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256页

医 第256页

  • 藏医传统的营养食品

    藏医传统的营养食品

      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和暖风带,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西藏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风速大。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构成了西藏藏族人民独特的膳食习惯。在广袤的西藏高原,糌粑、酥油茶、甜茶、奶渣、青稞酒、牛羊肉等历来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因此我们说,营养尤其是充足的营养,是生命开始发展至成年时期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也就是说,生命的开始和发展都孕于营养之中,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作为物质基础。   肉类:藏族人民主要以牛、羊肉、奶类制品为主...

  • 手脚冰凉 中医穴位疗法

    手脚冰凉 中医穴位疗法

    有些老年人冬季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中医认为,手脚冰凉是由于体内阳气虚弱所致。治疗手脚冰凉,主要在于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如果经常按摩以下三个穴位,一定会收到满意的疗效。 按揉气冲穴(大腿根里侧) 此穴下边有一根跳动的动脉,先按揉气冲穴,后按揉动脉,一松一按,交替进行,一直按揉到腿脚有热气下注的感觉为佳。 拍打肾腧穴 稍用力各拍打两侧肾腧穴100下。此穴可助生元阳之气,从而使得冰凉的手脚得以温煦。 按摩涌泉穴 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脚涌泉穴,然后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脚涌泉穴,搓到有热感...

  • 壮医透穴疗法 壮医灼法

    壮医透穴疗法 壮医灼法

    灼法 壮医灼法是用桐油果仁或砖头等烧热后灼于患者的一定部位上.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桐油果仁灼法多用于龋齿的治疗.方法是将桐油果仁点燃.熄去明火.待其温度稍降后(70℃~80qC),灼烫于龋齿洞中。砖头灼法多用于足跟痛的治疗.方法是用火砖2~3块烧热.轮流取出迅速铺上一层鲜大枫艾叶并洒上适量的酒或醋.将患足踏于其上.灼烫患部.热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每日2次,每次20分钟。 壮医鲜花叶透穴疗法 壮医鲜花叶透穴疗法是将鲜花或叶片置于所选用的穴位上.用线香或药根枝点燃隔花叶灸灼.通过鲜花芳香之气,绿叶浓厚之味...

  • 苗族医药传承之路

    苗族医药传承之路

    由于苗族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古老民族,千百年来,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或宗教活动等形式使其世代相传。 ●口头传承苗族医药的口头传承是靠苗语世代相传的,如苗族古歌、诗歌、谚语传说、故事等多种语言形式。如贵州一带苗族民间流传的“龟精的传说”、“福哥的故事”、“文先果的传说”等等。正是通过千古吟唱传诵,才能使苗医流传至今,成为当今仍具有较强临床活力的民族医药学。 ●宗教活动是特殊载体我国部分苗族信仰基督教,但大部分苗族同胞中还保持着以...

  • 藏医食物的特性与作用

    藏医食物的特性与作用

      粮食类   芒类   稻米:柔软而滋润,其性凉而轻,主要治疗三邪疾病,止泻止吐,增强阳气。   小米:性重而凉,能滋养身体,促使骨折愈合。   小麦:性重而凉,能滋养身体,治疗隆病和赤巴病。   青稞:性重镇而凉,味甘,能增强体力,疏通肠道。   大麦与燕麦:味甘,性凉而轻疏,治疗三邪疾病,并催生下胎。   荚类   豌豆:味涩甘,性凉而燥,质轻,能活血化瘀,治疗热病、毒病、腹泻等。   印度白豆:味涩甘,性凉而燥,质轻,治疗多痰、呼吸困难、痔疮、结石,并生血和胆汁。   红豆:味涩甘,性凉而燥,质轻,祛风、益...

  • 壮医油针疗法

    壮医油针疗法

    油针疗法是壮医常用的针法之一。 油针的制作:用普通缝衣针,穿过包有麝香等药的小包,露出针尖,尾端插入一根小木枝中作针柄,即成油针。使用时,将针置于桐油灯上烧至烫手 (置于鼻前略闻至有药香味)后,迅速轻轻地刺入治疗点(常选用反应点及其周围的几个穴位)。操作时刺入约半粒米的深度,每个穴位3—5次,隔日一次,5天为一个疗程。 本法常用于治疗风湿骨痛、慢性支气管炎、腰痛等疾病。油针疗法为广西崇左县壮医文云英家祖传五代的医技,方法独特,疗效显著。...

