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药 第328页

药 第328页

  • 中药熏香疗法在防治疫病中的应用探讨

    中药熏香疗法在防治疫病中的应用探讨

    熏香疗法应用于空气消毒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抗击疫病的历史中具有重要作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时期,其曾在广州和深圳的抗疫战场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因此,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今天,消毒物资、清洁消毒产品相对短缺,熏香疗法不失为一种安全、健康、有效的预防疫病的方法。 1 熏香疗法简介 本文介绍的熏香疗法指古籍中所述,应用芳香药物及与芳香药物混合制成的药粉或药丸,通过点燃焚烧产生的烟、气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该法起效快、作用范围广,在历代疫病预防中都有广泛应用。 2 熏香疗...

  • 内蒙古中医药发展赋

    内蒙古中医药发展赋

    绵绵犹,六十载春秋;浩浩荡,千万里长川。 岁月流金,中医药云蒸霞蔚,风景这边独好;春秋溢彩,内蒙古日新月异,江山如此多娇。日月争辉,共和国山欢水笑,燕舞莺歌,神州九域生紫气;悬壶济世,医府地凤鸣龙跃,鲲化蛟腾,云天万里献精诚。 内蒙物华天宝桃芬李芳喜看绥远医杰俊采星驰蜚寰宇;青山钟灵毓秀艺馨文昌遍观中医英才大家云集傲苍穹。青城河岳钟灵,卫健委春风化雨,一片丹心惠泽民众;海亮人文荟萃,中医院玉树成行,三千折肱大医精诚。新城雄区史悠文昌,杏林中焚膏继晷,立德树医,春催桃李花千树;健康福地金声玉振,泮...

  • 王安石与中医药

    王安石与中医药

    王安石爱读医书,尝谓“某自诸子百家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无所不读。”他性格孤傲,不同俗流,有人劝他服补药,他说:“余平生不服紫团参(上佳党参),亦活到今日。”可见他对无病服药是持否定态度的。 有两首中医方因其使用与推广流传后世。一是《苏沈良方》所载偏头痛方:“裕陵传王荆公偏头痛方,云是禁中秘方。用生萝菔(白萝卜)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两鼻皆注亦可,数十年患皆一注而愈。荆公与仆言,已愈...

  • 松花粉 品高宜入神仙药

    松花粉 品高宜入神仙药

    繁花密笋暮春时,妆点园林一段奇。 金粉生香风细细,斑衣留润露垂垂。 品高宜入神仙药,节劲终全冰雪姿。 笑彼杏桃儿女态,谩争艳冶媚山歧。 ——宋·裘万顷《松花开竹笋茂喜而咏之》 诗词赏析 这首诗的开头描写的是松花开在暮春时节,竹笋茁壮成长,并不与百花争奇斗艳,而只是妆点园林。微风袭来,金黄的松花粉带着松花的香气随风细细飘散在空气中,竹笋外衣上润泽的露水垂垂欲滴。后面两句赞叹松花和竹笋这两者品性高洁适宜炼制长生之药,它们可...

  • 吃中药如何科学忌口

    吃中药如何科学忌口

    中药治病,正确的服用方法是保证疗效的前提。清代名医徐大椿云:“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服法中忌口是一项重要内容,所谓忌口即服用中药时饮食方面的禁忌。 《本草纲目》中也有许多服药忌口内容,如甘草忌猪肉、菘菜、海藻;黄连、胡黄连忌猪肉、冷水;苍耳忌猪肉、马肉、米泔;桔梗、乌梅忌猪肉;仙茅忌牛肉、牛乳;吴茱萸忌猪心、猪肉;丹参、茯苓、茯神忌醋等。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记载服药忌口112条之多。 服药忌口是人们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其内容包...

  • 酒作药来药需酒 药酒在中国由来

    酒作药来药需酒 药酒在中国由来

    药酒在中国由来已久,酒与药的结合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古时“酒”写作“酉”,《说文解字》解释:“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耐酒”。“就”意为“成熟”,“黍成”就可做酒(酉)。药酒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及悠长的使用历史,是中医药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 酒作药来药需酒 酒是一味中药 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酒为水谷之气,味辛、甘...

  • 梳子 香囊 药膳 家备三宝 健康乐逍遥

    梳子 香囊 药膳 家备三宝 健康乐逍遥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而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有着独特魅力和作用。日常看似简单的梳头、佩戴香囊、药膳,蕴含深奥的中医养生哲理,是老少皆宜的防病养生好方法。 日梳三遍百病除 中医学认为,人的头部是“诸阳所...

