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 第1975页
-
栀子豉汤泻火除烦治胃食管反流 清热利湿治黄疸
栀子苦寒,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等,其作用与栀子解热、抗炎、镇痛镇静、抗病原微生物等药理作用相关。经方中的栀子类方包括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柏皮汤及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等九首。栀子类方具有鲜明的辨证论治特色,主要以治疗局部炎症为主,如消化系统炎症,即病位在胃家。本篇主要总结栀子类方的组方与化裁规律,此类规律在经方六经辨证体系中是相通的。 泻火除烦治胃食管反流...
-
三九灸是天灸疗法 重在防治冬病
三九灸是天灸疗法中的一种,因其选在每年的三九天进行治疗,所以称为三九灸。三九天是从冬至这一天算起,九天称为一九,往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称二九、三九……九九共八十一天。天灸为灸法名,是不用艾、火,将某种药物涂在施灸部位,以收到灸疗效果的方法,此法又叫药物外敷法。一般是涂覆较强刺激性的药物,涂后往往皮肤起泡,与烧灼灸法的作用非常相似,现称发泡疗法。代温灸膏含有辛香温热的辣椒、生姜、肉桂等成分,贴敷穴位能产生刺激穴位的作用,通过以膏代灸的方式起到灸疗等作用。随着近年来代温灸膏冬病夏治三伏灸良好...
-
中药熏香疗法在防治疫病中的应用探讨
熏香疗法应用于空气消毒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抗击疫病的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时期,其曾在广州和深圳的抗疫战场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今天,消毒物资、清洁消毒产品相对短缺,熏香疗法不失为一种安全、健康、有效的预防疫病的方法。 1 熏香疗法简介 本文介绍的熏香疗法指古籍中所述,应用芳香药物及与芳香药物混合制成的药粉或药丸,通过点燃焚烧产生的烟、气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该法起效快、作用范围广,在历代疫病预防中都有广泛应用。 2 熏香疗...
-
膏方是中医学的精华 膏方鲜明的辨治特色
编者按:膏方是中医学的精华,具有量体施方、补虚扶弱、治病纠偏、便于服用等特点,正日益走进百姓生活。然而,膏方普遍流行的背后亦显露出不少问题,尤以医者不重视膏方脉案书写规范最为普遍。颜德馨擅用膏方治病防疾,重视脉案书写,其所拟膏方脉案医文并茂,颇具特色。本文通过品读《颜德馨膏方精华》和《颜德馨膏方真迹》所载膏方脉案,从字里行间体会其深厚的人文内涵、鲜明的辨治特色和高度的学术自信,以冀中医后学能效仿前辈风范,进一步发扬中医学术特色。 膏方是中医学的精华,它既博采民间传统药方之长,又融入历代名医临床经验结晶。膏...
-
中医强调治未病
受连日强降雨影响,许多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湿邪侵袭。此情此景不禁想起2015年一位年轻男性患者,其主诉腰以下冰凉,问其病因,诉因参与抗洪,冷水中浸泡一夜而发病。给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半月,症状消失。 中医学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骤然淋雨或浸于水中之后致寒湿之邪入侵人体,邪气由皮毛肌腠而入,阻碍了经络气血的运行,皮毛收引则见皮肤苍白或青黑、四肢厥冷、脉紧、肢体关节牵引,正气虚者或邪气重者则出现恶寒发热、无汗、颈项强直、咳嗽、头身疼痛。又脾主运化水湿,性喜燥而恶湿,外感湿邪困脾之...
-
中医治法三病学说概述 诊疗思路
中医治法可概分为内治和外治两大类。用口服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内治法,口服药物以外治疗疾病的方法统称为外治法。外治法包括的内容甚多,诸如针刺、灸法、推拿、正骨、角法、挑治、手术、中药外用,以及与穴位经络相结合的现代理疗等均在其中,它以简单、有效、方便、经济、自然、无副作用为特点。 “治未病”的理念早在古代就被提出来。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构建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推动各级中医院成立治未病中心(科),运用外治疗法治未病有了较快和系统的发展。笔者在10...
-
浮针治疗四边孔综合征1例
四边孔综合征即腋神经卡压综合征,为旋肱后动脉和腋神经或腋神经的一个分支在四边孔处受压后所引起的临床症候群[1,2,3]。其主要表现为腋神经支配的肩外侧、臂外侧的感觉障碍和三角肌功能障碍,肩外展不能或受限[1]。该病易与臂丛神经损伤、肩周炎、颈椎病、胸廓出口综合征等相混淆,常被临床医师忽视[4]。笔者采用浮针疗法治疗四边孔综合征1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病案资料 患者,女,48岁。平素体健,无明显肩部外伤,热衷广场舞3年余,每日约2 h。主诉:右肩后侧、右上臂后侧疼痛2个多月。初起疼痛为右肩胛骨...
-
从肝虚辨治方药应用
肝经之行,从足贯顶,经足腿,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注肺,循喉咙之后,上入喉头及鼻咽,连目系,出额下颊,会头顶,抵绕唇内。胆经之行,从目头抵足,起目,沿耳折返走头,行胸穿膈,络肝属胆,沿胁肋下行腿外侧抵足。五行之肝,为肾之子,为心之母,为脾之克。可见,肝之病,部位涉及下肢、阴器、腹部、胁胸、胸膈、鼻咽喉和目耳头唇,关联多脏。肝在体合筋,开窍于目,有胆相附;肝主藏血,主疏泄。肝之病,其病机总属疏泄失司、涵濡失司、藏血失司。从肝辨证,不外肝虚肝亢、肝郁肝逆;从肝虚辨治,不外补虚泻实,行气降逆,...
