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224页

中 第224页

  • 史载祥衷中汇西辨治不明原因发热验案

    史载祥衷中汇西辨治不明原因发热验案

    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3周及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8.3℃,经过至少1周详尽检查仍不能确诊的一类疾病。西医学治疗本病多以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对症治疗为主,因病因不明,疗效欠佳,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严重影响。全国名中医、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史载祥临床擅治内科疑难杂症,尤其是各类发热疾病,往往药到病除。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治疗不明原因发热验案一则整理分析如下,以期与同道共同探讨学习。 患者男,39岁,2023年3月31日初诊。主诉:发热1月。患者于1个月前劳累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伴恶寒、周身肌...

  • 中医急性胆囊炎案 肠梗阻术后再梗阻案 胆道蛔虫症案

    中医急性胆囊炎案 肠梗阻术后再梗阻案 胆道蛔虫症案

    全国名中医周天寒是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临床融中西医理于一炉,善于因病施治,选药组方,独出新意,尤能化裁古方,折衷至当,因而屡起沉疴,深受患者及同道好评。组方以药味精简,组方缜密,法度严谨,方证浑然一体,疗效可靠为特点。笔者有幸跟随周天寒学习,现整理其治疗急腹症临床医案三则,以飨同道。 医案一:急性胆囊炎案 蔡某某,女,42岁,1975年4月16日初诊。素有上腹部疼痛史,多在夜间发作,劳累或吃油腻食物诱发。曾多次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

  • 糜烂性胃炎 常用中药方煎服

    糜烂性胃炎 常用中药方煎服

    沈炳章,1943年出生,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苏州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病。 组成:姜半夏9g,姜竹茹9g,枳实9g,云茯苓18g,陈皮6g,炒白芍9g,川连3g,吴茱萸3g,党参12g,炒白术9g,干姜5g,炙甘草3g。 功能:温通宣达,安胃止糜。 主治:糜烂性胃炎证属胃阳虚衰者,症见胃脘疼痛,纳谷减少,泛吐清水,口淡无味,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

  • 水痘案 腮腺炎案 吃几付中药就都好了

    水痘案 腮腺炎案 吃几付中药就都好了

    最近一周之内,治了一个水痘、一个腮腺炎,巧的是两个小患者是同班同学,发病相隔2天。两个犯病时都刚好我不坐诊,都是网诊的。我一听病情,就知道是外感,很容易治,果然吃了几付药就都好了。 水痘案: 2020 9 23,某男童,10岁,发烧39度一天,水痘、痒、压痛,头痛,身重,咳嗽,有痰,口臭,纳呆、喜欢吃水果,大便臭,舌红苔白腻干。 香薷6厚朴8双花6连翘6大青叶板蓝根各6大黄4芒硝(烊化)8杏仁5生薏仁12白蔻3半夏6滑石10通草5竹茹5黄芩5黄连3,2剂 20...

  • 鼻孔交替性鼻塞 中医揿针疗法

    鼻孔交替性鼻塞 中医揿针疗法

    王某,女,27岁,诉鼻流白黏涕,时轻时重1年余。一年前因外感致鼻塞不利,外感虽除但鼻塞不减,自此后经常感冒,感冒后诸症加重。一周前因感冒后出现两侧鼻孔交替性鼻塞,鼻流白黏涕较多,嗅觉差,头部胀痛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检查:鼻黏膜肿胀色淡,鼻甲肿大、色潮红,鼻道有白黏分泌物。 诊断:鼻窒(肺脾气虚,鼻窍壅塞)。 治疗:揿针。取穴印堂、合谷、迎香、足三里、丰隆。 操作方法:在埋针部位常规消毒,剥离胶布,持有带胶布的一端,将针尖对准穴位,垂直按下,揿入皮下,尽量保证胶布...

