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第136页
-
全国名老中医治胁痛经验
胡永盛,国家卫生部首批名老中医,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从事《方剂学》教学及临床、科研近60载,医理精湛,医德高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胡老善用古方经方,加减化裁,用药独到,疗效显著。本文仅举其用葛花解酲汤治疗胁痛1例,以观其运用古方之独到。 葛花解酲汤出自宋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方由葛花、党参各15克,木香1.5克,白茯苓、猪苓、陈皮各5克,青皮9克,白术、神曲、砂仁、白蔻仁、干姜、泽泻各6克组成,主治饮酒过度,湿伤脾胃的眩晕呕吐,胸膈痞满,食少,身体疲倦,小便不利,或泄泻等症。胡老运用本方加减化裁,多治疗胃、肠、...
-
老中医治湿证经验方
潘智敏,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对于湿证、瘀血等疑难杂症的治疗多有心得。现将潘老治疗湿证经验介绍如下。 1.湿温案:杨某,女,35岁。怀孕七个月,麻疹之后,余邪未清,已有二月。晚上10时,即发寒热(38.1℃),汗出津津,咳嗽偶作,大便秘结,耳鸣,脉来细滑,舌质小红,苔黄腻。治以解表化湿,清热安胎。拟方:大豆卷、杏仁、桔梗、前胡、大力子、制半夏各12克,炒黄芩30克,苏叶、苏梗、薄荷各6克,浮萍、蝉蜕、淡竹叶各8克,鱼腥草、野荞麦根各30克,莱菔子15克,川厚朴、枳壳各9克。服药2剂,复诊:寒热汗...
-
急性支气管炎(名医方剂:2)
中药处方(一) 【辨证】实热喘证。 【治法】清热写肺,祛痰定喘。 【方名】麻杏陷胸汤。 【组成】麻黄3克,杏仁4.5克,生石膏12克,甘草3克,黄连1.5克,半夏6克,蒌仁6克,鲜茅根12克,胆星3克,玉蝴蝶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芝圃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寒饮郁肺,失其肃降。 【治法】温化水饮,开郁清降。 【方名】小青龙加石膏汤。 【组成】麻黄20克,桂枝20克,白芍20克,干姜20克,细辛20克,五味子20克,大枣20克,半夏3...
-
老中医张海峰治肝脾失调
张海峰,全国名老中医,著名中医专家、教授,擅长治疗内科病证,对脾胃学说造诣很深。张老常运用调和肝脾法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取效良好。张老认为,肝脾关系非常密切,肝脾功能失调可引起很多疾病,调和肝脾是临床常用治法,但应根据不同病因及病理变化,采用不同的具体治法。如:疏肝健脾、抑肝扶脾、补脾抑肝、健脾养肝等。下面介绍张老调和肝脾法的临床应用。 一、疏肝健脾法:此法适用于因忧思日久而致肝气郁结,疏泄不及,脾土阴凝板滞的木郁土中之证(注:木郁土中为中医术语。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即肝郁脾虚。临床表现为胸胁胀满窜痛,善太...
-
肺结核的中医治疗17验方
本病是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因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病。中医认为,本病外因即“痨虫”传染,是致病的条件;内因指下体气血虚弱,阴精亏损,正气不足。临床常用的有效的偏、验方主要如下。 [方一] 党参、白术、茯苓各9克,甘草8克,沙参9克,陈皮5克,百部、杏仁各9克。水煎服,日1剂,2次服。 本方健脾益肺,适用于肺脾两虚所致的肺结核,常见于肺结核的早期。 [方二] 百合、生地、人参、熟地、麦冬各9克,白芍、贝母各10克,百部9克,橘梗1克。水煎服,日1剂,2次服。 本方滋阴润肺,适用于肺肾阴虚所...
-
《伤寒论》“三承气汤”医案
所谓“三承气汤”,是指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在讲《伤寒论》承气汤前,我们先看一个医案。 一患儿,10岁,2004年10月来诊。半月前感冒风寒,发烧39.8℃,怕冷,随即到医院输液治疗三天,发烧不退,并出现咳嗽、气喘,白天咳,晚上喘,痰多壅于咽喉,喉咙中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医院确诊为肺炎,继续输液治疗4天,体温降至37.5℃,但气喘不减,痰仍然很多,呼吸不利,晚上睡觉不能平卧在床上。遂停止输液,改用中药治疗,服一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药(生石膏、鱼腥草、瓜蒌皮、浙贝母、桑...
