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122页

医 第122页

  • 中医六经辨腰痛辨胃痛

    中医六经辨腰痛辨胃痛

    程莘农 (1921—2015),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针灸”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针灸临床 70 余,推崇经络理论,强调归经辨证。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法、方、穴、术的针灸辨证施治体系。 程莘农认为,针灸临床要以诊断为基础,重辨证施治,尤其是经络辨证,认为是经络归经辨证的核心。 “有诸内必形之于外”,任何疾病都以其一定的病...

  • 全国名老中医治胃痛方

    全国名老中医治胃痛方

    处方:柴胡6克,白芍、党参、 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15克, 枳壳、黄芩、法半夏、鸡内金各10 克。 加减:若疼痛较甚,加五灵脂 (包煎)、蒲黄(包煎)各12克,以 理气活血止痛;兼反酸、胃脘烧灼 感等,加黄连6克,吴茱萸3克, 海螵蛸15克,煅瓦楞子30克,以 泻肝和胃、燥湿止痛;若腹痛肠 鸣,大便时秘时泻,则改生白芍为 炒白芍12克,并加炒白术12克, 防风10克,炒山药30克,以疏肝 醒脾、燥湿止泻;若呃逆频作,加 柿蒂12克,刀豆15克,以温中下 气、降逆止呃。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 晚饭前各服...

  • 由《内经》腹泻病辨治谈中医四维论治体系的构建

    由《内经》腹泻病辨治谈中医四维论治体系的构建

    《内经》对腹泻病虽无专篇讨论,但相关内容 很丰富,其中蕴涵辨病论治、审因论治、辨证论 治、对症治疗 “四维一体”的完整诊疗思路,奠 定了中医学四维论治诊疗体系的基础,仅用 “开 ‘辨证论治'之导源” [1 ] 总结其学术成就,难以体现 《内经》对中医学诊疗理论的学术贡献。 1 辨病论治 《内经》将腹泻以 “泄”称之,却未止于 “泄” 的概称,而是进一步分为飧泄、濡泄、洞泄、溏泄 等更加具体的疾病病名。特别...

  • 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虚实寒热之别 中医分型论治

    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虚实寒热之别 中医分型论治

    作者简介:张德超,男,江苏高邮人,生于1937年,少承家学,后深造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师从中医学家岳美中教授。曾任高邮市中医院内科主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余年,擅长肝胆、脾胃病及疑难杂症、老年病诊疗,著《医道求真录》。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幽门手术等原因造成含有胆汁、胰液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从而使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和出血,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引起氢离子弥散增加而导致的胃黏膜慢性病变。 本病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胆邪上逆,治以和胃降逆。但由于患者素...

  • 慢性胃炎 中医处方清胃以治其本

    慢性胃炎 中医处方清胃以治其本

    尚品洁主任医师是第四批全 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 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 家、湖南省名中医,崇尚脾胃学说, 长于治疗内科疑难病。尚品洁主任 于五十载的行医生涯中对Hp(幽 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独到的见 解,并自拟方药治疗本病,疗效显 著。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 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目前公认Hp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 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尚老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由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脾 胃虚弱、瘀血阻络等,导致中焦气 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外邪乘虚...

  • 中医理论的再发挥“脾肾观”与肠道微生态

    中医理论的再发挥“脾肾观”与肠道微生态

    从肠道微生态看中医肾病学的发展机 《文子·上义》载:“苟利于民, 不必法古;苟周于事, 不必循俗”。中华历史上下5 000年, 文明之舟从暗夜驶来, 正因为中医药的发展、传承、护佑, 才未倾覆浊流。然而正如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 500多年前就认识到的, 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一切科学的灵魂所在。我国微生态学奠墓人、微生物学界泰斗之一魏曦教授生前曾有著名观点:“微生态学很可能是打开中医奥秘大门的一把金钥匙”[1]。30年前的...

