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258页

医 第258页

  • 白领亚健康铆牢中医

    白领亚健康铆牢中医

    白领小赵,年纪轻轻,这两天自己在家熬中药。原来,小赵患有病毒性心肌炎,之前看了西医,使用了抗生素,早搏情况有了改善,但仍觉得胸闷、心慌,在朋友的建议下,他跑了趟中医医院,想通过中医调理一下。 治病找中医,养生就更要靠中医了。近年来,服用膏方的人群中,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多。“我原来一直觉得膏方是中老年人进补用的,后来一位服用过膏方的同事告诉我,其实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服用膏方,这种方子是根据个人体质来调配的。”白领陈先生今年也加入到了膏方养生的队伍中。 以往看中医的主要是中老年人,但近五...

  • 中医刮痧疗“寒包火”型感冒

    中医刮痧疗“寒包火”型感冒

    “寒包火”型感冒是由于身体遭受“寒气”的侵袭,引发感冒,且伴有高热,此时往往由于体内的“火”与外部的寒气交织在一起,导致感冒迁延难愈。如果用西医抗生素和抗病毒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而用中医刮痧疗法往往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具体方法是:从风池穴开始,沿着颈椎刮痧至定喘穴、大椎穴,再到迎香穴、太阳穴上轻轻进行刮痧,可以事先在这些穴位上涂抹一些风油精,每日1次。 风池穴位于项部,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定喘穴位于背...

  • 壮医针挑操作方法较多

    壮医针挑操作方法较多

    壮医针挑疗法,是根据病人病症选择体表上有关部位或穴位,用一种特制或大号缝衣针,挑破浅层皮肤异点或挑出皮下纤维,进行治病的一种疗法。壮医针挑疗法治疗的病症达80多种,尤其对痧症有良效,如羊毛痧、七星痧、五梅痧等。 壮医针挑操作方法较多,就基本手法来说,有浅挑、深挑、疾挑、慢挑、重挑、跃挑、摇挑等。就针挑方式来说,有点挑、引挑、丛挑、环挑、散挑、排挑等。不管采用何种挑法,均以快进快出(慢挑除外),挑断表皮或皮下组织,针孔能挤出少许血液为要。 具体操作步骤选好挑点,常规消毒挑点及针具,左手拇指绷紧挑点皮肤,右...

  • 中医揪痧或扯痧

    中医揪痧或扯痧

    没人喜欢跟自己过不去,但中医里的某些治疗手法却偏偏有点类似的意味。比如,一些人额头或脖子上那一圈紫红色的淤血就是自己揪出来的。在我国民间,这可是一种流传甚广的自我治疗方法。 “中医里,揪扯皮肤的方法被称为揪痧或扯痧,可以看作是刮痧的一种简单变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李智说,揪痧是指在身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用手指揪扯皮肤,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揪痧可以治疗感冒引起的头痛、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对于颈、肩、背疼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李智说,头痛...

  • 中医刺络放血疗法

    中医刺络放血疗法

      编者按:“出现半身不遂征兆时,取缝衣针刺破患者双耳垂各挤出一滴血;如遇有人抽羊角风,用缝衣针刺破患者人中穴挤出一滴血,即可止住……”近日,一则这样的针刺急救法“小知识”在网上流传。8月23日,《健康报》一篇题为《放血疗法急救不可靠》的署名文章对此进行了批驳,并认为针刺放血“这个过程仅仅是刺破皮肤的毛细血管,挤出其中的一滴血。因此不管刺什么部位,都不会产生所谓的急救效果,而更像是一种隔靴搔痒的巫术。”那么,针刺...

  • 傣族医药独特的治疗方法

    傣族医药独特的治疗方法

    傣医治病除采用内服或外用(包括涂擦包敷)或内服与外用相结合三种治法之外,还有其他独特的治疗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睡药:按配方将所需药物(多用鲜品)切碎加水煎煮或炒或蒸,视病情而定,取出药渣拌入酒或炒热之酒糟,拌匀平摊于木板上,上铺席芭,亦可用布单。患者趁热睡于药床上,上盖被子使药物熏蒸身体,以达到治疗目的,多用于风湿麻木,肢体疼痛等症。 二、敷药:按配方将所需药物取鲜品,切碎捣烂,视病情分别加入白酒、芝麻油或淘米水等拌和均匀。用鲜芭蕉叶包好,置于火中烧热,趁热包敷于患处,以不烫伤皮肤为度,主要用于接骨、跌打扭...

