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263页

医 第263页

  • 中医临证时要重视“饮药”之法

    中医临证时要重视“饮药”之法

      《良方·自序》云:“治病有五难,辨证、治疾、饮药、处方、别药。”然医者每于临证,又最宜忽视“饮药”之法,而致药之功效难收。   饮药主要包括药物的煎煮和服用方法及煎药所用水质优劣等。疾病能否治愈,决定于医者和药物两个方面。辨证准确,处方用药合理,固然很重要,但这只是医者一方面,如果药物配合不上,该切的不切,该捣的不捣,该炒的不炒,该炙的不炙,该先煎后下的同煎,应热服的冷服,应冷服的热服,应食前服的食后服或食后服的食前服,均可影响疗效。故医家徐灵胎云:...

  • 中医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止渴 健脾益胃

    中医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止渴 健脾益胃

    生津止渴利脾肺, 润肠止泻兼养胃。 细嚼慢咽易饱腹, 身患溃疡少光顾。 【注解】中医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止渴、润肺除烦、健脾益胃、养心益气、润肠、止泻、解暑、醒酒等功效。城市生活节奏十分紧张,职业人群的压力很大,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忧郁,这时拿起一个苹果闻一闻,不良情绪就会有所缓解,同时还有提神醒脑之功。吃苹果既能减肥,又能帮助消化。且苹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脂肪等,是构成大脑所必须的营养成分。苹果中富含镁,镁可以使皮肤红润光泽、有弹性。一个苹果中含有5克的膳食纤维,也就可以满足人体一...

  • 兼论中医各家学说之“偏”

    兼论中医各家学说之“偏”

      有关火神派争议最集中的问题就是火神派是否有偏,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辨证地看,所谓其偏是偏其所长,偏得其所,有其长即有其偏,无偏则无其所长。   各家学说“无不有偏”   历史上各家流派都有自己的研究重心和方向,议论必然有所侧重,强调一说,突出一义。金元四家分别以突出寒凉、攻下、补土、养阴而见长,旗帜鲜明地提出独立学说,构成了中医丰富多彩的各家学说框架。由于强调一说,突出一义,议论与着眼点自然有所偏重,这是很正常的,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张子和“...

  • 中医心理临床应用举隅

    中医心理临床应用举隅

    笔者曾治一女病人,19岁,未婚。问其病由不答默默抽泣,精神萎靡,情绪极度抑郁,目光少神,面色萎黄无华,形体瘦弱。脉细弱。由于患者始终不答话.乃改问其父,只知其女半月前在会计培训班学习时被诬为考试作弊,当即生气回家,数日后返校.一昼夜不知去向.次日找回时见情绪不佳,精神疲乏,以后极少言语.仅流露过悲观厌世轻生想法,食量明显减少,曾多方求医无效,医生和家属皆不知病因由何而起。 根据以上所得,按郁证予逍遥散治之。经过分析,考虑内心可能有难言之隐,故而笔者与之交友谈心,谈思想及人生,谈社会、工作及生活…&he...

  • 腰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腰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1.急性腰扭伤:搬重物姿势不当或突如其来的外力袭击等原因引起的肌肉、韧带、筋膜等损伤,使腰部发生剧烈疼痛。 外用方:红花15克,乳香、没药、栀子各10克,桃仁、当归尾、毛姜、地鳖虫各12克,碾碎,加酒拌匀后炒热,布包敷患处。内服方:桃仁、红花、独活、赤勺、川断、地鳖虫、木瓜、小茴香、破故纸各10克,杜仲15克,当归尾9克,水煎服。 2.腰肌劳损:是一种腰部软组织慢性损伤,腰部可出现长期酸痛。 外治方:醋糟500克,炒热后布包敷患处。食疗方:威灵仙15克,杜仲20克,猪腰子一对。将猪腰子切开去血膜,再把药物碾碎后...

  • 中医治疗痰饮病之法

    中医治疗痰饮病之法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乃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对此治疗原则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对此也有些浅薄的认识,希望与同道共同学习探讨。   从痰饮病的形成角度来理解   清·邹澍曰:“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从中可以看出痰饮病的形成与肺、脾、肾、膀胱等多个脏器相关。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

  • 由谚语谈夏季中医养生

    由谚语谈夏季中医养生

    有句民间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简简单单一句顺口溜,道出了中医冬夏养生的根本。即将进入三伏,我们来谈谈夏季养生。 我们都知道夏季要做到:1.晚睡早起。2.不贪凉。3.调节心情。这里侧重谈谈“不贪凉”。 小朋友夏天最喜欢吃冰激凌喝冷饮,大人则喜欢待在空调房里不出门。这样做都不利于夏季养生。如南宋的长春子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里讲:“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可见宋代也有冷饮...

