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117页

医 第117页

  • 全国名老中医贾跃进学术经验之解六郁治不寐

    全国名老中医贾跃进学术经验之解六郁治不寐

    贾跃进名老中医临床上擅长治疗失眠, 其在治疗 失眠中始终贯穿着调畅气机的思想, 强调百病生于气, 故在治疗失眠中亦强调通过调气来治疗失眠 [1 ] 。其主 要的思想来源与朱丹溪的六郁的思想, 并在此基础上 深化了很多。在失眠的五大学说中, 阴阳睡眠学说、 营 卫睡眠学说、 神主睡眠学说、 魂魄睡眠学说、 脑髓睡眠 学说中, 贾老师更推崇阴阳、 营卫学说, 强调营卫之气 的运行随着日夜阴阳的交替而变化, 失眠的主要病机 是阳不入阴所引起的, 即卫气行于五脏六腑之时如果 受到阻碍则行于阳不得入阴则会出现失眠。 1 六...

  • 临床医治冠心病双和散方

    临床医治冠心病双和散方

    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与中医的胸痹、真心痛、心悸、怔忡、心劳、心气缺乏、血不养心等有关。在临床实践中医治一些冠心病患者,初步认识到此类疾病多由劳心过度,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所致。冠心病属虚者多,而事实者少,也有真假互见,寒热错杂的。五脏六腑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一有失和,就发生相侮相贼,成不自然的病态。依据不同情况,以辨证观念做出合适病况的处理,一般都可好转,初期病轻者亦能治好。医治准则:健强心脏,调其不平,补虚泻实,益气和血,顺气治血,抑强扶弱,防止破气破血而伤元气,这是在医治中所得。所拟和法,以补为主,以...

  • 中医怎样预防老年痴呆症

    中医怎样预防老年痴呆症

    解放军北京医院主任医师 肖祥云 中医认为,内养精气神,可以有 效地预防老年痴呆症。祖国医学认 为,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 的根本,精足则气裕,气裕则神充。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内养精气神, 达到精足、气裕、神充,从而有效地 预防老年痴呆症呢? 1.自觉节欲保精中医特别强 调“节欲保精”,认为肾精的盛衰直 接影响脑髓的充盈和发育。若肾精 亏损,髓海空虚,脑失其养,则判断、 识别、运算等功能衰退,久则发生痴 呆。这说明精气的盛衰与痴呆的发 病有着密切的联...

  • 龙江著名医家华廷芳教授治疗痫症经验

    龙江著名医家华廷芳教授治疗痫症经验

    龙江著名医家华廷芳先生一生钻研医术,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治疗中更是仁心仁术,以己度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无不信服求医。华老出身中医世家,却从不自满自得,反而勤奋学习,白首穷经,医学积淀深厚,故而临床中得心应手,疗效显著,名震一时。 痫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神志异常病证,又称“癫痫”,俗称“羊痫风”。东北地区多称其为羊角风,其症状为猝然仆倒、不省人事、角弓反张、口角流涎、两目上视、口中怪叫、醒如常人、心烦、不避水火、项强、手足拘挛、有咬破口舌者,或发病时作五畜...

  • 心衰瘀血证的致病要素医治办法

    心衰瘀血证的致病要素医治办法

    中医学古代文献中虽有心衰之名,但无专篇论说,心衰病名首见于宋·赵估编《圣济总录·心脏门》,其余论说多散见于“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心水”等病证。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云:“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水肿。少阳...

  • 心悸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

    心悸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

    心悸是指患者以发作性自觉心中悸动、惊慌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其常伴有胸闷、气短症状,甚则眩晕、喘促等表现;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西医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及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均属中医心悸范畴。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名中医张伯礼从医数十载,临床上尤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现从师学习,对张伯礼治疗心悸经验整理如下。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病证结合,重在心血 张伯礼临床强调辨病与辨证结合,中医与西医综合思辨。辨病结合...

  • 中医食疗调治老年痴呆症

    中医食疗调治老年痴呆症

    中医食疗对老年痴呆症进行性 发展的病情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可 明显改善症状。下面根据中医辨证 分型介绍几则食疗方。 一、肝肾不足型。症见年老体 衰,头昏眼花,耳鸣发白,神情淡漠, 反应迟钝,步履蹒跚,极度健忘。 牛骨髓炒面。牛骨髓0.1公斤, 面粉0.5公斤。将牛骨髓与面粉同入 锅中,用小火炒至面粉呈蛋黄色,闻 到香味后停火,取出晾凉,装罐备 用。每日2次,每次服50克,用温水 调服。长期服用对肝肾不足、髓海空 虚型老年痴呆症有满意疗效。 二、心脾两虚型。症见面黄无 华,神志恍惚,气短乏力,食欲不振, 健忘失眠...