  • 中医治疗莫过度

    中医治疗莫过度

      在现实生活中,中医的过度治疗最常见于以下一些现象。   一、喜欢服用壮阳、滋阴等补益药   有些人喜欢经常吃各种补益药、保健品。补得发胖、血压高、腹胀、胸闷、头胀、大便黏滞不爽、上火内热、皮油痘多还浑然不觉,又转而去减肥、降压、理气、通便、清热。其实,药补不如食补,只要一日三餐饮食有规律、均衡摄取就是最好的食补。只有遇到诸如月经后头晕眼花、大病后康复期、更年期腰酸腿痛、血压血糖偏低、乏力倦怠、体质明显偏颇、亚健康等情况时才可采用食补来调养。   二、大量使用清热解毒中药   有些人吃火锅、油炸烧烤食物、...

  • 中医针灸疗法的特色之一

    中医针灸疗法的特色之一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其强调“治神”是针刺的关键。这种治神为先的原则,是中医针灸疗法的特色之一,同时也反映了中医疾病诊疗观中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以下从其产生、精神实质等方面进行论述。   产生   《内经》中“神”的概念十分丰富。《灵枢·天年》云:“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本...

  • 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

    壮医药物竹筒拔罐疗法

    药罐操作规范 1.煮竹罐 将竹罐投入药液中,煮沸5分钟备用。 2.第一次拔罐 根据拔罐部位选定大小合适的竹罐,捞出甩净水珠(也可迅速用折叠的消毒毛巾捂一下罐口,以便吸去药液,降低罐口温度和保持罐内热气)立即迅速扣于选定的部位上。 3.第一次热敷 10分钟后取下竹罐。将消毒毛巾浸于热药液中,捞出拧干,待热度适当时敷于拔罐部位,3 分钟后取下。如法再敷3 分钟。 4.三棱针浅刺 在拔罐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消毒三棱针在拔罐部位皮肤上浅刺 (0.2~0.3厘米)3针,以局部少量渗血为度。 5.第二次拔罐 取煮热的竹...

  • 傣医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

    傣医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

    傣医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之一,是傣族人民同 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来的 民族医药。它有着较系统的 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 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 地方特点。 远在2500年前的《贝叶 经》中就记载有傣医药内容。 傣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 机的整体,主要由1500多个 组织和32种湿性液体所组 成。傣医相关基础理论是承 袭和发展佛教学理论而建立 起来的。其“四塔”、“五蕴”学 说是理论的核心,用以解释 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 指导临床辨病用药、立法组 方。&ldq...

  • 中医半表半里证

    中医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是经方的重要概念之一。半表半里的阳证为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阴证为厥阴病。半表半里证当治以“和”法。   ●对于复杂病症,难以直接根据条文提纲判断是否属于半表半里证的,可以采取排除法。即排除了病位在表、在里,那么就可以判断出是半表半里之证,再进一步结合寒热、虚实的情况,判断是偏于阳证的少阳病还是偏于阴证的厥阴病,然后再进一步辨方证。   半表半里是经方的重要概念之一。明确提出“半表半里”一词,始自于宋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伤寒论》中对“半表...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医
  • 中医怪招提壶揭盖

    中医怪招提壶揭盖

    “提壶揭盖”是中医治疗小便不畅、水肿等症的传统治法之一。它怪就怪在病人明明是小便不通畅,医生的处方里却都是治肺的药物。这又是为何呢? 中医认为,肺处高位,把肺喻为“华盖”,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故肺气闭阻,肃降失职,可影响其他脏器气化失司,而出现小便不利、浮肿等症,所以治疗应宣发肺气。肺气得宣,小便即通畅,这种治疗方法就是“提壶揭盖”。可简单理解为肺对应壶盖而膀胱对应壶嘴,壶嘴不通了可以通过揭开壶盖来宣通。由于此法疗效较好,现今许多中医大夫仍...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医
  • 中医手法治肱骨干骨折

    中医手法治肱骨干骨折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中医又称“折肱”、“胳膊骨伤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3﹪。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致。《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或坠车马跌碎,或打断,或斜裂,或截断,打断者有碎骨,跌断者则无碎骨。”   伤后局部畸形、肿胀、疼痛、压痛,上臂不能抬举,检查时应注意腕及手指的功能,以便确定桡神经是否有损伤。拍X线片,可了解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对移位的肱骨干骨折,宜采用手法整复及夹板固定...

