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
-
椎动脉型颈椎病刺血疗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常见病,以眩晕为主要表现,其伴随症状有颈痛、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视力障碍、平衡障碍等。采用刺血疗法予以治疗,效果较好。 取穴:百会、大椎、头维。患者取坐位,上述穴位用碘伏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挤压百会、头维穴,大椎穴加拔罐,使各穴出血1~3毫升。2~3日治疗一次,连续治疗7次。 中医认为,该病病机为气滞血瘀,颈部的长期慢性劳损及退行性变的骨质增生导致气机不畅,气滞日久则血瘀,发为本病。采用刺血疗法能活血祛瘀,通督利脑,显著改善脑部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头昏、头痛等症状,是...
-
中暑 刺血 穴位疗法
刺血疗法 取穴部位 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穴位按摩疗法 轻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五穴,以单手拇指或双手指顺该穴经络走向,由轻至重在该穴位上掐压,缓慢疏推和点按穴位,反复进行3-5分钟,以局部产生酸、麻、痛、胀感为度。 重症中暑,除上述穴位按摩外,另增加人中、十宣、委中...
-
穴位刺血治疗常年性变样性鼻炎
穴位刺血疗法是通过运用一定的针具刺入某些穴位,使之少量出血,以此刺激调整人体气血,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加速邪毒化解或排出体外,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此疗法在广西广为流传。对穴位刺血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上常用的3朴处方川穴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结果近、远期效果较为满意。 方法: 穴位刺血治疗用统一型号,规格的刺血针,常规消毒后,于所选定的各组穴位快速刺入,随即拔出,以挤出两小滴血为度,压迫止血、消毒。治疗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 处方用穴: 鼻通组穴:鼻通(经验穴)、合谷、迎香、命门、上星、肾俞。...
-
刺血疗法 治病外治法
刺血疗法是用针刺人体的定穴位,运用挤压或拔罐等方的使针眼出血,从而达到治病目的一种外治法。 刺血工具:三棱针、缝衣针其他针具如陶瓷针等均可。 适应症:剌血疗法主要用于火毒、热毒炽盛之阳证、热症,如各种痧病、外感发热、跌打损伤瘀积、昏厥、中暑、疳积、急性咽炎、目赤肿痛、腰腿痛等病。 操作方法:右手拇、食二指持针,中指夹住针尖部,露出针尖l~2厘米,左手捏住或夹持、舒张刺血部位皮肤,先在刺激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常规消毒皮肤、针具后,右手持针迅速刺入0-3厘米左右,马上出针,左手挤按针孔,使出血数滴,或加拔火罐...
-
壮医刺血疗法操作规范
刺血疗法操作规范 刺血疗法的针具可选用三棱针或粗毫针,常有两种点刺形式。 1.直接点刺法 先在针刺部位揉捏推按,使局部充血,然后右手持针,以拇、食二指捏住针柄,中指端紧靠针身下端,留出针尖 0.2~0.3厘米,对准已消毒过的部位迅速刺人。刺入后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即可。此法适于末梢部位,如十二井穴、十宣穴及耳尖穴等刺血。 2.提捏点刺法 此法是将左手拇指、食指捏起被针穴处的皮肤和肌肉,右手持针剌入0.1~0.2厘米深。退针后捏挤局部,使之出血。常用于鼻通、攒竹、上星...
-
中署 纳鼻疗法 刺血疗法 按摩疗法
纳鼻疗法细辛适量,研为细末,每取少许搐鼻取嚏。此为救急之外治法,适用于夏季外感暑邪,气机郁闭而见头昏而晕、胸闷心烦,甚则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者。 药浴疗法藿香、佩兰、香薷、薄荷各等量,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次10-30分钟。适用于肢体重困,或伴发热者。 刺血疗法常用穴位为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等。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轻症者,刺血后挤出血数滴,片刻可缓解。 按摩疗法轻症者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内关穴...
-
中医经络气血学说 刺血拔罐法
刺血疗法西医现代研究认为其通过破坏静脉壁完整性、改善血液流变学增加血流剪切应力从而激活并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产生并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具有循环激素的作用,并发挥其局部激素的效应;同时刺络放血疗法直接把富含致痛物质的血液放出,改善病变部位的疼痛。与此同时其通过神经、体液及内分泌多种途径来改善局部组织微循环及生存状态。 血栓性浅静脉炎又称浅静脉血栓形成,是皮下浅静脉的急性无菌性炎症,伴有静脉内血栓形成及管腔闭塞。主要表现为沿浅静脉走行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有条索状物或硬结节,触痛明显,行走后加重,好发于四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