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266页

医 第266页

  • 中医六腑学说

    中医六腑学说

    浅析中医六腑学说与现代免疫的关系 六腑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腑 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现代免疫有着密切的关系。 六腑, 是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的总称 [1 ] 。六腑 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各腑之间各种生 理活动也是相互联系的。 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与免疫有着密切的 关系。人体六腑功能正常, 正气旺盛, 则免疫功能正 常, 邪气难以致病; 若六腑功能失常, 正气虚弱, 则免疫 功能多低下或紊乱, 易引起多种疾病。本文通过中医 和现代医学文献检索, 探讨了六腑...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医
  • 中医治疗小儿汗证

    中医治疗小儿汗证

      小儿汗证是指在安静状态下或无故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的病证。   小儿汗证分为自汗与盗汗,自汗指不分昼夜自发出汗;盗汗指睡中汗出,醒时汗止。   汗证的中医辨证论治,分为卫表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脾胃湿热四型。   卫表不固型:多见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或病后,表现为自汗,出汗部位以头部、肩、背部明显,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动则汗多,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固表,选方玉屏风散。   营卫不和型:多见于病后体虚,表现为自汗微有恶风或轻咳、流涕或微热、神倦纳呆、舌苔薄白、脉浮。治宜调和营卫,选...

  • 认识中医水针

    认识中医水针

    水针又称穴位注射,它是用注射器将中草药注射液(如复方当归注射液等)注入穴位以治病的一种方法。水针治疗一般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5--7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中医水针能治疗哪些病呢? 1.运动系统疾病:痹证(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腰腿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扭伤等。 2.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口眼歪斜、痿证、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癫狂痫证等。 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下垂、胃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痢疾等。 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上...

  • 帝王遗诏涉医 医学进步 体系完善

    帝王遗诏涉医 医学进步 体系完善

    自宋朝始,儒医大量涌现,甚至出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言论,医人社会地位较前代大大提高。这种现象是入宋之后的陡然变化还是有前期长久的积累?对唐代三百年间医家社会地位变迁的探索,似可对此给出一些参考。 翻阅唐代史料,除了极少数皇帝丧生于宫廷动乱和意外变故,唐朝大多数的帝王皆属因病辞世,有些更在去世前常年遭受较为严重的病痛困扰,而为他们医治疾病的御医正是当时医术水平和社会地位皆较为高超的医人。帝王与医人之间以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紧密联系,因而有些皇帝在遗诏中会提及自身的患病感受甚或对主...

  • 要不断丰富中医理论内涵

    要不断丰富中医理论内涵

    @长义堂中医想法 中医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正如很多专家认为的,中医药宝库不是拿来就能用的,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医药传承发展既要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特色,又要积极引进和利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方法,用以揭示中医药防病治病的机理,为人类防病治病提供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 @苍山叶 中医药凝聚了传统华夏文化对宇宙自然及生命现象的认知。国家的大力扶持对传承发展中医药无疑是鼓舞人心的。 @中医针灸专家顾兆军 从神农尝百草的那一刻开始,神农...

  • 论天癸与中医生殖

    论天癸与中医生殖

    “天癸” 一词首见于《素问· 上古天真论》 , 这是 最早有关人体生殖机理的论述。 天癸是《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提出人体气、 血、 精、 津液等之 外的一种物质, 男女都有, 并与肾气、 任脉、 冲脉有 关。 但《内经》记载仅此而已, 其后再无论及, 本文 对天癸认识进行探讨。 天癸的本质 《内经》描述了天癸产生与枯竭的时间及过程, 对天癸本质认识未明确阐述, 历代世医家进行了注 解与阐发, 但说法不一, 没有定论。 1. 从字义理解 “天&rd...

  • 神的概念引入中医学

    神的概念引入中医学

    “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一种无知状态下的认知产物,一般认为其滥觞于古代天文学及其占星术。“神”具有原始宗教、古代哲学及医学的多重含义,也具有物质与功能的双重属性,可谓神乎其神,玄妙莫测。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存在着一个万能的创造者或主宰者,此即谓神,可视为人类对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内部机制的探索和猜想。引入中医学后,神的概念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中医学最具标志意义的几个核心概念之一。   自然之“神”   一般认为,...

  • 中医临证思维模式及其临床应用

    中医临证思维模式及其临床应用

    浅谈现代中医思维模式及其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历千年的变迁,仍能在现代医疗中占 据重要地位,正是因为古人的智慧赋予了其强劲的 生命力。然而时代日新月异,环境古今变迁,西医 学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的发展使传统中医正面临着 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多学科交叉的大环境下,中医 不能固步自封,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把握住时 代赋予的机遇并与时俱进。本文结合临床体会对现 代中医临证思维模式及其临床应用进行分析。 1 应乎四象,以实践为基础 中医思维是象思维 。 《素问·五运行大论》 曰 : “天地阴阳者,...

