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264页

医 第264页

  • 中医原创思维之“动态思维”

    中医原创思维之“动态思维”

    “动- 定序贯八法”是中医原创思维的典型代 表,是融合临床实践、名医传承和中医经典的产 物。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和经典研习基础上创立 “动- 定序贯八法”理论,该理论融合了中医学的恒 动观念与象思维,借鉴了 “十四纲辨证”与 “药 对” ,提出了 “药串”概念,形成了 “核心病机- 证素- 药串一体化”的辨证模式。其内涵主要包括 以 “核心病机”为靶点...

  • 道家 道藏与中医

    道家 道藏与中医

    人们有时将道家和道教相混淆,实际上两者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道家与道教 道家是指先秦时期以老子和庄子为首的一个学术派别,而道教是指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宗教之一。道教虽然以老子为教祖,但老子和庄子都不是宗教人士。 无论是道家还是道教对中医都曾有过较深刻的影响,但两者的作用和程度是有所不同的。 1 道家对中医的影响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其主要学术思想集于《道德经》。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所以道家又称为老庄学派。 《道德经》 他们崇尚自...

  • 干燥综合征 中医辨治心得

    干燥综合征 中医辨治心得

      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SS)是一种主要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口干、眼干、关节痛、反复腮腺肿大、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累及内脏。SS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0.7%,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3%~4%,女性多见。本病病因不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学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现大多医家认为可归属为“燥证”范畴。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所著《痹病论治学》,把合并关节疼痛者归属为“燥痹”,有...

  • 中医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

    中医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

    大家知道在中医的辨证论治里,“理-法-方-药”是一个基本的内容,也是一个基本的程序和过程。 什么理?什么法?什么方?什么药?但是到了“药”这个地步,应该说还没有最终完结,还必须有一个“量”。 我们经常在临床上看到这种情况,开的方子、辨证的思路都不错,“理-法-方-药”中到“药”这里也不错,但是就是效果差,或者说没效果。那么,有经验的老医生在剂量上稍微一调,效果就出来了。...

  • 陇上医药楹联欣赏

    陇上医药楹联欣赏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兰州市庆阳路药店联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榆中县金崖乡复兴堂药店联   不避嫌疑,授之以手,哪怕使君红娘子;   忘求利润,爱矣乎心,何分孩儿白头翁。   ——榆中县金崖裴建亭药铺联   桃仁杏仁柏子仁,仁心济世;  ...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医药
  • 中医学之形而上学基础

    中医学之形而上学基础

    近世以来, 西学东渐, 学说杂呈, 中医面临之挑 战遂起。 中医有被西学裹挟同化之趋势, 其后果自 然是消亡; 中医有关门自大之倾向, 其后果必然是 式微。 百年前先贤呼吁中学为本, 西学为用, 此乃 中医发展之大道。 今尊先贤遗志, 申明中医阴阳五 行之理, 采撷西医解剖生理之优长, 汇通中西, 作 此文。 五行 “人之秉气受形, 与天地合其德, 机缄相通” [1] , 故察问人道, 需从天道始。 阴阳未判, 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 则有清浊, 清则 浮升, 浊则沉降。 升则为阳, 降...

  • 中医的根基是天文

    中医的根基是天文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振兴中医绝不是去抱西医的大腿,而应该扎根传统,抓住经典。只有对传统文化多一份敬畏,对经典多一份尊重,中医才会多一份振兴的力量。中医人只有敬畏经典,珍视经典,回归经典,在世界上才能真正挺起脊梁。一个对经典有敬畏心的中医人,也必然是充实而自信的,因为他得到了传承中医的最强原动力。 中医的根基是天文,天文同时也是历法与周易的根基。中国古贤观察天文,验之于人,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包括历法、中医、算学、哲学等不同学科。我们学习中医,就一定要回归到天文上,从天文与历法入...

  • 《苗医药的身影》——《中国苗医史》序

    《苗医药的身影》——《中国苗医史》序

    研究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我十分尊重本民族专家自身的经历、来自他们本地的调查和用本民族文字表述的医学经纶。对没有文字的民族,则欣赏他们用飘着乡土气息的汉文来著书立说。我读过达尔文时代的探险家的故事,一直警惕研究民族文化中居高临下的殖民观念,反对抱着文化偏见的任何管窥蠡测,讨厌那些从海滩上捡了几只贝壳就炫耀广庭的浅薄之辈。 田华咏等几位湘西和贵州的学者编著的《中国苗医史》,是一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综述性著作,有很强的历史文化感,他们从众多的史料中披沥出不少苗医药文化的“内部档案”;也有较强...

