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262页

医 第262页

  • 中医证实芹菜食疗突出作用

    中医证实芹菜食疗突出作用

    芹菜为四季应令之蔬菜,其香气浓郁,口感鲜嫩,食疗价值高,故有“香芹”、“药芹”之美誉。中医和现代研究证实,芹菜食疗突出8大作用: 清热生津 芹菜味甘苦而性凉,故有清热解毒生津之功,可明显缓解气候干燥、上火等引起的口干舌燥,气喘心烦、头痛、食欲不振等不适,而且可辅治热病烦渴、小便涩痛、疔疮肿毒以及醉酒等病证。 平肝降压 明《本草推陈》载芹菜治疗“肝阳头昏,面红耳赤,头重脚轻,步行飘摇”,...

  • 全面理解和大力扶持民族医药(—)

    全面理解和大力扶持民族医药(—)

    在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人类文化复归多元化。这种变化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古今一贯,递嬗发展,生生不息。历史文化断裂的状态,大都发生在民族冲突或阶级矛盾十分激烈而导致的大动乱和改朝换代时期,但都相对短暂,不久又恢复平静,传统文化依然似江河奔流,不舍昼夜。这是中国历史有别于其他文明古国的一大特点。 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压药发展”的政策,越来越明确而且坚决。这种姿态,可用“高...

  • 中医卫气详解

    中医卫气详解

      历代医家对于卫气从何而出,如何“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与营气“五十而大会”的问题存有疑问。笔者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卫气出于上焦   《灵枢·营卫生会篇》谈三焦“之所出”,主要谈了卫气、营气是如何产生,如何运行的。传世本的原文说“卫出下焦”,而《太素》、《千金》、《外台》所引文献,均作“卫出上焦”,所以当今很多新版的《内经》书,将本篇“校改&rdquo...

  • 医学格言

    医学格言

    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著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汉·华佗《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医学
  • 中医“方证对应”的科学内涵

    中医“方证对应”的科学内涵

      ●以八纲为基础理论之方证,既涵方药,亦涵相适应的证,既有理,亦有法;每一个方证都是经过几代、几十代反复实践验证取得的经验总结。   ●方证对应长期应用的经验,产生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而六经辨证理论的形成,则更能正确指导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   ●方证对应不是简单的方和证的“对号”,而是涵盖了方与证、药与病情的严格对应,即寒、热、虚、实、表、里等的对应。   ●中医所有的辨证方法和理论,最终都要落实到方证对应;方证对应是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尖端。   近来对“方证对应&rdqu...

  • 食医

    食医

    食医是周代官方卫生机构中负责帝王饮食卫生专科及其医生,是掌管宫廷饮食滋味温凉及分量调配的医官。《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食医”这一名称,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书中在主管医疗卫生的官员下设了四种不同职责的医官:食医、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兽医。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相当于现代的营养师。“食医掌...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中医观痰辨别疾病

    中医观痰辨别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呼吸系统如果发生了疾病,就可以通过呼吸道的分泌物——痰,去识别它所患的病变。下面就来学学中医如何观痰,辨别疾病。 脓性痰: 痰质黏稠或者稀薄,颜色为淡绿色或是黄绿色,混有血液时则呈现褐色,同时会发出腥臭味。吐出这种痰,多半见于患有肺脓肿、化脓性支气管扩张的病人。这种患者的病情一般都比较严重,应当尽早去医院看医生。 黏液性痰: 黏液性痰多呈灰白色,或者无色透明状,这种痰质多半见于患有支气管炎的病人,或是肺炎初期,以及支气管哮喘发作阶段。 血性痰: 痰中带有血丝,由于血...

  • 民族医学的特征、分类及扶持意见(三)

    民族医学的特征、分类及扶持意见(三)

    第三,关于民族医药的教育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藏、蒙、维医药的现代医学教育,具有明显的开拓性和创业精神。但创业以后,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基本上把它放着,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和强化藏医教育、蒙医教育和维医教育,任凭这些院校艰辛度日,苦撑苦熬。西藏藏医学院能否办成世界屋脊上特有的西藏藏医大学,据说条件不够,教育部门不同意。如何让它合格而取得同意,并无具体的“大力扶持”措施。新疆维吾尔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直由自治区卫生厅管着,只有人头费,没有教育费,能否办成新疆维医药学院,长期无人规...

