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265页

医 第265页

  • 中医的“药引”与“引经药”

    中医的“药引”与“引经药”

    对于“药引”的最早印象,来自于中学时代鲁迅先生一篇名为《父亲的病》的文章。文中“药引”有河边现采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以及平地木。那个时候最易产生共鸣的是对庸医误人的痛恨,以及对用“药引”故弄玄虚的鄙视。多年以后翻看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再次读到“父亲的病”一文,感受却大不相同,因为自己已经是中医人了。 事件梗概为: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患了肺病、水肿一类的疾病,家里先后请来了绍兴城里的两大名医。先是姚...

  • 传统中医证素及证素辨证原理

    传统中医证素及证素辨证原理

    传统中医理论对证候缺乏客观化的认识,致使长期以来,中医药学在认识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1]。这为中医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了极大不便。多种辨证方法的混乱运用,致使中医临床诊疗出现“以证套症,以病套证”的尴尬局面,都不利于中医学的发掘继承、学术发展、对外交流以及中医标准化的推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中医药标准的整体水平,使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受到限制[2]。 证候的诊断标准化、客观化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证素辨证”体系的建立是在继承以...

  • 中医药法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大法

    中医药法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大法

    •中医药法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大法,中医人应自觉将中医药法规定的各项制度落实到工作实践中,让广大群众全面准确了解中医药法,营造依法保护扶持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 •做好新时期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工作,离不开对中医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党和...

  • 肝脾不调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肝脾不调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1 概述 1. 1 肝脾不调的中医学论述 中医学的肝、脾两脏是机体中两大生理功能系 统 , “肝脾不调”是中医学最常见的脏腑兼证之 一。对肝脾不调的论述,始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 明确 。《素问·生气通天论》 曰 : “岁木太过,风气 流行,脾土受邪” ,汉代张仲景 《金匮要略》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明代张景岳 《景岳全书》 曰 : “怒气伤肝,则肝木之...

  • 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

    针灸在运动医学领域内的应用

    针刺与运动创伤: 软组织损伤多为药物一时难以到达之处,而针刺按摩则可达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目的。针灸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在治疗运动损伤疾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乒乓球运动员桡骨茎突等各型腱鞘炎,毫针刺五腧穴和络穴,局部禁针,同时中药药酒配合手法推拿,均得到及时恢复。 临床采用火针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选取踝关节内外侧寻找压痛点和损伤点,配阳陵泉、悬钟、昆仑、解溪、丘墟、申脉等穴,一般每次痛点加穴位共选3-5个。火针集针、热于一体,刺激患肢经穴,疏通经络,加速患部血液运行,改善微循环;同时放...

  • 中医有“祝由”和“祝由科”

    中医有“祝由”和“祝由科”

      中医有“祝由”和“祝由科”。“祝由”一词出自《素问·移精变气论》,云:“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句中的“祝由”一词,古今学者都有注解,但大都误释。如唐·王冰注:“祝由:祝说病由。”明·吴昆注:“祝由:祝说其病由也。”后来无论是《内经》的各种注本,还是中医教材及中医字典、词典,甚至...

  • 基于“和”哲学的中医“和”思维探究

    基于“和”哲学的中医“和”思维探究

    和, 古体 “龢” , 作为中国多元思想文化中具有普 遍意义的哲学概念, 是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精 髓的核心理念。 自古即有的 “天人合一” 、 “礼之用, 和为贵” 、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君子 和而不同” “内和而外威” 及其可引申所至的 “不战 而屈人之兵” 等诸多义项均体现出了 “和” 思想贯穿...

  • 试析五体理论与中医运动功能

    试析五体理论与中医运动功能

    运动功能障碍所涉及的损伤、畸形、疾病非常 广泛,其所导致的社会经济负担日益沉重,是康复 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康复医学认为,运动功能是 指以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为核心,保证运动正常进 行的一系列功能,包括运动系统自身的功能、运动 控制相关功能以及与运动功能直接相关的感觉功能 和精神功能等 [1 ] 。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 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既包括先后天躯体畸 形、骨折、脱位、各类关节综合征等,又包括运动 障碍性疾病,如有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累及中老年 的神经变性疾病,也有以抽动秽语综合征为代表的 累及青少年...

