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 第23页

成 第23页

  • 别让远程中医医疗成“摆设”

    别让远程中医医疗成“摆设”

    时下,许多地方在搭建基层远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让二级、三级医院的医生成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甚至村卫生室医疗质量的远程“把关人”。江苏省东台市今年也启动“智慧卫生”工作,建立医疗远程会诊中心,通过视频会诊,点对点,从村卫生室到乡镇卫生院,再到市人民医院,实行医院与医院的互联互通,这无疑可促使基层的诊断水平不断提升。 但在与一些基层医生接触过程中了解到,一是有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生对远程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可有可无,嫌麻烦,对基层诊疗...

  • 在治法的指导下组成符合病情需要的方剂

    在治法的指导下组成符合病情需要的方剂

    •《伤寒论》全书的灵魂,可用仲景本人的两句话来概括:一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只要有一个症状和体征能够反映出方剂的主治病机,便可径直应用;二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详辨脉症,探明病机,拟定治法,并在治法的指导下组成符合病情需要的方剂。 •病机不是发病机理、发病机制,而是同“弩机”,是使弓箭适时射出的重要控制机关一样,指的是“疾...

  • 温病初期如何演变成风热表证

    温病初期如何演变成风热表证

    《伤寒论》第1条和第6条互相矛盾、《温热论》中“在卫汗之可也”、《温病条辨》中银翘散方证的不统一,给温病初期演变成“风热表证”留下了伏笔。 表证的特征是恶寒,恶寒的形成机理是寒邪束缚了卫气,使卫气不能温分肉。温病初期是肺热证,温病的病因是热邪,热邪没有收引、凝滞之性,不可能束缚卫气,不可能导致恶寒,故不是表证。温病初期是怎么演变成“风热表证”的呢?实则源于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三位大师的错误。 《伤寒论》第1、6条互相矛盾...

  • 中华文化是成就历代名医的沃土

    中华文化是成就历代名医的沃土

    •赖《内经》的乳汁而成长,既是历代医家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也应当是今日每一位想要或即将成为名医的必由之路。 •要想成为中医药学的名医大家或者一代宗师,能够治愈几例疑难病症或者撰写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深厚扎实的中华文化功底和高超的文化造诣。 •正确对待“继承”与“创新”关系,也是中医人才成长的重要经验和路径。 •纵观古今医学大家,他们之所以成名,“学经典,做临床”为其...

  • 成为一个地道的中医人

    成为一个地道的中医人

      中医学是一种传统医学,其产生于农业文明时代。在那个时代,医工(中医师)治病用药全靠自己去获取,种药、采药、加工、炮制等。现代中医师则不一样,看完病后只需给患者开出处方,导致许多中医师根本不识草药。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中医传承会丢失其真正的内涵,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究其原因,一是中医师对中药的认识不足,一些医师认为,我是学中医的,不是学什么中药的;我是看病的,不是抓药的;二是现代医院医药分工明确,在中医师看来,知道某味药药理功效就行了;三是药材来源充足,有专门种植草药的基地。   实际上,医...

  • 中成药抗生素 副作用相对较少

    中成药抗生素 副作用相对较少

    临床上治疗一些感染性疾病离不开抗生素,但是,抗生素的副作用很多,而一些中成药同样具有抗生素作用,而且副作用相对较少,这些“中药抗生素”到底有哪些? 双黄连口服液主要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等中药组成,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咽炎、扁桃体炎等。由于药物性均偏寒凉,因而适合于出现发热、出汗、口渴、鼻流浊涕、咽喉肿痛、咳吐黄痰等外感风热症状者使用。 感冒清热颗粒主要由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

  • 同仁堂承认中成药含朱砂

    同仁堂承认中成药含朱砂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同仁堂旗下牛黄千金散及小儿至宝丸被曝朱砂成分含量分别是17.3%及0.72%,前者超国内标准,后者则远超香港标准。而朱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被禁止入药。此外,还有接近40种药品含有朱砂成分。   同仁堂在5月22日的声明中承认其中成药含有朱砂。不过,声明解释,朱砂为常用传统中药材,始载于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现行的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朱砂具有清心、镇惊、安神、明目、解毒的功效。   声明称,同仁堂中成药中使用朱砂“与其他重要配伍...

  • 四十余载谱成三部大型类书
  • 石成金的中医情怀

    石成金的中医情怀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知名学者,先前随师学习中医药学,之后放弃了研读岐黄之术,但又始终热心于中医药学的研究与实践,进而精通医道、谙熟医理、通晓养生。别树一帜,受到推崇。 他,就是清代的石成金。 石成金,字天基,号惺斋,生于1659年,江苏扬州人。他儒、释、道皆通,医理医术俱晓。一生以教书著述为主业,笔耕不辍,撰有《知天镜》《舆地管见》《人镜图说》《圣学正字》《四书浅说》《有用文章》《万金藏》《医学心法》《金刚经石注》《补天石》《新闻集异》《雨花石》《通天乐》等数十种著作,并汇编成被世人喻为&ldq...

