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 第80页

三 第80页

  • 治病良药 土家族三生汤

    治病良药 土家族三生汤

    在湘、鄂、川、黔的土家族,流传着一种叫三生汤的治病良药,干百年来,世代相传,保留至今。 三生汤是用生叶(从茶树采下的新鲜茶叶)、生姜、生米适量,倒入山楂木制成的擂钵中,用力来回研捣,直至三种生料混合研成糊状时,再用沸水冲泡5分钟即成,每日 1剂。 分2~3次服饮。茶叶能提神祛邪、清火明目。生姜能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解毒,生米能健脾润肺、和胃,三者合用具有通经理肺、清热解毒,适合脾胃虚弱、感冒咳嗽者饮用。(余巍)...

  • 夏养重三防避免体虚症

    夏养重三防避免体虚症

    夏季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气候特点是酷热多雨,人体阳气此时最易发泄,新陈代谢极其旺盛。古典医学认为暑邪极易耗气伤津,使人阳气不足而引发各种虚症。所以养生上应注意以下三防。 一防暑邪。暑热对体弱的产妇、老人、幼童、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危害尤大,千万不要忽视。防暑措施有二:一是午睡。《黄帝内经》指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晚睡可以顺应阴气的不足,所以午睡作为夜晚睡眠的补充很有必要。夏季白昼长、气温高,人的消耗也大,容易疲劳,中午睡上1—2...

  • 各地中医院“时令养生”三伏贴好火爆

    各地中医院“时令养生”三伏贴好火爆

    今年入伏的第一天,一大早,笔者来到甘肃省中医院省委门诊部采访时,这里已经有百余名慕名而来的患者在排队接受敷贴治疗。 笔者看到,在省委门诊部坐诊的甘肃省中医院针灸推拿二科主任医师王立群及工作人员用创可贴将一种黑色的小药丸敷贴在病人的前胸、后背及颈部的穴位上,每个人少则几贴,多则十余贴,简单易行。 家住兰州市雁滩路的严大妈告诉笔者,贴穴位敷贴已经3年了,她有哮喘、咳嗽的病症,之前每到四五月份就会复发,自从敷了穴位敷贴之后,这些病症就没有复发过了。来自城关区的史先生说他从年轻时就患有支气管炎,贴了6年穴位敷贴,从...

  • 三伏天宜食粥

    三伏天宜食粥

    俗话说“热在三伏”,今年的入伏始于7月19日。由于三伏天酷热高温,人们会因大量出汗而需要补充水液。但饮水过多、冷饮过量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积水为患,伤及脾胃。特别是老年人脾胃功能较弱,消化能力下降,加之牙齿松动,咀嚼无力,唾液分泌减少,更影响食物消化吸收。但粥不但软硬适度,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多具有健脾养胃、生津润燥的效果,因此喝粥是三伏养生的最好选择。 通常我们煮粥养生多用大米,取其平和之药性。小米粥也有药性,它可健胃除湿,养肾阴,清虚热,补虚损,还可以安神,最好晚上...

  • 单穴治疗急症 有毫针疗法三棱针挑刺疗法

    单穴治疗急症 有毫针疗法三棱针挑刺疗法

    单穴治疗急症,有毫针疗法、三棱针挑刺疗法、灸法、耳针疗法等多种方法,以上诸法用于急症,取得了某些药物所不能代替的效果。其技术操作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毫 针 多年来,我们用毫针治疗急症的范围越来越广,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病种上百种。笔者操作经验主要有: 进针三快一慢法 三快是指进针快,得气快,出针快;一慢是指捻转要缓慢进行。 进针快:一般采用拇、食指夹持住针身下端,中指尖抵住穴位,当拇、食指用力下压,找准穴位,将针尖快速刺入皮下...

