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220页

中 第220页

  • 母亲的中医小验方

    母亲的中医小验方

    母亲生在农家,长在乡村,天天与土坷垃打交道,与草木稼禾为伴,积累了不少生活小窍门,她那些保健养生、防病祛病的小验方还真不少,现在回味起来颇有情趣,蕴含着朴素的中医知识、中医文化。 小时候,我出疹子,高烧不退,疹毒不出,请了村里的赤脚医生来也没有好法子,开了药吃完也不见好。母亲从太姥姥那儿讨来了药方,到小河边铲来芦根,在山坡上采来野菊花,还到埝东那片涝洼地挖了半篮荸荠,老荷塘里掏来几节白莲藕。母亲将这几样鲜物儿凑齐了,冲洗干净,煮水给我喝,还用药水给我泡脚。连饮服加泡脚,不消几日,疹子出齐了,高烧也退了,我...

  • 时行感冒 中医凉茶

    时行感冒 中医凉茶

    中医把感冒分为风寒、风热两大基本类型,兼挟湿、挟暑等证。病情轻者称“伤风”;病情重者,且在一个时期内引起广泛流行的,称为“时行感冒”。 天气转凉,感冒的人越来越多。 风寒型感冒病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肌肉疼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等特点,治疗应以辛温解表为原则。风热型感冒一股是风寒感冒未经治疗或者治疗不及时转化而来,主要症状为发热重、头痛、咽喉肿痛、口微渴、少汗出、咳嗽吐黄痰、舌苔薄白或...

  • 外感高热 肖子忠老中医治验

    外感高热 肖子忠老中医治验

    肖子忠老中医,出生于中医世家,9岁开始诵读《药性赋》、《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医学入门书籍,后熟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临床医学典籍,20岁时就在当地小有名气,因善治外感病、脾胃病及妇科病而闻名。肖师曾多次获得“优秀中医工作者”称号。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肖师耳提面命,获益匪浅,兹举肖师治疗外感病验案介绍如下。 外感高热 秦某,男,39岁,农民。2008年1月14日就诊。发热6 d。6 d前因受凉后发病,症见发热,恶风寒,体温在38.5 ℃-...

  • 暑季当防中暑 饮食以清淡为主

    暑季当防中暑 饮食以清淡为主

    中医认为暑季人体阳气外浮,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这一季节尤其要注意养生。 暑季当防中暑 暑季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曝晒,注意室内降温,保证充足睡眠,讲究饮食卫生,以防中暑。一旦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将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严重者应送往医院诊治。 饮食以清淡为主 暑季的饮食调养应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天气炎热,易伤津耗气...

  • 心气通于夏 中暑证预防措施

    心气通于夏 中暑证预防措施

    暑热为夏至前的主要气候特征,由于心气通于夏,因此,气温适度升高对心气的功能活动有助益作用,这可以表现为刚入夏季,人们不但面色多数红润、有神采,而且较之春季,一般均心情愉快,精神饱满,这两种征象,是心气盛主血脉和主神志两方面功能正常的表现。 但随着气温的走高,当气温炎热到一定程度时,很多人就会出现心胸憋闷、心悸的症状,这同样是由于心气通于夏,暑热之气过盛,最易于伤及的也是心气。如果夏季气温过高,常会出现热死人的情况,经调查发现,那些热死的患者,一般是有心脏病史的人。因此,到了夏季,这一类患者的降温保护就格外重...

  • 糖尿病心肌病之中医病名以“消渴心瘅”为佳

    糖尿病心肌病之中医病名以“消渴心瘅”为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不断地丰富和加深,《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中含有约5.5万个与损伤、疾病和死因有关的独特代码。现代医学疾病类别的丰富和疾病谱的变迁,为中医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指出:“要根据现代疾病谱的变化,做出研究策略调整,为诊疗现代疾病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中医药现代化中最核心的任务。”病名是临床实践中最基本的概念,准确的中医疾病名称是推进中医临床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基础,是衔接理论与临床的关键路径,是沟...