  • 中医之争 展开有品质的学术批评

    中医之争 展开有品质的学术批评

    中医乃学、乃术,由学术文献、理论与临床实务两部分构成,要展开有品质的学术批评,一是要花气力研读文献,研习理论,二是亲自临证,体验辨证。 不过,近代中国,批评中医完全可以绕过这几个环节,只顾放逐意气,观点越极端,越能吸引眼球。于是批评沦为讥讽、谩骂,论辩沦为声讨、罢黜,这一切似乎都与 “饭桌”有关。民国时期,许多重大议题都在饭桌上商讨,夜读《张元济日记》,招饮宴宾是一等“正事”。一部民国文化史、出版史似乎就是一场场餐桌上的头脑风暴。部分留学生也有“...

  • 张志远研经典创立新论 倡论“医易相关”说

    张志远研经典创立新论 倡论“医易相关”说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桂荣   •张志远认为,《周易》乃“群经之首”,通过研究大量的医书与《周易》的资料,明确提出“医易相关”“医之阴阳源于《周易》”的学术观点,并通过《周易》释疑中医古籍。   •张志远根据前辈用药经验,把《伤寒论》的九十多味药重新根据其应用、性能、主要作用,总结出经方“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   •张志远重视研...

  • 南阳宗气学派对中医宗气理论的理论发挥

    南阳宗气学派对中医宗气理论的理论发挥

    南阳宗气学派学术思想研究 宗气学派即是在病机研究及临床治疗以中医宗 气理论作为指导, 以调补宗气作为主要治疗方法的 医学流派。 宗气学派创始人为民国中西汇通派名医 张锡纯, 南阳宗气学派是南阳医家陈吉全、 庞景三、 方家选等人在继承张锡纯宗气理论, 并参以李东垣、 王清任等医家医学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他们自己数 十年医学实践的感悟而创立。 南阳宗气学派在理法 方药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宗气学派学术思想, 使中医 宗气学派在南阳得到发扬光大, 其中笔者是主要的 理论总结者和实践者之一, 河南省第一届名中医庞 景三教授和南...

  • 学中医反西医?

    学中医反西医?

    记得前几年看一部名老中医讲温病的视频时,老先生说过大概这么一句话——别以为看了几本武侠小说,你就懂中医了。我今天要说的是,中医行业内及中医爱好者内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大夫太愤青 某种程度上来看,愤青有时候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至少,愤青的人是有情怀的。但太过了也就不好了。当你太过愤青时,看任何事情都会先看到事情不积极的、阴暗的一面。这种心态也一定会影响你对中医的学习、诊病。 年轻大夫最容易抱着一股侠气,去诊病、学习。于是就会特别羡慕那些三招五式就能把敌人干...

  • 《黄帝内经》现代中医体质与疾病

    《黄帝内经》现代中医体质与疾病

    中医体质学说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 并成为中 医基础理论一门新的独立分支学科。 建国后, 从第 七版国家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开始, 专门出现 “体质” 一章, 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藏象等章节相 并列, 此种变化可视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变革。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 《内经》 ) 为中医理论的奠基 之作, 在以阴阳五行学说、 精气学说、 象思维、 整体 观为核心观念的基础上, 其对体质形成、 体质影响因 素、 体质差异现象、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体质与治疗 有着全面的认识, 是现代中...

  • 五味是中医五行 探析五味与五行的配属

    五味是中医五行 探析五味与五行的配属

    五味特性与四时人体气机运动的关系探析 五味是中医五行比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对于 五味与五行的配属关系, 近来有学者提出了新见解, 认 为辛属木、 咸属火、 甘属土、 酸属金、 苦属水 [1 ] 。但若追 本溯源, 从阴阳最初的含义出发探析五行理论的形成, 则可知古人对于五味与五行配属关系的缘由。故从阴 阳的运动规律出发, 来探析五味与五行的配属关系, 以 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1 阴阳的含义及运动规律 “阴” 与 “阳” 的提出最早是用作部位概念来使用 的...

  • 传承发展中医药要学习中医经典

    传承发展中医药要学习中医经典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笔者认为这句话具有重要涵义。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人没有做好中医药传承,却急于创新,以至于把中医的精华丢失了,成了舍本逐末。事实证明,很多中医药的出色成果,恰恰是在中医典籍里找到了开启成功的钥匙。比如砒霜治疗白血病,青蒿素治疗疟疾,都是从古医籍或验方里找到的方法,可以说没有传承发展,就没有这些举世...