  • 中医“吐下”指的呕吐和腹泻

    中医“吐下”指的呕吐和腹泻

    中医中的“吐下”,指的是呕吐和腹泻。有生病导致的自然反应,比如患了胃肠道传染性疾病的上吐下泻;另外还有治病的手段,比如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张子和就特别擅长汗吐下三法,即用药物或者其他方法,让患者发汗、呕吐、腹泻,这样可以使得邪气随之而去。但是,无论吐泻属于哪种类型,在吐泻之后人会变得气机虚弱。清代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痰饮》中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这句话特别明确地说出了这个特点。首先,人生病的过程中,身体与邪气抗争会消耗正气,尤其在急病的过程中,这...

  • 消化性溃疡 胃酸胃痛中医药医案

    消化性溃疡 胃酸胃痛中医药医案

    编者按:国医大师周仲瑛在其多年的临证过程中,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辨治各类消化性溃疡患者,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缩短了治疗时间。本文通过对周仲瑛治疗消化性溃疡案例的介绍,探讨其治疗本病的组方特点及临证思路,从中体会周仲瑛审证求机、知常达变的辨治思想,丰富并完善其以“病机辨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和辨治脾胃系病症的学术思想。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人群中检出率约为10%,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技术的普及,消化性溃疡检出率有下降趋势,但复发率仍较高。西医根据其发病...

  • 慢性胃炎中医相应治法

    慢性胃炎中医相应治法

    河北省名中医张洪洲根据慢性胃炎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将慢性胃炎分成8种证型,并制定了相应治法。现总结整理如下。 1.辛开苦降法 寒热错杂证,寒指中焦虚寒,热指肠胃湿热,脾胃居于中央,中央者升降之枢,脾胃和则纳运正常,升降有序,如寒热互结中焦,则脾胃升降失司。临床表现为心下痞塞、不思饮食、嗳气、肠鸣腹胀,便溏或腹泻,时有口干口苦、心中烦热、吞酸嘈杂、头晕、呕吐,舌尖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数。相当于现代医学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 张洪洲认为此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证,应治以辛开苦降法,首...

  • 肠鸣腹痛泄泻中医治药方

    肠鸣腹痛泄泻中医治药方

    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组成为白术(炒)、白芍(炒)、 陈皮(炒)、 防风四味药。属于方剂里的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肝旺之泄泻,症见肠鸣腹痛,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属于肝旺脾虚者。 患者方某,女性,63岁,有肺结核病史,形体瘦弱,自述半年来经常腹泻,每日3~5次,且每次腹泻前有腹痛下坠感,便后症状减轻。饮食尚可,经常头晕乏力。舌边尖略红苔薄白,左脉弦右脉细。 患者虽然纳可,但是饭后即...

  • 胃胀气的中医治疗 外治方法多

    胃胀气的中医治疗 外治方法多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快、强度高,大人小孩老人都会时常出现胃胀气的毛病,全身不舒服,不思饮食,备受折磨,极大地影响了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怎样调理好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夏冰为大家解惑答疑。 病因有六条 夏冰从日常生活入手,细致分析了现代人多患胃胀气的原因。 一是边吃饭边说话 古代人讲究“食不言,寝不语”,但是现代人吃饭大都喜欢热闹,边吃饭边说话很容易让人们吃进许多的空气,从而引起胃胀气。 二是吃饭快 有些人吃饭跟打仗似的,狼吞虎咽,一...

  • 湖南名医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经验

    湖南名医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经验

    尚品洁主任医师是第四批全 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 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 家、湖南省名中医,崇尚脾胃学说, 长于治疗内科疑难病。尚品洁主任 于五十载的行医生涯中对Hp(幽 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独到的见 解,并自拟方药治疗本病,疗效显 著。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 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目前公认Hp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 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尚老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由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脾 胃虚弱、瘀血阻络等,导致中焦气 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外邪乘虚...

