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223页

中 第223页

  • 顾中欣从痰瘀论治急性脑梗死

    顾中欣从痰瘀论治急性脑梗死

    顾中欣系江苏省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其临证治疗急性脑梗死紧抓“痰”“瘀”这两个关键病理因素,紧守痰瘀阻络这一基本病机,重视配伍、性味、归经,用药精准,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经验整理如下。 病因病机 急性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突然昏仆倒地,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偏身麻木不用、言语不清或不能言语,或无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顾中欣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常伴有眩晕、恶心泛恶、呕吐痰涎、脘闷纳呆等症状,舌诊常见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

  • 唐宋诗歌中的眼科医史

    唐宋诗歌中的眼科医史

    在中国科学文化史上,唐宋的医学和诗学是交相辉映的两颗明珠。文学家在诗作中谈医说药、论方叙病、写神言志,涉及医学史、疾病谱、本草学、方剂学、养生习俗等内容,是探讨唐宋医学史的韵体文献。 士大夫们焚膏继晷地苦读,加之当时照明条件的简陋,眼科疾病是士大夫阶层的多发病,因此在唐宋诗人的笔下有不少关于眼科疾病的诗词。 “穷瞎张太祝”与车前子 被孟郊戏称为“穷瞎张太祝”的张籍,因患目疾,缺医少药,几近失明。他收到在开州任刺史的同僚老友韦处厚寄来的车前...

  • 矛盾性失眠中医从肝论治

    矛盾性失眠中医从肝论治

    矛盾性失眠是失眠的常见亚型,可结合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临床表现为严重高估睡眠潜伏期(SL)和觉醒次数增多,低估总睡眠时间(TST),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针对矛盾性失眠的治疗方法研究较少,现代医学并未将其与普通慢性失眠作区别治疗,多采用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等治疗,但对于矛盾性失眠的治疗效果欠佳,且较易使患者形成依赖性。矛盾性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中医治疗不寐等慢性病有独特优势,故本文欲通过中医理论阐述治疗矛盾性失眠的新思路。 1 矛盾性失眠的分析 矛盾...

  • 胆草黄连治鼻衄鼻中出血

    胆草黄连治鼻衄鼻中出血

    加胆草黄连,鼻衄见效 谢某,男,10岁,2018年,8月1日初诊。原患有鼻血史,一日前,曾大量流鼻血。出血较多,色深红,移时难止,伴有烦躁不安,头痛,晕厥,口苦咽干,胸胁胀满,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剖析:肝主藏血,为刚脏,其性劲急;怒火上逆,扰及鼻窍,迫血外溢,出血量多且不时而发;火热上扰清窍,则头痛,晕厥,耳鸣,口苦,咽干;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胸闷胀满,烦躁易怒。舌、脉均为肝盛之象。 确诊:鼻衄(怒火上炎,络脉被扰)。 处方:龙胆草6g,川黄连6g,知母10g,黄柏8g,生地...

  • “善治水者先治气”理论在心力衰竭水肿中的应用

    “善治水者先治气”理论在心力衰竭水肿中的应用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又称为心功能不全,常伴有多脏器衰竭。中医将心衰归于“心水”“水肿”“痰饮”等病证范畴,病机总属于本虚标实,以气虚为本,痰浊、水饮、瘀血为标实。心衰水肿,西医称之为心源性水肿,当心衰发展时,伴随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的下降,心排血量不足,有效循环血量随之减少,肾脏血流量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咳喘、肢体水肿等临床表现,是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之一。结合心衰的基本病机,通过治气和利水结合改...

  • 口味异常中医诊治经验总结

    口味异常中医诊治经验总结

    口味是人的主观感觉,口味异常是脏腑病变的局部表现。南宋医家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口病证治》中说:“ 夫口,乃一身之都门,出入荣养之要道,节宣微爽,病必生焉。故热则苦,寒则咸,宿食则酸,烦躁则涩,虚则淡,疸则甘。”临床上以口味异常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并不鲜见,现将笔者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口 酸 口酸主要与肝胆脾胃相关,唐代医学家王冰曰:“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气之所生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

  • 新冠病毒感染的中医证治研究

    新冠病毒感染的中医证治研究

    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截至2022年11月,全球确诊患者已逾6亿,死亡超过600万人。奥密克戎变异株因其强大的免疫逃逸能力,成为主要流行毒株,其亚型BA.2、BA.4/BA.5和BQ.1在全球肆虐多轮,确诊病例激增之势,远超之前其他变异株。 在感染高峰期,北京几乎所有医院的发热门诊和急诊都“一床难求”。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新冠病毒感染专门病区,近几周来,笔者每天可从新冠病毒感染者中筛查出肺炎患者近20例,亲见危重症患者和死亡病例在不断...