  • 潜心读中医古书

    潜心读中医古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天下名士游”,是古人对治学之道的高度总结。读书与实践,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大法门。历代医家在繁忙的诊务之余,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名著。这些文献既是历代医家智慧的结晶,亦是历代中医药学术经验的积淀和理论的升华。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术、根基深厚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蕴藏于历代医药典籍之中。博览群书,精研覃思,从中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和学术精华,是造就自身良好学术素质的必由之路。 举凡有成就的名医,尽管他们的成长道路各有千秋,或家传,或师承,或...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医
  • 过犹不及话中医

    过犹不及话中医

    成语“过犹不及”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形容做事过了头,就像没做一样,甚至比没做还可怕。 中医中的致中和 此成语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与道家的“物极必反”“执中”有相同的意思,成为中医学“...

  • 中医学 五行学说

    中医学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宇宙演化哲学观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将五行学说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思想基础之一,但一直以来,由于学术界对五行学说思想内涵认识的混乱,使得其在中医学中的价值作用也受到质疑。所以,重新探讨五行思想内涵及其起源建构过程,对于中国古典宇宙哲学观及中医学理论思想的继承发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代传统五行   思想起源论是错误的   对于五行思想内涵及其起源建构过程,近现代有“五材”元素论、“五方”论、“五星”论等不同观点,...

  • 学习中医脉诊

    学习中医脉诊

    学习脉诊如何登堂入室是个永恒的话题,尝与一师弟谈传统脉诊的境界,笔者不揣浅陋,妄而论之。 语之曰:“约而言之,三言可毕,三言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山外还有山,水外还有水。” 师弟言:“此犹禅境也?” 笑而答之:“词近意更近也。” 青原惟信禅师曾言:“老身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

  • 中医《温热经纬》

    中医《温热经纬》

      《温热经纬》为晚清著名温病大家王孟英编著,“以轩歧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而作,诠释了温病顺、逆传变理论;提出温病新感、伏气并存,在认识上不可偏废;指出暑多挟湿,而非暑必挟湿;十分重视伤寒学派对温病思想形成的影响,体现了寒温融合治温病的学术思想。   《温热经纬》为晚清著名温病大家王孟英编著,该书收集编纂了上自《黄帝内经》,下至《外感温病篇》等有关温病学的论述,全书共五卷,可谓是集历代温病学之大成,反映了王氏在温病学领域的深厚学术造诣和独到见解。该书编写体例独特,是“...

  • 新安医学

    新安医学

    文化具有区域性,文化区域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文化区”,一种是“地理文化区”。所谓“行政文化区”是指以今天的行政区域划分为单位的各文化单元。从学术角度说,研究行政区域文化的意义可能远不如地理区域文化大,至少我们研究地域医学流派就不应过于立足于“行政文化区”,否则,有多少行政区就会有多少地域医学,这容易导致学术研究的泛化弊端(当然,行政文化区与地理文化区有时是有重叠的,这另当别论)。 因此我们应该立足于&l...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医学
  • 《元典章》医政史料管窥

    《元典章》医政史料管窥

    《元典章》是至治二年(1322年) 以前元朝法令 文书的分类汇编, 全名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 。 其内 容丰富, 博大精深, 元代社会的政治、 经济、 文化等 各个方面在书中均有所反映。 其中篇幅最长的是刑 部卷, 记载了大量词讼文字和判决案例, 内容详尽, 生动, 是研究元代政史的重要资料。 但因其中有不少 文字是由蒙语硬译汉语, 与汉语语法不同, 且先前的 影印版字迹模糊不清, 句读不通, 故内容晦涩难懂, 少有人研究。 后经陈高华等人校订成书, 较先前有了 不少改进, 语句更加通顺易懂。 本文基于陈高华等点...

  • 把发展苗医药和建设“新农合”结合起来

    把发展苗医药和建设“新农合”结合起来

    2007湖南省苗族医药学术研讨会在著名的“中国长寿之乡”麻阳召开,我谨代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致以衷心的祝贺!向会议的主办者、组织者、协办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讨论苗族传统医药,首先要了解苗族的生存史和奋斗史。人民创造了医药,一方水土提供了苗医药发展的良好条件。于是有了“三干苗药”,“八百单方”。苗族是医药知识最丰富的民族之一,也是行医卖药最富有创造性和进取性的民族之一。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总结弘扬的民族精神。 因此,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中,我...