  • 润肠通便良效方 中医腹泻验方

    润肠通便良效方 中医腹泻验方

    润肠通便良效方: 瓜蒌仁10一15克,捣碎,当归10一15克,加水200毫升,煮开后,把药汤喝下。这是常用的一个配方。只要是碰到中老年人的便秘,从来不用大黄,就用瓜萎仁配当归。服用一两天后,就能畅快通便了。而且不会伤害身体,可以长期服用,非常有效。 比清肠茶好百倍。市面上的清肠保健茶特别多,但很多都含有泻药的成分,长期服用就会伤害脾胃之气,因此,很多人越吃越便秘。* 便秘灵验方: 生白术600克、草决明300克、柏子仁、瓜蒌仁各150克。打碎。冷水泡半小时后,小火水煎熬。连煎三次。然后把三次煎熬...

  • 胃痞的中医分型辨治

    胃痞的中医分型辨治

    胃痞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 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 致中焦气机阻滞而表现为胃脘 痞满不舒的病证。 脾胃虚弱型:证见中脘胀闷 痞满,纳呆少食,倦怠乏力,便溏 或腹泻,舌淡红,脉细弱。治宜健 脾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 味: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 12克,半夏12克,陈皮6克,木 香6克,砂仁3克(后下),炮姜3 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 胃阴不足型:证见胃脘灼 热.口干舌燥,似饥不欲食,大便 秘结,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带 数。治宜养阴益胃。方用一贯煎 加减:沙参12克,麦冬12克,生 地12克,...

  • 中医辨证什么是泄泻 食疗民间验方

    中医辨证什么是泄泻 食疗民间验方

    (一)什么是泄泻 泄泻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证候表现有所不同。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下泄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 西医学称本病为小儿腹...

  • 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医案

    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医案

    当今还有少数人认为中医只能看四时感冒病、慢性病,不能治急重病,这是一种偏见。他们不了解中医史,也未看到中医师救治急重病人。许多中医名家就是因为治愈急重病而名噪一方的,如汉代医圣张仲景就是治急重病而千古流芳的中医名家,后来把经验著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二部巨著,至今仍是中医药院校的教材。 广东省名中医卢永兵出身于中医世家,少年时父亲就亲传救治毒蛇咬伤的秘方给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6年至临床工作50多年,时时得到恩师邓铁涛、罗元恺教授的热情传承,医术日臻,琴心剑胆救治许多危重病而名扬一方。现介绍几则纪实医...

  • 名医张简斋善用羌活治疗胃病及其他诸疾

    名医张简斋善用羌活治疗胃病及其他诸疾

    王某,男,62岁,2020年10月30日初诊。诉胃痛30余年,患者30年来胃痛反复发作,多次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近半年来,胃痛加重,每天发作,饭后及夜间明显,喜欢热食,凉食后疼痛明显,痛时喜按,按则痛减,伴有反酸,胃胀,活动后乏力,大便偏烂,夜间小便多,舌质淡,苔薄,脉沉。此前在当地医院就诊,服用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方药:党参10g,炒白术12g,姜半夏9g,茯苓12g,干姜4g,陈皮10g,苍术9g,延胡索10g,炒白芍15g,制香附15g,厚朴10g,炒薏苡仁15g,羌活6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空腹...

  • 肠痈 肠道的痈肿 中医治疗法及所用方药

    肠痈 肠道的痈肿 中医治疗法及所用方药

    李应存运用敦煌泻肝清毒调气血法治疗老年肠痈经验 李应存教授是我国敦煌医学专家,敦煌医派代表人物,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敦煌医学特色专科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主编或参编著作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临床善用敦煌医学理论与敦煌医方治疗疾病,疗效显著。李应存教授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提出敦煌医学理法新用观,如针对肝实证及兼证,在辨证使用敦煌大、小泻肝汤的基础上,提出敦煌泻肝实脾法、泻肝宣肺法、泻肝补肾法、泻肝养心法等治疗大法,已成为敦煌医派领域的...