  • “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 龙砂医学流派

    “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 龙砂医学流派

    龙砂医家王旭高五运六气学术经验探赜 重视 “五运六气” 理论的临床运用是龙砂医学流派的一大 特色, 历代龙砂名医对 “五运六气” 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著述颇 丰 [1] 。 王旭高(1798年-1862年) , 名泰林, 字旭高, 又字以行, 号 九龙山人, 别号退思居士, 无锡人, 为清代著名龙砂医家。 王旭 高初习举子业, 博涉经史子集。 后绝意制举, 改从舅父高锦庭 攻医 [2] , 道光初年悬壶问世, 先以疡科行, 渐浸及内科, 求诊者 日益增多, 名闻江浙间...

  • 曲水流觞咏国医 唤醒中医文化 从“立言”开始

    曲水流觞咏国医 唤醒中医文化 从“立言”开始

    在春天,最容易与诗邂逅。 周末的“国艺新时代”联谊平台比往常更热闹,按下工作暂停键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们来此赴约。 作为一个网络文艺社群,“国艺新时代”联谊平台由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领域的400余名艺术家及文艺爱好者自发组成,是优秀传统文化交流的“据点”。 这次诗会主题为“国医赞”,各界诗词创作者、书法家纷纷用诗词赞颂国医大师孙光荣和王琦的大医情怀。孙光荣的弟子刘应科,王琦的弟子王济受邀参加...

  • 重视中医药传承和文化保护

    重视中医药传承和文化保护

    @仝小林北京 继承是创新的源头。屠呦呦在关键突破上借鉴了中医古籍。中医药人一定要充分挖掘老祖宗的智慧,为现代医疗服务。任何数典忘祖,任何妄自菲薄,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背叛。 @中医针灸杨金生 在当今重视中医药传承和文化保护的大环境下,宣传和挖掘中医药技术应注意中医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效益性研究,力求中医药表达当代化、诊疗规范化、评价客观化,这不仅是当今中医药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逐步走向国际化健康发展的需求。 @天方中医谢小强 支持中医药事业...

  • 用中药就要遵循中医思维

    用中药就要遵循中医思维

      《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条主要是讲太阳病表证的治疗一误再误,不仅病证不愈,而且病情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病邪或自表入里,或由阳入阴,或损及脏腑,桂枝证已经不存在了,就不可再用桂枝汤来解表了。   这里提出一个“坏病”的概念。何谓坏病?“坏病者,即变证也”(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坏病,就是指因误治而致病情恶化,证候复杂,变...

  • 阴阳释义 阴阳与中医学

    阴阳释义 阴阳与中医学

    论阴阳、中和与中医学的关系 “阴阳” 与 “中和” 均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哲 学思想, 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数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影 响着国人对事物与世界的认知, 对中医学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围绕 “阴阳” “中和” 思想与中医 学基本理论展开, 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具有一定的 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阴阳释义 “阴阳” 二字均有俗称“耳刀旁”的部首,左 &ld...

  • 中医古籍不应为所谓偏方“背锅”

    中医古籍不应为所谓偏方“背锅”

    最近,一段家长给孩子喂食活蝌蚪的视频曝光,这位家长把碗中水里不停游动的活蝌蚪一口一口喂进孩子口中,家长称可以强身健体。网友对此展开了激烈争论。 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小时候也活吃过蝌蚪,但是更多的网友认为这不科学。有网友称,蝌蚪入药在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已经有记载:“俚俗三月三日,皆取小蝌蚪一水吞之,云不生疮亦解毒之意也。”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原文的“俚俗”二字是“民间”的意思,《本草纲目》作为古代“百科全书&rdq...

  • 中医“肾脑系统”溯源及构建

    中医“肾脑系统”溯源及构建

    中医“肾脑系统”的构建及其现代生物学基 “脑” 作为奇恒之腑, 更多的依存于 “肾藏精” 的功能, 肾中之精是脑生成的物质基础, 而对于中医 “脑” 的认识, 也正是中医 “肾藏象” 学说内涵的延 续和扩展。 现代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基础 学科, 主要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 包括 基因、 mRNA、 蛋白质等构成, 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 些组分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 。 以基因工...