  • 咽痛不适 以温中散寒法治急喉痹

    咽痛不适 以温中散寒法治急喉痹

    喉痹病名最早见于帛书《五十二病方》。《素问·厥论篇》 “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据其症状,临床可分为急喉痹和慢喉痹,参考现代医学病名,类似于今之急、慢性咽喉炎,治疗多以清热解毒、滋阴润燥为主。笔者曾以温中散寒法治疗一例急喉痹,收效甚佳,兹介绍如下。   张某,女,41岁,2017年5月初诊。患者主诉“咽痛不适3天”,无明显诱因,3天基本不能进食任何食物,不能正常张口说话,声音嘶哑、低沉,大便泻下稀水,日行4~5次,舌淡红、苔薄黄且腻,脉...

  • 近视防控发挥中医适宜技术独特优势

    近视防控发挥中医适宜技术独特优势

    专家简介 亢泽峰,中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第九届“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岐黄学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眼科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眼科疾病项目组近视防控研究项目负责人。 我国半数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近视,近视发生率整体呈现“低龄、高发、进展快”的特点。 近视分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

  • 面瘫的中医认识 病位在经脉与经筋

    面瘫的中医认识 病位在经脉与经筋

    面瘫临床上称为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在临床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病理改变早期以神经水肿、缺血、缺氧为主,后期则发生神经变性、脱髓鞘改变。中医将周围型面神经麻痹归为“口眼歪斜”范畴。此病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脉络,导致气血痹阻,筋脉失于濡养,进而经筋纵缓不收而发病。早期西医治疗以抗病毒、激素、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为主,但对病毒性面神经炎尚无对症的药物对抗治疗。中医治疗面瘫历史悠久,诸多疗法中,尤以针刺治疗效果最为显著。 面瘫的中医认识...

  • 感冒寒热变化 选择常见的感冒中成药

    感冒寒热变化 选择常见的感冒中成药

    感冒通常来看不能算什么大问题,合理选择相关中成药物,并通过适当休息、多饮水就很快痊愈了,但也有一些感冒缠绵难愈、后遗症状长期存在,或是因为选错感冒药而导致感冒加重,小问题变成大问题。风寒感冒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苦甘颗粒……面对琳琅满目的感冒药,您会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正确选择吗? 在用药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感冒的病因、病机、分类。中医学认为感冒是由于皮毛或口鼻感受、触冒六淫邪气或时行疫气导致卫表失和、肺失宣肃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其中在诸多致病邪气因素中以风寒为多见。风寒邪气侵袭肌表...

  • 止咳平喘方 方中麻黄味苦辛为肺经专药

    止咳平喘方 方中麻黄味苦辛为肺经专药

    邱健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8年,擅长治疗脾胃、肝胆系疾病,各种血证如消化道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以及顽固性咳嗽、失眠、眩晕、消渴等内科杂病。出版《岭南脾胃论》等著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组成:麻黄6g,杏仁12g,炙甘草10g,干姜10g,法半夏12g,陈皮6g,白芥子12g,苏梗15g,紫菀15g。 功用:温肺散寒,止咳平喘。 主治:寒...

  • 金栀洁龈含漱液联合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

    金栀洁龈含漱液联合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

    口腔正畸是口腔科治疗各种错颌畸形的常用方式,通过矫治器调节颌骨与牙列、牙列与牙列间的不调[1]。既往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除了组牙支抗是主要控制支抗的方式外,还包括横腭杆与口外弓等,但上述支抗控制方式无法避免支抗牙出现异动而影响治疗效果[2]。基于此,种植支抗技术应运而生,口腔微型种植体支抗被广泛用于口腔正畸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同时也存在一定不足,如有效性、稳定性无法长期保持,容易损伤牙根等[3]。研究认为,控制口腔炎性反应和维持良好环境是提高口腔正畸治疗效果的关键[4]。金栀洁龈含漱液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的功...

