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代 第12页

代 第12页

  • 古代医生仁心厚德治病救人故事

    古代医生仁心厚德治病救人故事

    古人倡导“悬壶济世”和“医者仁心”的从医理念,很多医生不计个人得失,救死扶伤,一心为人民医病。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医精诚”,指出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是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要有一颗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来求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以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都应一样看待,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犹豫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

  • 近代两大中医正骨帼国名家

    近代两大中医正骨帼国名家

    在我国近代有两位中医正骨巾帼名家,她们同是中医正骨世家,同是世家五代传人,同是正骨帼国名将,都任正骨医院院长,都受国家领导接见,都献家传秘方于世。 西郭家,东罗家,是中原大地两大中医正骨世家。西郭家,就是豫西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郭氏正骨;东罗家,是指豫东商丘市夏邑县罗楼罗氏正骨。两家都是赫赫有名的骨科世家,都有二百多年家族传承历史,都有独特的正骨绝技,都是医德高尚的骨伤病高手,都受邀给党和国家领导人看过病,都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都发展成全国知名的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 郭氏正骨—&mda...

  • 汤剂地位重要成药不可替代

    汤剂地位重要成药不可替代

    随着市场竞争和民众对中药需求的日益增长,中成药市场发展愈来愈快,使用中成药的医师也愈来愈多,这种情况对中医临床辨证带来了冲击,中成药市场令人既喜又忧。 可喜的是,第一,中成药便于携带,口服方便,受到病人的欢迎;第二,中成药研发不断发展,在某些病、某个领域有了一定的突破;第三,某些中成药的制剂配方效能增强,提高了疗效;第四,中成药开始为西医所用,发展了中西医结合和促进了中医走出国门,促进了中药标准化。 令人担忧的是,第一,使用中成药会淡化辨证论冶水平,减少医生个人积累治疗经验的机会;第二,不好量体裁衣,不能加减辨证,...

  • 刷身体促新陈代谢

    刷身体促新陈代谢

    美国防癌天使协会提供了一个健身妙法:每日早晚两次,各花5分钟用刷子刷遍全身,可抵得上—天30分钟的大运动量,其步骤如下。 1.选天然植物纤维做成的刷子(绝对不要用人工合成的塑料毛刷),刷子要保持干燥,不可拿来洗澡。 2.裸露全身皮肤,先从脚底刷起,依次大腿、臀部,刷的方向朝上。以下腹为基准,上半身,包括:胸部与颈部则朝下刷。手臂虽属上半身,刷法与腿脚方向一致,往上刷。 3.背部可用长柄刷,或请人代刷。干刷皮肤.不包括脸部。 4.刷时力量要适中,初刷日寸会有别痛感,以后皮肤会逐渐适应。 干刷...

  • 古代疾病预防与民间习俗

    古代疾病预防与民间习俗

    据史料记载,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疾病预防就起源于每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当时普遍插艾草,悬菖蒲,燃点艾蒿和松柏枝等,使其熏香驱蚊避疫,为夏日驱病防病,促进人们身体健康。 古代民俗视五月为“恶月”,视五月五日为“恶日”相应,所以疾病防治起源于古代“恶月”“恶日”之说。 夏季毒虫及有毒动物活动十分频繁,古人视蛇、蜈蚣、全蝎、壁虎、蟾蜍为侵袭人的害虫毒物,有“五毒”之说。为了避&...

  • 巴·吉格木德:蒙医药学代表性传承人

    巴·吉格木德:蒙医药学代表性传承人

    巴·吉格木德,男,1939年12月生,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内蒙古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蒙医专业并留校任教,全国老蒙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是蒙医学史学科创始人、当代蒙医基础理论学科奠基人、蒙医药古籍文献研究学科奠基人。2008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人事厅授予“名蒙医”称号,同年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医药学代表性传承人。...

