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 第26页

成 第26页

  • 9成香水被抽检出含致癌物

    9成香水被抽检出含致癌物

    继“二恶烷”事件之后,化妆品行业再度陷入“致癌门”。 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去年做的一份调查报告近日被媒体曝光,报告显示,有9成香水被抽检出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可能导致细胞突变甚至致癌。但我国对此物质却无含量限定标准。这正应了《香水有毒》这支流行歌曲。 据报道,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去年对化妆品里的“邻苯二甲酸脂”类物质进行了抽检,其中12种香水样品被检出含该成分,检出率达92.3%,护肤类与洗涤护发类化妆品的检出率...

  • 中医应担大任 让中医师成主力军

    中医应担大任 让中医师成主力军

    不久前,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5个中央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到2020年使贫困地区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2名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掌握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笔者作为一名在基层坚持开展中医药服务近20年的医生,深刻体会到在基层开展中医药服务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健康扶贫工作需要基层中医人员的参与。 中医因为“简便效廉”而著称,中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层。...

  • 成语“病入膏肓”出自一个故事

    成语“病入膏肓”出自一个故事

    《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吾观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现今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文中提到“病入膏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 成语“病入膏肓”出自一个故事。相传,东周简王五年,晋国景公病重,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缓,便派人去请。 医缓来之前,景公做了个怪梦,梦见有二竖(两个小孩)在腹内窃窃私语,一个说:“医缓医术高明,恐怕要伤害我们,还是逃避吧。”另一个说:&ldquo...

  • 中成药将渐成国外常用中药的主流

    中成药将渐成国外常用中药的主流

    今年3月披露了2013年中国中成药出口的情况。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中成药出口情况可视为中药国际化进程的风向标。2013年出口额为2.67亿美元,与2012年基本持平,同比增长仅0.84%。” 中成药将渐成国外常用中药的主流 中医药在西方国家主要是指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盟等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发达国家,代表西方文化,本国的西医医疗系统相对先进和成熟,中医药能够在这些国家站稳脚跟,并持续稳定发展,是中医药在全球发展的良好指标。 中成药出口的增长和逐渐广泛使用...

  • 中医院职业化已成大势所趋

    中医院职业化已成大势所趋

    “一所医院,自始至终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更关键的是,所有员工都能奉行这一理念,并落实到医院的整个运营流程中。医院发展好坏的差别,也在于此。”湖北荆门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郑水平读完《向最好的医院学管理》这本书后,感触良多。 中医院需要什么样的院长?如何管理好一所医院?2014年12月27日,经过6个月的交流学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期中医医院职业化管理高级研修班结业,79名学员完成研修课程,75人获得结业证书。在他们心中,答案逐渐明晰。 由“官员化...

  • 热爱中医学的基层村卫生室成员

    热爱中医学的基层村卫生室成员

    我是一名基层村卫生室的成员,因为热爱中医学,认识到中医药在为百姓健康服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工作十余年来一直坚持中西医结合,宣传中医中药。近年来在某些国内报纸和期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临床心得,尤其是今年以来试着在国内中医药权威报纸《中国中医药报》上投稿发表了数篇临床心得文章,由于文章比较实用,被很多媒体转载,同时也吸引了一些慕名而来的患者。现在经常有些患者来寻求中医药治疗就是看了我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可见《中国中医药报》在宣传中医药方面力量是很强大的。7月25日,我的一篇题为《要让中医政策在基层得到落实》被安排...

  •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段俊国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段俊国

    人物小传 段俊国,男,1963年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视力保护研究。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行业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7项,部省级10项,获部省级科技奖13项,其中特等奖1项。 2014年4月4日,在四川省人民政府举行的科技奖励大会上,...

  • 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专业委员会成立

    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专业委员会成立

    “这是一个高级、豪华的团队!”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任德权在10月25日中国中药协会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上如是评价。来自国内外中药及相关领域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代表加盟中药产品开发培育大平台,令近年来奔忙于中药“田头、床头”两端的他备感振奋。 发展中药产业,企业是基础,产品是核心,质量安全是关键。在当天举办的第一届中药产品开发与培育创新发展论坛上,与会代表聚焦中药创新产品开发、已上市产品二次开发培育、中草药在大健康领域的研发与应用...

