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132页

医 第132页

  • 干眼症中医认识 滋阴润燥为准则

    干眼症中医认识 滋阴润燥为准则

    干眼症患者本来身体就缺乏水分,遇到干燥的秋季更是雪上加霜。秋季久晴少雨,气候非常干燥,很多干眼症患者的各项症状均会明显加重,包括眼干、鼻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那么,诸多干眼症患者该如何度过秋季气候干燥的难关呢? 干眼症中医认识 干眼症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是由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性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炎症反应、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造成的眼部多种不适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干眼症属于“白涩症”(《审视瑶函》)和&ld...

  • 治疗痴呆健忘病 中医方药探源

    治疗痴呆健忘病 中医方药探源

    韩冠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痴呆经验 痴呆是以获得性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等多方面受损。痴呆的类型多样,分为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额颞叶变性、血管性痴呆及混合性痴呆等。其中阿尔茨海默病为最常见的类型,占痴呆的50%~70%[1]。痴呆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目前为止,西医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故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来控制延缓病情极其重要。中医治疗痴呆有一定的优势,可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平衡人体气血阴阳,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

  • 腺样体切除术后复发 中医综合治疗功效佳

    腺样体切除术后复发 中医综合治疗功效佳

    2019年4月14日下午,我正在出诊,手机突然响了,接通后,一位男士急切地询问:“听朋友说您擅长治疗腺样体肥大,我侄子去年做了腺样体肥大的手术,但是今年又犯了!孩子鼻子堵得睡不了觉,经常憋醒。您现在出诊吗?可以去找您看病么?” 大约过了1个小时,一位满面愁容的妈妈带着一个漂亮的小男孩来看病了。妈妈详细地讲述了孩子的病情和治疗经过。 2018年4月,孩子做了腺样体和扁桃体的切除术。切除后的一年内,孩子睡觉不打呼噜了,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体重增长了10斤,身高增加了7厘米。但是...

  • 中医抗疫麻杏石甘汤 配伍精妙整体调节

    中医抗疫麻杏石甘汤 配伍精妙整体调节

    入冬以来呼吸系统疾病高发,临床中医师反馈本轮流感、支原体肺炎的证型特点多为麻杏石甘汤的适用证。麻杏石甘汤是中医治疗外感杂病绕不开的经典名方,它立起沉疴的疗效神奇而广泛、治法高明且普适。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历史源流、机理效用及其体现出的中医智慧。 配伍精妙整体调节 麻杏石甘汤又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源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那时医家多不知病情传变之理,常失治误诊,染疫死亡率很高。患者往往发病急骤,在高热咳喘中绝望等死。张仲景诊断,患者基本都会怕冷是因受寒邪侵袭,...

  • 新冠病毒感染 中医经验方药

    新冠病毒感染 中医经验方药

    •正气未复,余邪未尽,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是“长新冠”的核心病机,其影响脏腑主要在肺脾,并波及其他脏腑。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心悸、咳嗽、咽痒、失眠、耳鸣、听力下降、食欲不振,味觉、嗅觉减退或丧失,甚或长时间低烧不退等。经方不但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急性期效果良好,对“长新冠”同样具有显著的疗效。 新冠病毒感染急性期过后,多数人可恢复如初,但仍有部分患者会有一些症状长期存在,迁延难愈而成“长新冠”。“长新冠”可...

  • 主治梅核气 张恩树中医方解

    主治梅核气 张恩树中医方解

    张恩树,1944年出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然”字门内科中医术第十二代传承人。师从全国名中医任达然,临证善用经方,擅长治疗内科、妇科杂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有《任达然老中医临床经验录》。 组成:射干10克,木蝴蝶5克,合欢花5克,佛手花5克,玫瑰花5克,厚朴花5克,绿萼梅花5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疏肝理气,开郁化痰,清热利咽。 主治:梅核气证属痰气交阻者,相当于西医慢性咽炎。 用法:日1...

  • 孙光荣辨治新冠重症医案解析

    孙光荣辨治新冠重症医案解析

    春节前,一位96岁高龄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经多种途径、多种药物治疗未见效果,且出现病危之象,于2023年1月14日上午以电话形式向笔者的老师、国医大师孙光荣求助。患者家属详述情况后,孙老应邀为其远程视频诊疗。 患者为高龄体态,肤色无光,呈昏睡状,印堂暗红,呼吸迫促,舌质紫暗、少津、中有裂纹,苔黄。家属代诉其十天来低热不退、无汗、身酸痛、胸闷、乏力、不能下床,大便干结、稍有咳嗽、少痰、睡眠不佳、食纳明显减少,2天前开始出现意识模糊。该患者尚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 西医诊断为新冠肺炎危重...