  • 将《解剖列车》视为古典针灸经筋学说的现代版

    将《解剖列车》视为古典针灸经筋学说的现代版

    •如果将《解剖列车》视为古典针灸经筋学说的现代版,针灸人能从中得到如下启示:在诊断上,可以借鉴其姿势评估、步态分析,做出更直观、客观的判断;治疗上可以突破经筋病“以痛为输”的针灸治疗,尤其是在姿势调整和动作训练辅导方面更有明显优势。 •《解剖列车》并不能提供解决针灸诊疗所有问题的思维导图。在临床诊疗中,应自觉地选择那些病因病机非常简明的伤科病症,尝试用针灸的方法去治疗,可以看清针灸诊疗理论的盲区,从而提高针灸诊疗的针对性以及疗效的确定性。...

  • 历代中医十分重视医德修养

    历代中医十分重视医德修养

    我国历代中医不仅重视医术水准的提升,更十分重视医德修养,一些著名的医家以他们的德医双馨,为中医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明代医家万全,擅长儿科。一次他仇家的儿子患咳嗽吐血,久治不愈,无奈只好来请万全。万全毫不犹豫立即前去诊治。患儿服了几剂中药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然而主家仍然对万全心存疑虑,又请来了一位大夫。这时,有人看不过就劝万全一走了之。万全却说:“他就一个儿子,非我不能治。我走了,如果耽误了这孩子,即便不是我杀了他,也是我的过错呀。”看了那位大夫开的处方,万全认为药不...

  • 我国古代的灸法“火龙灸”

    我国古代的灸法“火龙灸”

    心脾两虚型失眠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时寐时醒,醒后难以再入睡,伴心悸健忘、神疲体倦、纳食减少或食后腹胀、大便溏稀。临床观察发现,用手指点穴配合火龙灸可上安其神,中通其气,下定其精,有助于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 手指点按中脘、足三里可健脾益气;点按百会、心俞可养心安神;点按风池、安眠、完骨可镇静安神。 “火龙灸”最早源于我国古代的灸法,施治时,运用多个瓦甑(火龙灸专用灸器)在人体背俞穴依次排列施灸,因形似火龙,故名“火龙灸”。火龙灸具有安...

  • 代煎中药冷藏别超过7天

    代煎中药冷藏别超过7天

    中医师开中药通常一次要开4~7天的药量,若是慢性病患者可能一次开出两周的量,很多患者会选择将所有的中药一次在医院或药店代煎,然后将煎好的药汤保存在冰箱里。代煎中药在冰箱里到底能保存多久呢? 研究表明,温度越高时药液变质越快,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里,室温在25℃以上,一般汤剂保存不超过2天,如果冷藏,则一般保存7天不会有变质现象。另外,不同方剂即使在同一条件下,变质程度差异也较大,若药液内淀粉、蛋白质、糖类等成分含量较多,则变质更快。 因此,建议密封真空包装的中药汤剂最好在冰箱冷藏室0℃—5℃范围内保存,保存...

  • 古代名人养生“十决”

    古代名人养生“十决”

    “一德” 明代养生家管坤云:“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善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字”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 孔子曰:“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 忌以药代食 忌越贵越补 忌无病乱补

    忌以药代食 忌越贵越补 忌无病乱补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讲究摄生保健,但有些人过分迷信补药,反受其害。现在,我国乱用中药的情况严重,许多人误认为中药药性平缓,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养身。其实,中药进补也要讲办法,不能乱用,不然既花了钱,又伤了身,不合理运用中药进补,往往拔苗助长。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毒是指有偏性的东西,在临床上,中医是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身体的偏性。假设吃补药使身体发作不舒服的话,就是补偏了。拿人参来说,它有很强的补气作用,可以补虚养气,但假设给火力旺的年轻人吃,吃了往往...