  • 医患矛盾的成因非常复杂

    医患矛盾的成因非常复杂

    医患矛盾的成因非常复杂,目前各地推行了多种措施来缓和医患关系,建设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医院内部改善服务手段、公安部门增派警力进驻医院,还有媒体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正面宣传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措施和手段,从医患矛盾外部原因着眼的多,从内部原因着眼的少;从宏观层面着眼的多,从微观层面着眼的还不够;从医院的公共服务提供机构这一身份着眼的多,而缺少根据医疗机构自身的特征从组织行为学、法律、管理学层面着手的措施。 北京京翰医患纠纷调解与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张文生律师介绍,对北京市京翰律师事务所医药事业部经办的300余例...

  • 孜孜以求成良医 仁心仁术向患者

    孜孜以求成良医 仁心仁术向患者

    王淇永,男,1975年生,贵州省织金县牛场镇灯光村人,贵阳中医学院毕业, 2011年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现为贵州省织金县牛场镇灯光村卫生室医生。从医20年,在平凡岗位上书写救死扶伤的传奇。 在偏远落后的贵州省织金县牛场镇灯光村,你想找某个人,也许并不容易,但要到找到村医王淇永,却一点都不难。一年365天,王淇永不是守在村卫生室,就一定行进在出诊路上。 对王淇永而言,无所谓春夏秋冬,也无所谓白天黑夜,时时刻刻围着村民的健康打转,始终做着同一件事情——“有病治病,无病防病&rd...

  • 大便不成形及下腹隐痛是什么病

    大便不成形及下腹隐痛是什么病

    我老伴今年68岁,近年来肠胃不好,常有大便不成形及下腹隐痛。上月发现大便中间有沟,到医院诊断发现肛管和直肠各有一枚黄豆大小肿物,遂行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结果分别为肛管软纤维瘤和直肠管状腺瘤。请问我老伴得的是什么病,是否会恶变,应如何进一步治疗? 根据你老伴的症状及诊治结果,我们认为你老伴同时患有两种疾病:即肛乳头肥大及直肠腺瘤。肛乳头肥大是一种良性疾病,常表现为肛管处白色乳头状肿物,较硬,常多发。肛乳头肥大有时似纤维瘤样,故有学者称之为肛旁纤维瘤。病理诊断常为软纤维瘤。手术切除即治愈,不需进一步治疗。而腺瘤是一种肿...

  • 中医临床科研领域成绩斐然 马有度教授

    中医临床科研领域成绩斐然 马有度教授

    马有度教授在中医临床、教学、科研领域成绩斐然,还是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在健康科普领域辛勤耕耘几十年,同行尊称其为“小马哥”。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在我国经过20多年的推广和宣传,已广为人知。马有度教授认为,我们中华养生之道源远流长,却知之者甚少,这让他这个毕生致力于中医科普的老中医感慨万千。他酷爱中医养生之道,集多年的实践和感悟,传扬中医经典,提出了“中华养生四字经”等中华养...

  • 目前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

    目前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

    •我国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阶段。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科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全球科技一体化的趋势等,无不对成果评价产生影响。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评价方法,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适应需求的科技成果评价新体系尚未建立 科技成果评价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阶段,旧的体系已经不适应需求,新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国家对科技成果评价的政策依据,可见于1994年10月26日国家科委颁布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该《办法》规定,鉴定的主体是科技行政管理机关...

  • 养成好习惯健康自然来

    养成好习惯健康自然来

      近10年来,我国慢性病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专家指出,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大多数人不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这里列举7个对您健康有益的生活习惯,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更健康!   偶尔赖床   专家指出,早上7点你的免疫系统功能最强,此时醒来能让你拥有最佳的感觉。但醒来后不要立即下床,最好先赖床5分钟,因为如果立即坐起,会导致血压骤升,不利于心血管系统健康。   利用赖床时间,可以敲敲肚子,按摩按摩身体,或者把今天计划一下,让自己体力、精力充沛地迎接新的一天。   温水洗脸   洗脸时水温的选择...

