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第129页
-
各种发热疾病 中医验方
李氏清暑益气汤临床应用探微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 作为补土派代表, 提出 “内 伤脾胃, 百病由生” 的论点, 以此为指导思想, 创制了补 中益气汤、 清暑益气汤及升阳益胃汤等诸多名方。其 中, 李氏清暑益气汤由黄芪、 苍术、 升麻、 人参、 泽泻、 神 曲、 橘皮、 白术、 麦冬、 当归身、 炙甘草、 青皮、 黄柏、 葛根、 五味子、 生姜、 大枣共 17 味药组成。该方以补中益气汤 去柴胡易葛根, 合生脉散, 两补气阴, 用二妙散加泽泻、 青皮、 神曲治其湿热, 主要发挥补中益气、...
-
贫血怎么办 中医辨证
气血亏虚型:症见面色无华或萎黄,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眠差,神疲乏力,手足发麻,女子月经量少或推后,舌淡,脉细弱。多见于久病、失血及妇女产后或月经过多者。治宜益气养血,健脾养肝。可选四物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常用方药:黄芪20克,当归、熟地黄、白芍、制首乌、枸杞各15克,川芎、白术各10克,炙甘草6克。成药有四物颗粒、当归补血丸、归脾丸等。 脾胃虚弱型:症见体质羸弱,面色萎黄,口唇色淡,爪甲无华,纳差,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腻,脉沉细。多见于慢性胃肠病患者及妇女、儿童。治宜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可选香砂养胃...
-
中医耳鸣与肾虚有关 菊花芦根冬瓜皮
湖北晏女士提供:我几年前患了耳鸣,后来从老家打听到一个偏方,具体方法是:当归75克,黑豆30克,红糖30克,水煎服,每日服用两次,两周后,耳鸣现象明显减轻。另外,我一个亲戚用菊花30克,芦根30克,冬瓜皮30克,用水煎服,每日两次,两周后,耳鸣症状也有缓解。 专家点评:从中医角度来说,部分耳鸣与肾虚有关,肾精不足,则耳窍失养,轻则耳鸣,重则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当归、黑豆、菊花、芦根、冬瓜皮等,的确有补肾的功效,对于因肾虚而导致的耳鸣,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要注意的是,这位读者所用的偏方中有红糖...
-
老中医梁冰治慢性再生障碍贫血经验
梁冰,男,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主 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医 血液专病医疗中心主任,全国老中医药 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将 梁老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介 绍如下。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 是一组由各种因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 减退或衰竭的综合症,临床常见贫血、 出血、感染症状,有急、慢性之分。慢 性再障起病相对缓和,感染、出血症状 不甚严重,但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显效 所需时间长,治疗效果不佳,可以发展 为重型再障。 · 以虚劳血虚概括.从肾之阴阳 辨证 梁老认为,慢...
-
孔伯华热病医案辨治思维
孔伯华先生以擅治发热病著称,其对热病辨治思维通过其医论医话以及我们整理《孔伯华医案存真》中其热病连续诊治医案,就个人学习体会,从中窥探孔伯华先生辨治热病中医思维。 热病病因 孔伯华先生热病医案中记载发病因素,在外多感外邪、时邪,在内素有肝家热盛、肝胃实热、湿热、痰湿等。因此我们将孔伯华的热病医案的病因分为外因与内因。外因包括六淫与时邪。外感六淫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医案中载录病因以感风邪、风寒较多,其他六淫多均以外邪记载。所谓杂气,多指现代医学中各种治病微生物。时邪与六淫之邪区别在于在一...
-
流感证治方案 中医药防治方案
今冬北京地区气候干燥,气温变化大,空气污染反复发生,流感样病例数持续增多。流感病毒分离阳性中甲型H3N2亚型病例为主。根据流感样病例发病特点,结合目前病例临床表现,拟定中医药防治方案如下: 一、成人流感证治方案 1、轻症:临床表现:初起恶寒,发热,咽喉干痛,鼻塞流涕,或头身疼痛,口干口渴,咳嗽,舌质红,苔黄或白,脉浮数。 证候:风寒束表,肺卫郁热。 治法:疏风解表,清肺利咽。 中成药:可辨证选用感冒清热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清肺消炎丸等。 2、重症:临床...
-
中医五运六气指导治疗流感
2017年6月,我参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中国中医药报社承办的“顾植山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培训班”,对五运六气基础知识及其临床应用有了一些认识。同年11月,我去合肥跟诊顾植山老师,从实践中体验五运六气理论在临床应用上的疗效。今年1月,学习了顾植山《从五运六气角度对当前流感疫情的分析》一文,又一次受到启发,现将我近期治疗流感的一则医案分享给同道。 医案:龚某,女,33岁。1月15日,我从朋友圈看到她正在输液的照片,询问得知她患重感冒一周,服抗病毒西药4天、输液1次。主诉:发热恶寒,体...