  • 黑眼圈的苗医治方

    黑眼圈的苗医治方

    方法:黑木耳50克(野生为好),红枣10个,红糖100克,水煎服,日服2次,10天为一疗程。...

  • 壮医崇尚舞蹈气功

    壮医崇尚舞蹈气功

    崇尚舞蹈气功 在壮族医药的起源阶段和早期医疗活动中,舞蹈气功和体育锻炼防治疾病受到了特别的重视,这也是颇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这方面的内容,集中反映在壮族先民生产生活的宏大画卷——花山崖壁画上面。 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先.民在左江和右江两岸绘制的巨型壁画,主要分布在左江流域的宁明、崇左、扶绥、大新、龙州等县和凭祥市,分布区全长300多千米。从宁明县的珠山到扶绥县新湾山的53 个山头的峭壁上,有用赭色绘制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笔画粗犷的崖壁画,其中人像有2 688个,还。有铜鼓、锣、环刀、宝剑等物,以及...

  • 藏医搽涂疗法

    藏医搽涂疗法

    搽涂疗法是藏医疗法中比较特殊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通过外涂以治疗体内病症的方法,简便易行。藏医认为,搽涂疗法对身体具有补养的作用,它的适应症包括皮肤粗糙、出血所致的精血亏虚不足、体力虚衰、年迈体弱、思虑过度、视力衰减、精神不振、劳累过度、失目民等。 搽涂疗法常与按摩疗法相结合,即先搽抹,然后加以按摩或摩擦。常用的搽药为油脂类,其次是软膏。油脂类疗法有如下几种。①野牛的浮油常用来治心风病和红色斑疹。②植物油搽涂可治因隆病所致之失眠。③马、驴或野驴油脂可用来治疗黄水病、皮肤瘙痒症。④鹿脂油常用来治因虱子、蚊子等害虫所叮咬之...

  • 苗医与病因与分类

    苗医与病因与分类

    苗医对病因的认知和对疾病的命名、分类等,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并体现了一定的规范性。 苗医认为,患病与不良的气候、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日、月、寒、暑、风、霜、雨、露、雾都可酿制风毒、气毒、水毒、寒毒、火毒等侵犯人体而致病。饮食不调、意外伤害、劳累过度、房事不节、情志所伤、先天禀赋异常等,也是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苗医对疾病的命名具有朴素、生动的形象思维特点,根据疾病外观征象,多以动植物形象、声音,金属色泽等取类比象命名,如双上肢抽搐像鹞鹰闪翅的口旷鹞子经”,膝关节红肿发亮、形如猫头的叫&ldqu...

  • 中医护理:撑起治疗“半边天”

    中医护理:撑起治疗“半边天”

    护士撑起中医治疗“半边天” “阿婆,点药线的时候有些痛·,过后就很舒服了,对您的腹泻很有作用的。”这是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管护师潘东洪在给病人做药线点灸治疗。只见她手持用酒精灯点燃的药线,熟练地在相应的穴位上轻轻一按,即完成了治疗。据了解,该病人患有腹泻,经过两次药线点灸治疗后,原来每半个小时就解稀烂便2~3次的腹泻症状已经明显缓解。 接着,记者又跟随潘护士来到另一间病房,这里正在进行的是雷火灸治疗。潘护士把点燃的灸条放入经过该科护...

  • 中医推拿按摩治小儿发热

    中医推拿按摩治小儿发热

    秋冬季节,气候变化多端,儿科发热的门诊病人多了起来。对于小儿发热,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试试推拿按摩。 外感发热:患儿怕冷畏寒,发热而无汗或汗少,鼻塞,咳嗽,流清涕,舌苔薄白。治疗时,沿患儿前臂内侧正中线从下往上推按;按揉风池(项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弯横纹尽头处)、大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十宣 (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等穴。 食积发热:午后发热,上午热低,下午热高,患儿啼哭不安,并见嗳腐吞酸,肚胀腹泻,大便酸臭或有不消化物,舌苔厚腻。治疗时除用外感发热...