  • 震后救助中医推拿针灸显神力

    震后救助中医推拿针灸显神力

    4月20日上午8点02分,四川雅安芦山又发生了7级地震,西安也有明显震感。据了解,此次地震目前已造成上万人受伤。这些轻重不一的伤者,在接受最初的救治后,还会留有身心两方面的后遗症。此时,中医推拿针灸可大显神力。 1.按摩抚慰身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地震后骨折的病人会长出骨痂,进入缓慢的康复期。这时,骨骼虽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邻近关节的活动度会下降,肌肉萎缩。因此,运用中医按摩恢复受累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恢复肢体功能很有必要。而且,长期的固定、行动不便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褥疮,中医可以用红花泡酒或者酒...

  • 养肝补脾 名医有方

    养肝补脾 名医有方

      养生观点   简单生活方为养生之道;生姜和干姜,功效各不同;药膳绝不是“药+食”这么简单;养肝,不妨试试“和肝汤”;补脾,勿忘“滋补汤”。   被誉为“当代中医泰斗”的方和谦教授,生前所倡导的养生之道至今仍被人们所尊崇,现编辑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不少养生智慧,《论语》中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乐在其中”的生活理念,就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法则—&md...

  • 中医独具特色诊疗方

    中医独具特色诊疗方

    伴随连日来各地的大范围降温,感冒、发烧、腹泻以及鼻炎也纷至沓来。如何应对换季时这些恼人的疾患?看看中医独具特色而又疗效显著的“私房”诊疗方。 药浴防感冒在河南省中医院,家长不再因孩子感冒发烧难以喂药而苦恼———一个木制的大浴盆里,倒入由柴胡、荆芥、青蒿等中药材配伍而成的药液,待水温合适后,将孩子抱进浴盆。一边洗澡一边就能退去高烧。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机体,从而达到预防、治疗感冒的目的。这种方法既能减轻孩子痛苦,又降低了治疗成本。 药枕治...

  • 哪些病适合找中医

    哪些病适合找中医

    生什么病要找中医?专家介绍,中医治疗疾病时,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因人而异、辨证施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除了治疗病毒性疾病有优势,对功能性疾病、慢性病、老年病,还有原因不明或者是病因很复杂的病,以及精神神经系统方面的病,比如面瘫、口眼歪邪、失眠、抑郁以及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都有用。 还有一些皮肤疾病,比如湿疹、神经性皮炎、脱发、银屑病、白癜风等,多为免疫功能出了问题,最合适找中医看。 很多原因不明的病症,如胸闷、胃痛、疲劳乏力、便秘、盗汗等,任何一个症状长期困扰您,都不会是小事...

  • 孩子增强记忆力中医按摩穴位

    孩子增强记忆力中医按摩穴位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很好的记忆力,增加孩子的记忆力要给予孩子舒适的环境和合理的膳食。中医建议,想要给孩子增强记忆力也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实现。   按摩头顶和按摩脚底,不仅有助于增强记忆力,而且经常按摩还可以使孩子身体健康少生病。按摩原则是:早起后按摩头顶,晚睡前按摩脚底。   1.按摩百会穴。头顶上有一个百会穴,经常按摩不但具有安神补虚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健脑益智,增强记忆力。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顶最高处正中间(可以通过两耳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每天早起吃过早餐后,家长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孩子...

  • 老中医徐景藩的养生方法

    老中医徐景藩的养生方法

      如今,我已84岁高龄,但仍思维敏捷、行动自如,坚持在一线为患者服务,而这些都得益于我“饮食有节、防怒戒满、愉悦为贵、劳逸适度、丝竹琴声、体育强身”的养生之道。   专家简介   徐景藩生于1927年,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2009年被授予“国医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脾胃病诊疗经验集》等2部,曾参编《中医内科学》、《现代中医内科学》等4种教材。...