  • 痰火之成因 多为相火之害

    痰火之成因 多为相火之害

      人之为病,虽症状庞杂,但大致不过气、血、痰三者而已。气有余,便为火,血不足也为火。至于痰火者,古人有云:“夫人身之有痰,犹地之有江河,人身之有火,犹天之有风云,则痰火之在人,如江河之流行不息,风云之变态无常,要之皆可顺而不可逆者也。”   痰火之成因,多为相火之害,医家云:“相火寄于肝肾之内,附于脾肺之间,虚无定位,触经而发,起于肝胃之风火,主于脾胃,谓之痰火,入于气分,为无根之火,散于各经,为浮游之火。”   若淫欲无度者,多劳伤肝肾,致相火四起,其...

  • “方证相对”已成为中医积千年历史厚度

    “方证相对”已成为中医积千年历史厚度

    •“病机”只是“证”这一概念中的“众多本质属性”之一,它不能取代“证”,更不能排斥“证”。 •中医根脉的传承与时代的发展,使“方证相对”早已成为中医积千年历史厚度,融今人研究心血的一大成果。 •方证相应,“证”含“病机”,是仲景学说研究的一座丰碑,是历代医家临证之圭臬,是中医学...

  • “卓越中医”如何炼成

    “卓越中医”如何炼成

    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创校之初,学校就主持编写了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和输送了新中国第一批以董建华、程莘农院士为代表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师资,诞生了承淡安、叶橘泉等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接受并培养了第一批外国中医留学生,为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办学60余年来,“摇篮”里相继培养走出了12位国医大师,而她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沉睡,几代人青蓝相继、薪火相传,这个金色的&ldqu...

  • 瑞士中药在成品药上创新

    瑞士中药在成品药上创新

    当今中药的剂型有三大类:汤剂、中成药(含传统成药和现代成药)、免煎药。三类剂型的应用比率,在我们国内是汤剂第一,成药第二,免煎药最少;瑞士的情况则差不多反了过来,免煎药第一,成药第二,汤剂最少。免煎药的将专门讨论,故这里先说说瑞士的中成药。 所谓中成药,即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准药品,以前简称为“膏丹丸散”。现在国内所用成药,除个别传统膏丹丸散外,主要是现代中成药,如冲剂、滴丸、浓缩丸、胶囊、口服液等。这些成药大部分是口服的,外用的很少。 瑞士的中成药分大两类,口服和外用。口...

  • 选用中成药辨明寒热

    选用中成药辨明寒热

      在众多心脑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已成为最严重的“杀手”之一。而在冠心病的内科药物治疗中,中成药在改善冠心病临床症状的方面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具有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目前,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活血化瘀、芳香温通、扶正宁心,其中又以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治疗冠心病最为广泛。   中成药有药性差异   传统中药中具有活血化瘀功能的药物很多。从现代药理学研究来看,似乎其作用机制都差不多,比如调节血脂、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抗氧化等。但...

  • 透过“疫苗事件”看中成药家庭保存

    透过“疫苗事件”看中成药家庭保存

    不久前,朋友圈都被山东疫苗事件刷屏了,这次事件最终并未涉及假疫苗、毒疫苗,而是因运输储存失当而导致疫苗失效,虽然这些问题疫苗本身致残或致死率极低,但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或失效,可见药品的合理储存至关重要。 现在每个家庭可能或多或少的存放一些中成药,以备应急,但中成药的保存也有正确的方法,否则易霉变、过期,变质后造成浪费或误服而引起不良反应。 家庭必备中成药该如何保存?由“疫苗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控制温度在药品的保存中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药品储存温度每升高10℃,药物中的化学反...

  • 英国封杀中成药

    英国封杀中成药

      近日,一则“英国药品管理局计划从2014年起全面禁止中成药在当地销售”的消息广泛流传,随后被证明是误读。真实情况是英国并不是禁止中成药销售,而是因为没有一家中成药达到英国的标准取得药品批文。也就是说,一旦办理相关药品审批手续成功,中成药还是可以在英国销售。   “英国封杀中成药”这场误会的背后,是中药在英国获准作为药品销售零突破的尴尬。在整个欧盟,也鲜有中成药获批的消息。   中成药作为药品入欧洲,最大的壁垒是西医和中医的内在差异与分歧。西医讲实证科学...