  • 中医外治法:湿热敷

    中医外治法:湿热敷

    湿热敷属中医外治法之一,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代谢的作用,有益于疾病的恢复。我们在家中进行湿热敷时,可以将毛巾放在热水中浸湿、拧干,放在所需要热敷的部位。湿热敷的温度以能够耐受、不觉烫为宜,3~5分钟更换1次,一般连续热敷15—20分钟。 落枕 轻度落枕可用热毛巾敷患处,并配以颈部活动,头部慢慢向前弯,轻轻向前后、左右侧转动。 颈椎病 颈椎病引起的颈部肌肉发硬、酸痛或受凉后出现疼痛,可用毛巾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眼疲劳 长时间看电视、电脑导致眼睛疲劳和酸胀干涩时,可湿...

  • 蒙医喷酒按摩法

    蒙医喷酒按摩法

    喷洒按摩法是蒙医正骨术中历史悠久的、独特的辅助疗法。该按摩法是在施用骨折按摩手法之前,将白酒喷洒于损伤部位,进行按摩的方法。其理论源于蒙医“血受养于食物精华”、“血随气行”的观点。喷酒按摩既能防止伤热内陷、筋膜拘挛,又能加快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操作方法。 捋摩法 操作者口含白酒,以伤肢断端为中心,将每口白酒分3次喷于损.伤部位,反复口喷3次,然后用两手紧握伤肢,顺肌肉及骨干走向,向心捋摩,力度宜适中。该手法须在骨折复位两天后应用,切勿在复位之前使...

  • 中医耳内给药法

    中医耳内给药法

    耳内给药法即将药液滴入耳内的一种方法。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足阳明经等经脉均循行至耳部,耳与人身许多脏腑经络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因此,通过耳内给药,除可治疗耳本身疾病外,还可达到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疾病的目的。如《金匮要略》采用“捣薤汁灌耳中”的方法,治疗卒死目闭。...

  • 壮医熨浴疗法

    壮医熨浴疗法

    壮医熨浴疗法,是利用药物熨烫及药水浸冼患病部位时的温热效应、经络传导及药物有效成分的透皮吸收作用,来发挥功效的内病外治方法。该方法源远流长,在壮族民间已有千百年的发展历史,至今仍深受广大壮族群众的欢迎。熨浴疗法可以通过疏通人体龙路(体内血液的通道)、火路 (体内的传感之道,即相当于神经系统),以发挥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温经通络、舒筋止痛、调和气血等多方面的作用,从而调节天、地、人三气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寒湿凝滞、气滞血瘀和虚寒性疾病的疗效较好,适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滚克)、痛风(隆芡)、强直性脊柱炎(...

  • 瑜伽与中医有共同的养生基础

    瑜伽与中医有共同的养生基础

      有报载,已退休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每天的运动内容中都有瑜伽;49岁的美国歌星麦当娜,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成功地诠释了Ashtanga(瑜伽的一种);名牌化妆品雅诗·兰黛的代言人伊丽莎白·赫利,在瑜伽的帮助下保持了生育之后体态的理想恢复……印度一家报纸称:“古老而神秘的瑜伽正在成为各国政界领袖、影视歌明星、奥运大腕减压调神、美体瘦身的秘密武器。”   瑜伽   ——古老的异国养生术   瑜伽起源于印度,源于梵...

  • 中医舌下给药法

    中医舌下给药法

      编者按:中医治病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清代医家徐大椿言:“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说明处方药物对证而不能奏效的重要原因,就是服药的方法不对。中医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开创了许多特殊的给药方法,发挥着独特的疗效。本版今起将分11部分陆续刊出。    舌下给药法是将药物置舌下自然溶解,通过舌下黏膜吸收进而分布于全身的一种给药方法。如《金匮要略》治疗尸厥“脉动而无气”的假死现象时,用“桂屑著舌下&rd...