-
中医怎么应对流感 治疗流感的中成药
明朝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有关于流行性感冒的记载:“疫者感天地之厉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医学上对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称作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其它病毒引起的感冒称为普通感冒。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的潜伏期较短,起病急,容易经过呼吸道途径由飞沫传播,常造成肺炎或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令人死亡,所以流感比普通感冒社会危害性严重。 流行性感冒的表现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临床表现可有骤起高热、畏寒、头痛乏力和全身酸痛等,体温可达...
-
中医治疗长期低热详解
热程超过2周以上. 热度在37℃~38℃之间者. 或体温根本不高.而患者 自身总是感到发热者.中 医均称为低热.大多属于 内伤发热范畴.多以内伤 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 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 机。临床主要表现为以下 证型。 阴虚低热系五脏津 液精血亏虚.体内阴阳失 调,热盛于内所致.常因 热证日久伤阴或过用温 燥之品而引起。证见午后 发热,手足心热.口燥咽 干,口渴喜饮,或两颧发 热,心悸失眠,神疲体倦。 盗汗自汗。尿赤便干.妇 女可伴月经量少或闭经. 苔少舌质红,或有裂纹, 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 常用方选青...
-
中医药综合疗法助力疫病防治
随着大批新冠肺炎患者经中西医结治疗治愈出院,中医药在抗击瘟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针对不同病程阶段的中医药建议处方均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各省还在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在不断完善诊疗方案,筛选有效治疗方法。 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可以发现中医药从没有停止过采用多种多样的综合方法来应战瘟疫的挑战。 早在战国时代《黄帝内经》中,对中医内调外治治疗瘟疫已有相当详细的记载。罩住口、勤洗手、不到疫区走之“避其毒气...
-
小儿发热案 中医药用
小儿发热案 患者某,男,3岁,北京人,2011年7月14日初诊。 患者易感冒,平均每月1次,今日早晨发热38.5℃,无汗,微咳,时有脘腹疼痛;舌白略厚,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感冒,老师辨证为邪热壅肺,治宜清宣肺热, 方用麻杏甘石汤加味。药用:生麻黄6g,杏仁6g,生石膏30g,炙甘草3g,柴胡12g,黄芩6g,板蓝根15g,法半夏3g,浙贝母15g,僵蚕6g。3剂,日1剂,水煎服。 患者于2011年7月16日复诊,其姥姥告之服用2剂药后烧退咳止。现舌苔薄黄,脉滑数;此为烧已退,肺仍留有余热之...
-
流感 中医称之为时行疫疠 病案两则
流感,中医称之为时行疫疠,为因时令之大气变动所发生之病,故发病症状相似,传变有规律;而病虽因于时气,而病实成于本气,故发病与个体的易感性相关。此次流感患者初起症状多表现为口干口苦,发热,下午热甚,咽部不利,咳嗽,无痰或少痰,咳痰不利,甚者可闻及喉间痰响而痰黏咳不出。且多数经多种中西药物治疗仍缠绵不愈,或热退、咳嗽缓解后仍表现为口干口苦,乏力明显,不思饮食,咽部不利,甚者有胸闷、呼吸气紧症状。 在诊治此类患者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中一部分患者除上述症状外,舌脉表现为舌淡胖、苔白厚或腻,或剥脱苔,脉浮数而右寸关偏...
-
防治流感中医有方
气温忽冷忽热,很容易被流感 偷袭。患者常会出现显著头痛、身 痛、乏力、咽干及食欲减退等,部分 病人有鼻塞、流涕、干咳等。根据调 查,现代人少动多坐,阳虚、气虚体 质者居多。预防治疗流感,中医有妙 方。 处方:藿香、连翘、桑叶、苏叶、 布渣叶、桔梗各10克,枇杷叶、玄 参、神曲各15克,葛根20克,千层 纸、甘草各6克。水煎分3次服,每 日1剂。 本方药性平和,其中连翘、桑 叶、苏叶,疏风解表;千层纸、桔梗、 玄参利咽止痛;针对南方气候湿重 的特点,加入藿香芳香化湿,葛根升 清降浊;神曲、布渣叶消食导滞;杷 叶清...
-
基于秦汉医学浅述中医对流行性感冒的认识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 ,是一种由流感病毒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可分为甲( A) 、乙 ( B) 、丙( C) 三型,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 人的接触和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秋冬季是流感 的高发季。据统计,流感每年的发病率为 10% ~ 30%,其流行病学特点是: 突然暴发,迅速蔓延, 播及面广 [1 ] 。临床表现多以突然发生的高热恶寒、 乏力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和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为主。秦 汉医学是我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时期,这一时 期 《黄帝内经 》 《难经》 《...
