则病自愈。现代药理研究,桂枝具有抑制炎性肿胀形成的药理作用,对炎性肿胀发生的多个环节起抑制作用,对面神经水肿的发生起积极预防和治疗作用。半夏亦为辛温...

  • 治各种类型面瘫 中药验方

    治各种类型面瘫 中药验方

      组成菊花10克,银花20克,红花10克,防风50克,薄荷10克,羌活10克,蔓荆子10克,党参30克,茯苓30克,夏枯草30克,甘草5克。   功效祛风活络,消肿散寒,扶正解毒。   主治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致各种类型面瘫。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本方采用菊花、银花疏风解毒,红花活血通络为主药;防风、薄荷、羌活、蔓荆子助主药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党参、茯苓、甘草扶正祛邪;夏枯草助银花、菊花解毒消肿。全方共奏祛风活络,消肿散寒,扶正解毒之功。   加减面肌痉挛者加蜈蚣2条,蝉蜕10克...

  • 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验方

    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经验方

    经验方:僵蚕、草乌、白芷各6克,鲜生姜 100克。 用法:将三味中药研成粉,生姜榨汁,取生姜汁调药粉成膏状,均匀摊于直径5—7厘米的塑料纸上,贴于患侧面部,3日换药1 次。 疗效:本方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18 例,痊愈112例,好转2例,无效4例。...

  • 真武汤治疗面肌痉挛

    真武汤治疗面肌痉挛

      真武汤在《伤寒论》通行本中有两条方证,即太阳篇第82条和少阴篇第316条。黄元御的《伤寒悬解》太阳篇32条,大青龙证第1条(通行本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太阳去阳明去路,黄氏夹注)。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太阳去少阴去路,黄氏夹注)。”《伤寒悬解》与通行本所不同处在“以真武汤救之”一语,究竟是《伤寒杂病论》版本在漫长历史沿革过程中有所遗漏,还是黄元御著《...

  • 面部发热病 中医药治案

    面部发热病 中医药治案

      发热一症包括全身发热和局部发热,虽为常见之症,但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故治疗有一定的难度。笔者跟师戴天木教授,目睹其治愈两例面部发热病人,今总结如下。   案1   江某,男,22岁,2010年11月22日初诊。患者一周前拔右下智齿后即感右侧面颊部、耳后、颈胸部发热不退,伴咽痛,夜间体温38℃,次日微减,经西医消炎治疗三天后无明显改善。现口苦,咽干,口中有异味。舌红,中根部苔薄黄,边有齿印,脉数,左细右弦。辨为邪在少阳阳明,化火伤阴,立少阳阳明两解、养阴透热之法。方以小柴胡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柴胡15克,黄芩15...

  • 中药巧治面神经麻痹

    中药巧治面神经麻痹

    临床运用芎芷三虫散治疗面神经麻痹20例,治疗满意,介绍如下。 方药:川芎、白芷、僵蚕各20克,蜈蚣20条。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次服5克,日服2次,热酒送下,小儿酌减,10天为个疗程。病初风盛者,加羌活、防风等疏散风邪药煎汁送服,使邪从外解;病久者增加补益气血或活血之品,如黄芪、当归、地龙、赤芍等煎汁送服上药。 疗效:治疗20例,痊愈18例(歪斜及面部表情恢复正常,患侧麻木消失,言语清楚);有效2例(口眼歪斜基本正常,言语清楚,患侧轻度发紧及麻木感)。 病案:李某,男,55岁。自诉:10天前晨起自觉右侧颜面表情...

  • 治呃逆 癔症 面神经麻痹 神经衰弱

    治呃逆 癔症 面神经麻痹 神经衰弱

    治呃逆验方 取大蒜瓣1~2片,去皮后放口中嚼烂成汁。轻者不必咽下即见效果,重者咽下蒜汁,呃逆立止。 治神经衰弱 酸枣树根(不去皮)30克,丹参12克。水煎1~2小时,分两次于午休和晚上睡前服。每天1剂。 治癔症 代赭石(先煎)40克,党参、生地黄各15克,旋覆花(包)、远志、柏子仁、延胡索、炙甘草各10克,酸枣仁20克,大枣30克,生姜3片。水煎,分早、中、晚口服,每天1剂,5剂为1疗程。 治面神经麻痹方 取蓖麻子30~50粒,去壳,捣烂,敷于患侧下颌关节与口角之间(厚约2毫米),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

  • 面部潮红处方:桂枝汤化裁

    面部潮红处方:桂枝汤化裁

      面部潮红(营卫不和)   病案:金某,女,68岁。阵发性面部潮红1个月。   2010年4月13日初诊: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面部潮红,无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诊断:面部潮红。   证属:营卫不和。   辨证:患者营阴不足,阴不制阳,卫阳亢盛,发为此病。   处方:桂枝汤化裁。   药物组成:桂枝10克,白芍15克,生姜3片,甘草10克,大枣6枚,仙鹤草30克,水煎分两服,一日一剂。   2010年4月20日二诊:面部潮红同前,无汗出。上方加紫苏叶...