  • 头痛伴有眩晕烦躁 中医汤药

    头痛伴有眩晕烦躁 中医汤药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何钱   刘某某,女,32岁。1976年6月18日初诊。诉头痛尤以右侧太阳穴及后枕部为甚,已经6年有余,太阳晒数分钟必然头痛发作。头痛呈胀痛或搏动性,欲作呕恶,伴有眩晕,烦躁,情绪沮丧或暴怒激动。前日头痛又发作,2日未得睡眠,眼眶鼻翼发青,偶尔幻听幻觉。大便干结,已经五日未解;小便黄赤;舌红有瘀,苔黄厚腻,脉弦数、涩紧。此痰火瘀结证,予无极丸加味。处方:酒制大黄18克,九节菖蒲、元胡索、白芷、川芎、藁本各12克,细辛6克。水煎,日分3服。   服汤药3剂,每日均解较多深黑...

  • 从祝由谈中医与心理学的关系

    从祝由谈中医与心理学的关系

    祝由在我国出现很早,上古时期就有苗黎巫医 苗父用祝由的方法治病的记载,曰 “苗父之为医 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 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 。祝由术可 能来源于我国南方楚地,并和火神关系密切 [1 ] 。 目前我国古代保留比较完整的早期祝由文献主要有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竹简 《五十二病方》 《杂禁方》 等 ,《五十二病方》中有 32 条介绍祝由术的医方, 占该书存方量的 11. 3% [2 ] ,反映了上古祝由术的 面貌。夏商至汉代,祝由术空前发展,曾因治愈汉 武...

  • 通过中医调理脏腑治失眠

    通过中医调理脏腑治失眠

    入秋后燥热的天气,使不少老年人难以入睡,甚至可引发高血压、心绞痛等,严重者还有可能诱发糖尿病、中风等。这时,可通过中医调理脏腑,恢复脏腑功能,令失眠现象迎刃而解。 1 来回翻身睡不着调胃 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秋天燥热,老人在饮食上若不注意,吃了些生冷、肥甘、辛辣之品,或暴饮暴食引起食积,很可能致使胃气失和而引起失眠。 表现为在夜间辗转反侧,并伴有腹胀、腹泻、吐酸等明显不适。 治疗措施:半夏秫米汤。法半夏10克(包),秫米50克,水煎,每晩睡前服用。 (注:...

  • 失眠中医处方收集与筛选14个新药队

    失眠中医处方收集与筛选14个新药队

    丁元庆教授是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伤寒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脑病诊治。共收集丁元庆治疗瘀热不寐处方512首,应用关联规则等无监督数据分析方法总结处方中核心用药以及配伍规律。研究发现丁元庆辨治瘀热不寐高频用药前六位的为丹参、郁金、夏枯草、酸枣仁、珍珠母、淡竹叶,配伍以活血化瘀、开郁清热、宁心通脉、安养心神为主。 近年来失眠发病率日益增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笔者跟师过程中发现导师从瘀热论治不寐有独到经验和用药特色...

  • 偏头痛又名“头风”中医“风药”理论

    偏头痛又名“头风”中医“风药”理论

    偏头痛又名“头风”,与“中风”类似,因为其病因与“风邪”有关,同时这个名字也很形象地形容了头痛发作时形如“骤风”、时发时止的特点。 《证治准绳·头痛篇》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深而远者为头风。”“深而远”指偏头痛常常为久病,具有时间长、反复发作、难以痊愈的特点。...

  • 血栓性脑梗死中医学治疗准则

    血栓性脑梗死中医学治疗准则

    血栓性脑梗死即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70%左右。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一般知道清楚或有轻度知道阻碍。 中医学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归属于“中风”“偏枯”“风痱”“偏风”等领域。病位在脑,触及肝、肾、心和脾胃,首要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气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浊为标。 治疗准则 平衡阴阳 肝肾阴虚阳亢化风为卒中底子病机。治疗上补偏救弊,恢...

  • 癫痫“羊癫风”辨析论治中医病案举例

    癫痫“羊癫风”辨析论治中医病案举例

    简述从“痉”论治癫痫 癫痫, 即俗称的 “羊角风” 或 “羊癫风” , 是由多 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脑功能障碍综合征, 癫痫发作是 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而引起的突发性、 暂时 性、 发作性脑功能紊乱 [1] 。 中医对癫痫的认识历史 悠久, 历代医家对癫痫从不同角度均进行了详细的 论述 [2] 。 近代研究认为, 中医学的癫痫基本上是指西医 学癫痫病及其综合征的全身性发作或部分限局性发 作, 而某些局限性发作, 如感觉性、 精神症状性的异 常...