  • 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须自觉、自强、开放

    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须自觉、自强、开放

    •中医药之所以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医疗技术与养生保健方法,其根源在于中医药文化的塑造。离开了中医药文化的滋养,中医药的道路、理论与技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要增强文化自觉,提高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度;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创新中实现文化自强;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在中西医文化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 近年来,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但中医思...

  • 遵循中医理论 掌握组方机理与药物剂量

    遵循中医理论 掌握组方机理与药物剂量

    经方原指古代经验方的简称,是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过程中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方剂。随着中医学不断发展完善,历代医家对其含义总结也不相同。《辞海》中指出:“经方,中医学名词,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笔者认为经方配伍严谨、药物精简,临床疗效确切,不仅反映出中医学组方理论的原始面貌,故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成为后世方剂发展的典范;而且集中彰显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精华,故临证运用经方要思考、要善用、要活用,治疗上则易收良效。...

  • 靖西端午药市——壮族传统医药文化的节日㈠

    靖西端午药市——壮族传统医药文化的节日㈠

    靖西县位于广西西南部、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山水小桂林,气候小昆明,药材大园林”。这里壮族人口占99.4%,是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得比较完好、民族风情依然浓郁的壮族原生态文化区。靖西处于祖国西南边陲,和越南高平等县山水相连,又是中国文化与南亚文化交汇的口岸之一。 靖西历史悠久。宋代壮族民族英雄侬智高在这里建立了“南天国”。这支农民起义军曾打到广州,对宋王朝构成巨大威胁。当北方的蒙古铁骑南下之时,一支追随文天祥的南宋义军在此活动。他们背水负隅,&ld...

  • 靖西端午药市——壮族传统医药文化的节日㈡

    靖西端午药市——壮族传统医药文化的节日㈡

    第二,全面规划本地的药材生产,恢复和发展地道药材: 这几年,靖西地区种植和收购青蒿、金银花、芦荟、何首乌取得不少成绩,田七的恢复生产也正在准备当中。我建议把恢复田七生产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理由是三七是五加科植物,和人参属同一个科,是一种药性平和、偏于温补、活血化瘀功效显著的中药,最初成名于广西田州,靖西历史上就是田七的地道药材产区之一。 三七本来是壮族民间应用的一种刀伤药,当兵的都随身携带,同时也是一种食品和佐料,大概因为采挖过度,早就成了栽培作物,很少野生的了。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三七“生广西南丹...

  • 回归传统 把握中医之“中”

    回归传统 把握中医之“中”

    中医文化要发展首先要回归,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回归传统就是在向前发展。回到传统最根本的是要对生存之道有所认识。生存之道就是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这是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在生存之学的体现。 中医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者。中医文化要发展首先要回归,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回归传统就是在向前发展。 回归传统 认识生存之道 中医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生存哲学,是研究让我们的生命如何健康地生存和延续。在生存哲学里面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就是生...

  • 什么是医道?医道到底在哪里?

    什么是医道?医道到底在哪里?

    什么是医道?医道到底在哪里? 在这支蜡烛火焰微弱之际,让我们借着这点光亮,回到历史的长河中,看看那些古代的医生吧,看看他们是怎样从一个极其普通的人,最后成长为一代大师,成为中医历史中最为耀眼的明星! 让我们与他们一起,寻找成功之道,登上涅槃之路,饱尝破茧而出时撕心裂肺的痛苦,体会最终获得至高境界的欢愉心境! 写在前面的话 在外人看来,中医是一种很神秘的学问。 因为中医的术语让人听起来摸不着头脑,比如什么阴虚阳虚、疏肝和胃等等的。 所以中医很难学习。 而...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什么
  • 祖国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

    祖国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

    俗话说“秀才学医,笼里捉鸡”。很显然,饱读诗书的秀才不仅通晓儒家经典,还掌握了许多中医药知识。反之呢,胸无点墨的贩夫走卒转而学医就要困难许多了! 秘诀在哪?原来呀,祖国中医理论已经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了。或者说,中医理论本身就源于上古时期人类对于天地人的朴素理解,这样的理解也为诸子百家的文章所兼收并蓄。 先秦时期,诸侯国混战不休,民不聊生。短暂的休战,会让百姓额手称庆,珍惜来之不易的太平生活。“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的典故告诉我...