  • 从中西医看泥鳅 泥鳅粘液莫搓掉

    从中西医看泥鳅 泥鳅粘液莫搓掉

      泥鳅虽然生活在泥浆中,很多人都觉得它可能很脏,不愿意食用,但仍然有很多人对其情有独钟。那么,食用泥鳅有什么好处,食用前该如何处理呢?为此,记者采访到广东省中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何盈犀。   指导专家广东省中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何盈犀   记者殷鑫通讯员吴远团   从中西医看泥鳅   何盈犀表示,泥鳅在中西医中都有很高的药用以及营养价值。从中医角度,泥鳅性味甘平,具有健脾暖胃、祛湿利水、解毒补肾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弱、营养不良、自汗盗汗、肝炎等有良好疗效。从西医角度,泥鳅不但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而且具有好消化、易吸...

  •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扶持民族医药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扶持民族医药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都把发展民族医药列入“十一五”规划。从总体上看,我国民族医药既面临严峻的时代挑战,也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我国民族医药恢复发展的历史,与中医药的命运是息息相通的,不过民族医药的现代建设其基础更差,投入更少,发展更迟缓就是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进展,国际上由于世界卫生组织把传统医药列入工作计划,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越来...

  • 中医常识 怎样煲中药

    中医常识 怎样煲中药

      “先煎”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增加某些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的毒性;而“后下”,则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坏。      煎煮前   清洗煎煮前一般无需清洗。如果草药中有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   浸泡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      煎煮中   用水以水浸过药材表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

  • 《诸病源候论》中关于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记载

    《诸病源候论》中关于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记载

    本书为隋代巢元方等编撰,为最早的病因病理学及证候学专著,全书50卷,分71门,详列内、外、妇人、小儿、五宫等临床各科疾病1739候。书中描述了瘴气候,提出青草瘴、黄芒瘴的病因及岭南伤寒的用药特点及病程发展;指出山瘴疟多发于岭南山瘴之地;详细描述了脚气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及养生导引方法,明确指出因岭南“土地卑下,风湿之气,易伤于人”,导致脚气病多发;论述了“蛊毒病诸候”。“猢狗啮候”、“蜞蜍着人候”等岭南各地常见传染病证候。...

  • 中医学八治法

    中医学八治法

    以前中医中药秘方网介绍了如何“辨证”的 问题,现在就要来谈谈如何“论治”的问题了。关于“论治”,也就是采取什么方法和用什么药物的问题。辨证是为论治提供可靠的根据,而论治必须以辨证为前提。辨证论治的目的,就在于驱除病邪、恢复体质、消除症状,治好疾病。这里只要介绍几种治法和药物。中医学中叫做八法: 1.解表法 主要是把侵入体衷的外邪驱逐出去,使从 表入的外邪仍从表出。多用于表证,常用的解表法主要有两 种: ①辛温解表:适用于表寒、表实证。常用辛...

  • 中医燥之与湿

    中医燥之与湿

      燥之与湿,虽如水火之对立,但又若水火之既济,两者盈亏失调则病,治当视其主次消长以调之,务必注意做到:润燥不助湿,燥湿不伤津,“以平为期”。   经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流湿,火就燥”。据此,燥湿两者,阴阳属性泾渭自明,故《医门法律》说:“燥之与湿,有霄壤之殊……水流湿,火就燥,各从其类,此胜彼负,两不相谋。”并强调“燥气终属于热”。但进而言之,燥有温燥与...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中医
  • 梅花粥在医籍上给予很高评价

    梅花粥在医籍上给予很高评价

    梅花,又称酸梅、青梅、干枝梅、香梅等,蔷薇科,李属。花色有白、淡红、绿、绛紫等。梅花分为食用梅和观赏梅两类。食用梅中有青梅、白梅等。 梅花气清香、性平、味微酸、涩,具有开郁、和胃、化痰、解毒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淋巴结核等症。梅花入药已久,在《本草原始》中已有“清头目、利肺气、祛痰壅滞上热”的记载。《饮片新参》则认为“红梅花清肝解郁治头目痛;绿萼梅平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现代研究梅的花蕾含有多种挥发油和维生素,食用对人体有益。果实,...