  • 胃肠疾病 中医五脏使理论

    胃肠疾病 中医五脏使理论

    “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在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胃肠道在人体中起到消化和吸收营养及水分、屏障保护、调节内分泌等作用。胃肠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条件是胃肠道营养充分、肠道菌群平衡、内分泌协调等[1]。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储菌库,含有许多种类的细菌及毒素。当肠道黏膜被破坏,其屏障功能受到损害,肠内的细菌及毒素则可出现移位,激发全身炎性反应[2]。重症患者的胃肠道在应激条件下极易出现缺血、缺氧,是应激的“原发部位”[3]。胃肠功能的破坏可加重感染,影响预后,因此治疗...

  • 中医辨治亚急性甲状腺炎之我见

    中医辨治亚急性甲状腺炎之我见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防治体系的建立 亚急性甲状腺炎 (subacute thyroiditis, SAT) 又称病毒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等[1]。SAT患者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常出现病毒性咽炎、腮腺炎、麻疹等病毒感染症状, 但与病毒感染确定证据尚未找到[2]。另外有研究表明SAT发病与HLA-Bw35相关, 提示对病毒的易感染性具有一定遗传因素。该病多在春季发病, 且具有一定流行性[3]。本病约占甲状腺疾病的5%, 以40~50岁女性多见[4]。近年来, 随着生...

  • 慢性唇炎中医理论溯源及临床经验采撷

    慢性唇炎中医理论溯源及临床经验采撷

    慢性唇炎, 以唇红部长期干燥、皲裂、脱屑、疼痛等为临床表现[1]。目前, 国内外在慢性唇炎的治疗上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2], 没有针对性、可长期使用的治疗方案。慢性唇炎病程缠绵, 罹患者异常痛苦。 慢性唇炎属于中医“唇风”的范畴。亦有医书称之为“唇槁”“唇瞤”“驴嘴风”“鱼口风”等[3]。由内外之邪合而为病:平素过食辛辣肥甘, 脾胃生湿化热, 加之外感风邪, 引动湿热之邪循经熏灼口唇...

  • 中医审症求因明哮喘 证病相对分哮喘

    中医审症求因明哮喘 证病相对分哮喘

    哮喘这一病名,在元代中期以前称“咳逆上气”“喘呼”“齁嗽”“呷嗽”,后朱丹溪将其定名为“哮喘”,一直沿用至今。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整理有关文献,结合临床实际,认为中医学常将哮和喘分论之,但二者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兹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检索文献探哮喘 根据文献记载,在元代以前的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古代医家认定哮和喘的症状有各自的特点。《素问·太阴阳明论》谓:...

  •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经验整理治疗大法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经验整理治疗大法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由于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道黏膜的攻击所致,早期以食道黏膜的损伤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形成糜烂和溃疡,甚至造成癌变。笔者有幸跟师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恩树,现将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整理如下。 病发胃失和降、浊邪上逆 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为典型症状,部分患者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现,如声音嘶哑、咳嗽哮喘、胸闷气短等,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食管位于咽与胃之间,质柔而薄,古称&ldq...

  • 熊晓玲治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经验

    熊晓玲治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经验

    四川省名中医熊晓玲对高血压病的中西医防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她主张对高血压病进行分型论治,在运用西医降压药物的基础上,辨证运用中药汤剂,明显地改善了患者症状,甚至减少了部分患者降压药物剂量,提高了临床疗效。现将其对痰湿中阻型高血压病的治疗经验简要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熊晓玲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之源,同时又是气机升降之枢纽。饮食失节、过忧、过思、过劳皆可使脾胃功能受损,五脏气血化生无源,脏腑机能减退,可致气虚血瘀,一则清阳不升,一则血阻气滞而发高血压。“无痰不作眩...

  • 嗅觉失灵又称失嗅症 中医因机证治

    嗅觉失灵又称失嗅症 中医因机证治

    嗅觉失灵,又称失嗅症。在成人引起嗅觉障碍的病因比较复杂,包括鼻或鼻窦疾病、外伤、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手术损伤等,而在儿童其主要病因以鼻或鼻窦疾病为主。西医主要以糖皮质激素、锌制剂、维生素C、维生素B1及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治疗,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医学认为该病属“鼻聋”“不闻香臭症”等范畴,与心火偏旺、脾肺不足、清阳不升等相关,通过中医整体思想、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嗅觉功能。 因机证治 《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

  • 近视眼用驻景方加减 中医综合防治

    近视眼用驻景方加减 中医综合防治

    专家简介 尹连荣,主任医师,眼科博士,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屈光手术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眼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眼科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 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的屈折作用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玻璃体腔内称为近视。600度以上的近视为高度近视。随着近视发病率增加、低龄化趋势加重,高度近视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近视防控及高度近视的矫治已...