-
发作性低热 中医诊断处方
发作性低热 患者,男,42 岁,2014 年11 月26 日初诊。主诉: 发作性低热3 年,寐浅易醒20 余年。患支气管炎3 年,受凉及劳累时发作,每年发作3 ~ 4次。发时低热,自觉心前区不适,时有咳嗽。近日体温37. 2 ~ 37. 3℃,经治疗后好转,但仍时有低热。6 年前查出肾钙化,常觉腰酸。刻诊: 心悸,急躁易怒,食后腹满,恶寒,小腹尤甚,喜热饮食,小便无力、小便黄,体力欠佳,易疲劳,口干,舌稍黯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细滑。吸烟史20 余年,饮酒史20 年。 中医诊断: 低热; 失眠。...
-
能防治暑热症的中医食疗汤饮
夏季湿热邪气容易侵犯人体, 使人感到各种不适。以下介绍能防 治暑热症的几款汤饮。 疰夏 疰夏是指到了夏季人就吃不 下,睡不好,全身疲乏无力,日见消 瘦,有时还会感到蒸蒸发热,情绪抑 郁,心烦口干,头昏头胀,如患大病 一样。人秋后则症状逐渐减轻,身体 慢慢得到恢复。疰夏与伤暑、冒暑、 轻度中暑相似,并非器质性病变所 致,对于疰夏者可在膳食方面注意 适当调治。 1.乌梅党参饮乌梅(带核)35 克,党参7克,水煎代茶饮。乌梅味 酸性平,有消暑解毒、生津清热之功 效。党参补气健脾、生津安神。 2.芦竹饮芦根15克,...
-
中医学对耳鸣的认识 耳鸣产生的原因
耳鸣一症,多见于身体亏虚的中老年患者。就笔者临床所见,近年来,耳鸣的发病似有年轻化趋势。白领人群、管理阶层中的部分人士,因工作压力较大,睡眠时间和质量难以保证,又整天与电脑为伍,因耳鸣来就诊之人日渐增多。 耳鸣是一种在没有外界声、电刺激条件下,人耳主观感受到的声音。值得注意的是,耳鸣是发生于听觉系统的一种错觉,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但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耳鸣产生的原因 耳鸣之声,在不同的个体可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为一侧耳鸣,有的则为两侧耳鸣。有的表现为绵绵的蝉鸣之音,有的表现...
-
糖尿病 中医太平糖克浓缩丸治消渴病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剧增,除了黄种人具有糖尿病遗传易感性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客观原因外,现代人饮食失衡、过食肥甘、工作节奏快、心理压力大、运动量减少等也是导致糖尿病高发的重要外部因素。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在《黄帝内经》中,消渴病已被视作为一类疾病进行详细阐述。秦汉时期张仲景论述了本病的症状、脉象及治疗方药,将消渴作为正式病名确立下来。隋唐医家明确消渴分型证治。宋金元时期提出了三消分证,并强调了火热在消渴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明清时期提出了阳虚致消说和三消皆本乎于肾...
-
国医大师梅国强整体恒动观伤寒学术探微
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 是全国知名伤寒学者, 长期从事《伤寒论》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 研究伤寒学术有较高造诣, 在研究伤寒学术的方法学方面也有独到见解。梅教授认为, 《伤寒论》条文间并不孤立, 字里行间与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体现了整体恒动观。整体恒动观, 即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融入了变化的观念。《周易·系辞上》曰:“变化者, 进退之象也”[1], 认为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发展、变化。从整体上把握变化, 才能运筹帷幄, 于不变中应万变。研究发现, 梅教授在基于整体恒动观研究伤寒...
-
母亲的中医小验方
母亲生在农家,长在乡村,天天与土坷垃打交道,与草木稼禾为伴,积累了不少生活小窍门,她那些保健养生、防病祛病的小验方还真不少,现在回味起来颇有情趣,蕴含着朴素的中医知识、中医文化。 小时候,我出疹子,高烧不退,疹毒不出,请了村里的赤脚医生来也没有好法子,开了药吃完也不见好。母亲从太姥姥那儿讨来了药方,到小河边铲来芦根,在山坡上采来野菊花,还到埝东那片涝洼地挖了半篮荸荠,老荷塘里掏来几节白莲藕。母亲将这几样鲜物儿凑齐了,冲洗干净,煮水给我喝,还用药水给我泡脚。连饮服加泡脚,不消几日,疹子出齐了,高烧也退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