  • “三伏针”是选温阳补气的特效验穴施以针法

    “三伏针”是选温阳补气的特效验穴施以针法

    每年入伏的第一天,是浙江省东阳市中医院最热闹的日子之一,很多患者赶来,就是为了不错过传统中医“冬病夏治”好时机。人们广为熟知的是敷贴法,即医生根据病情,结合经络辨证原理,选取相关穴位,进行药物敷贴,使皮肤产生灼热感,刺激穴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其实,“三伏针”也同样受青睐,所谓“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 何为“三伏针”?东阳市名中医、东阳市中医院针灸推拿治疗中心主任韦莉莉副主任中医师介绍,三伏...

  • 母亲节时 帮母亲按摩以下三个穴位

    母亲节时 帮母亲按摩以下三个穴位

      母亲节时,不少人都想为辛劳一生的母亲买件称心如意的礼物表达自己的心意。实际上,母亲更希望见到儿女,享受亲情。如果我们在母亲节回家看望父母,不妨听听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专家们的建议,帮母亲按摩以下三个穴位,为母亲送上健康。   腰酸背痛按肩井   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常回家看看》中的一句歌词:“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很多儿女们经常帮母亲揉肩捶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揉肩的具体穴位在什么地方。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

  • 美丽的“京族三岛"独特的京族医药

    美丽的“京族三岛"独特的京族医药

    美丽的“京族三岛”,海风阵阵, 树影婆娑。本报记者有幸跟随中国 民族医药学会原会长诸国本等民族 医药专家,多次前往这个风光旖旎、 琴韵幽幽的南疆边陲滨海之地,探 寻那独具民族特色的京族医药。 民间常用艾灸疗法治病 进入历尾村,记者首先探访了 京族乡村退休医生冯满洲,一位出生 于民间医学世家,祖辈为当地草药名 医,其为第三代传人。冯满洲向我们 讲述了他的医学世家。其祖父冯子杏 在解放前从事医疗工作,善于运用中 草药治疗疾病,其中最擅长艾绒点 灸,对于治疗中风、痘麻、斑疹、风湿 病、不育症及...

  • 养生格言(三)

    养生格言(三)

    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於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苏轼《教战守策》 释义:善于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身体既能安逸又能劳动,慢步快走动作,使自己的四肢习惯于寒冬炎暑的变化;然后可以使身体强健有力,经历艰险而不受伤害。...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养生
  • 我与三伏贴的故事

    我与三伏贴的故事

    近日,96岁高龄的马德彪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又一次办理了“三伏贴”预约,这已是他在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贴敷的第6个年头了。 马德彪是山东省第二耐火材料厂的离休干部,也是1935年在陕北参战的一名老红军。退休后,他患有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腰腿痛等病症,需要常年服用药物治疗。2009年5月的一天,马德彪因头痛、眩晕、血压升高、食欲不振、肢体乏力等多种症状,住进该院中医科接受治疗。住院期间,医护人员采用益气滋肾,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等方法,给他服用通脉丸、活血丸、通心丸等院内中药制...

  • 拥有三千年历史的藏医药
  • 名人养生“新三老”

    名人养生“新三老”

    哲学家培根说:“养生是一种智慧。”许多长寿名人正是掌握了活到老,学到老,把自己的生命和事业巧妙结合、融为一体的智慧,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和事业的辉煌。 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这是我国营养学的奠基人、生物化学的开拓者、抗衰老研究的领头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郑集的养生经验。郑老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年长的教授,他晚年仍热爱教学工作、坚持带博士生,笔耕不辍,74岁学日语,90岁学朝语,105岁时曾被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授予“21世纪最有成就奖”,108岁时整理了养生书《鉴证长...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养生
  • 养生“三”字诀

    养生“三”字诀

    三不:不愁、不恨、不怒。 三要:要笑、要跳、要俏。 三养:营养、保养、修养。 三补:神补、食补、药补。 三慎:慎药、慎食、慎激动。 三勤:脑勤、手勤、脚勤。 三开:开通、开明、开朗。 三忘:忘年龄、忘名利、忘怨仇 三戒:戒多劳、戒懒惰、戒纵欲 三乐:读书乐、运动乐、知足乐 三慢:进食慢、排便慢、改变体位慢。 三动: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社会活动。 三有: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动作有序。 三不:不怕老、不卖老、不月良老。 三闲:不听闲话、不管闲事、不生闲气。 三忌:忌暴饮暴食、忌停止用脑、忌闭门不出。 三得:想得开、看得...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养生
  • 小卒中三穴解危急