  • 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治则治法

    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治则治法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进行性以两肺间质纤维化伴蜂窝状改变为特征的疾病,其确诊后中位生存期约为2.8年,其五年生存率低于50%。目前西医治疗缺少特异性药物,传统的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类药物只能对10%~30%的患者有效,并且长期服用激素可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全国名中医刘亚娴系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参考历代中医文献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对IPF的治疗提出思路,兹简述如下。 病因病机 IPF临床表现可见短气、动则尤甚,呈进行性加重;或见单纯干咳;或见...

  • 葶苈子的妙用 张璐两则“肺胀”医案解析

    葶苈子的妙用 张璐两则“肺胀”医案解析

    清代医家张璐(1617—1699,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造诣精深,著述宏富,所著《千金方衍义》早已脍炙人口,而《张氏医通》搜罗百家,持论平正,值得一读。兹从《张氏医通·肺痿(肺胀)》录出“肺胀”二案,略加解析,藉见其证治心法,其中对葶苈子运用之妙,尤堪玩味。 原文:一尼肺胀,喘鸣肩息,服下气止嗽药不应,渐至胸腹胀满,脉得气口弦细而涩,此必劳力气上,误饮冷水伤肺,肺气不能收敛所致也。遂与越婢汤减麻黄,加葶苈、细辛大泻肺气而安。 又治一酒客,严冬醉卧...

  • 唐宋诗歌中的眼科医史

    唐宋诗歌中的眼科医史

    在中国科学文化史上,唐宋的医学和诗学是交相辉映的两颗明珠。文学家在诗作中谈医说药、论方叙病、写神言志,涉及医学史、疾病谱、本草学、方剂学、养生习俗等内容,是探讨唐宋医学史的韵体文献。 士大夫们焚膏继晷地苦读,加之当时照明条件的简陋,眼科疾病是士大夫阶层的多发病,因此在唐宋诗人的笔下有不少关于眼科疾病的诗词。 “穷瞎张太祝”与车前子 被孟郊戏称为“穷瞎张太祝”的张籍,因患目疾,缺医少药,几近失明。他收到在开州任刺史的同僚老友韦处厚寄来的车前...

  • 矛盾性失眠中医从肝论治

    矛盾性失眠中医从肝论治

    矛盾性失眠是失眠的常见亚型,可结合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临床表现为严重高估睡眠潜伏期(SL)和觉醒次数增多,低估总睡眠时间(TST),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针对矛盾性失眠的治疗方法研究较少,现代医学并未将其与普通慢性失眠作区别治疗,多采用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等治疗,但对于矛盾性失眠的治疗效果欠佳,且较易使患者形成依赖性。矛盾性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中医治疗不寐等慢性病有独特优势,故本文欲通过中医理论阐述治疗矛盾性失眠的新思路。 1 矛盾性失眠的分析 矛盾...

  • 口味异常中医诊治经验总结

    口味异常中医诊治经验总结

    口味是人的主观感觉,口味异常是脏腑病变的局部表现。南宋医家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口病证治》中说:“ 夫口,乃一身之都门,出入荣养之要道,节宣微爽,病必生焉。故热则苦,寒则咸,宿食则酸,烦躁则涩,虚则淡,疸则甘。”临床上以口味异常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并不鲜见,现将笔者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口 酸 口酸主要与肝胆脾胃相关,唐代医学家王冰曰:“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气之所生也。”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

  • 新冠病毒感染的中医证治研究

    新冠病毒感染的中医证治研究

    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截至2022年11月,全球确诊患者已逾6亿,死亡超过600万人。奥密克戎变异株因其强大的免疫逃逸能力,成为主要流行毒株,其亚型BA.2、BA.4/BA.5和BQ.1在全球肆虐多轮,确诊病例激增之势,远超之前其他变异株。 在感染高峰期,北京几乎所有医院的发热门诊和急诊都“一床难求”。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新冠病毒感染专门病区,近几周来,笔者每天可从新冠病毒感染者中筛查出肺炎患者近20例,亲见危重症患者和死亡病例在不断...

  • 胃肠疾病 中医五脏使理论

    胃肠疾病 中医五脏使理论

    “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在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胃肠道在人体中起到消化和吸收营养及水分、屏障保护、调节内分泌等作用。胃肠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条件是胃肠道营养充分、肠道菌群平衡、内分泌协调等[1]。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储菌库,含有许多种类的细菌及毒素。当肠道黏膜被破坏,其屏障功能受到损害,肠内的细菌及毒素则可出现移位,激发全身炎性反应[2]。重症患者的胃肠道在应激条件下极易出现缺血、缺氧,是应激的“原发部位”[3]。胃肠功能的破坏可加重感染,影响预后,因此治疗...

