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第131页
-
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中医案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医师张英栋临证擅用经方,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近日张英栋老师治疗一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收效较佳,现将该医案整理分析如下。 刘某某,女,52岁,2022年7月7日初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7年余,口服阿罗洛尔5mg(每日2次)、盐酸贝尼地平4mg(每日2次);1年前体检发现空腹血糖偏高,未针对血糖进行系统治疗。刻下症:全身怕热,头部汗多,晨起头闷,白天困乏,睡眠浅,易醒,大便日1~2次,偏稀,小便频,夜尿1次,食欲旺盛。身高164cm,体重89kg,体质指数33.09,腰围...
-
防止流感疫情扩散 制定本中医防治方案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体健康危害较重的病毒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我省已进入流感流行的高发期。本次流感与往年相比,流行时间有所提前;病毒以乙型流感病毒为主;聚集性疫情呈现出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所占比例较高的三大特点。为防止流感疫情进一步扩散,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做好我省流感防治工作,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结合我省情况,按照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制定本中医防治方案。 一、 病因病机 流感属于中医温病、戾气范畴,由外感六淫邪气所致。肺主气属卫,与皮毛相表里,外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气失宣,卫...
-
基于明清医学浅述中医对流行性感冒的辨治
流行性感冒( 以下简称 “流感” ) 是由流感病毒 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严重 时可危及生命。中医学虽无 “流感病”的记载, 但古代文献中有很多与流感病症状相似的诊治资 料,多为各种急性传染病初起的共同症状,虽不 能认为全为流感,但是确对中医辨治流感病起到 一定的指导作用。明清时期也是疫病包括流感病 的高发期,这一时期的医家在总结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同时,对中医学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明清医 家对流感病有很多认识,本文将回顾明清时期的 古籍资料,探讨中医对流...
-
过敏性鼻炎中医干预方法多
过敏性鼻炎,是鼻炎中最常见的类型,又称变异性鼻炎,发病率高,且还在逐年增加。以阵发性、连续性喷嚏、鼻痒、流大量清水样鼻涕为三大临床表现,可伴有鼻塞、嗓子痒、眼睛痒、流泪、眼睛发红等兼症。鼻腔镜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或充血、肿胀。 过敏性鼻炎虽然不是严重的疾病,但是容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症状轻者偶尔发作尚能耐受。症状重者常不分场合,突发连续性喷嚏,并流涕不止。鼻塞还会影响睡眠、学习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治疗不当的话,还可诱发鼻窦炎、咽喉炎、中耳炎、结膜炎等多种合并症,严重者可还...
-
中医古籍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近视定义为:因青少年时竭视劳倦,导致神光不足,或禀赋不足所致,以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为主要表现的内障类疾病,含义同“能近怯远”[1]。中医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由来已久,认为其与气血阴阳密切相关,与经络紧密相连,遗传因素亦不可忽视,涉及脏腑主要包括心、脾、肝、肾。不同医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就相关知识做简单梳理。 1 中医古籍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由来已久,认为其与气血阴阳密切相关,且与经络紧密相连,遗传因素亦不可忽视,涉及脏腑主...
-
风热咽炎,急性单纯性咽炎,兹举二例中医病案
咽炎是指表里邪毒结聚经脉不通而致的咽喉部红胀痛苦,或有异物感,或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喉部疾病。本病在人群中分布较广,男女老幼均可患病,好发于冬春与秋冬之交。依据咽炎的病因病机及咽部形状不同,又有风热咽炎、风寒咽炎、阴虚咽炎、阳虚咽炎炎等不同。 由风热邪毒而致的咽炎,称风热咽炎(急性单纯性咽炎),以咽部红胀痛为其主要症状。又有风热喉、红喉之称。因为咽喉疾病的形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经脉痹阻的病理改变,又多呈现咽喉红胀痛苦、堵塞等现象,故又称喉痹。风热咽炎,常因气候急剧改变,起居不慎,肺卫失固,而...
-
小鼻炎大困扰 中医疗法显功效
初春冷空气刺激,鼻炎受困扰 为什么春季一降温鼻炎就发作?冷空气刺激鼻腔或是“罪魁祸首”。头为全身气血汇聚之处,鼻在头面部中央,最是阳气聚集之处,血流丰富,遇冷则凝,谓之寒凝(冷凝),寒邪伤阳,凝则不通。春季气温的变化,容易导致鼻腔血管痉挛,组织缺氧,鼻腔黏膜温度降低,纤毛的清除功能下降,对病毒的抵抗力也会下降,易导致鼻炎发作。气温的寒热变化不仅会影响到鼻炎患者,当受到冷风吹袭时,可能会使大部分人鼻腔内的黏膜血管扩张破裂出血或腺体分泌增多,出现鼻塞、流鼻涕的情况。因此,气温突降时容易...
-
治失眠焦虑高血压 中医治疗调肝法
患者陆某,男,47岁,2023年5月9日初诊。患者自2014年至2015年经历接连数次的事业、家庭重大变故后开始失眠,入睡困难,甚至彻夜不眠,伴有焦虑、抑郁,每晚饮酒后方可短暂睡眠。从2016年起,患者开始长期失眠,白天萎靡不振,头晕、头痛,血压波动较大,未规律服用降压药,同时伴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胡思乱想。因担心抗焦虑药、安眠药等存在不良反应而未曾服用西药治疗。其间多次服用中药治疗,未见明显改善。 2023年初因头晕、头痛加重接受中医治疗,予清肝降压胶囊、眩晕宁片口服,治疗1月余未见改善,血压波动于140...