    小卒中三穴解危急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卒中),又称为“一过性脑缺血”,是指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缺血区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最长不超过24小时,但可反复发作。本病可为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早期类型,发作越频繁,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或几率越大。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疼、目眩、中风先兆等范畴。本病发生多由于肝阳偏亢、气血瘀阻所致。 辨证要点 1.肝阳偏亢 头疼头晕,胸胁胀满,肢体麻木,口干口苦,舌强语塞,走路肢体不遂,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左寸关大。 2...

    养生秘方 2024-03-06 13 0
  • “素三宝”贴秋膘

    “素三宝”贴秋膘

    每逢24节气中的立秋,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贴秋膘的习俗。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炎热的夏季,人体出汗多,消耗大,或多或少都有体虚的表现,尤其是体质本身就虚弱的老年人。贴秋膘其实就是秋季进补的一种说法。传统的贴秋膘是在立秋的时候,吃一些大鱼大肉来补偿夏季的耗损。但是夏季人们贪冷饮冷食,脾胃功能尚未恢复过来,若此时大鱼大肉进补,会增添脾胃负担,消化吸收的效果都不会很好。而用一些有滋补作用的素食来贴秋膘,既可以起到补虚的效果,又不会增加脾胃负担,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下面介绍适合贴秋膘的&ldq...

  • 养生诀窍 宠爱粗粮叶菜 三餐有规则

    养生诀窍 宠爱粗粮叶菜 三餐有规则

    《江苏省2017年迈年人口信息和老龄工作开展情况报告》显现,2017年末,江苏省已有6026位百岁白叟,比2016年添加535位。此外,江苏省居民人均寿数高于全国均匀水平,位居全国第5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其间家住徐州沛县、出生于1901年6月的程蒋氏成为江苏省新科最长命者,据介绍,程蒋氏有自己共同而简略的摄生诀窍值得我们学习。 宠爱粗粮叶菜 三餐很有规则 程蒋氏的身份证显现,她的出生日为1901年6月10日。据她的三儿子程启玉说,白叟平常饮食宠爱粗粮叶菜,三顿饭很有规则,...

  • 三焦膜系的形态与分布 三焦膜系与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膜系的形态与分布 三焦膜系与三焦的生理功能

    再论三焦膜系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 是中医六腑之一。温病学中三焦辨证便是在三焦的基础上由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确立, 涵盖了三焦的生理功能及病机运用等, 对于温病学, 乃至中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由于三焦的历代认识存在诸多差异, 其中对三焦的实质存在的争议最大。孔光一教授在6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逐渐总结并提出“少阳三焦膜系”[1]的概念, 有助于形象、具体认识三焦的生理、病机等。但是缺乏膜系参与三焦生理、病理过程的有关论述, 本文将进一步从膜系与三焦之形态、功能、...

  • 疲劳的理论渊源 疲劳症的三因辨证

    疲劳的理论渊源 疲劳症的三因辨证

    疲劳症的三因阐述 疲劳, 顾名思义, 就是体力和 (或) 脑力不舒适的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状态 (一般指1个月以上) , 经休息却不能缓解, 包括一些伴随症状, 如精神倦怠、情绪低沉、头晕、健忘、失眠多梦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疲, 劳也”。“劳, 剧也”。疲劳二字连用, 最早见于战国文献, 如《六韬·武锋》篇:“不戒可击, 疲劳可击”。与今天“疲劳”一词词义基本相同, 有疲乏、困倦之义, 在...