  • 中医辨治亚急性甲状腺炎之我见

    中医辨治亚急性甲状腺炎之我见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防治体系的建立 亚急性甲状腺炎 (subacute thyroiditis, SAT) 又称病毒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肉芽肿性甲状腺炎等[1]。SAT患者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常出现病毒性咽炎、腮腺炎、麻疹等病毒感染症状, 但与病毒感染确定证据尚未找到[2]。另外有研究表明SAT发病与HLA-Bw35相关, 提示对病毒的易感染性具有一定遗传因素。该病多在春季发病, 且具有一定流行性[3]。本病约占甲状腺疾病的5%, 以40~50岁女性多见[4]。近年来, 随着生...

  • 慢性唇炎中医理论溯源及临床经验采撷

    慢性唇炎中医理论溯源及临床经验采撷

    慢性唇炎, 以唇红部长期干燥、皲裂、脱屑、疼痛等为临床表现[1]。目前, 国内外在慢性唇炎的治疗上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2], 没有针对性、可长期使用的治疗方案。慢性唇炎病程缠绵, 罹患者异常痛苦。 慢性唇炎属于中医“唇风”的范畴。亦有医书称之为“唇槁”“唇瞤”“驴嘴风”“鱼口风”等[3]。由内外之邪合而为病:平素过食辛辣肥甘, 脾胃生湿化热, 加之外感风邪, 引动湿热之邪循经熏灼口唇...

  • 中医对口腔溃疡的认识 缓解口腔溃疡小妙方

    中医对口腔溃疡的认识 缓解口腔溃疡小妙方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中常见的溃疡性损害,好发于舌、唇、颊等位置。虽然只是小毛病,但却会给日常饮食带来很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很多人认为口腔溃疡是因为身体缺乏维生素或上火引起,一发作就去药店买一些清热泻火药和维生素,或者还有些人认为多吃点水果就好了,这些做法有时候反而导致溃疡加重,甚至反复发作。 中医对口腔溃疡的认识 中医认为,口腔溃疡归属于 “口疮”“口疡”“口糜”等范畴。多为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情志所伤、外...

  • 中医审症求因明哮喘 证病相对分哮喘

    中医审症求因明哮喘 证病相对分哮喘

    哮喘这一病名,在元代中期以前称“咳逆上气”“喘呼”“齁嗽”“呷嗽”,后朱丹溪将其定名为“哮喘”,一直沿用至今。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整理有关文献,结合临床实际,认为中医学常将哮和喘分论之,但二者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兹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检索文献探哮喘 根据文献记载,在元代以前的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古代医家认定哮和喘的症状有各自的特点。《素问·太阴阳明论》谓:...

  •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经验整理治疗大法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经验整理治疗大法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是由于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道黏膜的攻击所致,早期以食道黏膜的损伤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形成糜烂和溃疡,甚至造成癌变。笔者有幸跟师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恩树,现将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整理如下。 病发胃失和降、浊邪上逆 其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为典型症状,部分患者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现,如声音嘶哑、咳嗽哮喘、胸闷气短等,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食管位于咽与胃之间,质柔而薄,古称&ldq...

  • 嗅觉失灵又称失嗅症 中医因机证治

    嗅觉失灵又称失嗅症 中医因机证治

    嗅觉失灵,又称失嗅症。在成人引起嗅觉障碍的病因比较复杂,包括鼻或鼻窦疾病、外伤、病毒感染、化学物质、手术损伤等,而在儿童其主要病因以鼻或鼻窦疾病为主。西医主要以糖皮质激素、锌制剂、维生素C、维生素B1及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治疗,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医学认为该病属“鼻聋”“不闻香臭症”等范畴,与心火偏旺、脾肺不足、清阳不升等相关,通过中医整体思想、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嗅觉功能。 因机证治 《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

  • 近视眼用驻景方加减 中医综合防治

    近视眼用驻景方加减 中医综合防治

    专家简介 尹连荣,主任医师,眼科博士,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屈光手术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眼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眼科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 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的屈折作用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的玻璃体腔内称为近视。600度以上的近视为高度近视。随着近视发病率增加、低龄化趋势加重,高度近视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近视防控及高度近视的矫治已...

  • 治疗慢性副鼻窦炎中医方剂

    治疗慢性副鼻窦炎中医方剂

    笔者行医近30年来,总结了一些治疗慢性副鼻窦炎中医方剂,疗效较为理想,介绍如下。 方一 金银花30g, 野菊花2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白芷15g, 布包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温服。本方主要用于热毒内侵所致慢性副鼻窦炎。 方二 薏苡仁50~100g,辛夷花15g,野菊花20g,白芷15g,薄荷18g,甘草6g,布包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温服。本方主要用于风热阻窍所致慢性副鼻窦炎。 方三 薏苡仁80g,猪苓10g,白豆蔻10g(后下),野菊花20g,白术12g,大腹皮10g,...