  • 中医针灸 心经腧穴与心包经腧穴

    中医针灸 心经腧穴与心包经腧穴

      中医针灸界对于心经腧穴与心包经腧穴主治区别的论述,自古有之。《灵枢·邪客第七十一》记载:“手少阴之脉独无输,何也?……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输焉。”《类经》二十卷第二十三注对此进一步解释为:“手少阴,心经也;手厥阴,心包络经也。经虽分二,藏实一原。凡治病者,但治包络之输,即所以治心也,故少阴一经,所以独无输焉。”   由此可见,在《内经》时期,心经主病是由心包经替代的,二者并无...

  • 中医“抖动功”

    中医“抖动功”

    长沙市中心医院何志勇 根据中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理论,用踮脚、甩手、挥臂,从下至上脚掌、小腿、大腿、腹部、内脏、两手、全身肌肉、骨关节,一直到头部,整个身躯都在震动,这就相当于给全身全方位做了一次按摩。从而打通经脉,舒筋活血,增强体质,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患有静脉曲张的人慎练此功。 “抖动功”方法很简单,动作要领如下: 1、全身放松,两脚打开与肩同宽,两手心朝上向上提起,约与肩同高,脚跟踮起离地。当两手腕向下甩动时,脚跟迅速落地,如此反...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医
  • 苗医特色履蛋法

    苗医特色履蛋法

    苗医履蛋法就是嗣鸡蛋 在人身上藏动,通过鸡蛋的异 变情况来诊断疾病的性质、部 位、轻重程度,并且治疗疾病 的特包诊疗法。履蛋法源于清 朝,历史悠久,该方法有取材 方便、操作方法简单、适用范 围广、疗效确切,且独具治疗 与诊断相结合的特点,所以颇 受老百姓欢迎,在民间广泛流 传。 苗族医学认为,鸡蛋滚动 于全身的经脉和穴位,能洞察 一切.反映百病,人体不同器 官、组织、部位的异常改变,都 可以在鸡蛋蛋壳、蛋膜、蛋白、 蛋黄这些特定的信号反映区 反映出来。同一器官、同一组 织的不同疾病和轻重程度,在 反映区上有不同的...

    养生秘方 2024-03-06 10 0 苗医
  • 手心太热或太凉 中医对策

    手心太热或太凉 中医对策

      如果手心太热,多是阴虚内热的典型表现。此类患者总觉得身体哪儿都热,有种“腔子里火烧火燎”的感觉,因为阴津不足,常表现为眼干、鼻干、口干、头发干枯等,且多脾气暴躁。   对策:平时宜多吃些具有降火作用的食物,如绿豆、冬瓜、黑芝麻、瘦猪肉、鸭肉等甘凉滋润之品,少吃辛辣食物。症状严重的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知柏地黄丸。   如果手心太凉,则多是体内阳气虚衰、体内寒气过盛的典型表现。此种情况导致的手心凉常会伴随腰背怕冷、腰以下有冷感、消化不良等症状。   对策:平时宜多吃些羊肉、韭菜、刀豆等食物,忌...

  • 中医养生 御寒暖身功

    中医养生 御寒暖身功

    气温低的时候养生最棘手的就是御寒暖身问题。下面为你推荐卧式和骑马蹲裆式两种御寒暖身功法,是笔者多年健身锻炼的心得。 卧式御寒暖身功 取卧式,仰卧床上,上盖棉被,棉被最好是质地软、重量轻、御寒好的蚕丝被或鸭绒被。平卧,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放在身体两侧,距离身体一拳,五指自然伸直,手心向下。枕头宜高10厘米左右。 双目微闭,两唇轻合,舌尖轻抵上腭。排除杂念,意守丹田。采用腹式呼吸,鼻吸气;口呼气,呼吸宜匀细深长,在静心息虑中呼吸吐纳。同时,由头到足趾自上而下逐一放松,反复放松3~5遍。放松后,意守丹田 30分...