  • 头伏萝卜二伏菜 三伏里头种白菜

    头伏萝卜二伏菜 三伏里头种白菜

    农谚云:“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白菜。”现在已是金风飒飒的晚秋,红艳艳的水萝卜上市了。一棵萝卜从湿润的田畦里拔出来,看着水灵、鲜艳,吃起来甜脆清爽,仿佛整个秋天的精气神儿都蕴藉于此。 萝卜古而有之,《尔雅》称萝卜为芦菔、萝菔,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蔓菁》还称其为“雹葖”。萝卜种植广泛,品种繁多,按栽培及收获季节分为冬萝卜、春萝卜、夏秋萝卜和四季萝卜;依生长期长短可分为早熟、中熟及晚熟萝卜;按其形状又有长圆形、球形或圆锥形的,依据皮色有红、...

  • 夏秋养生要十分注意“三重”

    夏秋养生要十分注意“三重”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特点。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就应该顺应不同的节气,调整自己,该宣发的时候宣发,该收敛的时候收敛,做到与天地相应,这就是顺时养生。“夏气之应,养长之道;秋气之应,养收之道”。经过天气炎热的夏季,进入秋季之后,天气迅速由炎热转为干燥,人体也到了“夏秋之交”的分水岭。这个时节该如何养生?饮食及生活习惯,大家该怎样去调整,才能防止疾病的趁虚而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康复医学专家由冬冶介绍,夏秋养生要十分注意“三重&...

  • 关于三伏贴的效果

    关于三伏贴的效果

    每年夏日入伏前后,有关“三伏贴”的论题总成为人们评论的焦点。关于三伏贴的效果,有人追捧,也有人怀疑。但在许多爸爸妈妈看来,给孩子测验“三伏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陈宏介绍,记者采访到了一位给孩子贴敷三伏贴的母亲。据这位母亲讲,她的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尤其是冬季,只要身边的小朋友伤风,孩子就会被传染。上一年夏天,这位母亲传闻三伏贴关于改进宝宝体质有很好的效果,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着孩子找到了陈宏。经过一个夏天的贴敷医治,...

  • 中医升降 寒热 燥湿三个方面的平衡

    中医升降 寒热 燥湿三个方面的平衡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阴阳合一的复杂有机整体,即所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二者对立统一的结果。健康人被称为“平人”(《素问·调经论》)或“阴阳和平之人”(《灵枢·通天》),其标志是“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实现的前提于外是要做到天人合一,正邪相安;于内是脏腑、经络、气血等在各自履职尽责的同...

  • “三伏”养生注重“扶阳”

    “三伏”养生注重“扶阳”

    进入炎炎“三伏天”,人们普遍想到的是如何降温防暑,但夏日里如果人体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一味追求“冰爽”感觉,却是有悖于夏日养生原则的。此时养生应当顺时而为,当顾护体内阳气,使之保持旺盛充沛,才能维持夏日健康不病,也才能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具体的护阳措施体现在起居上,应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精神调摄,应适应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避...

  • 中药足浴验方三则

    中药足浴验方三则

    [方一] 主治:腰部冷痛、肾虚腰痛、腿膝无力及遇劳更甚者。 用药:肉桂50克、吴茱萸60克、生姜30克、葱头50克、花椒80克。 用法:以上药物加水煎取药汁,再加入适量温水,使得水温保持在40度左右,泡脚30~40分钟,每日1次。 [方二] 主治:失眠。 用药:酸枣仁50克、合欢皮100克。 用法:上两味药煎汁,加入温水,使得水温在40度左右,浸泡双足30-40分钟,每日1次。 [方三] 主治:神经衰弱。 用药:夜交藤250克。 用法:先把夜交藤加水煎煮后,取其药汁,再兑入适量温水,浸泡双脚30分...