  • 跨学科视角在医史研究中的应用

    跨学科视角在医史研究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医史研究处于令人尴尬的状态, 学界 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文献考证, 而对真正的医史研究 却无暇顾及。 李建民教授评价这一现象 “严格来说, 这是治医书而非治历史” [1] 。 继而韩启德副委员长感 叹 “流传于世的医史寥若晨星” [2] 。 究其缘由, 或许 是源于医史研究的动力、 史料和方法的缺乏, 从而 导致医史尤其是上古先秦医史研究的滞后。 医史研 究不同于临床研究, 既没有立竿见影的医疗效果, 也 没有救死扶伤的职业荣耀, 对于应用学科的医学来 说, 这无...

  •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郑书翰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典著作。其中,阴阳学说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尤为深远,阴阳学说是中医解释生命现象、阐述病理机制、指导辨证方法的说理工具,这种说理方式基于哲学的思辨思维,直指事物的本质,而不拘泥于事物的具象形态。   多囊卵巢综合征已经成为多发病,广泛影响女性的正常生育。这虽然是一个西方医学定义的疾病,但是临床中使用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并且可以运用阴阳的思辨方法与西医学病理阐述建立起理论层面的沟通。   《内经·...

  • 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现状的思考

    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现状的思考

    中医学所采用 “症” , 是指包括症状和体征在内 的所有临床表现。 症状、 体征是机体有病变时的各 种单个的 (不是指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表现, 是判断 病种、 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 是疾病的外在现象, 而 不是病变的本质。 二者皆属于中医的广义症状, 都是 临床诊病、 辨证的主要依据, 都属于症状规范化的对 象, 是病证规范化的前提 [1-4] 。 随着中医证候规范化 和症状量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探索, 开展了中医症 状有关的规范化研究, 对中医药研究起到了促进作 用。 现将中医症状规范化研究...

  • 中医学术流派的特色

    中医学术流派的特色

      “学术流派必须要有特色”,这是见仁见智的当代学术流派研究领域中少见的共识,但是,对于如何理解学术流派的特色,如何区别独特的学术主张与门户之见,目前还缺乏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特色是流派的灵魂   所谓特色是指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因此,中医学术流派的特色是一个流派区别于其他流派的根本特征,主要体现为独特的学术思想或技术方法。综观古代中医学术流派,刘完素倡“六气皆从火化”而奠定“寒凉派”之基础;朱丹溪明滋阴之法理...

  • 古代兵法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

    古代兵法对中医学影响的研究

    从兵法奇正看中医治法思想与分类 在中医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 多方位地受 到了古代兵法的影响 [1-2 ] 。尤其是治疗学, 在治疗的思 路、 原则、 方法乃至策略运用等诸多方面, 都深受兵法 的影响。广为人知的“用药如用兵” 之语, 即充分说明 了这一现象 。《灵枢·逆顺》 也曾直接引用兵法中“无 迎逢逢之气, 无击堂堂之阵” 之说, 来指导疟疾的治疗。 最早在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 中就有 “凡疗疡, 以五毒 攻之&...

  • 找准定位 提升中医话语权

    找准定位 提升中医话语权

    •中医院校教育要加深对现代教学理念的认识和体会,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以中医药文化为引领,以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为主线,加强中医自信,提升中医话语权。 •中医教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进程、规律和脉搏,抓住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契机,把握中医教育的文化源流和中医与现代科学紧密结合的时代特征,调整中医教育的课程结构和知识架构,师古与创新相结合,发展与融合相统一。 中医教育观就是人们对中医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中医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中...

  • 中医病机辨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医病机辨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以病理因素为纲,主体证候病机为条目,兼夹病机、复合病机为主要单元,构建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   基本思路   以病机证素为核心   病机证素的主要内容是病理因素,病理因素是病变的实质,审证求机的核心是推求病理因素,它反映了病机的转化和演变。单一病机证素由单一病理因素演变而来,如风、寒、暑、湿、燥、火、血瘀等。兼夹病机证素是单一病理因素的主次相兼为病;复合病机证素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病理因素复合,产生质变,从而构成证候诊断的依据,论治的基础。   以脏腑为内涵   人体气血阴阳的生成根源于脏腑,脏腑的机能正常与否...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