  • 中成药新用二则

    中成药新用二则

    金锁固精丸能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金锁固精丸是治疗男性肾虚遗精、滑精常川药。近年临床发现该药对妇女肾虚引起的功能性子宫出血也有很好的疗效。用法:每次 9克,每日3次,口服。 金锁固精丸能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金锁固精丸是治疗男性’肾虚遗精、滑精常用药。近年临床发现该药对妇女肾虚引起的功能性子宫出血也有很好的疗效。用法:每次 9克,每日3次,口服。 乌鸡白凤丸可治前列腺增生乌鸡白凤丸是妇女常用的调经止带药。近年临床发现治疗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疗效很好。用法:每次l丸,每日2次,口服。 (卫恰然)...

  • 中成药也需辨证施治

    中成药也需辨证施治

    中成药品种繁多,各种制剂俱全,由于携带方便,不用煎熬,适用范围广而深受患者使用以及医师推荐。 但中成药处方均应按照辨证方遣药,比如感冒,有风热和风寒之分,风热者可选用银翅解毒丸、大青叶片、感冒退热冲剂、抗病毒冲剂等;风寒者宜选九味羌活丸、参苏丸、风寒感冒丸、荆防冲剂等治疗。 咳嗽病属风寒者宜选用通宣理肺丸、昆明止咳丸、风寒咳嗽丸等治疗;风热者宜选用清气化痰丸、橘红丸、蛇胆川贝片、川贝精片等治疗;内伤咳嗽则应选择肺宁、肺力咳、咳速停等治疗。肺肾气虚咳嗽宜选择补肾防喘片、老年哮喘片、金水宝等治疗。...

  • 甘肃中医学院建成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纪实

    甘肃中医学院建成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纪实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对甘肃中医学院而言,却是自强不息、励精图治的5年,是跨越赶超、勇创新高的5年。5年前,甘肃中医学院立足省情、院情,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客观需要,反复调研论证,向省学位办及上级有关部门递交了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的申请。   2009年4月,甘肃中医学院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获准立项,从此拉开了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的序幕。经过近5年的团结奋斗和扎实建设,甘肃中医学院在201...

  • 防止和减少中成药毒副反应

    防止和减少中成药毒副反应

      提高药物的效能,规避、减少毒副反应是中西药物共同追求的目标。随着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药物成分、药理、毒理的研究更精细,要求更高。有关方面制订了统一的标准,要求对即使没有明显毒副反应的药物也需标明适应病症和使用剂量、时间、方法、禁忌等,中西药物一概如此。比如中成药中有很多是非处方药,为防止和减少毒副反应,需要有详细的、便于患者理解的药品说明书。   当然,中药的毒理研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与中医藏象、病机理论丝丝相扣,医理、药理环环吻合,与现代药理的表述形式相差甚远。古代医家...

  • 热敷成了包治百病的“良方”?

    热敷成了包治百病的“良方”?

      指导专家   邵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伤一科(关节骨科)主任医师   谣言:相信广大老年读者对于热敷解决关节疼痛的说法并不陌生。如“××热敷,专治关节炎、腰腿痛、类风湿关节炎、颈肩痛、产后关节痛、老寒腿……用途广,哪里不舒服敷哪里……”   似乎热敷成了包治百病的“良方”,但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分析:   热敷并不是治病的方式“...

  • 秋风秋雨袭人面 家庭药箱配备几类中成药

    秋风秋雨袭人面 家庭药箱配备几类中成药

    秋风秋雨袭人面,备好家庭小药箱,有备无患保健康。一般来说,进入秋季后,应根据气候特点及好发疾病,家庭药箱应配备下列几类中成药。 感冒药 治疗风寒感冒有风寒感冒冲剂、感冒清等;治疗风热感冒有桑菊感冒片、银翘片、银翘解毒片等。感冒发热者,可选用正柴胡饮、双黄连口服液或紫雪丹等。一般来说,感冒药早期应用效果好,使用时患者要多喝开水,注意休息,少吃油腻食物。 胃药 胃苏冲剂、气滞胃痛冲剂等,可用于秋季风寒袭胃或饮食不节引起胃脘疼痛;山楂丸、神曲丸、香砂养胃丸、木香顺气丸等,可用于食后脘腹胀满、呃逆频作者...

  • 发热月余,“三仁”“九味”成功退热

    发热月余,“三仁”“九味”成功退热

    2014年11月15日会诊一住院患者,李某,男,48岁,发热30余天,不能明确诊断。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分类高,C反应蛋白高,但不能找出确切病灶。骨髓检查提示:分叶核比例高,淋巴细胞比例低。临床不能明确诊断。每日下午发热较甚,体温超过39℃,伴肌肉酸痛,无明显恶寒。使用抗生素,可使体温降低至37℃~38℃之间,但不能恢复正常。饮食、大小便基本正常,咽欠清利,有少量痰,但咳嗽不明显。较长时间的发热对精神影响并不大。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脉细稍数,不浮不沉。 辨证考虑湿热困阻上焦,影响气机出入。治以清化湿热、恢复...