  • 苦夏古代“冰箱”

    苦夏古代“冰箱”

    我国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虽然远不如现代的电冰箱,但仍能够起到保鲜效果。 在《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用来贮存食物的“冰鉴”。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只要把冰放在里边,然后把食物放在冰的中心,就能够起到冷藏保鲜的效果了。湖北随州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着一柄长勺是专门用来舀冷饮的。 此外,在古书《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歇息食宿于冰厨。”这儿所说的“冰...

  • 子宫肌瘤不妨“以调代切”

    子宫肌瘤不妨“以调代切”

    许多女性查出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后,都急着要开刀,但临床有七成以上患者出现复发,术后出现月经不调、皱纹色斑增多、更年期提前等症状。 肌瘤、囊肿等多由人体内分泌失调引起,单纯手术只能消除表面病灶,却不能解决根本病因,不可能“一切了之”。相反,术后多次复发、早衰甚至不孕等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子宫和卵巢是女性特有的内分泌器官,即使已生过小孩,女人也需要它们来保持女性特征。如果病灶在6厘米以下,又无恶变可能,不妨“以调代切”,采用中医方法调治,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女性内分泌和生育功能...

  • 甲骨文 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

    甲骨文 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是研讨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上记载的中医药学内容也值得后人研讨。 龟:除湿痹 补阴虚 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龟之长命,与鹤齐名,在古人的心目中龟是显赫、显贵的标志。《史记·龟策列传》载:“龟者,全国之宝也。先得龟者为天子,且十言十当,十战十胜。王能宝之,诸侯尽服,王勿遣也,以安社稷。”并将龟和鼎相同视为国家重器,合称为“龟鼎”。 早在夏代,人们就把龟作为...

  • 探究宋代医籍灸法的理论特色

    探究宋代医籍灸法的理论特色

    通过研究发现,宋代刻印了多本涉及灸法的书籍,如《扁鹊心书》《针灸资生经》《灸膏肓腧穴法》《备急灸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上述书籍均保存完好并流传至今,能够完整反映宋代灸法特色的原貌,故从文献角度探究宋代灸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现以上述7本宋代涉及灸法的书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宋代灸法特色。 灸量宜足 艾灸剂量的多少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宋代尤其重视艾灸的剂量。宋代医家认为灸量足才能达到驱邪扶正的功效。 《扁鹊心书》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凡...

  • 历代易医代表性实践方法探赜

    历代易医代表性实践方法探赜

    中医文化学者张其成将中医学中“以易为源、以道为魂、以医为本, 以大易黄老为核心, 以象数义理为基础, 以天地时空为范式, 来指导生命原理和医养实践的生命智慧学”名为“易道医学”[1]。本文整理历代易道医学实践方法, 以为借鉴。所谓“实践方法”一般指较具体的措施, 如《中医 (中西医结合) 临床实践指南制修订方法——指南的定义与分类》一文说:“临床实践指南可以改善患者结局……减少不必...

  • 降火代茶饮 简易做的饮品

    降火代茶饮 简易做的饮品

    炎炎夏日已降临,我们显着感触到了夏天的“热心”,可是这份“热心”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习惯的,或多或少都会呈现全身乏力、疲倦失眠、食欲不振,甚至心境烦躁、唇舌生疮、嗓子胀痛、便秘等“上火”症状。 外感 现在正值夏日,气温高、湿热重,湿热、暑热等邪气很简略侵略人体,人体若不能及时出汗降温宣发热邪,就会或轻或重地表现出上火症状,最常见的就是中暑,往往是在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待的时刻过长,体温升高,这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炽热证。...

  • 如何正确使用中药代茶饮

    如何正确使用中药代茶饮

    中药代茶饮为我国中药的传统剂型,始于唐,盛于宋,成熟于清代,广泛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科,是治疗疾病、调理体质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方法除操作简单、服用方便外,由于无需长时间煮沸,可避免挥发成分大量丢失,从而保证药物疗效,因此这也是其治疗疾病的优势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意识越来越强,使得中药饮片代茶饮十分盛行。到底应该怎样服用才能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产生更好的效果呢? 注意辨证施治 泡制“代茶饮”和使用中药汤剂一样,使用前需要先详细了解使用者的体质、...