  • 心律失常中医心悸 辨证求因 衷中参西专方

    心律失常中医心悸 辨证求因 衷中参西专方

    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范畴,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该病病因病机复杂,每因情志内伤、恐惧、劳累而诱发,时作时止,病势缠绵难愈。第三届国医大师、陕西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雷忠义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痰瘀互结”的学术思想,擅用“痰瘀同治”的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将雷忠义辨治心律失常经验总结如下。 辨证求因 衷中参西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

  • 肺结节的中医认识浅析

    肺结节的中医认识浅析

    肺结节多为直径≤30 mm, 呈单个或多发的,密度较高的,类圆形或不规则的肺部阴影[1],包括单个结节(孤立性病灶)、多发结节(两个及以上),微小结节(直径<5 mm)、小结节(直径5~10 mm)[2]。在影像学中,孤立性肺结节具有系统性和原因不明的特点,可分为实性结节与亚实性结节,其中亚实性结节又可分为部分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1]。肺结节与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的职业暴露,吸烟,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随着体检筛查及胸部CT检查的推广,现代化检测技术的提高,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被检查出肺结节疾病,肺结节发病率...

  • 健齿方法 漱口 叩齿 中药擦牙 少吃糖蜜

    健齿方法 漱口 叩齿 中药擦牙 少吃糖蜜

    人们很早就对牙齿及其疾病有了关注,如甲骨文中就有“齿”“龋”等文字记载。俗话说“病从口入”,牙病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这里为大家介绍四种健齿方法。 漱口 漱口是最简便的口腔清洁方法。常用清水、茶水、盐水、药水等漱口。东汉《金丹全书》记载:“饮食之毒,积于牙缝,于当夜晚洗刷,则垢污尽去,齿自不坏。”并指出:“晨漱不如夜漱,此善于养齿者。”充分体现了漱口对口腔卫生的重要性,这也符合现代口腔卫生...

  • 基于中气升降论探讨痞满的治疗

    基于中气升降论探讨痞满的治疗

    痞满是一种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主要症状表现为自觉脘腹胀满,按之柔软,触之无形,压之无痛。现代医学中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胃下垂等疾病均可纳入“痞满”范畴。中医学发展史上最早并无“痞满”这一病名,其名源于《黄帝内经》,称“否”“满”“否满”等。《素问·五常政大论》载:“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其气平,其性顺…...

  • 延缓老年性痴呆中成药

    延缓老年性痴呆中成药

    老年性痴呆的起病,往往是隐匿性的。早期表现为性格变异、记忆力减退、判断错误时常发生,工作效率和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此时若能及早采取一些治疗措施,如心理呵护和中成药口服,则能缓解症状,不至于过早陷入痴呆状态。 1.龟灵集:出自《集验良方》,由鹿茸、附子、肉苁蓉、仙灵脾、枸杞子、熟地、人参、杜仲、海马、穿山甲等28味药制成,具有延缓衰老、补肾培元之功效。用于腰酸腿软、委靡不振者;阴虚火旺者不宜。每次1.5 克,淡盐水送下,每日2次。 2.天王补心丸:出自《杨氏家藏方》,由熟地、人参、茯苓、远志、菖蒲、玄参、柏子仁、丹...

  • 中药膏方制作方法与举例

    中药膏方制作方法与举例

      膏方是传统医学的精华,因为它既博采了民间传统药方之长,又融入了历代名医临床经验的结晶,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和欢迎,但由于滋补膏方价格偏贵,在过去仅仅是被皇家贵族、豪门大户所享用,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普通百姓也已经越来越注重冬令进补,舍得花钱买健康,所以在冬季滋补膏方越来越盛行,特别是上海、江浙地区每到冬季,甚至出现排队要求熬制膏方的现象。   膏剂的制作工艺复杂、讲究,自制膏剂很难达到最佳效果,目前国内很多中医院和中药厂都推出了自己的膏剂产品。我们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推出的膏剂制作,一人...

  • 附子理中丸的新用途

    附子理中丸的新用途

    附子理中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常用中成药,具有温中健脾的作用,附子理中丸一般为浓缩丸,家庭可自备。脾胃虚寒型的患者,表现为经常感到怕冷、手脚发凉、胃部腹部冷痛、呕吐泄泻、舌质淡、苔白,都可以服用,用量是每次8—12克,每日3次。另外,附子理中丸对以下几种疾病也有较好疗效。 1.急性胃肠炎。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每日服两次,温开水送服。用于脾胃虚寒型的急性胃肠炎。 2.溃疡性结肠炎。口服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每月两次,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1~4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用于脾胃虚...