-
小儿乳蛾扁桃体炎中医治宜分风寒分急慢
乳蛾又名喉蛾,因其形似乳头或蚕蛾而得名,根据其症状表现和发病部位,该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扁桃体炎。发生于咽喉一侧者为单蛾,发生于两侧者则为双蛾。按其发病暴久,又可分为急性乳蛾和慢性乳蛾,多见于3~6岁小儿。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主任医师对乳蛾一病辨治颇具经验,现整理如下。 急性乳蛾治分风寒、风热 风寒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手足欠温,一侧或两侧乳蛾突起,Ⅰ~Ⅱ度肿大,色微红,或微痛或不痛,舌苔薄白、中根略厚,脉浮。此缘风寒之邪搏结咽喉发为乳蛾。方用苏羌达表汤合荆芥汤、甘桔汤加减。药用紫...
-
舒张压增高 中医以疏达肝木调畅气机为核心的治疗思路
舒张压增高是早期高血压病常见类型,多见于中青年。目前西医常用的降压药没有专门针对舒张压高的,故在临床上常见一些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完全正常,但舒张压仍在90mmHg以上。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舒张压增高具有脉沉有力的特征,随后对单纯舒张压增高形成的原因和中医辨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以疏达肝木、调畅气机为核心的治疗思路,临床收效满意。 因机证治 动脉血压是由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两个基本因素形成的,另外必须有外周阻力。外周阻力主要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动脉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
新冠病毒治疗 中医不单是另辟蹊径而是提供更广阔的途径
对于抗病毒治疗而言,中医不单是另辟蹊径,而是提供更广阔的途径。中医辨证论治是一种应对传染病的普遍法则。传染病病原体可以成千上万、变异无穷,其感染人类的疾病也多种多样,但生命有机体对它的反应,特别是典型反应,是一变应万变的规则。弄清楚这个机制,将是医学研究的质的飞跃。 近三年来,新冠肺炎的流行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疫情面前,一方面我们要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情况,积极参与当代防疫抗疫实践;另一方面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前人智慧,提高抗疫本领。在此,不由得想起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对传染病的相关论述。...
-
中医从肝论治慢性结膜炎收效甚佳
结膜炎是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西医认为该病主要由周围环境中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衣原体等)或非感染性因素(外伤、化学物质及物理因素等)刺激结膜导致,也可由结膜自身或外界的抗原引起的过敏反应导致。常见眼睛发红、干涩、眼痒、疼痛、异物感、怕光、分泌物多、流泪等症状,未波及角膜者视力一般不受影响。 西医治疗以抗菌消炎、抗病毒、抗过敏为主。急性结膜炎不难治疗,抗菌消炎治疗后多能痊愈,但是临床常见一些患者病情反复,熬夜或饮食不慎即会发作,逐渐发展为慢性结膜炎。此类慢性结膜炎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笔者根据中医理论采用中药治...
-
喉乳头状瘤 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支楠治疗小儿喉乳头状瘤学术思想与经验 喉乳头状瘤 (laryngeal papilloma, LP) 是喉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任何年龄均可患病, 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 又称小儿喉乳头状瘤 (juvenile laryngeal papilloma, JLP) 。目前认为本病由人乳头状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感染所致, 儿童发病以HPV6、HPV11感染为主[1], 其中, 感染HPV11患儿发病年龄更小, 病灶性状及临床症状更严重[2]。JLP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
桂枝汤加味治疗夏月虚人感冒医案一则
近期笔者诊治了一位夏月感冒的患者,采用桂枝汤加味,疗效颇好,故与诸位同道分享。 患者男,33岁,2023年7月14日初诊。主诉:鼻塞、出汗半个月。患者半个月前受凉后鼻塞加重,流清水鼻涕,动则出汗明显,因症状持续,遂来诊。平素食纳可,大便偏稀,每日1次,夜寐一般,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既往有慢性鼻炎病史,季节更替易发。 辨证:卫表不固,营卫失和。 治疗: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10g,炒白芍15g,炙甘草5g,生姜5g,红枣10g,防风10g,生黄芪15g,荆芥10g,...
-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在中医中属于“撞击伤目”“青盲”
专家简介 王影,博士,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神经眼科兼针灸科主任。 当人头部受到创伤后,除了肉眼可见的损伤外,非常容易忽略的就是“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详细了解本病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 西医认识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是常见的一类眼外伤,可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严重者可致盲。通常继发于眼眶、眼、头或外伤性面部损伤。多见于交通事故,其中以摩托车和自行车事故为多,其次是高处坠下、暴力击伤等。本病对视力的影响较大,常常出现视力下降,...
-
糜烂性胃炎中医防治伏邪理论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导所致胃黏膜损伤,而损伤未至肌层的一种炎症性病变,各年龄层均可发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1]。本病以上腹痛、腹胀、食欲减退、饮食减少,或伴有胃灼热、反酸等为主要表现[2],内镜下可见胃部有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粗糙不平、水肿或渗出,伴有糜烂。根据镜下特点本病可分为隆起型和平坦型,隆起糜烂型胃炎易发生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3],有高度的癌变倾向[4]。西医尚未完全阐明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病机制,通常认为本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药食物的不良刺激、胆汁返流、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5]。在本病的治疗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