  • 三法养阴生津解渴

    三法养阴生津解渴

    要从根本上治疗口干,光喝水是不够的,必须要养阴生津。 蜂蜜醋水 用1匙蜂蜜、2匙米醋冲一大杯温开水,每天早、晚各饮一次,连续饮用几个月后可缓解口干。 莲子蕊水 莲子蕊一个用开水冲泡后当茶饮或每日用其漱口数次。 嚼吃枸杞 每晚吃枸杞30克,嚼得越烂越好,要坚持不断。另外,对于因糖尿病或津液分泌功能减退而感到口干者,可将枸杞洗净备川,在夜间需要时,取一粒含在舌上,几秒钟后,就会从舌根生出津液,从而解除口干、口渴。 另外,饭食要干、稀结合,要尽量多喝一些汤水,饮食不宜过咸。吃饭要细嚼慢咽。食物经牙齿在口腔较长时间(约30...

  • 中医 真气正气元气 三者含义考辨

    中医 真气正气元气 三者含义考辨

    真气、正气与元气(原气)考辨 真气、正气、元气 (原气) 是中医学常用的名词术语, 各有不同意义, 但是许多文献中, 真气、正气、元气 (原气) 等词常常混称, 如:真气[异名]正气 (《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素问》) ;元气 (《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脾胃论》) [1]。原气, 出《难经·三十六难》。又名元气、真气[2]。那么各词之间到底能否混称呢?为规范其名词术语及意义, 笔者考证了大量文献, 分析了各个词语的含义、来源、作用、运行通路, 试述如下。 真气、正气、元气 (原气...

  • 中医保健三法调理

    中医保健三法调理

    中医保健对身体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以下就介绍三则中医保健方法。 早上起床“开七窍”:早上起床的时候,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用手慢慢按摩鼻子、眼睛、嘴巴和耳朵三分钟左右,这叫“开七窍”,对缓解记忆力减退、心情烦躁有好处。 手捂小腹生阳延寿:每晚睡觉前,将双手搓热,把手掌中心的劳宫穴对准关元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四横指处),意守此处,慢慢入睡。 眨眼运动增视力:中老年人多做眨眼运动可增强视力。体位不论坐、卧、站均可。运动时需全身放松,然后用力闭眼,再睁开,反复进行,一闭一...

  • 三伏读闲书 养生解暑热

    三伏读闲书 养生解暑热

    “读书遣长夏,乐而忘暑热。” 已至三伏天,热浪滔滔,酷暑难耐,不妨携半卷诗书,寻一静谧之所,轻摇罗扇,读书消夏。读至精妙处,竟如沐清风,如饮甘醴,顿觉清爽空朗,心旷神怡,一时竟忘了身在炎夏暑热之中。 师古捧读,清心安神开茅塞 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有“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之说;西汉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中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清末著名学者、经学家俞樾曾自撰一联:“读书养气十年足,扫地焚香一事无。...

  • 痰多可灸足三里

    痰多可灸足三里

    目前正是中医所说的长夏,湿气较盛。许多平时没痰的老人发现,最近老是感觉有痰,咯痰时又觉得不容易咯出来,而吐出来的痰又白又黏。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不妨用艾条灸灸足三里,这样就可以除痰。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外一横指处。由于脾、胃二经互为表里,灸足三里可以使胃中阳气充足,使脾运化水湿的功能趋于正常,从而使体内的痰得以消除。 取艾条一根(中药店有售)点燃,在距足三里穴表面皮肤约2厘米的地方上下调整,以不觉得烫为度。来回晃动艾条,或做圆周运动,画圆圈。每日早、中、晚各1次,连续10天...

  • 常灸“足三里”健康活百年

    常灸“足三里”健康活百年

    在全身361个经穴中,足三里穴大名鼎鼎,被誉为“长寿穴”。据说,古东京有个习俗,每建成一座新桥,总邀请年龄最高的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有一个174岁高龄的长者受邀后被问及长寿之术,他回答:“每月月初连续灸足三里,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这则传说听来虚妄,但却绝非空穴来风。从中医角度讲,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乃五俞穴之一,同时是掌管全身的“四总穴”之一。胃为人体五脏六腑之海、水谷之海,胃与脾相表里,同为“后天之本”,承...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