  • 非典型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治

    非典型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治

    根据慢性肾功能衰竭 (以下简称慢性肾衰)归属中医关格等相关病征的范畴来考虑,患者本应出现小便不通与频繁呕吐等泌尿与消化系统的多个典型症候。病情较为危重。但是,不少慢性肾衰患者主要症候出现滞后,姗姗来迟,或仅出现一些边缘的次要的症候,诊病依据隐匿不现,医者辨不入彀,或被“独处藏奸”不合时宜的边缘症候所蒙蔽,使疾病不能及早被发现,以致漏诊、误诊。酿成不良后果。 然而,研读典籍发现,古代著名医家对于非典型病证的辨识有丰富的经验,如《素问·刺热篇》“肾热病者,先腰痛桁酸...

  • 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促进民族医药学术发展(二)

    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促进民族医药学术发展(二)

    第三,学会向政府管理部门直接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有的领导同志给学会亲自回信表示赞同。如审慎对待和深入研究民族药毒性问题的建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任领导非常支持。有一些建议如2001年提出开发西部地区的药物资源必须分清西南和西北两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以保护优先,保护与开发并重,已引起西北民族地区普遍重视。 在上述这些工作中,我们主要的体会是: (一)民族医药不是一般的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尊重民族文化、尊重民族自主创造,在文化上体现民族平等原则,在民族平等中反映医药文化多元性的一件大事,也是充...

  • 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论述“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时提出,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这是全国医药卫生事业建设的一项重大方针和重要任务。200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今年三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强调了这一点。中央和国务院这一系列的指示精神,指明了新时期我国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 创新中医特色食疗营养体系

    创新中医特色食疗营养体系

    从理论探索到临床实践,从个案食疗到群体防控,从已病转归到未病保健,从医院到社会,32年来,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在中西医结合食疗营养领域,开拓出一条创新之路。 独具特色的食疗营养体系 20年前,正值蒸蒸日上的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利用综合优势,在营养食堂的基础上成立“食疗营养部”。在当时,这是国内唯一一家以此命名的营养科室,“食疗”这两个字开启了医学营养学领域一片新的天地...

  • 切诊:中医怎样治病

    切诊:中医怎样治病

    切诊 切脉法:医生用手的第二、三,四指挨次放在病人掌后部位,第二指按在腕关节横纹部位(寸部),第三指放在掌后高骨上(关部),第四指放在高骨后(尺部)(见图1)。 切脉时,病人肘部弯曲,把手掌放在脉枕(临时也可用 枕头,书本代替)上,医生以左手诊病人右手,以右手诊病 人左手,诊完一只手再诊另一只手(见图2)。 诊脉时思想 要集中,调匀呼吸,医生可随着自己的呼吸来数病人的脉搏 次数,正常人一呼一吸跳四至五下。 脉象;脉的形象比较复杂,这里只讲几种最常见和最容 易辨别的脉象和所主病证介绍如下。 浮脉 轻轻地按.就能清...

  • 民族医药发掘整理研究

    民族医药发掘整理研究

    一、项目摘要 民族医药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统称,是我国具有原创性的传统医药的一部分。它与中医学的生命观和思维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民族文化背景、医学理论体系和医技药物应用方面存在根本区别,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色。继承和发展民族医药使之服务于当代人民,是深化医疗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20多年来,我国对民族医药开展了大规模时发掘整理工作。藏、蒙、维、傣等有文字的民族医药开展了医药文献整理和方药收集工作,基本上建成了医疗、教学、科研体系;壮、苗、瑶、土家等历史上无通行文字的民族...

  • 中医宏观辨证的微观解读

    中医宏观辨证的微观解读

    中西医学渊薮有异 中医学从宏观辨证上把握和诊疗疾病,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和不断丰富其内容,正由于它是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所以直到今天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正如前文所言,由于缺乏现代实验技术,中医学对疾病的内在本质没有取得直观的认识。西医学以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为基础的设备为媒介,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上研究疾病,创立了诸如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学科,可以说西医学已成为庞大的微观医学体系,几乎每种疾病都有其主要的检测指标。 阴阳五行、四诊法、八纲辨证等内容体现了中医学的宏观辨证体系,西医学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

  • 藏医经典《四部医典》

    藏医经典《四部医典》

    公元8世纪(唐天宝年间)中医东松噶瓦两次进入西藏行医,后在藏定居,传授医学知识,他就是藏族医圣宇妥·元丹贡布的老师。 在世纪末,宇妥·元丹贡布完成了藏医之经典《四部经典》(又名《医明四续》),藏语称《据悉》,梵文名《甘露精要八支秘诀续》。历史上对作者曾有争议,认为是古印度医学《寿命吠陀》的译本,实则不然。原作者为西藏医家,即八世纪藏王赤松德赞的御医宇妥·元丹贡布等。据15世纪西藏历史学家曲穷贝桑的《宗教医学史》(索日阿贝·都子曲军)早就记载:“《四...