  • 头痛目胀头目昏眩 中医方解加减运用

    头痛目胀头目昏眩 中医方解加减运用

    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中医师,湖北省知名中医,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家李培生教授,为湖北省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医药大学经方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近50年,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25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学术上侧重《伤寒论》方的现代临床拓展应用。临床上喜用经方并结合时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尤其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疾病颇有见地与心得,临证多取得满意疗效。   组成:法...

  • 瞑眩中医病案举隅

    瞑眩中医病案举隅

    “瞑眩”病机探讨及病案举隅 瞑眩是一类突然发生,复杂多样的特殊反应, 表现为在中医药治疗过程中,医师辨证准确、处 方、剂量及治疗正确,但是当患者接受治疗或者 服药后却出现的一系列貌似病情加重的症状,与 中医理论中 “面红如妆”的戴阳证截然不同,瞑 眩反应过后,原有症状迅速减轻乃至消失,是疾 病向愈的佳兆,所以又被称为好转反应。 1 “瞑眩”一词的来源 “瞑眩”一词最早出自西周 《尚书·说命上第 十二》...

  • 中医郁证虚劳论

    中医郁证虚劳论

    郁证虚劳论 《内经》 对于虚劳多有阐述, 如“脉细、 皮寒、 气少、 泄利前后、 饮食不入, 此谓五虚(《素问·玉机真藏 论 》 )” ;“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 行伤筋, 是谓五劳所伤” (《素问·宣明五气》 );“邪气 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盛者 泻之, 虚者补之” , 以及“劳者温之…&...

  • 抽动秽语综合征 中医分析讨论治疗方案

    抽动秽语综合征 中医分析讨论治疗方案

    抽动秽语综合征   姜某,男,10岁,于2017年2月4日初诊。患儿自四五岁起,出现不自主眨眼、纵鼻、张口,症状交替出现,在山东某三甲医院诊为抽动症,并一直服用硫必利治疗。2016年1月起,男孩于日间清醒状态下,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手无力,继而右上肢不能动,右侧肘关节不能弯曲,严重时左侧上肢亦出现无力,不能上抬,不麻木,无面色神志改变,持续20分钟至2小时缓解,缓解后乏力,疲惫不堪而深睡眠,平均每2周内发作6次,遂于当地三甲西医院住院诊治,考虑为特发性癫痫。   家长携患儿前往北京三家三甲医院,...

  • 战胜焦虑 中医药可以发挥作用

    战胜焦虑 中医药可以发挥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身边的人们抱怨事情太多,心情烦躁,似乎“焦虑”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通病,那究竟怎样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焦虑症,怎样才能战胜焦虑,中医药又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呢? 焦虑有时也有益处 其实焦虑是人的一种本能情绪,每一个人都会存在焦虑情绪,当我们处于心理有压力的状态,又受到刺激时,我们都会出现焦虑情绪。 正常的焦虑情绪能够帮助我们面对突发事件,但是长期的焦虑情绪却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比如,运动员在大赛前期适当的焦虑情绪可能激发他的潜力,使他取得超越平时的好成绩,但是...

  • 中医对心脏支架或搭桥术后的辨证施治 方药分析

    中医对心脏支架或搭桥术后的辨证施治 方药分析

    李庆海治疗心脏支架或搭桥术后心系病经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西医治疗冠心病多为药物和手术方法,大多患者行心脏造影或冠状动脉CT检查显示血管狭窄70%以上,建议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此法解决了危重心肌缺血患者的梗死问题,降低了病死率。但手术亦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心脏支架或搭桥后的并发症处理较为棘手[1]。研究表明,心脏支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10.67%,部分患者出现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术后焦虑抑郁及药物不良反应[2]。随着冠心病术后...

  • 中医对于冠心病的治疗 治本不忘其虚治渐不离其浊

    中医对于冠心病的治疗 治本不忘其虚治渐不离其浊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引起的心脏病。冠状动脉受累的特点是其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病变,常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认为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糖尿病、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年龄大等因素有关。全国名中医王新陆血浊理论的提出,为中医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和理论支持。 王新陆在几十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提出了血浊理论,认为血浊是指血液受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

  • 精神类疾病中医辨治的理论 五神学说

    精神类疾病中医辨治的理论 五神学说

    贾竑晓基于中医“五神藏”以精神症状为主辨治精神类疾病的学术思想探讨 精神系统疾病以精神症状为主, 不同的精神症 状组合成为诊断不同精神系统疾病的主要单元, “五 神藏” 理论是中医关于人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 要理论, 能解释纷繁复杂的精神症状, 是中医诊治精 神类疾病的主要理论。 贾竑晓教授是国内中西医结 合精神科知名专家, 从事精神专科20余年, 在不断理 论探讨和临床实践中对 “五神藏” 理论有深刻认识, 提出了基于 “五神...

