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第66页
- 
	
	
修节止欲顺气调神 王玉川养生大境界
国医大师王玉川,1923年出生,北京 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为首都国医 名师,.首届国医大师。王玉川已91岁高 龄,行医、教学60余年,著作等身,编有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内经讲义》等专 著。他的《中医养生学》对于国人的养生观 念起到了深远影响。 其藏在心静以养神 王玉川退休后,仍然每天8点到办公 室,中午回家稍事休息,下午又回来。做自 己的事,看自己的书。这种安静的心态,是 养生的大境界。 王玉川说,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 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故神极易 耗伤而受损,养神尤为重...
 - 
	
	
周有光长寿养生经“学思、简单、大度、乐观”
“上帝糊涂,把我给忘了”,这是现年108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一句风趣俏语。周有光生于1906年,经历了清朝光绪年、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党政府时期、新中国时期至今。108岁的他,能在百年的时光里依旧保持着一颗好奇心,阅读写作,养生健身,实属不易,这是长期修养的结果。其实,年轻时代的周有光,身体素质并不算好,他曾经患过肺结核、抑郁症。而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之后,老先生至今仍健康长寿尤为可贵。走进茶寿之年,周有光的长寿养生经包含着这么四个颇具特色的词即“学思、简单、大度、乐观&r...
 - 
	
	
李今庸:国医大师是荣誉更是责任
记者:李老您今年90岁还坚持训诂校勘工作,当选国医大师后,今后会更多地关注哪方面的事情? 李今庸:训诂校勘是我生活的重心,也是我快乐的源泉。我现在身体状况还行,还能爬楼梯呢。虽然有一只耳朵听不见,但我还有另一只耳朵。眼睛视力虽然严重衰退,但我还可以用放大镜来看。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不会停笔。 国医大师是荣誉,更是责任。不管是国医大师还是普通的中医师,首先都是中医人,都希望中医药发展得更快更好。无论角色如何改变,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做好学术传承,给每一个学生答疑,给每一位病人诊治,为中医药发展写好每一封建议书。...
 - 
	
	
国医大师禤国维 自己的养生之道
第二届国医大师禤国维今年77岁,依旧保持一周出六天门诊。说起为何能有这样旺盛的精力,禤老告诉记者自己的养生之道。 生活规律心态平和 作息规律禤老特别提醒,睡眠要充足,不要熬夜。禤老多年坚持每天睡6小时左右。他说,熬夜会对身体造成多种损害,最典型的就是易疲劳,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另外,晚上11时到凌晨3时是美容的黄金时间,也是人体肝经、胆经运行的时段。如果这两个器官没有获得充分的休息,就会表现在皮肤上,容易出现粗糙、脸色偏黄、黑斑、青春痘等问题。 坚持锻炼没有特别的食养、药养,禤老每天坚持早晨上班提前出门,等车...
 - 
	
	
国医大师石学敏 鬼手神针发扬国之精粹
石学敏现在最大的愿望有两个,就是将国之精粹发扬光大、将医之精华传达于世界。发扬国粹主要是为提高临床疗效集中再做一些努力。科研也好,临床观察也好,都要有目的性,都要紧密围绕临床疗效,探索出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检验、经得起重复、可推广的一套办法。将医之精华传达于世界,不仅是针灸,也包括中医理论和中药。目前国际上对针灸有了很多认识,但还有待加强。应该让世界不仅认识到中医药、针灸的神奇疗效,还应该理解其背后深刻的理论和文化内涵,这才是真正的传播。 •他在学生时代就有一个愿望——不...
 - 
	
	
中医理论合乎天地大道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中医是有魔力的,中医理论合乎天地大道,其中有大美,有大智;中医临证时可随手见功、应针取效,又让学人欲罢不能。学习中医,越学越是难舍难弃。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学医数年后竟然会改行,难道他舍得放弃这个可以享受一生的学问吗?我想,若能找到中医的真趣,用痴心来从事中医,是绝对不会放弃的。 我常想,一位真正的大医需要哪些知识背景呢?只读历代中医各家著述行不行呢?肯定不够。中医是文化,要学习四书五经;中医是哲学,需研读诸子百家;中医经典多起源于春秋至秦汉时期,亦需了解上古中古史;中医是文学,需研读...
 - 
	
	
跟师国医大师李振华琐感
跟随国医大师李振华学习近10个春秋,在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中医思维方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也形成了自己治疗疾病的风格和特色。回首10年跟师经过,我在2013年羊城中医学术流派高层论坛上汇报了自己的临证体会——调理脾胃治百病,四季脾旺不受邪。 10年前拜师李振华 2004年时,我已经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15年,时为副主任医师。在广东省中医院实施的名医工程选拔中,有幸被李振华教授收为入室弟子。当年是国医大师邓铁涛请李老出山来我院收徒,那年李老年过八旬。 要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
 - 
	
	
怀念上海中医药大学张伯纳教授
2011年的一天,我到书店看到《张伯讷中医学基础讲稿》一书,立即打开拜读,张伯讷老师那亲切、朴实、简洁的文风跃然纸上,一下子被老师精细、准确的学术讲述深深地吸引,爱不释手。从此这本书便一直伴随我,出差途中、坐车间隙、夜深人静的时候翻开细细阅读,字里行间品味着老师的学术和学风。 自1994年3月张伯讷老师病逝,20年来,每当我阅读老师主编的教材、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纪念的文章,师生相授的往事都会历历在目,张伯讷的慈祥音容、大家风范常常梦回萦绕。我一直想把跟随老师的点点滴滴投之笔端,永志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