  • 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吃

    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吃

    很多糖尿病患者不知道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吃,往往陷入饮食误区,例如坚决不吃水果、只吃蔬菜或粗粮、过度节食、不敢喝水等,而这样做往往会导致病情加重。其实,糖尿病患者比正常人更加需要营养全面,不要绝对偏食哪一种食物,饮食搭配要合理、平衡,至少做到以下7点: 主食粗细搭配 盲目减少主食或只吃粗粮只能使血糖、尿糖暂时下降,长此以往却会造成营养不良,甚至出现其他疾病。粗细搭配的主食可提供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体积大,饱腹感强,对控制体重有利,而且可以避免低血糖反应,又不会使血糖升高过快...

  • 中医解儿童患流感

    中医解儿童患流感

    按语:针对当前全国各地流感高发的现状,为指导百姓正确认知流感并科学地运用中医药知识防控流感,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急诊分会、肺系病分会、儿科分会相关专家撰写了系列科普文稿。 冬季是儿童流感的高发季节,每年冬天大约有20%~30%孩子要患流感。本次流感从去年的11月中下旬开始,发病人数集中,患病率在40%左右,多见于儿童与老年人。 中医认为儿童患流感一般有两个途径,其一是受凉,尤其是背部受凉,孩子往往会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这是外邪从皮毛而入,束缚肌表而至;其二是传染,多由吸入病人喷嚏、咳嗽等飞沫,经...

  • 探析张锡纯在温病治疗中运用“人参”的经验

    探析张锡纯在温病治疗中运用“人参”的经验

    张锡纯(以下称张氏,公元1860年至1933年),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民国时期著名医学家。《医学衷中参西录》[1]为张氏一生临床经验之总结,其中记载了大量有关温病的治疗经验,张氏对温病诊治有自己独到的认识,擅长应用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治疗温病,笔者不揣鄙陋,就张氏温病治疗中“人参”的应用经验探讨如下。 治温病当用“人参”恒以“野党参”代之 张氏习惯用野党参代替人参,《医学衷中参西录·人参解》中明确记载:&ldquo...

  • 中医如何防治近视 按揉攒竹穴

    中医如何防治近视 按揉攒竹穴

    丹丹读小学二年级,放假前双眼视力就只有0.8了,医生告诉家长,暂时还不需要戴眼镜,要特别注意用眼健康。没想到暑假过完,开学了,丹丹再次复查视力,视力却继续下降,只有0.6了,丹丹妈妈很着急,四处打听提高孩子视力的办法。 儿童青少年近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中小学生课内外负担较重,电子产品的普及、用眼过度、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等因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因此要近视眼的健康防控应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 近视眼要科学防控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 中医暑热症 辅以食疗方法

    中医暑热症 辅以食疗方法

    炎热的夏季,一些3岁以下的婴幼儿常出现莫名其妙的发热持续不退,体温高达38-40℃,且天气越热,体温也越高,而体检各指标又正常。患儿出现这种现象多在6-8月,有时可持续3个月之久,被称为夏季热,中医又称为暑热症。 本病的发生与夏季高温气候有关,但内因却与小儿体质密切相关,多见于早产或未成熟的体弱儿,患儿常多饮、多尿,伴高热、少汗,即“一高二多一少”的特点。 由于上述特点,抗生素和退热剂往往无效,夏季热的防治主要还是靠护理。饮食上,要注意及时为患儿补充水分和盐分,饮食宜清淡而易...

  • 预防中暑 治疗炎夏热病伤津芦根麦冬饮

    预防中暑 治疗炎夏热病伤津芦根麦冬饮

    处方:芦根100克(鲜品50克),麦冬20克,蜂蜜适量。 用法:将上药水煎20分钟,去渣后加入蜂蜜调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 芦根具有消热生津止渴、止呕除烦的作用,麦冬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作用,蜂蜜有润肺补中、滑肠、缓急和解毒作用。 此方用于治疗炎夏热病伤津,口干心烦,可有效预防中暑。(韦良渠)...