-
湿阻的治疗 须首先辨明寒热与虚实
湿阻之证以全身困重、乏力胸闷、腹胀、纳呆、舌苔腻为主要特征。湿邪最易阻滞中焦,湿阻一般起病比较缓慢。本病多发于夏令淫雨时节和潮湿之地,无论湿自外来或湿由内生,皆由中焦脾失健运,气机受阻所致。治疗当以祛湿健脾为其总则。 本病当与湿温相区别,前者为湿邪阻于中焦,并以脾胃运化功能障碍为主,一般不发热;后者乃湿热蕴结,充斥三焦,多有发热,甚至高热稽留不退,并有卫、气、营、血的传变过程。 湿阻的治疗,须首先辨明寒热与虚实。一辨寒热,口苦黏,渴不欲饮,或有发热,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等,则为湿热熏蒸之证;若...
-
冀来喜从颈论治头面部疾病临床经验
冀来喜教授是山西省首批名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针灸学会副会长,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0余年,形成了以“新九针”为主的针灸优势技术组合,提倡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治疗手段和“以效为宗”,治疗头面部疾病提出从颈论治的思路。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从颈论治的理论基础 1.1 从颈论治初探 冀来喜教授在多年临床观察和实践中发现,患有头面部疾病(包括耳鸣、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干眼症等)的患者,查体时一般存在颈项部肌肉高张力或...
-
穴位贴敷法治疗甲状腺结节
穴位贴敷给药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其通过在特定穴位给药,起到疏通经络气血,调理脏腑阴阳,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结构上不可分离,功能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并以五脏为中心,依靠经络之间的密切联络而实现。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疗及预后等各方面。《灵枢·海论》篇云: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枝)节。”穴位贴敷疗法以此为基本指导,通过相关穴位刺激和药物吸收,达到治疗作用。穴位贴敷的双重作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刺激特定...
-
湿邪在体内的表现 中医养生治法
小时候,家里居住环境不好,住的是土房、瓦房。秋天落叶纷飞,很容易飘落在屋顶,堆积在瓦沟,以致屋顶的排水通道被堵塞。每次下雨的时候,只要雨水稍大一点,屋顶排水不畅,瓦房就会漏雨。雨水从屋顶滴答滴答地落下来,落到屋内的地面上。 为了防止地面被雨水淋湿,只好弄个盆子接水,但雨水滴在盆中后,还是会溅起来,盆的周围通常会被溅湿。 所以雨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地面弄干,父亲最常用的办法是将灶膛里的柴灰撒在被溅湿的地上,柴灰很干燥,撒上去之后,很快就将地上的水吸收了,将已经吸水的湿柴灰扫干净,然后再撒上干燥的柴灰,如此几...
-
膏穴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贴敷膏药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用膏药贴敷相应的穴位而治疗内外诸疾的疗法,配合中药内服,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有较好地疗效。 病因病机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临床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之一。在临床上,常以雄激素过高的临床症状、生化表现、持续无排卵,或卵巢多囊改变为特征,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其病因至今尚未阐明,目前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某些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本病内因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多分为肾虚、痰湿阻滞、气滞血瘀、肝经湿热等,外因多为寒、热、湿、邪等侵...
-
夏日心火当令 中医保健冬病夏治
今年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节气。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夏至之时,阳气增长到了极致,是阳气最旺阴气初生的时节,也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节气。夏至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阴伏在内和阴阳交替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养“长”,因此,夏至养生应遵循以下原则。 注意起居,保证睡眠。夏至起居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要坚持每日温水洗澡,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为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
-
中医治疗实证 寒下法 温下法 润下法 逐水法
所谓下法,属于中医治疗实证,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常用之法。下法是指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出,以解除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攻下积滞,泻热存阴,攻瘀逐水等作用。适应于热盛化燥,肠胃积滞,寒实内结,蓄水蓄血等里实之证。仲景先师对下法的运用较为重视。现将《金匮要略》中有关下法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探讨,请同仁参阅斧正。 寒下法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第十三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孪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rd...
-
天名精及其果实鹤虱治疗外伤出血及牙痛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了天名精及其果实鹤虱治疗外伤出血及牙痛的故事。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 天名精 【释名】按异苑云:宋元嘉中,青州刘射一獐,剖五脏以此草塞之,蹶然而起,忄画 怪而拨草,便倒,如此三度。忄画 因密录此草种之,主折伤,愈多人,因以名之。既有活鹿之名,雅与獐事相合。 【发明】朱端章集验方云:余被檄任淮西幕府时,牙疼大作。一刀镊人以草药一捻,汤泡少时,以手蘸汤挹痛处即定。因求其方,用之治人多效,乃皱面地菘草也,俗人讹为地葱。钱季诚方:用鹤虱一枚,擢置齿...
-
从扶正御疫方谈中医治未病
新冠肺炎发生后,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清肺排毒汤等方剂得到广泛使用,已为社会所公认。当前,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和致病性并未减弱,加强防控措施仍是防止疫情扩散的关键。对于新冠肺炎这一新发传染病,如何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和进一步挖掘运用。 国医大师张大宁指出,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优势,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思想有效指导传染病防控治疗,并取得显著效果。治未病思想不仅是一种理念,而且有很多具体的方法。不但治已病要辨证论治,治未病同样也要辨证。新冠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