  • 明代御医龚廷贤养生延年法

    明代御医龚廷贤养生延年法

    人到老年,不仅身体逐渐衰老,同时心理也随之衰老。既然老年人的身心都处于日益衰退的境地,那么老年人就更应当重视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以减缓衰老的进程,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明代御医龚廷贤《寿世保元》中的一首《延年良箴》,是专为劝诫人们如何注重养生保健以求延年益寿所写的箴言: 四时顺摄,晨昏护持,可以延年。勿为无益,当慎有损,可以延年。坐卧顺时.勿令身怠.可以延年。行住量力,勿为形劳,可以延年。悲哀喜乐,勿令过情,可以延年。爱憎得失,揆之以义,可以延年。寒暖适体,勿侈华艳,可以延年。动止有常,言谈有节,可以延年。诗书悦心,...

  • 麦麸治病效方 麦芦代茶饮

    麦麸治病效方 麦芦代茶饮

    麦麸,又称麸皮,是小 麦磨取面粉后筛下的种皮。 研究表明,麦麸中富含纤维 素、B族维生素以及硒、镁等 矿物质,具有一定的医疗保 健功效。中医认为,麦麸性 凉味甘,具有除热,止渴,敛 汗,消肿之功效。下面就介 绍几个麦麸治病简效方。 慢性腹泻:长期小腹隐 痛作胀,泻下溏薄(每日6~7 次1,并挟有矢气(放屁),时 轻时重。用麦麸、蝉蜕、五味 子各等份,炒黄研为细末,每 次服3克,每日3次,温开水 送服,连30目为1个疗程, 一般1~2个疗程可愈。 顽固性便秘:将麦麸上 锅蒸熟f约蒸20分钟)放凉, 再用锅炒出香味...

  • “脾裹血”功能释义“脾裹血”功能现代医学释义

    “脾裹血”功能释义“脾裹血”功能现代医学释义

    “脾裹血”功能与实质的现代释义 “藏象”首见于 《素问·六节藏象论》 。 “藏” 原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 “象”原意是指内脏功 能活动的表征,可以用生理或病理名词表达。藏 象学说来源于古代解剖知识的积累,是对人体生 理与病理现象的观察以及医疗实践活动的总结。 中医的 “脾” ,位于中焦,在膈之下,有主运化、 主升清、主统血的生理功能。其中 “脾主统血”...

  • 《外科正宗》是集明代以前外科成就之大成

    《外科正宗》是集明代以前外科成就之大成

    《外科正宗》中的医德规范 《外科正宗》是集明代以前外科成就之大成, 对后世外科的发展影响巨大 。 《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赞其 “列证最详,论治最精” 。作者陈实功 ( 1555—1636) ,江苏南通人,字毓仁,号若虚, 其 “少日即研精此业,内主以活人心,而外悉刀 圭之法,历四十余年,心习方,目习症,或常或 异,辙应手而愈” 。不仅如此,陈氏 “贾其余力, 合外科诸症,分门逐类,统以论,系以歌,淆以 法”集成付梓,名曰 《外科正...

  • 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的必然性

    中医的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的必然性

    中医现代化新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自2017年7月1日起实施, 中医的发展迎来了又一春天。因此, 社会上对中医的关注与讨论日益增多。人们按照西医现代化的模式与方法对中医理论及诊治做了长期、大量研究工作, 但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医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并未找到真正适合中医现代化的切入点。笔者从中医现代化的本质、中医现代化的必要性、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以及中医现代化的意义出发, 探讨中医的发展与未来。 现代化的本质 现代化是全社会范围一系列现代要素及其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

  • 读宋代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感

    读宋代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感

    传承发展中医药治病救人之术,从经典中厘清中医药理论本源,是中医药人提高辨证论治技能的重要方面,是提高疗效的源头活水。读中医经典著作,并且能更好地应用于临证,除了熟读中医四大经典外,阅读各代古典医籍,并努力用之于临证和实践,是重要途径。近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年2月出版的中医必读经典读本丛书系列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再次真切感受到古典医著的学术内涵与魅力。 说起《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总会想起读书时学过的《方剂学》教材。选入《方剂学》的三百多首方剂中,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方剂占了很大比例。诸如益气...