  • 春季湿气重 祛湿中成药推荐

    春季湿气重 祛湿中成药推荐

    春季乍暖还寒,往往湿气重,容易带来各种“湿症”,人易疲倦、昏昏欲睡,感冒、肠胃不适和皮肤病等疾病也逐个现身。因此,这个季节人们应顺应天气变化做些“祛湿行动”。 8种常用祛湿中成药推荐 参苓白术丸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适应症: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附子理中丸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 适应症: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健脾丸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

  • 三调合一成气功 三调分练是基础

    三调合一成气功 三调分练是基础

    调身、调息、调心是中医气功锻炼的三大要素,简称“三调”。其中,“调身”指的是对身体姿势、动作的调节;“调息”指的是对呼吸的调节,呼吸快慢、气息深浅、呼气或吸气时配合发出某种声音等,都属于调息的范畴;“调心”是指对思维意识活动的调节,使我们的思维意识进入到一种特定的状态。在进行气功锻炼时,需要练功者在分别熟练地掌握三调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三调的融合(即三调合一)。   三调分练是基础   三调在生活...

  • “痰饮”的含义之辨“痰饮”的形成过程

    “痰饮”的含义之辨“痰饮”的形成过程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云: “病痰饮 者, 当以温药和之” 。 张仲景在这里首先提出了痰饮病的治疗原 则, 言简意赅, 对后世临床上痰饮病的治疗有着广泛而深远的 指导意义。 但后世医家对条文的理解各有不同, 见解不一, 确有 讨论的必要性, 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如有不当之处, 请广 大同道批评指正。 “痰饮”的含义之辨 1. “痰饮” 字义溯源 &...

  • 常备中成药 脾胃健康生活好

    常备中成药 脾胃健康生活好

      时下,节日亲朋好友聚会,工作多有商务宴请,酒肉过度,因脾胃不适而就诊的人也日渐增多。如果平时自备一些保护脾胃的中成药,就能减少很多麻烦。      积食选用保和丸   脾胃患病一般表现为胃痛、总有饱胀感、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呃逆、烧心等症状,老百姓多称之为“脾胃不和”。   节日之后的脾胃不适多为食滞胃脘证,发病前患者常有暴饮暴食或饮食不洁史,表现为饮食停滞、打嗝出酸腐之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治疗可用消食导滞的法则,用(加味)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槟榔四消丸等中成药较为合适。其中保...

  • “属相”文化中成长“属相”文化中得到启迪

    “属相”文化中成长“属相”文化中得到启迪

    12属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内涵丰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中国人教育子女,比较含蓄,一般不直接讲你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是赋予他(她)们一个“属相”,以属相的行为和性格取类比象地启发他们,使他们从自己的属相行为和性格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属相”文化表达了中国人对子女们成长的期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思维”的重要特征。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自然界一年有12个月,一天有12时辰,人体有阴经6条,阳经6条,合计12条经脉。中国人...

  • 多中成药用药引送服更为合适

    多中成药用药引送服更为合适

    有些人服用中成药总是喜欢用白开水送服,其实有许多中成药用药引送服更为合适,忽视药引的作用是不可取的,药引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制约矫味等功效。与中成药适当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所以,服用中成药千万莫“冷落”了药引。 酒 凡治疗体内寒湿痹、跌打损伤及妇女血寒经闭等疾患的中成药,用黄酒或白酒送服为佳。酒性辛热,有温经通络,发散风寒之功效。一般用黄酒15~50毫升,白酒酌减。 淡盐水 凡治疗肾亏及下焦疾病的中成药,宜以淡盐水送服。盐味...

  • 升降散方的出处与组成

    升降散方的出处与组成

      升降散为温病名方,见于清代医家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分,川大黄(生)四钱。称准,上为细末,合研匀。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盅半,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胎产亦不忌。炼蜜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   后学者熟知升降散,源于《伤寒温...

  • 《黄帝内经》——中医思维之大成

    《黄帝内经》——中医思维之大成

      中医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框架之上的。因此,中医的特殊就突出表现在它的思维方法上。中医的思维方法主要有:意象思维、辨证思维、直觉与灵感、逻辑思维、系统思维等等。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以文字、物象(图象、现象、符号)表达研究对象抽象含义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观察事物取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类比、联想,运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文字或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以反映事物普遍联系与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以下简介意象思维的三个阶段:   观察现象:即对周围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观察。此象有体用之别,即形质与功能之...