  • 现代化国际化背景下中医思维特色刍议

    现代化国际化背景下中医思维特色刍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 的贺信中指出: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当前, 中医药振兴发 展迎来天时、 地利、 人和的大好时机, 希望广大中医 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 勇攀医学高峰, 深入发掘中 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推 进中医药现代化,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1] 。 这一表 述不仅传达出总书记对我国中医药大发展的殷切期 盼, 而且也彰显出国家战略层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 国际化的坚定信心。 正确认识现代化...

  • 中医问胸胁脘腹 问睡眠 问二便

    中医问胸胁脘腹 问睡眠 问二便

    (1)问胸胁脘腹 ①胸闷:胸部有痞塞、满闷 之感,又称“胸痞”。多与心肺气 机不畅有关。 ②心悸:根据程度轻重的不 同又有惊悸和怔忡之之别。前者多 因惊恐、恼怒而发,时发时止,病 情轻,全身情况好,多属功能性 病变。后者心跳剧烈,上至心胸, 下至脐腹,不能自主。常由内因 所致,劳累即发,持续时间较长, 全身情况较重,病情较重,多属 器质性病变。 ③胁胀:多见于肝胆病变。 ④脘痞:是胃病变的反映, 多因胃气机阻滞所致。 ⑤腹胀:腹胀有正气虚弱和 毒邪盛实之分。喜按属正气虚弱, 多因胃...

  • 中医“微发其汗”

    中医“微发其汗”

      《金匮要略》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由此看来,治疗湿病当微发其汗、利小便。   “微发其汗”的原因   “微发其汗”原因有二:一是气候因素,“值天阴...

  • 赞评《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

    赞评《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

    我有幸看到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胡晓峰教授主编、科学出版社刊行的《历代中医古籍图像类编》问世,这是中医药文献创新、研究的新建树。这套类编构思新颖、亮点突出,多年前已被批准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基金出版”项目。在胡晓峰和相关专家多年努力、择选、分类下,全书收载了历代中医药著作中所列各类图像,内容十分丰盈,有重要的图文价值,也是中医药历史上第一部属于全方位、综合性的图像编著。 历代中医药文献博大精深,除了有万余种古籍以外,其中散见于各类医籍中的图像对读者阅习、参考十...

  • 中医体质会改变

    中医体质会改变

    西医体检要空腹验血,要憋尿照子宫B超,孕期不得做胸透……那么,如果做中医方面的体检,有何注意事项,体检之前要做何种准备工作呢? 西医的体检多是用医疗仪器检测身体可能隐藏的疾病,而中医的体检则多是个人体质的辨识,从而给出养生调养的建议。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医师邝秀英发现,中医体质辨证不是老人喜爱的东西,时下很多年轻人想知道自己的体质,会自觉地或者带家中老人上中医院做体质检查。但因年轻人较少接触中医体检,会“走错程序”,出现白跑一趟的现象...

  • 中医说“阳浮而阴弱”

    中医说“阳浮而阴弱”

      《伤寒论》第12条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条文中的这句“阳浮而阴弱”,多有医家都认为是指脉象的。笔者认为这个“阳浮而阴弱”,一语涵盖了脉象、病位、病机三种意义,而重点是指病机。   阳浮而阴弱,也就是得了太阳中风证,营卫不和,肌腠疏松,汗孔开张,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机体卫阳之气达表抗邪,反映在脉象上,是寸浮而尺弱,浮取就可以得到,沉取却比较缓...

  • 怎样读古代医家的著述

    怎样读古代医家的著述

    导读:不得不主观地说一句,邢老师的这个观点实在很好,“现在的人们在想些什么,那时候的人也在想些什么”,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邢老师洋洋洒洒地写了这么多,就是想强调“用临床中的思考去与古人进行心灵沟通”,因为这是“临床医生读古医书的最终目的”。 心灵的沟通——怎样读古代医家的著述 想要学好中医,当然要多读古代医家的著述,这好像是不证自明的。但这些年来,读书之道似乎已颇荒废,...