  • 医圣张仲景治病趣事

    医圣张仲景治病趣事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名医,被后人尊为“医圣”。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是每个中医大夫必读的经典。 张仲景生于现在的河南南阳, 自幼饱读医书,青年时在乡下已小有名气。相传,当时南阳有个誉满全城的名医叫沈槐,年近六旬仍无子嗣。他茶饭不思,慢慢忧虑成疾。当地的郎中来给沈槐看病时都畏首畏尾,生怕出偏差。结果老人卧床不起。 听说此事,张仲景从乡下直奔沈槐府上。他知道沈槐是忧虑成疾,就告诉门童用五谷杂粮面各1斤,做成鸡蛋状,外面再涂上锅底的黑灰串成串,挂在屋檐下晾着,叫病人一天吃一个。沈槐听完管家传...

  • 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医药的认识

    进一步提高对民族医药的认识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重申了这一点。民族医药作为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和当代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对民族医药的认识还有差距。一些业务主管部门对民族医药不了解,不熟悉,怕麻烦,怕涉足,因而不是主动管理,主导工作,而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缺乏“大力扶持”的积极性,以至有些...

  • 扁鹊的医术

    扁鹊的医术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在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重之时。一般人都看我在经脉上施针来放血、在皮肤上敷...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扁鹊
  • 陈修园《南雅堂医案》的妇科治疗特点

    陈修园《南雅堂医案》的妇科治疗特点

    清代陈氏著本书,共8卷,卷八专论妇科、儿科,其中妇科又分调经门、崩漏淋带门、胎孕门、产后门4门。陈氏取法仲景,博采众方。1.解郁平肝,治法各异:调肝解郁,健脾养血;厥阴阳明,肝胃同调;合阳坚阴,疏肝解郁;甘柔和肝,清热熄风。2.补气养血,首重脾胃: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益气升阳,调补脾胃。3.奇经论治,调摄冲任:凡属实者,治之宜通;凡属虚者,治之宜补;冲气上逆,镇逆收摄;奇经不固,治以固涩。...

  • 学中医还需懂古文

    学中医还需懂古文

      中医的产生、发展与成熟都在古代,故后人要学习掌握它,就离不开对古代医学文献的学习,这就有了语言关的问题,因此中医药大学中都一直专门设有医古文课程。   许多人都认为学中医而不懂古文是困难的。这是对的。但解决阅读障碍是否就是学习古文的终极目的?我的体会是否定的。   现在学中医之所以难得精髓而身手凡然,除了严重缺乏临床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学会中医的思维方式。   中医是研究人体生命规律的科学,固然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但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农耕社会的历史造成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发达但自然科技落后的局面。科技手段...

  • 中医学中“邪”的含义

    中医学中“邪”的含义

      ●中医学中“邪”的含义广泛,《黄帝内经》中就有病因、诊断、治疗三个层面。在“治疗层面”的“邪”,是古代医家对造成气血不正常状态原因的一种推测,治疗的方法为“攻邪已病”,即用最直接的方法破坏气血郁滞的病态平衡,使人体有复正之机。   ●多数情况下,人体与微生物之间在“正”的状态下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只有在人体已经陷入“邪”态的时候,微生物无法“安其位&rdquo...

  • 中医“脏躁”大枣甘麦汤

    中医“脏躁”大枣甘麦汤

    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隐,健忘疲惫,呵欠连天或失眠多梦,动不动就心烦易怒,焦虑不安或常常情绪低落,不由自主地想哭。如果你有这些表现,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你可能患上“脏躁”,这个病了, 脏躁,可喝些甘麦大枣汤,取小麦15-30克,甘草9克,大枣5个。可以先将小麦洗净,漂去浮末,然后用清水约800毫升,煮上述三味药,用小火慢慢熬,煮沸后煎至400毫升左右,去渣,分几次饮汤,最后吃掉大枣即可。 甘麦大枣汤性味平和,适应证广泛,但因为它能助湿生痰,所以体内有痰的人不宜服用,要明确体内有痰,有个最简单的方...

  • 西子捧心之“心”即中医学之“心下”

    西子捧心之“心”即中医学之“心下”

    “春秋时越国少女西施在河边浣纱,水中鱼儿看见她清纯动人的面容,竟忘记了游动,渐渐沉到河底。这就是四大美女中排名第一的‘沉鱼西施’。西施有先天性心脏病,发作时常忍不住皱眉捂胸,人们都觉得她这样更美,称为‘西子捧心’。同住施家村的东施姑娘容貌平庸心脏健康,大白天没事也学西施紧皱眉头招摇过村,结果变得丑不堪言,邻居纷纷闭门躲避,这就叫‘东施效颦’。”   上文出自《唐诗为镜照汗青》(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

  • 关于邀请两位美国土著医药专家的信

    关于邀请两位美国土著医药专家的信

    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组委会: 第八分会“民族医药的研究与发展”是现代化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课题。在中国,民族医药是指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在国际上,与此相应的学者是谁?是需要我们认真物色和热情对待的。 我有幸作为第八分会的执行主席,并受第八分会秘书处的委托,负责物色第八分会的外方主席,明确给我两个全免(全部费用由会议负责)名额。年初,我们联系了美国著名草药专家Roy UptonHeraqlist,因迟迟未发邀请信而未遂所愿。之后,我们通过多种渠。道邀请到美国南达科他州Lakota ORl...