  • 读《岳美中医话集》感悟

    读《岳美中医话集》感悟

    古代的医生是分等级的。战国时期,魏文王问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说:“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不解地问:“那为什么你的名声最大?”扁鹊说:“长兄善治未病之病,一般人不知道他是先铲除病根,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善治欲病之病,多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认为他只会治轻微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乡里;而我治的是已病之病,多于病情严重时,一般人看到我用穿刺、放血,或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都以...

  • 中医引经药的概念

    中医引经药的概念

    2018年3月9日,《中国中医药报》8版发表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立平博士的《“药引”漫谈》一文。该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讲解“药引”。受启发,笔者则从学术角度谈对“药引”的理解和认识,与同道分享。 药引的概念 药引是与中药的“定向定位”作用有关的一个概念。药引,可以理解为药或方剂的“引子”,或理解为具有“引子”作用的药,所以药引又称引药,即具有“引...

  • 摸清民族医药产业运行情况推动民族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摸清民族医药产业运行情况推动民族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我国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从自采、自种、自制、自用的“四自”状态到现代制药企业的出现,从自然经济到工业化生产,从医院制剂室到分化独立成制药企业,从高度分散到集约经营,近二十年来经历了巨大变化。1982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迫于自用和外销的压力,将制剂室扩大为附属药厂。90年代,民族医药企业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显示其非凡的生命力。如贵州神奇(1990)、奇正藏药(1993)、西藏自治区藏药厂(1997)、晶珠藏药(1998)、金诃藏药(1999)都是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建立起来的。据不完全统计,2...

  • 中医将要亡于中药??

    中医将要亡于中药??

    中医将要亡于中药——这句话已经被翻来覆去说了五六年了。 第一个说这句话的应该是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06年接受采访时,他曾预言:“我们执行错误的‘中药现代化’路线与国际接轨三四年,已经使得中药加速走向衰败。如果这种情况再让它继续5年,中药就无法挽救了。” 当时《新民周刊》列举了中药材不道地、种植滥用农药化肥、采集不依法、炮制偷工减料甚至使用对人体有害的硫磺、中药炮制技术后继无人等中药材种植、加工炮制以及...

  • 中医都知文善书是不争的事实

    中医都知文善书是不争的事实

    许多人都知道自古“医儒不分”,很多中医都知文善书是不争的事实。但知其所以然者鲜也,这其实与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有关。 隋朝开创了科举取士的先例,考试内容多为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相对于以往的门阀和世袭制度,科举无疑为普通家世的读书人打开了一条新的仕途渠道,但真正通过科举入仕取得功名或光宗耀祖者则是少数。《文献通考·选举二》记载:“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即唐朝进士科的录取率大概为百分之一。儒家倡导入仕,修齐治平,积极作为。受此思想影响,一些在...

  • 从研究方法的运用看中医体质学科发展

    从研究方法的运用看中医体质学科发展

    自从1978年王琦教授和盛增秀教授提出 “中医 体质学说” , 到2013年 “中医体质学” 被教育部确定 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 中医体质研究经历了从 “学 说” 到 “学术” , 再到 “学科” 的发展之路, 并且, “中 医体质学派” 已经作为现代中医学派之一, 在中医学 的长河中传承繁衍。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 除了需要创新的理论作 为指导, 还需要正确的研究方法。...

  • 名医孟诜与《食疗本草》

    名医孟诜与《食疗本草》

    孟诜是唐代的著名医药学家,一直活到92岁高龄。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治病经验,编成了我国第一部食疗学专著《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中记载了许多常见的食疗佳品,如“鸭,主补中益气、消食”;“白鸭肉补虚”;“鹅卵,补五脏,亦补中益气”;“鲫鱼,食之平胃气,调中益五脏”;“羊奶,补肺肾之气,和小肠;亦主消渴、治虚劳、益精气”;“萝卜,服之令人白净肌细”;“茶叶,利大肠,...

  • 章太炎论医学训诂及章次公拜太炎为师

    章太炎论医学训诂及章次公拜太炎为师

    章太炎先生的医经训诂 章太炎先生读经史及医学典籍很重视训诂。 《制言》第二十五期诸祖耿《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 之功夫及志向》说: “年十六, 当应县试, 病未往, 任意浏览 《史》 《汉》 。 及卒业, 知不明训诂, 不能治 《史》 《汉》 , 乃取 《说文解字》段氏注读之。 适 《尔 雅》郝氏 《义疏》初刻成, 求得之。 二书及遍, 已十八 岁。 读《十三经注疏》 , 闇记尚不觉苦。 毕, 读《经义 述闻》 , 始知运用《尔雅》 《说文》 以说经, 时时改文 立训。 自觉非当, 复读学海堂南菁书院两...