  • 《黄帝内经》解剖认知浅溯 中古代解剖的理论推演

    《黄帝内经》解剖认知浅溯 中古代解剖的理论推演

    从《黄帝内经》解剖管窥早期中医理论推演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传承至今已二千多年, 其文古义奥, 且非一时一人而成[1], 最早为西周或春秋战国时遗文, 历经春秋、战国、秦汉, 于西汉成型, 成书后又经过六朝、唐、宋时期医家、学者的整理、修订和增补, 才汇集成现行版本[2], 其中蕴含的早期中医理论雏形与脉络渐难把握。解剖是人类认识人体最古老和最基本的方式, 古代解剖在构建了中医理论体系后便逐步停滞[3]。因此, 通过剖析《内经》中古代解剖认识或可管窥早期中医理论的推演过程。 《内...

  • 细胞代谢是支撑中医阴阳理论的物质基础

    细胞代谢是支撑中医阴阳理论的物质基础

    细胞生物学研究揭示,细胞具有代谢功能,即用自身的能量推动自身的物质运动,以维持自身的生命。细胞代谢有两种,一种叫合成代谢,一种叫分解代谢。细胞的合成代谢是合成有形物质,属“阴”;细胞的分解代谢是释放能量,属“阳”。这样,抽象的“阴阳”就与细胞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相匹配,在微观上构成区域对应,在自然法则中形成了“阴阳太极”:即细胞的合成代谢为“阴”,细胞的分解代谢为“阳”;它...

  • 阴阳与细胞代谢的关系 细胞代谢的阴阳属性

    阴阳与细胞代谢的关系 细胞代谢的阴阳属性

    细胞代谢有两种,一种是合成代谢,一种是分解代谢。细胞的合成代谢是合成有形物质,属“阴”;细胞的分解代谢是释放能量,属“阳”。人体的细胞代谢就是一个完整的“阴阳太极”。从逻辑思维结构中,中医、西医应当在理论上结合,在临床上互补。 阴阳与细胞代谢的关系 《黄帝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 从小说《夷坚志》看宋代医药

    从小说《夷坚志》看宋代医药

    南宋洪迈编著的笔记小说《夷坚志》,记载了2600多个宋代故事,其中有一个陈俞治病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说,陈俞的姐姐一家患了疫病,被巫师关于室内,陈俞便开窗通风,以所携带的苏合香丸救了姐姐全家,并让巫医认错。这个故事很简单,但隐含着许多有价值的医药信息。 一是两宋防疫治疫能力凸显。两宋存续不过320年,但其间有史可查的瘟疫就有49次,平均6年多即有一次,是我国历史上瘟疫频发的高峰期。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药发挥了很好的防疫治疫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两宋王朝疾病防控体系的完善。 二是宋代医药已相当发达。《清明上...

  • 《中国古代外科学文明》自序

    《中国古代外科学文明》自序

    1955年,我于西安医科大学外科专业毕业时,被分配至卫生部阜外医院,一说分配于亚洲学生疗养院,由于两院尚在建设,且为胸外科、肺科,故被暂留学校胸外科教研室代培。未料,卫生部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中医工作指示“关键在于西医学习中医”,要求调集有两年以上临床经验之西医,举办全国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与即将成立之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同时建立、开班,临时将我们这些卫生部之备用医师急调入京。 入班后,有为时约一个月的党的中医政策学习,学习目的就是树立对待中医的正确态度,以轻装投...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