  • 逍遥丸妇科方面运用较广

    逍遥丸妇科方面运用较广

    逍遥丸由柴胡、当归、白芍、炒白术、茯苓、薄荷、生姜、炙甘草组成,能散肝气之郁,行血液之滞,服用后气血通畅无阻,周身舒适自如,故有“逍遥”之美称,在妇科方面运用较广,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还称赞其为“女科圣药”。 治肝郁血虚脾弱胁痛表现为胁肋胀痛,走窜不定,嗳气或呕恶;精神抑郁,神疲食少;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心中气结,闷闷不乐。此类患者每日服逍遥丸2次,每次9克,或午后4时服1次,可稳定情绪。 治月经不调崩中漏下女性若肝气郁结,常可引起月经不调,若郁久化火,热...

  • 面瘫 牵正散加减对症治疗

    面瘫 牵正散加减对症治疗

    前日一妇女来就诊,见其口角向右侧歪斜,左侧眼睑闭合不紧,遂开牵正散加味,处方:白附子、僵蚕、全蝎、薄荷、羌活、蜈蚣、甘草,水煎服,2剂中药服下后,所述症状基本消失。 牵正散,出自《杨氏家藏方》,由白附子、僵蚕、全蝎组成,有祛风化痰之功效,主治风中经络证,症见口眼歪斜、面部肌肉抽动等症状,与现代医学所称面神经麻痹(面瘫)症状相同,加减对症治疗,用法得当两剂可见效。如寒邪并袭,加羌活、防风;有痰延内盛,加胆星、法半夏;有风湿,加蜈蚣。 湖南新化县上梅镇卫生院 刘建民刘美兰...

  •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辨证分型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辨证分型

      面肌痉挛是指颜面抽搐,即眼睑、嘴角及面颊肌肉抽搐,通常仅出现于一侧。中医治疗此症辨证分型如下。   肝气抑郁型:   颜面抽搐,头晕耳鸣,精神不振,或伴有哭闹,每因情志波动而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缓。治疗宜疏肝解郁。药用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佛手12克,薄荷3克,生姜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肝血亏虚型   颜面抽搐,时发时止,伴有头晕目眩,舌红苔少,脉弦细无力。治疗宜养血缓急。药用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鸡血藤20克,钩藤10克,当归...

  • 急性颌面部淋巴结炎 仝小林自医案例分享

    急性颌面部淋巴结炎 仝小林自医案例分享

    病情简介 初诊(2015年5月16日):发热伴头颈部淋巴结红肿疼痛两天。患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一月前曾患“急性腮腺淋巴结炎”,此次因头皮疖抓破后于昨日起开始出现颈部、耳前、耳后、颌下等淋巴结红肿疼痛,患部皮肤潮红肿胀,伴恶寒发热,体温38℃,无汗,周身酸痛无力,无咽痛,无鼻塞流涕,无咳嗽,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自服中成药防风通圣散四袋,至夜十一点许,周身汗出臻臻。今晨恶寒消失,但仍发热,体温37.6℃,下午一点体温升至38℃,大便已解,舌质红稍胖微有齿痕,...

  • 五积散治胃脘痛 荨麻疹 面神经麻痹

    五积散治胃脘痛 荨麻疹 面神经麻痹

    五积散初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白芍、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生姜、葱白组成,具有解表温里、散寒除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之功效。临证治疗寒、痰、气、血、食五积病邪引起的多种病证。笔者认为湿邪郁积,也应归之为五积散主治范畴。临证凡是由脏腑中寒,营气壅遏,胃气不化,湿伏于中所致多种病证,皆可异病同治。本方具有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之功。   方中麻黄开表逐邪于外,干姜温胃散寒于中,白芷散阳明之邪,川芎散厥阴之邪,当归养血和营,白芍敛营和血,茯苓...