  • 慢性胃炎中医结局评价指标展望

    慢性胃炎中医结局评价指标展望

    慢性胃炎中医医生报告结局量表构建的理论分析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具有确切疗效 [1] , 其结局 评价指标包括内镜评价、病理学评价、症状与证 候评价、生活质量评价及血清标志物评价等 [2-3] 。 中医学传统评价以医生判断为主, 目前临床上慢性 胃炎的评价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病理活检 [4] 。 医生 报告结局(clinician-reported outcomes, CROs)作为 一种结局评价指标, 不仅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 特点, 同时有利于症状量化及标准统一化。 本文试 探讨以中医CROs量表作为慢性胃炎的中...

  • 胃炎胃溃疡,胃病中医方法

    胃炎胃溃疡,胃病中医方法

    胃病患者会呈现胃反酸等胃部不适的症状,常常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吃太热或太凉的食物,都会对胃黏膜形成刺激,影响到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也会导致胃胀的现象。 胃胀:炒谷芽,金桔(或桔饼);将金桔洗净,压扁;将炒谷芽浸泡顷刻,煎煮10分钟后;再放入金桔煮5分钟,将药汁滗出,参加少数糖,当茶饮。这种食疗法任何人可用。炒谷芽有健脾理气的作用,金桔有理气和胃的作用。 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不适:丁香茶(非香料丁香),取适量冲泡饮用,可代茶饮。此方通治各类胃炎、溃疡、肿痛、消化不良、胃肠动力...

  • 呃逆之病机总由胃气不降所致 中医医案

    呃逆之病机总由胃气不降所致 中医医案

    呃指声言,逆为气逆,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呃逆之病因,或为饮食所伤,或因情志抑郁,或因中气亏虚,或因肝气犯胃,或因胃阴亏虚,或因胃火上逆等,总之有虚、实、寒、热之不同,或外感、内伤之别。关于其病机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关联脏腑与肺胃最密。治疗上药物除补虚、泻实、温中、清热之品外,多兼降胃和胃之药。 陈宝贵认为,呃逆之病机总由胃气不降所致,故治疗总以和胃降逆为主。治疗时首先应当辨别寒热虚实,进而分析其兼夹证。具体组方时还要考虑动静结合、升降结合、燥润结合等,要做到细致...

  •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 好性格养胃又养身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 好性格养胃又养身

    专家简介 李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副秘书长。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目前国际上把胃炎分为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两类。慢性胃炎临床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寒客肠胃,或过饱导致脾胃损伤继而湿热内生,还可能因恼怒或抑郁等不良情绪引发。 好性格,养胃又养身 首先,胃病与性格有关,宜戒&ldq...

  • 胃痛  胃脘冷痛伴脘腹胀满中医病例

    胃痛 胃脘冷痛伴脘腹胀满中医病例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辛文华   病例一:李某,男,39岁。诉:胃脘冷痛7年余,伴呃逆频频,呕恶痰涎;呕恶不舒,时有泄泻,手足不温,舌淡,苔白略腻,脉细略滑。1年前胃镜示:“①胆汁反流性胃炎。②胃底息肉多发,并实行电凝术。”近一年胃脘冷痛、呃逆不适加重。曾常用654-2、胃复安肌注;屡服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林霉素、果胶铋、奥美拉唑等,上述症状时轻时重。近日复因受寒,呃逆痰涎,胃痛加重,要求中医诊治。   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寒,痰阻气逆)。   治则:温中健脾...

  • 国医大师徐景藩治疗胆胃同病经验

    国医大师徐景藩治疗胆胃同病经验

    徐景藩教授简介 徐景藩,男。(1927-一2015),出生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盛泽 镇中医世家。因受英祖父及父亲影响,从小喜欢中医中药。小学 毕业即随父亲徐省三学习中医,一边研读《内经》、《伤寒论》、 《金匮要略》、《温痛条辨》等经典医籍,一边侍诊。4年后,又拜 当地擅长治疗脾胃病的名中医朱春庐为师继续学习,尽得两家 之传。11952年。响应中央卫生部关于招收中医研究人员学习 班的号召.以高中毕。业同等学历资格考进北京医学院医疗系, 通过5年学习。逐步认识到中西医备有长短,对当时提倡的“洋 为中用&rd...