  • 柚子 中医食疗水果

    柚子 中医食疗水果

    中秋佳果寓美意, 健脾解酒驱恶气。 清热化痰平喘咳, 服药之时口需忌。 【注解】柚子在中国食疗水果中记载由来已久,梁代著名医家陶弘景在其所著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已经开始称“柚子”了,此外柚子尚有胡柑、臭橙、香栾、文旦等不一而足的繁多别名。在众多的秋令水果中,柚子可算是冠军了。它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左右成熟,皮厚耐藏,一般可存放三个月而不失香味,所以也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称。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所以也是中秋节前后的应景水果,柚子的“柚...

  • 中医动物入药治病方

    中医动物入药治病方

    1.蟋蟀3只(死或活均可),放新瓦片上,置火上焙干,研成细末,于清晨空腹,白开水送服。每日1 次,连服5-6日。 2.桑螵蛸15克,水煎有,每日1剂。 3.桑螵蛸60克,益智仁30克,共研细末,各次10克。每日2 次,温开水进服。 4.公鸡肠1具,剪开洗净焙干研未,与 250克面粉调匀,和成面团,稍加油盐,烙成小薄饼,分数次饮用。 5.鸡肠1具,截开洗净,焙干,研细未。每次服5克,白开水进服,每日2次。 6.公鸡肠1具,洗净加水文火慢炖5小时,去渣取汁,加大米150 克,煮粥,分顿食用。 7.鸡肠用醋洗净,焙干,研...

  • 问诊:中医怎样治病

    问诊:中医怎样治病

    问诊主要是医生问病人,病人不能自己说时,就要问照 顾病人的人或家属。在问诊时应该注意有秩序、有目的,有 重点地问。 1.寒热:一般来说,怕冷是寒证,怕热是热证。白天 发热或手背发热是外感证,午后或晚间发热或手心发热,是 内伤证或虚热证。怕冷发热,来去有一定的时候,反复发作 的,多半是疟疾。 2.头身:头痛身疝,发热怕冷的是外感。头痛在早晨, 耳朵里面响的,多半是气虚。头痛在晚上更厉害的,多半是 血虚。四肢关节痛, —时痛在这里一时痛在那里,遇天气变 化时加重的是风湿。腰部隐隐作痛的是肾虚。腰部象针刺一...

  • 民族医学的特征、分类及扶持意见(二)

    民族医学的特征、分类及扶持意见(二)

    目前最担心的有三个问题: 第一,民族民间医生的准人问题。 现在民族医的准人由《职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规卡着,主管部门总是把标准定在“医师”水平上,而且由“考试”这个最“公正公平”的横杆挡着。但如果真正实事求是地处理国家大事,可以发现我们的民族民间医生达不到文件规定的“医师”水平,也考不及格。不少乡村医生同样如此。这是因为:①民族医生的水平表现在草医草药知识和一技之长方面,不在西医、中医方面,对他们的&l...

  • 反治法:中医独特疗法

    反治法:中医独特疗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从者反治”涵义有二:一是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适用于病情较为复杂,征象不能完全反映本质的情形,此为假反治;二是指在正治的基础上,兼用反治或顺从疾病性质而治,此为真反治。   ●反治法作为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思路上与西医有很大差异,或可借以补充西医“对抗治疗”的不足。应加强对它的理论研究,通过多学科、多角度地分析探索,掌握它的本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治疗规律。   反治法源于《素问·至真...

  • 民族医学的特征、分类及扶持意见(—)

    民族医学的特征、分类及扶持意见(—)

    一、民族医学的特征 民族医学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而且有较多的人文内涵。从根本上来说,它属于医学范畴。在世界上,民族医学是各民族的传统医学。在当代中国,民族医学是指中医学以外的各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 民族医学是一种传统文化、乡土文化、草根文化。它的根在民间。茫茫草原,我们的羊群在哪里?在山沟里。浩浩医海,我们的民族医药在哪里?山林草泽遍地都有草医草药的群落和踪迹。我们的祖先正是靠了它不仅活了下来,而且繁衍昌盛。只有眼睛朝下,体察民情,关心民瘼,深入中国社会的底层,才能看到民族医药的客观存在和它的重要价值。...