  • 病机主症治法方药四方面对半夏秫米汤进行分析

    病机主症治法方药四方面对半夏秫米汤进行分析

    半夏秫米汤即《灵枢·邪客》中所言的半夏汤,为《内经》十三方之一,其主症为目不暝,历代医家多有应用并常获奇效。笔者欲从病机、主症、治法、方药四方面对半夏秫米汤进行分析。 病机分析 《灵枢·邪客》对半夏秫米汤的解释为:“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厥气者,邪气也。非人体正常产物和所需皆可称为邪,从以方测证的角度来看,此处所言之邪气当为痰湿邪气。《素问·...

  • 一起全面了解逍遥丸

    一起全面了解逍遥丸

    逍遥丸既是疏肝养血的代表方,又是妇科调经的常用方。可能很多人对逍遥丸作用的理解都处在简单的层面上,认为是“治疗人生气以后导致的不舒服”。可是这样理解真的对吗?用它的时候真的用对了吗?我们今天就一起全面了解逍遥丸。 功能主治 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 组方分析 君药 柴胡:疏肝解郁。 臣药 白芍: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当归:甘辛温,养血和血,且气香行气。 归...

  • 面瘫(秘方数:6)

    面瘫(秘方数:6)

    面瘫系由面神经炎所致的一种疾病。最常见者为周围性面瘫。多在20~40岁发病,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内达到顶峰。病人往往是在清晨起床洗脸、漱口时发现口角歪斜、面肌麻痹,患侧眠裂较大,鼻唇沟较浅,口角低,不能皱额、蹙眉,闭目不紧,鼓腮时患侧有漏气,不能吹口哨,患侧不能露齿,进食咀嚼时食物常潴留在患侧,饮水,漱口时水由患侧口角漏出。部分病人有舌前2/3味觉减退。多数病人在起病后2个月内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个别甚至迟达1年而尚可痊愈。恢复不完全的病人可出现各种后遗症,面肌挛缩时口角反向牵患侧,鼻唇沟变深,脸裂缩小;...

  • 面神经神炎(马瑞宣方)

    面神经神炎(马瑞宣方)

    【方名】蜈蚣矫正饮。 【出处】马瑞宣方 【辨证】风湿痰阻,瘀停经脉。 【治法】祛风散寒,去瘀化痰,通经活络。 【组成】蜈蚣1条(去头足),地龙12克,当归12克,赤芍10克,鸡血藤15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川芎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 面神经麻痹(秘方数:5)

    面神经麻痹(秘方数:5)

    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也称为面瘫。本节介绍的是贝尔氏麻痹,系指临床上不能肯定病因,不伴有明显其他体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面神经麻痹。本病的特殊表现是起病急骤,不少患者临睡时毫无异常,但晨起盥洗时忽觉不能喝水与含漱,或者自己并无异常感觉,系为他人所察觉。面瘫的典型表现是患侧口角下垂,健测向上歪斜,上下眼睑不能闭合,发生饮水漏水、不能鼓腮吹气等功能障碍。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不明,也可能由于某种病毒感染,使神经鞘膜发生炎症、水肿;也可能是因寒冷引起营养面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

  • 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调养气郁体质

    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调养气郁体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过大,起居饮食不规律,人们经常处于繁忙的劳务之中,致使人体长期气机运行失调,加之突发应激事件,愤怒伤肝,久而久之,则形成气郁体质。笔者经过长期对气郁体质的临床观察,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调养气郁体质:   一避避致病因素   宋代陈无择认为疾病的形成,可以分为外因六淫侵袭,内因七情所伤,不内不外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所以,应该学会避开或者降低“三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如遇大雨、大风、大雾等不良天气,则尽量...

  • 古人养生保健 手摩面

    古人养生保健 手摩面

      以手摩面又称浴面或干洗脸,也是古代养生长寿自我按摩法之一。   浴面方法很简单,每日起床时,面向正南坐,闭目凝神片刻,使乞神合一,然后两手掌相摩,令其发热,以掌摩面部,两手掌从头额中起向下平抹,再从侧面向上平抹十余次至三十六次,然后改变方向先从两侧抹下,再从中间擦上十余次至三十六次,如洗脸状。每天一、两次,如此行之数月,则面肤润泽、肌肉充实,皱纹松开、容光焕发,还可预防多种面部和口腔疾病提神健脑。   物理学上有三支点的稳固性,古人在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三支点。   “三戒&rdqu...