  • 壮医刮法

    壮医刮法

    壮医刮疗法是使用一些器具(如瓷碗、骨弓等)或药物在病人身上进行刮治的一种方法。其方法是取茶油或醋.涂在刮具上.然后由头颈部向下.先躯干后四肢.由近端向远端顺向刮 (禁止逆向刮或横向刮).刮的动作要求轻而有力,使病人有酸、胀、麻、轻度疼痛的感觉为度,刮的程度以皮肤出现轻微的红晕为宜。此法具有宣通透泄、发表散邪、舒筋活络、调整谷道肠胃功能等作用。本法常用于治疗痧症、中暑、外感及谷道肠胃疾病。 1.药刮法 药刮法是用药物作为刮具.在病人身上直接刮擦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常用的药刮法有: (1)卜芥或野芋头刮法:将鲜...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壮医
  • 壮医外治法

    壮医外治法

    根据壮医基础理论,人体 内存在着两条极为重要的内 封闭道路,即龙路和火路。 龙路、火路构成网络,在人 体体表密布网结,这些网结 即为穴位。人体“嘘”、 “勒”、精、津等营养物质在 气道、谷道内化生,通过龙 路、火路的输布滋养脏腑骨 肉。同时,龙路、火路也是 邪毒内侵的主要途径。壮医 外治法通过药物或非药物的 刺激,直接作用于龙路、火 路在体表的网结,疏通龙 路、火路之淤滞,一方面直 接祛毒外出,另一方面,调 整“嘘”、“勒&rdqu...

  • 中医脐部给药法

    中医脐部给药法

      脐部给药法是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施于脐部,从而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内病外治的精髓。如《名医类案》载:“膏血砂垢,每溺则其痛不可言……既而九日,便溲俱不通,秘闷欲死。王即令用细灰于患人连脐带丹田,作一泥塘,径如碗大,下令用一指厚灰,四周高起,以新汲水调朴硝一两余,令化,渐倾入灰塘中,勿令漫溢,须臾大小便迸然而出,溺中血条皆如指大。”《续名医类案》载:“一人大小便,数日不通,用商陆捣烂,敷脐上,立愈。”   中医学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中医
  • 史料中的“苗医药”

    史料中的“苗医药”

    田华咏杜江 由于苗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苗族医药从秦灭楚(公元前223年)到清代末期(公元1840年)的2000多年中,大多只能靠口耳相传,只有少量医药资料散在于有关史料之中,从秦汉以来的史志本草专著中有零星文字记载。 《神农本草经》中有白垩做药的记载,“生于谷,主女子寒热、症瘕目闭、积聚。”白垩为白善土,苏颂曰:“垩有五色,入药惟白者耳。关于白垩,在黄帝与蚩尤战争时,蚩尤战败,聚骨如灰,数年后骨白如灰,故有白垩之山。” 《楚辞》有关屈原的作品中也记载了不少沅湘间药物,...

  • 瑶医心肾生死论

    瑶医心肾生死论

    瑶医认为,心位于胸中膈上两肺之间,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之一,主宰全身,主生死,主持生理功能及调节心理活动的双重作用。人体各部之间的功能活动是复杂的,而且与外界环境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心在调节这些关系上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如果心受损,则调节功能失常,机体的整体性遭到破坏,于是便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甚至死亡。 瑶医认为,肾位于腰部,主生长。人由出生、发育到成长,然后从成长到衰退的过程,都由肾气的强弱来决定。肾气的逐渐旺盛,促进了全身的发育成长,直到成熟的顶峰。肾气的逐渐衰微,引起了全身向衰老的转化。 瑶医很重视生...

  • 藏医特色烙铁熨

    藏医特色烙铁熨

    烙铁是藏族民间流传至今的一种特殊的医疗器械,可由黄金、白银、铁、铜、青铜铸造而成,又称熨针。由于最常用的材料是铁,故而统称“烙铁”。因烙铁具有疗效独特、运用方便等特点,至今仍是藏医常用的医疗器械。 烙铁分头、体、尾(手柄)三部分。尾部是医生在熨治时手持部位,长10—15厘米,有独特的装饰,雕有龙、虎、狮子等猛兽头像;体部是全烙铁最长的一段,长35~40厘米,出自猛兽头像的口腔,此段为柱形,如细棍,直径0.5~1厘米;头部是最短部分,与体部相连,长1—3厘米,直径与体部...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藏医
  • 苗医与“坐式分娩法”

    苗医与“坐式分娩法”

    到清末时候,苗医在妇产科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有些医术也很高明。如剖腹取胎、化水安胎等。清·《湘西通志·苗俗》记载有凤凰县两头羊苗区吴老庚用“催生方”接生;民国·《贵州通志》记载:“十九世纪末,松桃厅地甲司苗医龙老二,能为孕妇剖腹取胎,经治疗一月即告愈,曾轰动一时,传为奇闻”。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坐式分娩法”,产妇采用坐姿,利用胎儿身体的自重产生的下垂力和子宫的收缩力的双重作用分娩,与仅靠子宫收缩力将...