  • 读《中医的名义》

    读《中医的名义》

    拿到王君平《中医的名义》这本书后,我读的速度很慢,并且不止读了一遍,对于其中某些篇目还反复品读。我读得慢,是舍不得一口气读完,这种感觉就好比在酷暑季节喝一碗凉茶,本来又热又渴,可就是不想一口气把它喝下去,要慢慢品味那丝丝冰凉、沁人心脾的力量。 我想,王君平在撰写这本书之前,应该是没有设定这本书的读者群都是些什么职业的人,他只是强烈希望用他的所见所闻去感染一些人,但这些人必须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要对中医有感觉。这种感觉不管是什么样的都不重要,它们都代表着对中医的关注。王君平在书中只字未提“中医...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医
  • 中医观人首先讲究望神

    中医观人首先讲究望神

    《红楼梦》开篇便借冷子兴之口点明荣、宁二府已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果将其看作两间大公司,贾母及各位老爷组成董事会,真正的CEO便是王熙凤和秦可卿。“创业易,守成难”,在荣、宁二公的功劳簿上吃老本看似容易,实则大小事项皆是“排场费用不可省俭”。大到婚丧嫁娶,小到人情往来,上至购田置业,下至发放例银,这桩桩件件都需筹备操心,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她们身体能否吃得消呢? 中医观人首先讲究望神,书中对秦可卿外貌描写是“鲜艳妩媚...

  • 中医学“类比”思维的生命科学阐释和价值

    中医学“类比”思维的生命科学阐释和价值

    逻辑是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 是专门研究 思维的活动, 主要分为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 [1 ] 。形 式逻辑是在 “质” 的规定不变的情况下, 对其同态性的 表述。简单而言, 就是在已知前提下, 通过分析、 逻辑 演绎等方法推演一个结论。如计算机采用二进制语言 服从特定程序(算法), 一旦条件设定, 结果就是肯定 的。形式逻辑在医学上集中体现为以解剖学、 还原论 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 即通过不同的症状、 体征来确 定疾病及其治法 [2 ] 。然而, 人类语言要比符号语言丰 富, 人们在...

  • 中医相火始终

    中医相火始终

    “相火” 一词, 首见于《素问·天元纪大论》 : “君火以明, 相火以位” , 但此后并无详细阐述。 王冰注: “守位禀命, 故曰 相火以位” 。 “位” , 位置也, 即安于本位充分发挥其本身应尽的 职能 [1] 。 其注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段: “夫主不明则……人民失 所而皆受枉曲矣” , 由国事论及人身, 揭示了君火以明、...

  • 中医的“童子功”

    中医的“童子功”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姚蕤   中医的“童子功”是儿时或初学中医者必看的《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或《汤头歌诀》么?笔者认为不尽然,中医书籍的学习更多是知识与方法,一名未来医者的思维、态度、心性的培养则是“童子功”的重点。现今国家提倡“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已经打破了学生们物质必须落实到分子和原子结构上这一认识,视为传统经典哲学思维传播的良好开端。如同练武者入门“行、住、坐、卧”讲究的是精气神的沉淀,而非缭乱的招...

  • 所谓中医“经方”当代临床应用

    所谓中医“经方”当代临床应用

    张恩勤老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1979年级伤寒专业研究生,师从李克绍教授,临证多以经方为主,对经方应用深有体会。本文中张老师主要探讨了经方的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包括原文原方、当代应用和药理实验三方面,同时介绍了其临证运用经方的经验。 所谓“经方”,一般是指东汉医家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所载的方剂而言。历代医家的反复实践和近代药理实验,证明其大多数都有可靠的疗效和科学根据。笔者是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前身)1979年级伤寒专业研究生,师从李克绍教授,聆听过李老对《伤寒论》原文的精...

  • 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马莉莎 冷伟 郭鑫   •循证医学中临床决策的基础是临床技能,关键是最佳证据,同时必须考虑患者意愿和决策环境,叶天士十分重视临床证据。   •叶天士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认识到了临床上全面收集证据的重要性,博采众长,在不断加强自我学习的同时,也认真学习、融合其他医家以及民间的临床经验并与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临床证据体系。这与循证医学中最佳证据的收集、整理、评估、总结的体系不谋而合。   •叶天士遣方用药贯彻古今...

  • 论中医的入门之道

    论中医的入门之道

    错误观念一:中医是经验医学 中医要有临床经验,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医要有理论指导,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中医就永远提不高,升华不了。 我的学生都知道,我看病绝不是用几个固定的药、固定的处方,而是要根据病情辨证论治。特别是碰到疑难病症,如果没有理论指导是绝对看不好的,何况中医本来就有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因此,那些说中医是经验医学、是伪科学的都是错误的,他们不懂中医,我们也不屑与之一谈。中医是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是科学的,不掌握好中医理论是无法当好医生的。 因此我认为要当一个好中医必须具...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中医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