-
疑难症验案:名中医赵斌
甘肃省名中医、陇南市成县中医院院长赵斌主任医师使用中医方法治疗疑难病症颇有心得,现举4例验案。 筷子蘸药滴服解昏迷 1987年5月,农民赵某打水时突患脑出血,顿时神志昏迷,急诊入院。赵斌初与本院一高年资西医主治医师同诊,续以营养脑细胞、止血、抗感染、纠正酸碱与电解质平衡等西药静滴,三天后复苏。不料第五天,病情复发,且昏迷程度转为深度,伴发全身高热、紫斑、时时搐搦,右侧肢体全瘫,因虑输液药用已不能满足病情需求,遂排除一切输液建议,赵斌通知将救治药改为中药犀角地黄汤和天麻钩藤饮加减,用筷子头蘸药持续从患者口...
-
中医辨治气虚发热 内伤发热
气虚发热在临床上误诊、误治者比比皆是,这与辨证施治不当有很大关系。 中医认为,气虚发热是内伤发热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为发热绵绵,恶风自汗,神怯气短,易受外感,面色胱白,舌淡,苔白,脉细数而无力。这种发热多因素体虚弱,或大病之后元气亏虚,卫阳不固,营卫不和,以致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气浮越于外而发热。对于这种发热,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是补中益气,用补中益气汤甘温以除大热,但用药后效果往往不理想。 笔者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加减则疗效大增。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各15克,当归...
-
支气管哮喘(名医方剂:4)
中药处方(一) 【辨证】痰饮喘咳。 【治法】宣肺化痰,平喘止咳。 【方名】清喘汤。 【组成】炙麻黄9克,细辛9克,射干9克,生石膏24克,五味子9克,炙甘草9克,法半夏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苏礼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痰火犯肺,瘀塞肺窍,肺失肃降。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利气。 【方名】加味前胡汤。 【组成】前胡12克,杏仁9克,桑叶12克,知母12克,麦冬9克,黄芩9克,银花15克,款冬花15克,枇杷叶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
-
中医暑湿证 服点六一散
炎炎夏日,暑多夹湿。人们起居失常、饮食不洁、贪凉饮冷,容易出现身热烦渴、困闷不舒、小便不利、泄泻等症状,中医称之为暑湿证。此时莫忘服点六一散。 六一散又名无水散,由滑石和甘草两味药组成,由于二者的比例为6:1,故名六一散。方中滑石味淡性寒,清热解暑渗湿,且能利水通淋,为主药;甘草清热和中,兼能缓和滑石寒降太过,为辅药;两药合用配伍,使内蕴之暑湿从下而泄,则热可退,渴可解,利可止。 六一散的常用剂量为6-9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取六一散适量泡水代茶饮(不可过频)可预防中暑;取60克冲调分次凉饮,3...
-
藿香正气散被历代医家誉为“湿证圣药”
霍香正气散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代表方,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上千年的临床应用中,藿香正气散被历代医家誉为“湿证圣药”,主要用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症。 藿香正气散方中包括藿香、紫苏、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等,这些中药材可提取出两大类有效成分:脂溶性有效成分和水溶性有效成分。 目前,临床用量最大的是传统的藿香正气水(酊剂),这种剂型采用浓度高达40%的乙醇溶液作为基质,因其可较好地将脂溶性有效成分和水溶...
-
应用小柴胡汤3医案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病之良方,临床应用疗效显著非常广泛。少阳病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证。本证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 使用小柴胡汤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本方主要作用在于柴胡,必须重用。清代陈修园《时方妙用》说:“方中柴胡一味,少用四钱,多...
-
子宫脱垂 中医名家的治疗有丰富经验
子宫脱垂,古称“阴挺”,西医有采取手术治疗者,但易致经血不能下行排出,变生他疾。其实,本病应用中药或针灸均有一定的疗效。很多中医名家对此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已故妇科名家朱小南先生认为,子宫脱垂病因为身体虚弱、中气不足,肾气不固,胞络松弛所致。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之源,脾气虚弱,纳运不健,则中气不足;肾为先天之根,并系胞,肾气受损,胞络松弛,子宫易脱垂。产后未曾满月,过早操劳,或患咳嗽,以致腹压骤增,为引起发作的诱因。治疗以补脾肾,升提固脱为主,惯用成方为补中益气汤。该...
-
中医温病详解与治疗
温病是由温邪而致的极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又叫外感温热病。它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可通过口、鼻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甚至流行。温热病邪从口鼻进人人体后,首先犯肺,由卫人气,由气入营,由营人血,邪毒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温病的特点是发病急,病势猛,病情发展快,变化多,易于化燥伤阴,甚至耗血动血。成人与儿童均可患此病,但10岁以下儿童最多见。 其临床表现是当温邪侵犯肌表时,可出现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咳嗽、口微渴、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如温邪侵犯脏腑可出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