  • 中医预防感冒三法

    中医预防感冒三法

    春季是感冒的高发阶段,医生对病毒性感冒也做好了预防。针对病毒性感冒,自古到今,中医就有很多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为大家提供了三项防护措施,为流感的预防做了一份力量: 避疫香囊:我国自古就有佩戴香囊以祛邪除秽的风俗习惯。中医认为,病毒、细菌等都属于秽浊之气,虽不像现代医学进行微观剖析,但是从宏观上皆称之为邪气。当不同的邪气侵犯人体之后,就会出现相应的疾患。 组成:苍术、生艾叶、白芷等。 功效:芳香避秽、解毒防御、辛散通窍。 注...

  • “高压锅炖羊肉”启示中医治疗内胖型糖尿病

    “高压锅炖羊肉”启示中医治疗内胖型糖尿病

    众所周知,用高压锅炖羊肉,羊肉变化更快。高压锅工作原理是加了“高压”后,水的沸点从100℃左右提升到110~130℃,锅内温度升高使羊肉熟得更快、体积变小得更快、重量减少得更快(羊肉熟后体积会变小、重量会变轻)。 依据科学界的共识,内脏脂肪超标是内胖型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无汗而热”的治疗方案对于内脏脂肪超标有很好的纠偏作用,且同时血糖也会获得较大改善。其机理可以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以“高压锅炖羊肉”类比解释...

  • 怎么防止中招“热感冒”

    怎么防止中招“热感冒”

    在炎炎夏天,怎么防止中招“热感冒”?得了“热感冒”又该怎么办? 炎炎夏天,“热感冒”来袭 浙江名中医馆中医专家 董襄国主任中医师,教授来通知你: 张老伯本年将近80岁了,身子骨还算硬朗,上周末和老伴一大早参与社区安排的一日游,一天下来好不快活。在回来杭州的空调客车上,打了个盹,回到家后,感觉浑身发冷,澡也未洗就上床睡觉了。想不到第二天喉咙痛苦、干咳不止,赶忙上医院,医生问询病况,查看后通知张老伯:“你得热感...

  • 中暑 解暑清热暑湿方

    中暑 解暑清热暑湿方

    验案举例: 方某某、男、20岁。正当暑天高热,体温腋探摄氏39.5℃。先投西医服西药,得汗热稍退,退后又复,缠绵三天,效不显来诊中医。只见患者高热恶寒、面红目赤、神疲肢乏、濈濈汗出、气短懒言、口渴引饮、大便三天未解、舌苔黄厚腻、脉浮虚数。 诊断:中暑〔暑热湿困、大肠热盛〕。 治法:宜益气清热解暑、荡滌湿滞。 组成:香薷15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滑石30克、甘草5克、厚朴10克、薏苡仁30克、黄芩15克。 功效:解暑清热除湿。 主治:暑湿并重,暑热天症见:发热恶风、头身重痛、或...

  • 耳痛,急性中耳炎,清泄热毒治则处方

    耳痛,急性中耳炎,清泄热毒治则处方

    刘某,男,26岁,2006年12月30日初诊。该患者一开始为上呼吸道感染,继而耳痛,发热,体温38.6度,面部、腮颊部也牵掣作痛,经医院查看,确诊为急性中耳炎。现脉细苔黄。 确诊:耳痛。 辨证:风热邪毒上壅耳窍。 治则:行血疏风,清泄热毒。 处方:金银花12g,板蓝根12g,连翘10g,黄芩10g,元参10g,牛蒡子10g,桃仁6g,陈皮5g,苍耳子(炒)5g,白僵蚕(炒)5g,蝉蜕4g,黄连3g。水煎2次,兼并药液,分2次服用。 服药5剂后,其体温康复正常,耳痛亦...

  • 中医教材对“鸣聋分论”与“鸣聋合论”的介绍

    中医教材对“鸣聋分论”与“鸣聋合论”的介绍

    耳鸣指主观上感觉耳内或头内有声音,但外界并无相应声源存在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耳聋则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为特征的病证。在中医学的研究中,“鸣聋分论”与“鸣聋合论”一直是学术界存在的争议问题,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一问题做简要探讨。 历版中医教材对“鸣聋分论”与“鸣聋合论”的介绍 《医学入门·耳》载:“耳鸣乃是聋之渐”,《杂病源流犀烛·耳病源流》言:&ld...