  • 中医对发作性睡病病名的认识

    中医对发作性睡病病名的认识

    裘昌林以脾虚论治发作性睡病经验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白天不可抗拒的短期发作睡 眠, 伴猝倒、 睡眠瘫痪、 入睡前幻觉为主要症状, 部 分患者伴有夜间睡眠紊乱的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 是神经系统的疑难病。 儿童至老年均可发病, 10-25 岁起病者居多 [1-2] 。 其病因不明, 多认为有遗传易感 倾向, 此外, 感染、 情绪、 压力、 疲劳、 过饱等也是其 诱发因素。 目前, 西医主要是对症治疗, 以药物治疗 为主, 辅以精神心理治疗的综合疗法; 药物治疗通常 采用中枢神经兴奋剂以减轻患者的嗜睡, 采用抗抑 郁药治疗...

  • 冠心病肺心病 主治中医方解

    冠心病肺心病 主治中医方解

    张志明,男,1964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名中医。现任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曾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卫生系统玉树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先进个人”和“甘肃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14项,出版专著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科疑难、危重病症。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担任甘肃省中...

  • 郁证性多寐 中医详解

    郁证性多寐 中医详解

    郁证发微(二十)——郁证多寐论 多寐病名始见于清代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 , 此外尚有 “多眠 ” 、 “嗜卧 ” 、 “嗜睡” 、 “好卧” 、 “多眠睡” 和 “但欲寐” 等别称, 是指以白昼时时犯困、 昏昏欲睡、 精神困顿委靡为特征的病证。本病轻者昏昏欲睡, 重 者无分场合倒头沉睡。至若体力劳作或饱食后出现短 暂的困倦嗜睡, 或年老体衰神困...

  • 心郁证肝郁证肺郁证 中医处方

    心郁证肝郁证肺郁证 中医处方

    心郁证   王某,男,68岁,2015年6月3日诊。患者表情淡漠,面色晦暗,语声低缓地说全身尽是病,再问不愿回答了。家属说,五个月前,他胸闷热一周,到某医院问医师,医师说他患早期冠心病,服西药半个月未见好转。现情绪低落,懒言少动,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叹气、不饥、少食,身体逐渐消瘦。今天在家人和朋友多次劝说下,勉强来院求诊于卢永兵老师。刻诊:患者唇舌略红,舌尖有瘀点,少苔,脉细略数,血压110/70毫米汞柱,未见异常。处方:瓜蒌实20克,百合20克,生地12克,合欢花15克,郁金10克,炙甘草15克,大枣1...

  • 高建忠治疗一眩晕医案有感

    高建忠治疗一眩晕医案有感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曹卓青 马晶鑫 贾丹   跟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建忠出诊时,遇高建忠治疗一眩晕医案有感,遂记录如下。   李某,女,54岁。2017年8月3日初诊。诉间断眩晕10余年。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专科诊断为梅尼埃病。10余年来眩晕间断发作,发作时自觉心下不适、呕吐。间断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近半年余眩晕发作频次增多,发作时呕吐加重。就诊于神经内科,诊断为脑血管痉挛,服用西药治疗(具体不详),服药后间断出现头痛、头麻木,见风见阳光后明显,约1周发作...

  • 释“郁”中医郁之滥觞

    释“郁”中医郁之滥觞

    释“郁” 郁, 古作 “鬱” 。 《说文解字》解释为 “木丛者” 。 清代段玉裁注引《诗·秦风·晨风》 “鬱彼北林” 毛 传: “鬱, 积也” [1] 。 可见, 郁的本义为丛生的草木, 由 此引申出 “积聚、 积滞” 义。 此外, 郁还可作愁闷解, 如《楚辞· 九叹 ·忧苦》中有 “愿假簧以舒忧兮, 志...

  • 失眠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是脏腑失调失去平衡的结果

    失眠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是脏腑失调失去平衡的结果

    失眠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就是人体的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导致人体气血脏腑失调,失去平衡的结果。 临床上主要分为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五种类型。 肝火扰心: 这种类型的人一般都会失眠多梦,严重的彻夜不眠,容易烦躁发怒,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等症状。 治疗这种类型的失眠需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中成药可以试试龙胆泻肝丸、泻肝安神丸、养血清脑颗粒、解郁安神颗粒、百乐眠胶囊等等。 注意要多调节情绪,多与家人...

  • 李鲤老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经验

    李鲤老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经验

    帕金森病是以静止性震颤、 肌强直、 运动迟缓和姿 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根 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 “颤证 ” “颤震 ” “振掉 ” “震颤” 等范畴。目前西药治疗仅以缓解症状为主 [1 ] , 外科手 术以脑深部高频电刺激为主 [2 ] , 手术后仍需要长期口 服药物, 不良反应较大, 疗效不够理想 [3 ] 。近年来, 中 医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 在 PD 临床治疗上取得了一 定进展, 显现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