  • 新发肺系疫病中医病因探讨 疫毒与六淫相兼致病

    新发肺系疫病中医病因探讨 疫毒与六淫相兼致病

    疫毒和六淫邪气同为外邪,来自于自然界,疫毒不同于六淫之邪,是一种特殊致病因素,具有强烈传染性。疫毒与六淫关系密切,六淫为疫毒的产生提供外在条件,疫毒为异常气候淫盛之极衍化而产生的一种特定致病因素,二者常相兼致病。 急性呼吸道感染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以病毒占比最大。根据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外感热病”“时行感冒”“温病”“瘟疫&rdq...

  • 高热疾病 李湘云运用中医方治之

    高热疾病 李湘云运用中医方治之

    中医药治疗高热疾病临床上常用辛温(凉)解表、苦寒清热的方药来散热降温,但有时对于一些高热疑难症却难奏效,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李湘云认为,在治疗时应注重对高热类型的辨析,认真分析其发病机理,精准选择治疗法则。笔者现整理其一则医案如下,此医案釆用了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的“透热转气”法治疗高热,《温热论》指出“(热邪)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李湘云运用此法在治疗高热疾病中屡获显效。 罗某,女,31岁,2019年5月7日初诊。主诉:持续性高烧月余。既往史:患红斑狼...

  • 凡语声嘶哑或语声不出统谓之失音 中医治方

    凡语声嘶哑或语声不出统谓之失音 中医治方

    失音,亦称“瘖”或“喑”,凡语声嘶哑或语声不出,统谓之失音。《黄帝内经》中详细记载了人体的发声器官是如何相互配合来发出声音的。《灵枢·忧恚无言》说:“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会厌者,音声之门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声音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也。”对于引起失音的病因,也有详细论述,多从脏腑经络角度出发,责之于肺肾肝心等脏。 外感侵袭,肺失宣降,会厌机窍不利,声音...

  • 治肺结节中医方略

    治肺结节中医方略

    国医大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徐经世认为,中医治病,不管是时病还是杂病或疑难病,都要从认识入手,即“识证为要”,如果无法认识病之机因,那则是无从着手,也无法谈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医,现整理徐经世治肺结节方略如下,以飨同道。 认识之要 有识之言“今人非古人,今病非古病”,说明不同的时代对疾病的认知也有所不同。对于肺结节来说,中医自古没有结节这个病名。它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指的是影像学中的病理变化,即单发或多发的病灶。影像学检查...

  •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中医典型案例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中医典型案例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中医称之为“发颐”,是一种热病后余邪热毒结于颐颌之间引起的疮疡病。若寒战、高热,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邪毒内陷。临床特征多为单侧发病,初期症状主要是疼痛,逐渐引起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区肿痛,张口受限,腮腺导管口可呈现红肿,压迫肿大的腮腺区导管口可流出脓性或见胶冻状分泌物。炎症初期全身反应不明显。病情加重,可引起高烧,有时可高达40℃。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一旦发病应采用积极措施控制病情发展。本病主要是逆行性感染,因此,预防的关键是加强口腔卫生,提高机体抵抗力。 病因病机...

  • 牙疼中医治对药骨碎补,青盐

    牙疼中医治对药骨碎补,青盐

    颜亦鲁,近代著名中医学家,颜氏内科的奠基人,曾担任江苏省中医院内科主任、江苏医学院中医科主任等职务。颜亦鲁薪传舅父魏东莱之术,后拜师于孟河医派传人贺季衡门下,深得贺季衡岐黄之学,熟谙中医经典,教书育才,临证60余载,活人无数。 探源解意 《灵枢·杂病篇》载:“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为论胃火上攻齿痛之治法。张景岳立玉女煎为水亏火盛牙痛之效方,全方以生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5味组方,方简效彰,为世人推崇,俟后如叶天士、吴鞠通等名家皆喜其方,玉女煎屡...

  •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新冠辨治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新冠辨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是一种因感受“疫戾”邪气而发生的流行性、传染性急性外感热病,人群普遍易感,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神昏、厥逆等危重表现,甚至危及生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中医药应对此类疾病已有数千年历史及临床实践经验,尤其在应对2003年非典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呼吸系统公共卫生事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防控呼吸系统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古今医家...

  • 外感病证的治疗经验 中医论治外感疾病

    外感病证的治疗经验 中医论治外感疾病

    外感病证是由于外邪袭表、外邪入里和外邪留恋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外感病证因病邪性质不同,脏腑受损及证候特征也存在差异。《脾胃论》曰:“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国医大师李振华以脾胃为轴,论治外感疾病。本文总结其外感病的治疗经验,具体如下。 风寒感冒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声重,喷嚏,肢体酸痛,口不渴,小便清长,咳嗽,吐白痰,舌质淡红,脉象浮紧。治法:辛温解表,清热和胃。组方:桂枝8g,白芍、葛根各15g,川芎、前胡...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