  •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经方医学用语。近有同道发表有关论述,深受启发,今略做表述,与通道共同讨论。   术语来源   “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是著名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原是用于论述阴阳寒热虚实的关系,重点是概述临床反应症状的属性,是阴证还是阳证。有关论述记载多见于《中医辨证施治概论》一书中,该论著部分内容发表于1980年第4期的《北京中医学院学报》,题名为《基于仲景著作的研究试谈辨证施治》。“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rdquo...

  • 中医目诊之主要内容 中医经典对眼神表情的论述

    中医目诊之主要内容 中医经典对眼神表情的论述

    “读眼术”是运用中医思维打开情志疾病的大门 中医认为情志疾病多与肝主疏泄及心主神志功 能密切相关, 临床上常从肝与心论治, 但仍无法客观 测量情志异常。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 笔者认为对眼神 表情的观察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新思路与新领域。 眼 睛是人体的视觉器官, 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 眼 神是无法伪装的, 它能真实、 准确的反映人内心的情 绪体验。 研究情志病证患者眼神表情与异常情绪体 验关系, 开创眼神表达内心情绪体验研究新领域, 寻 求直接、 真实、 准确地测评情绪体验的方法是医学、...

  • 中医十字诗妙趣横生

    中医十字诗妙趣横生

    “十字诗”,就是将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按顺序巧妙地融入诗中,形成结构严谨、富有韵味、寓意绵长的诗作。比如宋朝邵康节的五言诗《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杨柳六七株,八九十枝花。”诗人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错落有致的山村风景,读来朗朗上口又有趣。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一次干部会议上批评官僚主义作风时,就引用一首“十字诗”《咏泥神》“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

  • 基于《伤寒论》阳明探讨脑肠相关与中医通下的关系

    基于《伤寒论》阳明探讨脑肠相关与中医通下的关系

    学习方剂的人都知道, 《伤寒论》为历代方书执 牛耳者, 方剂教材中的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方 都来源于张仲景的这本书, 书中审证辨因、 据证立 法, 用药之精妙常令人抚掌击节。 《伤寒论》中对通 下法的应用遍及六经病, 全书397条, 与通下有关的 条文就有90条, 其中, 阳明病最为广泛。 邪入阳明结 成腑实为 “可下证” , 故有 “阳明之为病, 胃家实是 也” 的论述。 张仲景发现在阳明病中, 常出现神志症 状, 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精神、 心理的改变, 而阳明又...

  • 中医“病”的认知甚至早于对“证”的认知

    中医“病”的认知甚至早于对“证”的认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建英 李小茜 何建成   编者按:病、证、症是中医理论体系中层次有别的对人体疾病的反映,对于病证的诊断均不可或缺。综合病、证、症三位于一体的诊断思维模式,逐渐发挥出中医学在疾病诊治方面的优势,意在厘清病、证、症的概念,以辨证为核心构建诊病-辨证-识症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勾勒中医学诊疗的基本框架,全方位、多层次地体现中医学的诊疗特征,充实了中医诊断的内容。本版特分上、下两篇刊发全文。   病、证、症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含义不同,可从不同层次反映疾病的特征,作用不可替代又互为...

  • 什么是中医情怀

    什么是中医情怀

    中医情怀,这是多少代中医药人所具有的一种高尚品质、高尚情感与高尚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现代中医药人的家国情怀、职业情怀与文化情怀的高度概括。源于中医情怀,在中医情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就是“四明”文化观。包括明学理、明医理、明情理、明真理。中医情怀既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四明”文化观核心理念形成的重要基础。在漫长岁月中,凝聚着中医情怀的“四明”文化观对中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什么是情怀?情怀,对人生走向有着重要指导...

  • 中医学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学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塑造功能和熏陶功能,能够把各种个人的、主观的精神产品变成社会的和客观的意识和精神,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亦是如此。尤其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已经几乎成为一种另类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所谓非主流文化充斥着浮躁、奢靡的气息蚕食着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医学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全面提升中医学子的传统文化素养,对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大有裨益。 01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教育的关系 中医教育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丰富的文化积淀是中医教育理论的思想源泉。孙思邈的&l...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