  • 新发肺系疫病中医病因探讨 疫毒与六淫相兼致病

    新发肺系疫病中医病因探讨 疫毒与六淫相兼致病

    疫毒和六淫邪气同为外邪,来自于自然界,疫毒不同于六淫之邪,是一种特殊致病因素,具有强烈传染性。疫毒与六淫关系密切,六淫为疫毒的产生提供外在条件,疫毒为异常气候淫盛之极衍化而产生的一种特定致病因素,二者常相兼致病。 急性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以病毒占比最大。根据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外感热病”“时行感冒”“温病”“瘟疫&rdq...

  • 高热疾病 李湘云运用中医方治之

    高热疾病 李湘云运用中医方治之

    中医药治疗高热疾病临床上常用辛温(凉)解表、苦寒清热的方药来散热降温,但有时对于一些高热疑难症却难奏效,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李湘云认为,在治疗时应注重对高热类型的辨析,认真分析其发病机理,精准选择治疗法则。笔者现整理其一则医案如下,此医案釆用了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的“透热转气”法治疗高热,《温热论》指出“(热邪)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李湘云运用此法在治疗高热疾病中屡获显效。 罗某,女,31岁,2019年5月7日初诊。主诉:持续性高烧月余。既往史:患红斑狼...

  • 凡语声嘶哑或语声不出统谓之失音 中医治方

    凡语声嘶哑或语声不出统谓之失音 中医治方

    失音,亦称“瘖”或“喑”,凡语声嘶哑或语声不出,统谓之失音。《黄帝内经》中详细记载了人体的发声器官是如何相互配合来发出声音的。《灵枢·忧恚无言》说:“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会厌者,音声之门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声音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也。”对于引起失音的病因,也有详细论述,多从脏腑经络角度出发,责之于肺肾肝心等脏。 外感侵袭,肺失宣降,会厌机窍不利,声音...

  • 治肺结节中医方略

    治肺结节中医方略

    国医大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徐经世认为,中医治病,不管是时病还是杂病或疑难病,都要从认识入手,即“识证为要”,如果无法认识病之机因,那则是无从着手,也无法谈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医,现整理徐经世治肺结节方略如下,以飨同道。 认识之要 有识之言“今人非古人,今病非古病”,说明不同的时代对疾病的认知也有所不同。对于肺结节来说,中医自古没有结节这个病名。它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指的是影像学中的病理变化,即单发或多发的病灶。影像学检查...

  •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中医典型案例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中医典型案例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中医称之为“发颐”,是一种热病后余邪热毒结于颐颌之间引起的疮疡病。若寒战、高热,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邪毒内陷。临床特征多为单侧发病,初期症状主要是疼痛,逐渐引起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区肿痛,张口受限,腮腺导管口可呈现红肿,压迫肿大的腮腺区导管口可流出脓性或见胶冻状分泌物。炎症初期全身反应不明显。病情加重,可引起高烧,有时可高达40℃。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一旦发病应采用积极措施控制病情发展。本病主要是逆行性感染,因此,预防的关键是加强口腔卫生,提高机体抵抗力。 病因病机...

  • 从六经太阴中风病传解读东垣清暑益气汤

    从六经太阴中风病传解读东垣清暑益气汤

    东垣清暑益气汤是一首传世名方,笔者早期应用此方也基于仅仅分析此方中各味药的功效构成,而忽视了病机浅深、虚实、寒热错杂的状态,以致不能充分体会此方之奥妙。近期,笔者立足六经辨证体系下太阴中风病传分析此方内涵,茅塞顿开,临床应用疗效亦更加确切。现整理一则医案如下。 陈某,女,48岁,2022年5月27日入院。主诉:反复发热2年余,再发6天。患者2019年因反复发热被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予护胃、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出院后仍反复发热,服用中药治疗,间中仍易出现发热。2021年6~7月因“尿路刺...

  • 牙疼中医治对药骨碎补,青盐

    牙疼中医治对药骨碎补,青盐

    颜亦鲁,近代著名中医学家,颜氏内科的奠基人,曾担任江苏省中医院内科主任、江苏医学院中医科主任等职务。颜亦鲁薪传舅父魏东莱之术,后拜师于孟河医派传人贺季衡门下,深得贺季衡岐黄之学,熟谙中医经典,教书育才,临证60余载,活人无数。 探源解意 《灵枢·杂病篇》载:“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为论胃火上攻齿痛之治法。张景岳立玉女煎为水亏火盛牙痛之效方,全方以生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5味组方,方简效彰,为世人推崇,俟后如叶天士、吴鞠通等名家皆喜其方,玉女煎屡...

  •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新冠辨治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新冠辨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是一种因感受“疫戾”邪气而发生的流行性、传染性急性外感热病,人群普遍易感,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神昏、厥逆等危重表现,甚至危及生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中医药应对此类疾病已有数千年历史及临床实践经验,尤其在应对2003年非典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呼吸系统公共卫生事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防控呼吸系统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古今医家...