  • 头面部保养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头面部保养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揩摩常在面。   如果想长寿,就得修昆仑。昆仑就是脑袋。头为巅顶,是人体最高的地方,出自《云笈七签》:“眼为日月,发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昆仑”。   头部保养对于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把人头叫首,首就是第一重要的,头就是整个人体的首脑。要想长寿,就是要保养好头部。   头面部保养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双手揩摩常在面”。把两手搓热,经常在面部敷一敷。经常做这个动作,能够让脸面很有光泽,而且能够去掉脸上的斑点之类。   这...

  • 梳头发手擦面解秋乏

    梳头发手擦面解秋乏

      秋风渐起,天气转凉,懒洋洋的“秋乏”也相伴而生。虽说“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也是身体在秋季气象环境中得以恢复的保护性措施。但“秋乏”还是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事实上,做好以下几个小动作,就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常梳理头发   头部有多个穴位,经常梳理头发可以扩张皮下毛细血管,促进新陈代谢,保持头脑清醒,并且消除疲劳。   多用手擦面   每隔一段时间,用双手有规律性地揉搓面部,以面部感到...

  • 冬季保健养生方面的学问

    冬季保健养生方面的学问

    时下,已进入冬季。日前,记者采访了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请他讲一讲中老年人冬季保健养生方面的学问。 冬季保健有讲究 洪教授指出,冬季养生保健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原则。年老体弱的人应该早睡晚起,等到曰光比较充足再开始进行体育锻炼。中老年人冬季锻炼应以室内为主,特别是患有心、肾疾患的中老年人,一定要避免在大寒、大风、大雪以及雾霾天中锻炼。冬季养生要保持精神的宁静、愉’ 快。室内的温度要恒定、适当。老年人血液循环功能较差,室内外温差过小。中老年人的手脚就很容易冻伤。调查研究发现,随着气温的...

  • 夏天阳气鼎盛 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调养

    夏天阳气鼎盛 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调养

    夏天,阳气鼎盛,万物繁茂,暑热延绵,雨水普降。《黄帝内经》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们应根据气候特点,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调养。 精神调养 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在精神调养上要体现一个“放”字。即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秀美,并切忌发怒,使精神充沛,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饱满,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浓厚的兴趣。 饮食调养 夏天人体消耗较大,要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水分和无机盐等营养素。宜进食鱼、瘦肉、蛋、奶和豆类,以及新鲜蔬菜、水果,并适食五...

  • 诸多方面以“和”而延年益寿

    诸多方面以“和”而延年益寿

    中国是一个尚“和”的民族。儒家思想无疑是“和”这一民族气质在文化方面诠释的经典。儒家文化向来推崇“和为贵”的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倡导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与发展。谓“和”,就是协调、和谐、平衡、融洽之意。“和”在天地万物运化之中,人体也需在诸多方面以“和”而延年益寿。 首先是人与自然之和。古人早就...

  • 揭开泡脚好处多的面纱

    揭开泡脚好处多的面纱

    睡前泡脚看似小事,却蕴含着大学问。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泡脚好,但是对其中缘由了解甚少,下面就为大家一一揭开泡脚好处多的面纱。 在中国,很早就有睡前泡脚的习俗。如大文人苏东坡说得很形象:“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民间对睡前泡脚的俗语也有很多,如“睡前热水泡脚,胜似常吃补药”,强调了泡脚的保健作用;“晨起皮包水,睡前水包皮,健康又长寿,百岁不称奇。”皮包水是指晨起喝水,水包皮指睡前洗脚,指出晨起喝水和睡前洗脚,是养生保健的良好方法;&ld...

  • 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

    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

    •培养适应“大健康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就是要重点培养五类人才,即中医药临床医疗人才、养生保健“治未病”人才、康复养老人才、国际交流人才和相关支撑学科人才。 四马奔腾辞旧岁,三羊开泰新年来。展望新的一年,中医药事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改革创新高等中医药教育,特别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南京中...

  • 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路径 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面向

    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路径 中医药文化发展的面向

    没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孕育,就没有中医药学;没有中医药文化素养,就没有真正的中医药队伍;没有中医药文化的科学普及,就没有巩固的中医药服务阵地;没有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首次从国家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地位,以法律形式制定了中医药的发展政策,从中医药服务、中药发展、人才培养、继承创新与文化传播、保障措施五个方面立法支持和鼓励中医药全面发展,共计6章66条。由此,中国中医药发展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本质体现中医...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