  • 疟疾“打摆子”简易中医疗法

    疟疾“打摆子”简易中医疗法

    疟疾俗名“打摆子”,四季都有,但夏秋两季较多。多因 蚊子咬人后引起发病。以寒战、发高烧、出汗、发作有一定 时间为特征。有一天发作一次的,有二天发作一次的,也有 二天才发作一次的。发作时有的寒重热轻,也有的热重寒 轻。时间长了,往往面色发黄,左胁下出现硬块。根据体质 不同,有实证、虚证二种。 实证 怕冷发热有一定的时候,胸胁胀闷, 口干或不 干,心烦不安,干呕或呕吐痰涎,有汗(或少汗),脉多弦, 舌苔薄黄。 口子久丁,可能出现肚子服、胁下有硬块等症 状。治疗初起售:和解, 日久宜截疟。...

  • 理中丸(汤)临证活用

    理中丸(汤)临证活用

      《伤寒论》中有2条关于理中丸的方证,《金匮要略》中有1条关于人参汤的方证。理中丸方证后注解说,理中丸“丸”的应用“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由此可见,理中丸可以变丸为汤服用,《金匮要略》人参汤药味、用量,服法与理中汤相同,所以,理中汤就是人参汤。   理中丸(汤)共4味药: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干姜善祛里寒,温中焦,运中阳,化湿饮。上治“胸满咳逆”(《本经》,下同),下治&ldqu...

  • 中医药膏验方治疥疮

    中医药膏验方治疥疮

    疥疮常伴有夜间阵发性剧烈瘙痒,皮损主要为红色丘疹、丘疱疹、小水疱、隧道、结节。疥疮结节常见于阴茎、阴囊、小腹等处,水疱常见于指缝,隧道为疥疮的特异性皮损,长约0.5mm,微微隆起,稍弯曲呈淡灰色或皮色,在隧道末端有个针头大的灰白色或微红的小点,为疥虫隐藏的地方。 组方:硫黄500克,雄黄、川椒各125克,蛇床子、大枫子(去壳)、木鳖子(去壳)、樟脑、苦参各60克,猪板油500克。 制法:川椒、蛇床子、苦参、大枫子、木鳖子分别烘干,共研细末过120目筛;硫黄、雄黄共研末过筛,与上药拌匀;将猪板油锅内加热煎油,去渣取...

  • 略论中医内科疑难急危症的治疗

    略论中医内科疑难急危症的治疗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医学因此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症方面,在抢救急危症方面,中医药仍显示着其独特的疗效。   1 历代中医学家对急危症的认识与治疗   远至两千多年以前,我国最早的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有阐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灵枢通天:“(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都指出亡阴亡阳为垂危之候。《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记述:“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

  • “和中丸”著名中成药的由来

    “和中丸”著名中成药的由来

    明代嘉靖年间,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周慎斋不幸染上一种慢性疾病,当地名医无不请诊,但一直被认为是“中满”症,服药却无效果,腹部仍然胀痛不止,身体日渐消瘦。在无可奈何下,周慎斋毅然踏入自学中医之门。有一天,乘凉时,他看到了风动云散月复明的自然景象,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病情:天上的云由水湿与湿气聚合而成,属阴;风为空气流动,属阳。阳气通畅,则阴翳自然消散。我的病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7 周慎斋心有灵犀一点通,他认为中满症正是阴湿蕴阻,阳气得不到宣畅所致。于是他自己研制、首创了专治中满症的著名中成药&...

  • 席汉氏综全征的中医治疗

    席汉氏综全征的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秘方网: 我在生小孩时行的是剖腹产,产后出现闭经,医院诊断为“席汉氏综合征”,请问此病如何用中医药治疗。 四川成都 何玲 何玲读者: 席汉氏综合征是由于产后大出血、休克等引起垂体前叶组织缺血坏死,致垂体功能减退,出现以闭经为主的一系列症状。本病属于中医“血枯闭经”、“虚劳”范围。中医一般分以下三则辨证施治。 1.肾阳虚型:患者闭经,子宫偏小,腰痛,形寒肢冷,毛发稀落,性欲淡薄,大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阳。 处方:熟附子、...