  • 半表半里成熟于东汉

    半表半里成熟于东汉

      关于“半表半里”这一术语成熟的年代,不论是从考证文献看,还是从《伤寒论》的主要内容看,半表半里是八纲的病位概念,是由病位概念表、里衍生而来。“半表半里”最早出现于《伤寒论》而且成熟于《伤寒论》,时代应属东汉。   《伤寒论》不仅最早提出“半表半里”,而且明确了半表半里的证候特点,如再进一步分析,可知《伤寒论》已记载对半表半里证的详细治疗,如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hellip...

  • 艾叶制成各种药膳 保健益体介绍几款

    艾叶制成各种药膳 保健益体介绍几款

      采艾,是端午习俗之一。人们把采来的艾叶插在门口,民间传说,在端午这天采摘的艾叶能祛病避邪。现代医学发现,艾叶可治疗各种炎症,如慢性支气管炎、菌痢、黄水疮、鼻炎等;艾条可治面瘫、减肥;还可用于艾叶浴、室内消毒等等。此外,艾叶还可制成各种药膳,既清香可口,又保健益体,现介绍几款,供大家享用。   艾姜蛋 用艾叶10克,生姜15~30克,鸡蛋2个;将艾叶、生姜与带壳鸡蛋放入适量水中煮熟后,去壳取蛋,放回锅中再煮片刻,去药渣,或咸、甜调味,饮汁吃蛋;此款的功效是温中通脉,散寒止痛。主治脘腹冷痛,行经腹痛,月经失...

  •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81篇,共162篇。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发展史上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家和众多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来说,基本上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代不少史学家和医学家们对《内经》编纂成书的时代进行了考证,一般认为《内经》虽冠名“黄帝”,但绝非黄帝书写。   黄帝其人及托名   实际上,...

  • “生成论”自然生成

    “生成论”自然生成

      “生成论”与“构成论”是认识世界的两大法门,即使是对于同一个事物,从生成论与构成论的不同角度,也会得出不同的观点。西方按照构成论的“技术路线”,研究物质结构,由结构求功能,发展了近现代科学。这样的方法在中国古代很少使用,大量使用的是“生成论”。笔者认为“生成论”对自然生成和整体生成规律的认识,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生而能成靠天地按照生成论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天地生成的,不论是有机物还是无...

  • 中医从生成论角度看问题

    中医从生成论角度看问题

      关于什么是中医,有很多解释,众说纷纭,难以形成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中医与西医尽管有很多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差别是其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不同。   西医是从构成论出发,本着结构决定功能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的问题。中医则依靠生成论来看待世界和人体,由此形成了中医的特色。   在《内经》作者看来,世界万物都是自然生成的。《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周易·系辞》把十个自然数,赋予天地的属...

  • 对药巧逞用 疗效成倍增

    对药巧逞用 疗效成倍增

    在中医处方中,一些医生将两味药或三味药缩写成二个字,中医称之为“对药”。“对药”类似西医的“联合用药”,放在一起能使疗效增加。 例如处方中的“参芪”为人参和黄芪。将这二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补气药放在一起应用,能明显的提高处方药物补气疗效。处方中 “三仙”为山楂、麦芽、神曲,将这三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消导药放在一起应用,能明显的提高处方药物消导疗效。安神处方中的“二仁”为酸...

  • 半夏泻心汤证的形成

    半夏泻心汤证的形成

      半夏泻心汤方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分析本方证成因,病起外感,发于太阳,过五六日转入少阳。本当治以和解,而误用下法,...

  • 中医理论的构成方法论“气”和“气化”

    中医理论的构成方法论“气”和“气化”

    探讨“联系—关系”“虚拟”如何演绎构成中医基础理论,从理论构成方法上深入揭示中西医差异。“气”是中医理论虚拟出来的无形的实体,但它不是一对一因果链含义上的实体,而是在各种时段、部位发生的“联系”或“关系”的“中介”,“气”实质上是一个虚拟结构的沟通工具。“气化”代表一切变化、运动、联系的过程,变“无形&...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