  • 田先彩的魅力——《巴山医魂》序

    田先彩的魅力——《巴山医魂》序

    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应该一只眼睛朝上,一只眼睛朝下。朝上是盯住现代科学的前沿,关注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到心知其意,不忘潮流。朝下是向民间学习,向民族医药和草医草药学习,从中吸取丰富的养料,永远不脱离自己赖以生存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壤,永远记住中医药的成长经验和成长规律。如果—提中医药的发展,光想到现代化国际化而断了自身的源头活水,那显然是片面的。 不信,我向你们介绍一位土生土长的土家族名医,他叫田先彩,现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大支坪镇卫生院工作。他的学医过程,他的临床水平,他的管理才能,都具有传奇色...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 中医系统辨证之脉学

    中医系统辨证之脉学

    脉诊作为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技术,以眩晕为契点,系统总结其脉象要素、证候特点和辨治方药规律,验证系统辨证脉学“脉-证-方”诊治体系,为临床辨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一项独特的诊疗技术,在我国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脉象能够反映机体疾病的所在部位、邪气的进退、正气的盛衰,并能反映机体生理病理情况、机体对自然界和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以及用于判断疾病预后等。因此,熟练掌握脉诊技巧是中医准确辨证的基础。 1 系统辨证脉学 系统辨证脉学与传统脉学不同,综合多学科...

  • “文”“理”并重突破中医教育桎梏

    “文”“理”并重突破中医教育桎梏

    近些年,反思几十年来的高等中医教育之文屡见报端。诸如《下一代中医在哪里?》(白剑锋文,见《人民日报》),《别让中医经典渐行渐远》(牛淑平文,见《健康报》),《别让中医教育渐行渐远》(王宁文,见《健康报》),《一位中医药大学校长对中医教育的反思》(刘步平文,见《中国中医药报》),《辨证论治的核心价值在技术传承》(牛淑平文,见《健康报》)等等。 这些反思文章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为什么“繁花似锦”的中医教育背后却是我们离真正的中医传统渐行渐远,为什么从中医院校走出的学生却读不懂《黄帝内经...

  • 让主角发言——在2006全国民族民间医药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让主角发言——在2006全国民族民间医药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闭幕以前,我讲几点意见: 一、会议的目的 我们召开民族民间医药学术研讨会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让一些论文作者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吗? 是为了提高主办单位、协办单位、承办单位的知名度吗? 是为了显示有关医疗、教学、科研、生产单位的成就和政绩吗? 是,但不完全是。这些都不是根本的。 我们召开民族民间医药学术研讨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医药创造,保护民族医药文化,发现民族医药人才,发挥其保护各民族人民健康的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寻找中国传统、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 我们正是站在这样一...

  • 中医证候与蛋白质组学

    中医证候与蛋白质组学

    论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证候研究 随着全球基因组计划的完成, 人类对生命科学 研究开始进入了以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营养组 学、 代谢组学等 “组学” 为研究标志的后基因组学时 代。 蛋白质组学是在蛋白质水平上重新认识生命机 理的学科, 其学术观念与相关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 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并已成为人类重大疾 病诊断、 治疗的有效方法。 蛋白质组学以其整体性、 复杂性、 动态性、 阶段性、 稳定性的特点与中医证候 的整体观、 恒动观、 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不谋而合, 因 此在揭示中医疾...

  • 学习中医 在于日积月累

    学习中医 在于日积月累

      著名作家杰克伦敦说过:“如果选择了远方,我只顾风雨兼程”。通过这段时间在滨州医学院中医科的学习,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选择中医,必须勤奋学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作为在校学生,在中医科,我们跟随魏铭教授和姜学连教授。魏铭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四大元老之一周次清先生的高徒,姜学连教授是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老师用他们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深深感染了我们,坚定了我们学习中医的信心,为我们学习中医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临证时间虽然短暂,但我们获益颇多,乃吾毕生之财富。...

  • 中医的学习 积累(少阳)聚同(太阳)

    中医的学习 积累(少阳)聚同(太阳)

    中医的学习,需要一生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实践临床。不仅要求培养积累的习惯,运用求同的方法,还要有追寻兴趣的动力,保持静心的态度。依四象之纲浅谈之。   积累(少阳)   《劝学》载:“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医的入门学习就是积累的过程。基础知识无门派之争、学说之别,均可勤习之,西医方面的诊断学、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均应将常见疾病之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案记清,从一开始夯实基础。积累的过程要把握两个原则:概括和灵活。   概括 不同学...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