  • 壮医的生理病理观

    壮医的生理病理观

    壮医认为内脏气血骨肉,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基础。位于颅内和胸腔、腹腔内相对独立的实体都称之为脏腑,没有很明确的 “脏”和“腑”的区分观念。颅内容物壮语称为“坞”,含有统筹、思考和主宰精神活动的意思。如精神病出现精神症状,壮医统称为“坞乱”或“巧坞乱”,即总指挥部功能紊乱的意思。壮语称心脏为“咪心头”,有脏腑之首的意思。称肺为 “咪钵”,肝为&ldquo...

  • 土家族医生擅用鲜药治病

    土家族医生擅用鲜药治病

    居住在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创造了众多有特色的治病方法,并出现了一批久用不衰的验方,鲜药捣汁内服就是其中之一。 1.紫皮独头蒜3—5头,剥去皮捣成泥,加入米泔水50 毫升,搅拌均匀,连渣服用,另外还可以用蒜泥敷双足底涌泉穴,每次20分钟。主治饮食不洁所致的胃痛。紫皮独头蒜解毒之力甚强,米泔水有健胃和中之功,两者合用,加之蒜泥敷足涌泉穴,能起到降胃气的作用,故用于饮食不洁引起的胃痛最佳。 2.生姜20—30克,洗净捣烂,加入温开水半碗,连渣服。主治过食寒凉引起的呕吐。生姜擅长和胃止呕,其性味辛...

  • 壮医甲诊 主要甲象

    壮医甲诊 主要甲象

    壮医一般将甲象分为28 种,辨甲象为壮医甲诊的重要内 容之一,现分述如下: (1)本色甲 为健康甲象,以甲体微曲、厚薄均匀、质地坚、色红活、月痕清,表面平滑,无斑纹淤点为特征。 (2)葱管甲 甲体过度弯曲如卷筒状,甲根枯槁,甲面无华,压之则甲根白,复原慢。主“嘘”、“勒”久亏,精枯不荣。 (3)蒜头甲 甲板增宽,指端末节异常粗大如蒜头,甲面粗糙,透明度差。主淤毒内阻之证。常见于与心肺(咪心头、咪钵)壅塞有关的病证,如咳、喘、瘕积、胸痹等。 (4)竹笋甲 甲体...

  • 壮医刺血疗法

    壮医刺血疗法

    壮医刺血疗法是壮族民间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采用特定针具刺人体一定穴位、或病灶处、或病理反应点、或浅表血络,再行挤压或拔罐等治疗,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又称“壮医放血疗法”。具有良好的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三道两路、活血祛瘀等作用。凡属表实阳热、血瘀气结、风毒疫邪等实证所致的许多炎症、发热、眩晕、疼痛等均可采用壮医刺血疗法治疗。此外,该法也用于治疗部分虚证、久病。临床用于退热、降压、止晕、止痛时,常有立竿见影的疗效。其功能主要有退热、抗炎、镇静、止痛、消肿、降压、止晕、明目、清脑、...

  • 治疑难杂症 壮医最“牛”

    治疑难杂症 壮医最“牛”

      名医简介   黄瑾明   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名中医、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壮医诊疗部专家、主任医师、中国医学史、壮医学教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善于运用中药、壮药、壮医针灸等综合疗法诊治各科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如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和各种痛症、不孕不育、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均取得较好或显著的治疗效果。   本报记者 王莹 文/图   壮医治疗是起源于壮族的一种民间疗法。莲花针拔罐逐瘀法、针刺疗法、壮药……都在广西人里有较好的口碑。   这些年来,壮医...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