  • 什么原因会导致中暑?中医对中暑的认识

    什么原因会导致中暑?中医对中暑的认识

    高温天气正在卷土重来,许多学校已经开始或者即将开展学生军训,在这种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如果未采取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中暑。什么原因会导致中暑?中暑之后怎么处理呢? 中暑的主要病因 环境温度过高 人体能从外界环境获取热量,环境温度过高易导致中暑。 产热增加 重体力劳动、发热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应用某些药物(如苯丙胺)使产热增加。 散热障碍 如湿度大、身体肥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或无风天气等。 汗腺功能障碍 人体...

  • 地中海贫血 补肾益髓法

    地中海贫血 补肾益髓法

    地贫是世界疑难病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一种遗传性血液病,也叫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因最初在地中海地区发现而得名。中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是世界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WHO秘书处报告,全世界约有1亿多人携带地贫基因,每年约有30万婴儿在出生时患有地贫综合征。β-地贫是在地中海盆地、中东和亚洲(包括南亚)最常见的血红蛋白病。严重的α-地贫在东南亚常见,在某些东南亚国家中,多达40%的人口可能携带显著血红蛋白突变,导致婴儿出生时地贫患病率升高。印度次大陆国家和东南亚(东盟国家)是地贫的高发...

  • 小儿中暑中医救治

    小儿中暑中医救治

    夏秋季节天气仍然炎 热、平时大家说的秋老虎就 是这种情况。小朋友不注意 容易发生中暑。临床表现为 体温达39℃~40℃时,而不会 流汗;皮肤发红、发烫,并且 干燥;烦躁不安及哭吵,呼吸 和脉搏加快,接着会显得很 疲乏,甚至发生抽筋或昏迷; 有的患儿出现恶心、头晕,失 去方向感,表现得昏昏沉沉, 对外界反应较差。 当小儿发生中暑时要立 即将其移到通风、阴凉、干燥 的地方,如走廊、树阴下。让 小儿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 松开衣服。如衣服已被汗水 湿透,应及时给小儿更换干 衣服,同时打开电扇或开空 调,便尽快散热,但风不...

  • 小儿外感发热 中药药浴

    小儿外感发热 中药药浴

    半岁的小宝1周前因受凉流涕,发热、打喷嚏,口服西药效果欠安,遂寻求中医医治。在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儿科,经医生辨证后,确诊小宝为风寒型伤风,主张中药药浴医治,在继续医治5天后,小宝伤风康复。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门诊的常见多发病,尤以婴幼儿最为多见,在儿科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该病多由外感风邪所造成的。婴幼儿发病时症状大多较重,以发热恶寒、咳嗽、流涕为主要体现。西医在医治上以解热镇痛及对症医治为主,一起加用抗生素。因为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六腑功用未完善,加用抗生素易伤及脏腑,并发生耐药性及毒副效果。...

  • 盛夏别让脚“中暑"以热消暑

    盛夏别让脚“中暑"以热消暑

    夏日是足部疾病 的高发季节。夏目的高 温不但可以造成人体 肿胀并截留液体,也可 以使足部发生同样的 情况。这就意味着如果 鞋穿得太紧,袜子上沾 有太多的汗水都会使 人的足部发生问题,从 而造成有利真菌繁殖 的环境,使足部发炎。 例如足癣就是一种容 易在温暖环境里暴发 的足病。因此,特别是 对于那些不可能穿着 凉鞋去上班的白领阶 层来讲,更要格外注意 保护自己的足部,尽可 能穿透气性良好的薄 棉袜子。 鞋子对脚的约束 和摩擦会使双脚长出难 看的硬皮,即使用浮石 使劲搓擦也无济于事, 而且只会加快硬皮的增 长。对付硬...

  • 什么样的人中暑风险最大?

    什么样的人中暑风险最大?