  • 外感病证的治疗经验 中医论治外感疾病

    外感病证的治疗经验 中医论治外感疾病

    外感病证是由于外邪袭表、外邪入里和外邪留恋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外感病证因病邪性质不同,脏腑受损及证候特征也存在差异。《脾胃论》曰:“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国医大师李振华以脾胃为轴,论治外感疾病。本文总结其外感病的治疗经验,具体如下。 风寒感冒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声重,喷嚏,肢体酸痛,口不渴,小便清长,咳嗽,吐白痰,舌质淡红,脉象浮紧。治法:辛温解表,清热和胃。组方:桂枝8g,白芍、葛根各15g,川芎、前胡...

  • 中药滴眼液

    中药滴眼液

    说起滴眼液,大家并不陌生,比如“xx沙星”、治疗干眼症的“人工泪液”等,这些都是一些常见的西药滴眼液。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中药滴眼液?使用时有哪些使用注意事项? 常见分类 退翳明目类 主要含有珍珠、冰片、熊胆、麝香等具有明目退翳、开窍醒神功效的中药。用于治疗白内障、缓解视疲劳等。常用品种有珍视明滴眼液、麝珠滴眼液、复方熊胆滴眼液、珍珠明目滴眼液、冰珍清目滴眼液、冰珍去翳滴眼液、熊胆眼药水等。这类滴眼液主要用于老年性初、中期白内障,还可用于眼部疲倦、...

  • 鼻塞流涕鼻痒不止 中药方

    鼻塞流涕鼻痒不止 中药方

    王某,女,32岁,产后2月余,2004年3月求诊于中医。自诉:产后曾外感,鼻塞流涕,经治好转,然鼻痒不止,鼻痒甚时,以手抠之。前医尽用清热泻火之剂治疗,鼻痒症状不解,且日益加重,观其形体肥胖,自汗涔涔,舌淡苔白,六脉细弱。 诊后医生(笔者父亲)云:“痒者多为虚也。治当补养气血可治也,归脾汤主之。”生黄芪20g,当归15g,焦术12g,党参10g,茯苓9g,炒枣仁12g,远志5g,桂圆肉12g,木香6g,生姜3片,红枣3枚,5剂水煎服。患者服药后,鼻痒即止。 此案余不解,遂...

  • 元代以前中医脑病医案研究浅论

    元代以前中医脑病医案研究浅论

    医案是医师临床思维活动与医疗实践活动的记录。从古至今,岐黄之术传承不息,医案与其他形式的医著共同呈现了中医发展的轨迹,承载了中医仁术的精神。医案生动地反映了民生需要、临床疗效、辨证思维,向来为医林所重视,医案中往往理法方药具备,示人以圆机活法。研读医案如同与医家共诊切磋,对于后之学者开拓临证思路、提高辨治能力颇有裨益。笔者在前期中医脑病医案研究的过程中,对元代以前的中医脑病医案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1 元代以前中医脑病医案的筛选 医案之作由来已久,殷墟甲骨文中载有某疾愈或不愈,《周礼&m...

  • 过敏性结膜炎预防和调护 中医认识与治疗

    过敏性结膜炎预防和调护 中医认识与治疗

    专家简介 宋剑涛,主任医师,中医眼科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表科主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 结膜是眼睑内、眼球白色部分表面覆盖的一层薄膜,起到保护眼球的作用。很多人发生眼痒,甚至奇痒难忍时,会用手使劲揉搓眼睛,揉搓后不但眼痒不止,反而眼痒加重,眼睛红肿甚至眼睑皮肤破损,这是什么原因呢?通常这样的症状是过敏性结膜炎惹的祸。...

  • 治牙痛 中医辨证止痛处方

    治牙痛 中医辨证止痛处方

    牙痛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科疾病。其发病率高,发作时异常痛苦,给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中医学理论认为,牙痛一症,当责之阳明实热和肾阴虚,虚火上炎两端。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分别入于上、下齿中。大肠、胃腑积热或风邪外袭经络,郁于阳明而化火,火邪循经上炎即可发为牙痛;齿为骨之余,骨又为肾所主,所以肝肾之阴不足,相火妄动,虚火上炎亦可发为牙痛。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恩树认为,阳明有余与少阴不足是相互联系的。正如清代医家张秉成《成方便读》所言:“夫人之真阴充足,水...

  • 周围性面瘫 头面部穴位针刺配合中药

    周围性面瘫 头面部穴位针刺配合中药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以一侧口眼㖞斜、眼睑闭合不全、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1]。目前临床多采用针灸或营养神经、激素类药物等方式治疗[2]。针灸治疗面瘫效果较西药好,但治疗周期较长,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可以有效缩短治疗周期,且愈后较佳[3]。现将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关于面瘫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言:“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