  • 胃脘痛,中医处方治肝阴虚夹郁

    胃脘痛,中医处方治肝阴虚夹郁

    陶某,女,47岁,农人。2007年2月20日初诊。胃痛时作10多年,未引起注重。2年前,突然胃痛剧烈,被送往医院诊察,胃镜显现,胃体黏膜充血、水肿,伴有针尖样溃疡多处,幽门螺杆菌(HP)阳性(+)。经医治3天后缓解,回老家求诊中医。刻诊:胃脘痛时作,痛连两胁,每因心情改变加剧,善叹息、嗳气,心情易激动,偏瘦,食少纳差,月经少,先后无定期,舌苔薄白,脉弦细。 确诊:胃脘痛(肝阴虚夹郁)。 处方:北沙参15g,百合10g,半枝莲10g,海螵蛸10g,黄芪15g,白芍15g,乌药10g,当归10g,柴...

  • 慢性胃炎中医体质分型

    慢性胃炎中医体质分型

    中医体质类型与慢性胃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 依据有无胃黏膜固有腺体的减少,慢性胃炎的病理分型可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高,癌变可能性大。减缓或阻断癌变发生,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热点,这与中医注重“未病先防”理论相吻合。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疾病的发生和转归的差异及个体对治疗的不同反应。本研究将传统医学的宏观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微观概念相结合,旨在探究不同病理分型的慢性胃炎在不同类型体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

  • 胆胃同病中医辨治

    胆胃同病中医辨治

    徐景藩运用疏、降、和三法论治胆胃同病经验 徐景藩 ( 1927—2015) ,男,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 国医大师,第二批、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 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兼江苏省中医研 究所所长。从医 60 余载,博览群书,学验俱丰,在消化系 统疾病的诊疗方面有诸多创见,如对食管病主张调升降、 宣通、润养,创 “糊剂卧位服药法” ; 创 “残胃饮”治疗 残胃炎症; 治疗以便泄为主...

  • 洋医无奈呕吐症 锡纯自制半夏愈

    洋医无奈呕吐症 锡纯自制半夏愈

    清朝末年,英国军医患呕吐症,“屡屡呕吐,绝食者久矣”,故邀请日本医生和美国医生治疗,然“呕吐卒不止”。在两位医生都束手无策之后,他选择求治于名医张锡纯。经过详细诊视后,张锡纯说:“余有一策,姑试行之。遂辞归检查汉法医书,制小半夏加茯苓汤……一二服后奇效忽显”。仅数日,顽固呕吐症痊愈了,这让三位洋大夫对张锡纯敬佩不已。 仅用了半夏、生姜、茯苓三味药,为何有如此疗效呢?张锡纯认为:“从来呕吐之证,多...

  • 杨春波提出消化病的中医研究

    杨春波提出消化病的中医研究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杨春波教授为第二、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认为消化系统的各种疾病(简称消化病),是以西方医学理论命名,基本着眼于局部和形态、组织,虽然对消化病的防治做出了重大贡献,且被广泛采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人是有机体,存在着个体差异,且受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消化病的发生及其病理反应也与之相关;不少消化病是先功能改变后置于形态,且不断变化,所以需要有另一种理论去认识、处理,才能更好地防治消化病。杨春波认为中医学是由东方文化哺育而成的医学科学,中医学提供了从宏观、整体、动态...

  • 中医“吐酸”胃食管反流病 自拟方治疗

    中医“吐酸”胃食管反流病 自拟方治疗

    自拟开郁降逆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验案举隅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吐酸”“胃痞”“噎膈”等范畴,证型主要为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脾虚湿热[1,2],其主要病因为脾胃不和、肝气郁结、湿热气滞[3]。脾胃是气机升降出入枢纽,斡旋中焦。笔者认为调和脾胃是治病之本,此病宜开郁降逆、健脾益气,故拟开郁降逆方治疗该病。现分享笔者运用自拟开郁降逆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1则,以资共勉。 患者,男,43岁,2018年4月16日初诊。主诉:喉中有气上逆...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