  • 夏令常见病增多 家庭必备中成药

    夏令常见病增多 家庭必备中成药

    夏季是指立夏、小满、忙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为了更好的度夏,预防夏季多发皮炎、痱子、腹泻、皮肤疖肿等疾病,家庭小药箱应当储备下列中成药为安然度夏做准备。 藿香正气水 具有祛暑化湿,解表和胃的功效。可用于夏季寒湿感冒,或吃了不洁食物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如见发热恶寒、头痛胸闷、恶心呕吐、腹泻等。 风油精 内服外用均可。常用于蚊虫叮咬,还能提神醒脑,防治感冒、头痛、牙痛、风湿骨痛等。平时涂于太阳穴等部位,具有消除头昏脑胀,保持耳聪目明。在洗澡水中加入几滴风油精,可以防治痱子与...

  • 菊桑茶组成

    菊桑茶组成

    相传,清代杰出的文学家蒲松龄,自号柳泉居士,享年76岁。他当年为收集《聊斋志异》的写作素材,在家乡柳泉边设立了茅亭茶座,其空气新鲜,环境优美。他每日为过往行人供茶解渴,不收茶费,使人心情轻松,和谐愉快。但饮茶者必须给他讲一个故事,或传说或笑话。为了让行人饮上好茶水,他查阅了大量医药书籍,自行研制了一种茶,名叫“菊桑茶”。为了制作菊桑茶,他在自家旁边开辟药圃,种菊栽桑,还养了蜜蜂,他把养生之道视为祛病延年、强身健体的好方法。 蒲松龄虽是位儒雅之士,但特别喜爱中医药书籍,掌握治病除疾之...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组成
  • 方药的剂量成为中医“千古未解之谜”

    方药的剂量成为中医“千古未解之谜”

      自古有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清代医家王清任亦认为:“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可见方药剂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尤其当今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深入探讨方药存在的最佳量效关系,无疑将为中医药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所追求的“安全稳定、标准统一、疗效确切”三者高度统一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中医学无论在内、外、妇、儿各科,还是在理、法、方、药各层面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在方药剂量领域的系统研究仍然未受足够重...

  • 中医理论成熟的标志

    中医理论成熟的标志

      2013年4月10日,刊登王强先生的文章《2500年前中医是成熟科学吗》,文中认为中医是理论医学,批判中医停滞不前的观点,笔者深为赞同,但文中把中医理论的成熟和发展对立割裂起来看待,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有必要与之商榷二三。   中医理论成熟的标志是《内经》成书   诚如王强文中所说,《黄帝内经》可以算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笔者有必要让王强明确一点,何谓“奠基”呢?就是《黄帝内经》系统完整地勾勒出了中医理论基础。什么叫理论医学,就是用其理论可以说清楚人体生理现象,可以指导和...

  • 食用鲜花成为饮食潮流

    食用鲜花成为饮食潮流

    鲜花在促进人体保健、调节养颜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如今,食用鲜花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饮食潮流。 菊花:养肝肾、抗衰老 菊花品种繁多,在我国能入馔的菊花主要是杭菊、滁菜中的白菊花和黄菊花。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菊花轻身耐老”的记载。据现代研究分析,菊花中主要含有腺甙、氨基酸、胆碱、黄酮类和微量元素等成分。菊花入馔主要有养肝肾、利头目、抗早衰、悦颜色等功效,且滋味鲜甜,气味清香。 【菊花红枣粥】红枣30克,粳米100克,杭白菊15克,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共煮粥。...

  • 小米和药材熬成粥 预防疾病

    小米和药材熬成粥 预防疾病

    小米粥是健康食品。可单独煮熬,亦可添加大枣、红豆、红薯、莲子、百合等,熬成风味各异的营养品。小米磨成粉,可制糕点,美味可口。《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发芽的小米和麦芽一样,含有大量酶,是一味中药,有健胃消食的作用。 小米有健脾暖胃、补肾益气、清热解毒等功效,因此用小米和一些药材熬成粥,可以预防疾病。 产后血虚:红糖小米粥 做法:小米200克,红枣10枚,红衣花生15克,红糖15克。小米淘洗干净,红枣洗净去核,花生洗净,上三味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

  • 医疗实践中形成“三因制宜”治疗思想

    医疗实践中形成“三因制宜”治疗思想

      “三因制宜”是《内经》中重要的治疗思想,分为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三个方面,主要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异法方宜论》、《灵枢·五变》等篇。“三因制宜”治疗思想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强调了人与生存环境的协调统一,与《内经》学术原理中最具特色的整体观念一脉相承。   产生   因人制宜   《内经》体质学说是形成“因人制宜”治疗思想的理...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