  • 瑶医夹药推刮疗法

    瑶医夹药推刮疗法

    瑶医夹药推刮疗法,是瑶族特有的一种医疗技术,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指导,配合药物进行推刮,以发挥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散结止痛、清头明目、开胸导滞、缓痉镇痛等功效的外治方法。 夹药推刮疗法中的药物主要为橘叶和生姜,在针对不同病症和证型时,其制作方法略有差别。如对轻症者将橘叶2 片、生姜适量和少许盐共捣,用一层纱布包好,在开水中浸泡 2~3分钟,再夹在姜片之间进行推刮:重症者将上述捣烂的药物用纱布包好,在开水中煮沸5分钟后夹入姜片之间进行推刮:热证者将生姜去皮、切片,浸入盐开水内3分钟后取出进行推刮;寒邪偏重者,取生姜...

  • 五类人膏方进补应遵医嘱

    五类人膏方进补应遵医嘱

    冬季是服用膏方进行调补的最佳时节,但并非人人都适合服用。以下五类人群可遵医嘱选用适宜膏方进行自身调补。 体虚者和慢性病患者: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或因外科手术、产后及大病、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恢复期出现各种虚弱症状,均可进补膏方。 亚健康者: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环境中工作,一些人会出现头晕腰酸、疲倦乏力、头发早白等亚健康状况,合理选用膏方调补,可使人体逐渐恢复到最佳状态。 老年人:老年人气血衰退,精力不足,冬令时节进食膏力进补,可抗衰延年。 女性:女性脾胃主全身元气,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就容易造成女性衰...

  • 全国名老中医谈饮食养生(魏稼)

    全国名老中医谈饮食养生(魏稼)

    1933年出生的魏稼,是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擅长针灸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魏教授说,“有一些人,总是让儿子、孙子多吃高糖、高脂肪和高蛋白食品,使他们吃得胖胖的,壮壮的。其实,肥胖不等于健康,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只有膳食平衡,才有利于健康。” 他分析,肥胖的危害是长期一点一点积累造成的。因此,人在年轻时就应注意吃什么,吃多少,怎样吃。不要得了病才醒悟过来。要吃得合理、均衡、科学,除了注意食物营养搭配外,还要多吃绿色、天然、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吃肉食,做到多品种,...

  • 中医养生处处“中庸”

    中医养生处处“中庸”

    中国文化最有特色的便是“中庸”,对于养生也是如此,无论运动还是饮食、起居、情绪,都不能走极端,不能失之偏颇,处处需讲究“中庸”之道。 中庸运动:见缝插针 运动的中庸之道,就是将运动融人日常生活中,不要不动,也不要“大动干戈”。如果没有大把的时间去运动,不妨根据自身状况做“零星运动”,哪怕每次运动时间只有三五分钟。 中庸起居:应时而动 《黄帝内经》总结了四季起居的养生之道,如夏天昼长夜短,适合晚睡早起;秋天白昼逐渐缩短...

  • 中医对联趣话

    中医对联趣话

    明代安徽休宁县吴士彪,医名振乡里,他仗义疏财、扶贫济困,虽生活清苦,但情怀高雅,曾撰联以明志: 一钱罄矣还栽菊;四壁萧然不卖琴。 宋代四川名医石藏用,医术名扬成都及四周,他治病善用热药,疗效显著。同时期的杭州名医陈承与石氏相反,立方用药喜用寒凉之品,治病也获良效。有一文人撰一对联将他二人迥然不同的用药风格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 藏用檐头三斗火;陈承箧里一盘水。 清代江苏孟河医派奠基人费伯雄,学养宏深,医术高超,求治者日逾百人。他曾两次被召人京,为皇太后治疗肺痈和为道光帝治疗失音,均获良效。道光皇帝特赏赐御联一副:...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医
  • 壮医线刮疗法

    壮医线刮疗法

    壮医线刮疗法是采用苎麻或棉纱的线条或线团,蘸取清水或植物油,反复刮动、摩擦身体局部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取苎麻或棉线搓成直径约3毫米,长 30厘米的线条。治疗时以线条蘸少许植物油或清水。用两手拇指、食指各持线的一端将线绷直,以绷紧的线条反复刮擦治疗部位,边刮边不断蘸油或水,直至皮肤出现紫黑色痧斑为止。或者取适量苎麻或棉线揉成一团,蘸水或植物油,在所选取的部位摩擦、刮抹,直到皮肤出现紫黑色斑点为止。 壮医线刮疗法属于刮痧疗法的一种,它通过刮擦病人皮肤至痧斑出现,达到解暑化毒、祛风发表、醒脑开窍、通络止痛、...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