      什么样的人中暑风险最大?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丁邦晗表示,老年人、婴幼儿、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最易中暑。同时应注意,在高温天气里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即使是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发生高温中暑,甚至死亡。(记者黄旭君)   衣食篇   穿浅色衣服不要渴了才喝水   在户外,人们应当尽量选择轻薄、宽松及浅色的服装。如果一定要进行室外活动,要注意防晒、降温。可以佩戴宽帽檐的遮阳帽、太阳镜并涂抹SPF15或以上的防晒霜(UVA/UVB防护)。在高温天气里,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

  • 中暑凉茶偏方

    中暑凉茶偏方

    夏日天气炎热,人体排汗增多,体内的水分、盐分消耗也多,如果不能及时补充,容易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引起中暑或虚脱,除饮食上保证营养外,喝点防暑凉茶也是预防中暑的好方法。 山楂菊花茶山楂100克,酸梅50克,加水煮烂,再放入白菊花100克,烧开后去渣,然后放入适量的冰糖,凉后即可饮用。 荷叶白术茶新鲜荷叶半张,撕成小片,与白术10克,藿香、甘草各6克共煮20分钟,加入适量白糖,凉后即可饮用。 绿豆菊花茶绿豆适量,白糖100克,加水煮至绿豆开花后,用纱布将绿豆滤去,在汤内加入菊花3-5朵,自然冷却后再...

  • 流感季节 解毒化痰清热安中立法

    流感季节 解毒化痰清热安中立法

    □ 李辉 王永欣 石家庄世舜中医肿瘤医院 去年12月份以来,我国南北方多个省份进入流感季节性高峰,且流感病确诊住院和死亡病例数也有所上升,暴发疫情报告数远高于去年同期。西医治疗方案以抗病毒为主,其中以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药物为代表,同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中医以轻症、重症以及恢复期制定不同辨证论治方案。现分享张士舜治疗多系统萎缩合并流感医案一则。 郑某,男,67岁,2018年1月10日初诊。患者因进行性周身肌无力5年余加重伴言语不利,卧床5月余入院治疗。诊疗期间,病情逐渐改善。2018年1月7日两名患...

  •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新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新版

    2021年4月,中外瞩目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发布。这部我国糖尿病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指导性文件在第19章“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中更新修订较多,亮点纷呈。 新版《指南》六大亮点 亮点之一 进一步明确肯定了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第19章的标题由原“糖尿病与中医药”修改为“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这一重要修改可谓寓意深远。在“要点提示”部分...

  • 中暑在中医上亦称“发痧”刮痧疗法

    中暑在中医上亦称“发痧”刮痧疗法

    一年中最难熬的盛夏又到来了,高温度加上高湿度,如果通风条件差,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容易失常,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容易发生中暑。 中暑在中医上亦称“发痧”,主要是由于病人体质虚弱,加之劳累过度,导致元气亏虚,暑热之邪乘虚而入所致。轻则暑热夹湿郁于肌表,重则暑热燔灼,蒙蔽心包而发病,且发病骤急。一旦发现有人出现中暑先兆,如高温环境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体温升高不超过38℃,通过刮痧可以有效缓解。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

  • 历代医家称为“祛湿和中”之圣药

    历代医家称为“祛湿和中”之圣药

    藿香正气 藿香正气一方由藿香、苏叶、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厚朴、桔梗、甘草共11味药组成。 方中藿香辛温,功能理气、和中、辟秽,外散表邪,内去秽浊,兼治表里,是方中主药。 苏叶、白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解表邪;厚朴、大腹皮利气行水消满,陈皮、半夏降逆燥湿祛痰,佐以疏里滞;苏、陈、芷、朴的芳香气味更有助于化秽浊,醒脾气,上述药物为辅助药。 湿气与不正之气伤人,皆致中气不足,故以茯苓、白术、甘草健脾除湿扶助正气为佐。 此方功能芳香辟秽、表里双解、散寒除湿...

  • 中药外用治疗干眼症 针灸治疗干眼症

    中药外用治疗干眼症 针灸治疗干眼症

    干眼症是一类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泪液质或量的异常,或流动异常,出现眼部不适及视觉功能障碍的常见眼科疾病[1]。据中国医学分会眼科分会角膜病学组调查示,干眼症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1%~30%[2]。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异物感、烧灼感、视疲劳等,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3]。西医治疗多采用人工泪液替代物、永久或暂时封闭泪道系统、戴湿房眼镜等方法来改善临床症状,但临床疗效欠佳[4]。中医很早就有干眼症的记载,《目经大成》曰:“此症轮廓无伤,但视而昏花,开闭则干涩异常。”记载了干眼症的临床表现...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