  • 中医四时不同脉象的原理

    中医四时不同脉象的原理

      经云:“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说明了中医学是建立在天文、地理、气候等自然科学基础上的。无论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都与大自然有密切关系。仅就脉诊而论,脉象就会随四时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脉象,出现四时平脉:春脉微弦,夏脉微钩,秋脉微毛,冬脉微石。   那么形成四时不同脉象的原理是什么呢。冬季天寒地冻,人身处于拘束状态,脉也呈现紧象,血液流向体表时,受外界阻力加大,脉则因之而沉。就造成了沉而有力,微石的冬脉。春天,气温渐高,脉由深沉转为浅浮,仍有紧张余势,这就造成了微弦的春脉。夏...

  • 常见中医药引有哪些

    常见中医药引有哪些

      食盐:咸、寒,入肾、胃、大肠经,有清水、解毒之效。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淡盐水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   生姜: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咳、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3~5片为引,以增强疗效。   葱白:辛、温,入肺、胃经,有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之效。治疗感冒风寒、小便寒闭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   灯心草: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清心除烦,利尿通淋。治疗心火元盛、小便短赤时,宜用灯心草一小把为引。   粳米:甘、平,入胃经,有益气健胃之效。...

  • 闻诊:中医怎样治病

    闻诊:中医怎样治病

    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说话声音很高,乱讲乱说的,属热证,实证;讲话声音很低,断断续续的,属寒证,虚证。声音嘶哑的是肺经的病,惊叫的是惊风,喊哎哟的是痛证。呼吸气粗的是热证、实证。呼吸声低、接不上气的是虚证、寒证。打喷嚏的是风寒。打呃的是胃病。 【望诊】 【问诊】 【切诊】...

  • 症状多选中医汤药

    症状多选中医汤药

    一提起吃中药,如今人们会首选中成药,它不仅服用方便、易于携带,而且口感更好。可您知道吗?喝传统的汤药虽然麻烦,却是对症下药,更有针对性。 汤药是将炮制加工后的各种中药材,中医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的巧妙配伍后所配成的药剂,加上水置于有盖的煎药器具内,在火上加热,利用水滚沸煎熬而取其有效成分的液体制剂。中医治病的基本程序是辨证、立法、处方,也就是常说的辨证施治,它是中医的“灵魂”。患同一种病的几个病人可能出现不同的证候,一个患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证候又会随时变化。因而中医强调个性化治疗...

  • 重绘中国传统医学的版图(二)

    重绘中国传统医学的版图(二)

    三、中国民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工程 自从198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以后,全国各民族地区都进行了民族医药的调查、发掘、整理工作,出版了近200部著作,其中译成汉文或用汉文著述的约120种左右,形成一个世界上罕见的民族医药发掘整理工程。 这项工作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历史上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由于有文字,也就有医学文献,有医学的系统理论并形成独立体系。例如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哈萨克医药、朝医药、彝医药等,其中以藏医药为代表。藏医学文献非常丰富(按目录至少在1000种以上)。曼巴扎仓(医学经院...

  • 中医大夫看病为何要『把脉』

    中医大夫看病为何要『把脉』

    中医大夫给病人看病,都要捏着病人的手腕“把脉”。病人的病又没患在手腕上,怎么捏捏就知道病情了呢?因为人得了病,病情都要反应到全身血脉,手腕上有一段寸许长的血管,医称“寸口脉”或“气口脉”,就能查出病情来。 我国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有过这方面的论述。《素问·五脏别论》曾记载:“帝问: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之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也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

  • 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促进民族医药学术发展(一)

    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促进民族医药学术发展(一)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是中国少数民族医学的学术团体。民族医学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米勒认为,“民族医学、非正规医学等等都是传统医学的同义词。”但在现代中国,“民族”一词经常是“少数民族”的简称,民族医学就是各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它并不是一个现代创造的、新近发现的一个统一的学术体系,而是多种民族医药成分汇集在一起的一个工作定义和学术总称。民族医药学会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传统医药的学术组织,它实质上是一个各民族医药学会的联...

  • 中医“肺朝百脉”

    中医“肺朝百脉”

      将“肺朝百脉”理解为“朝百脉之血”,这与中医五脏功能分属、肺主治节的理论皆不相符,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肺朝百脉之气”。“肺朝百脉之气”提示了气、血、脉、心与肺之间不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而且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临床上对于血行不畅所致的疾病,除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外,同时应加用行气、补气之品。   “肺朝百脉”,语出《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