  • 慢性结膜炎中医诊疗

    慢性结膜炎中医诊疗

      慢性结膜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膜慢性炎症。为眼科常见病,其病因复杂,病情迁延,常双眼发病,无季节性,视力不受影响。   本病属中医学“白涩症”范畴,又名干涩昏花症,部分病例还可归于“赤丝虬脉”症。   一、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1)感染性:包括急性结膜炎未愈而转成慢性者,也可为其他毒力不强的菌类感染而表现为慢性炎症。致病菌包括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变形杆菌、卡他球菌等。   (2)非感染因素:不良的工作或居住环境,如粉尘、化学烟雾刺激;眼局...

  • 食管炎的中医治疗

    食管炎的中医治疗

    食管炎的中医治疗(湿热型)方 处方:滑石10克,黄芩、茵陈各12克,栀子、藿香、连翘、石菖蒲、白豆蔻、薄荷、射干各8克,砂仁、黄连、通草各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化浊。用于治疗食管炎,中医辨证属湿热型。症见吞咽不利,胸膈胀闷或疼痛,口苦吞酸,纳差,呃逆,发热困倦,小便短赤,或大便溏泻,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食管炎的中医治疗(热盛型)方 处方:黄连、大黄各4克,栀子、杏仁、桃仁、芒硝各8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气泻火。用...

  • 甲亢早中期 伴甲状腺肿大 黄芪龟板汤

    甲亢早中期 伴甲状腺肿大 黄芪龟板汤

      刘文峰,男,生于1939年。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等内科疑难杂症。据其自拟方所制“糖利平胶囊”、“降脂抗凝颗粒”、“百部止咳糖浆”、“骨质增生胶囊”等院内制剂,疗效显著。主持的科研课题“疏肝清热活血化瘀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成果奖、天津市卫生局科技三等奖。曾参与著书两部,...

  • 中药速记方

    中药速记方

    1.解表剂 1.麻黄汤--干妈贵姓 (炙甘草 麻黄 桂枝 杏仁) 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 芍药 甘草 生姜 桂枝) 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 生地黄 苍术 白芷 甘草 细辛 防风 川芎 羌活) 4.香苏散--扶苏批草(香附子 紫苏叶 陈皮 甘草 ) 5.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 干姜 五味子 麻黄 炙甘草 细辛 半夏 桂枝) 6.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皮 桔梗 荆芥 白前 百部 甘草 紫箢) 7.银翘散--金牛和银猪吃草根更俏.(荆芥子 牛蒡子 薄荷...

    秘方方剂 2024-03-07 24 0 中药
  • 防控甲型H1N1流感中药方剂

    防控甲型H1N1流感中药方剂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基因片断,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防止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校园内发生和蔓延,昨日,山东省卫生厅发布《山东省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秋季版)》,列出了6个实用的中药方,建议学校组织学生及教职工人员长期服用,以预防甲型H1N1流感。 方案中推荐的两个中药代茶饮预防分为成人方和儿童方,其中,成人方:太子参6g、麦冬3g、金银花3g;儿童方:太子参3g、麦冬3g、金银花3...

  • 中医开窍疗法除病痛

    中医开窍疗法除病痛

    我国中老年偏头痛患者近年来大幅增加,发病率已高达5%,此病易反复发作,很难彻底治愈。我国著名国医大师朱良春发明用生硫黄、川芎、葱根汁调成软膏塞入鼻腔,治疗偏头痛效果很好。上海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孙明瑜博士认为,用药物塞鼻治偏头痛,是中医典型的开窍疗法。开窍疗法对中老年人眩晕、前列腺炎、干眼症等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孙明瑜博士时了解到,中医认为人有九窍,即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九窍通过气、血、津液、经络与人体内部五脏六腑紧密联系。将药物以不同方法放置于九窍内,使其开窍并发挥药效,可治疗多种老年性疾病。...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