  • 回顾《四部医典》认识藏医药浴 藏医药浴疗法的背景

    回顾《四部医典》认识藏医药浴 藏医药浴疗法的背景

    藏医药浴疗法的研究概况 藏医药浴疗法为藏医外治法之一,与藏医传统口服用药方法比较,其可避免口服药物对人体消化系统的刺激,又可提高患者依从性,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给药途径。藏医药浴疗法,因其配方独特,临床疗效显著,日益受到患者的青睐及科研人员的重视。药浴所用药物及其发酵工艺在提高药效及促进人体皮肤毛孔吸收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将藏医药浴疗法的研究概况分述如下。 1 藏医药浴疗法的背景 1.1 藏医药浴的起源和发展 自古以来,人类在同自然界和疾病搏斗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医疗经验。著名藏医学家...

  • 《本草纲目》鼻腔给药浅析

    《本草纲目》鼻腔给药浅析

    鼻腔给药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杂疗方》记载:“救卒死方:薤捣汁,灌鼻中。”[1]《本草纲目》是古代本草学的集大成者,收载附方1万余个,其中有许多通过鼻腔给药的有效方剂[2]。因此,本文收集整理《本草纲目》中鼻腔给药的相关附方,解析归纳内在医理,以期拓展临床给药途径,丰富临证思维。 1 鼻部疾病 对鼻部疾病采用鼻腔给药,可直接发挥治疗作用。 1.1鼻息肉 《本草纲目·卷十一·硇砂》记载:&...

  • 重阳节开办药市

    重阳节开办药市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颇具仪式感地插茱萸、喝菊花酒、登高望远,以治病防疾养生,祈求平安吉祥。这一天,民间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医事活动——药市开张。史载,重阳节开办药市,是为了纪念药市行之祖王昌遇。 王昌遇,唐代四川梓州(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人,曾为州狱吏,后遇仙悟道出家,成为炼丹道士,号易玄子,精通医药。为了纪念王昌遇,每到九月初,四面八方的药商便向梓州城聚集汇合,并于初八晚上在州院街易元龙池中进行药材交易,天亮方才散去,当地人谓之“药市”。宋...

  • 从肝虚辨治方药应用

    从肝虚辨治方药应用

    肝经之行,从足贯顶,经足腿,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注肺,循喉咙之后,上入喉头及鼻咽,连目系,出额下颊,会头顶,抵绕唇内。胆经之行,从目头抵足,起目,沿耳折返走头,行胸穿膈,络肝属胆,沿胁肋下行腿外侧抵足。五行之肝,为肾之子,为心之母,为脾之克。可见,肝之病,部位涉及下肢、阴器、腹部、胁胸、胸膈、鼻咽喉和目耳头唇,关联多脏。肝在体合筋,开窍于目,有胆相附;肝主藏血,主疏泄。肝之病,其病机总属疏泄失司、涵濡失司、藏血失司。从肝辨证,不外肝虚肝亢、肝郁肝逆;从肝虚辨治,不外补虚泻实,行气降逆,...

  • 中国香药文化与中医药

    中国香药文化与中医药

    中国香文化与中医药有着天然的因缘,从《诗经》《离骚》吟咏的芳香植物花卉,到《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载录的芳香药种类,可谓传统香文化一元双璧的渊源。 《海药本草》:香药专著 《金瓶梅》词话本第16回,李瓶儿对谋划盖房子修花园、准备娶她的西门庆说:“奴这床后茶叶箱内,还藏着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八十斤胡椒,你明日都搬出来,替我卖了银子,凑着你盖房子使。”西门庆是个经营生药铺的买卖人,当然知道这些香药的贵重。他会了经纪,把这些香蜡称了斤两,共卖了三百八十两银子。...

  • 中医蜡壳药丸

    中医蜡壳药丸

    中医蜡壳药丸诞生于清朝初年的陈李济老药铺,这既是地理气候以及民众需求所致,也是责任担当使然。 陈李济药铺地处气温高、湿度大的广东,中药屡受潮湿霉变及虫蛀侵害,芳香类中药贮存时有效成分也易挥发而影响疗效。另外,远足人群增多,海外贸易需求量也日渐增大。实现中药适宜条件下的保存使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蜡壳药丸应时而生。 纯手工制作中药丸蜡壳,又称“吊蜡皮儿”。制作蜡壳需要经过煮蜡、串圆子、蘸蜡、鎅壳、入丸、封口、剪蒂、盖印等八道手工工序。蜡壳制作的原材料、工具主要有...

  • 沈绍功教授对气水血的认识 气血用药特点

    沈绍功教授对气水血的认识 气血用药特点

    沈绍功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悬壶60余载,具有丰厚的临床经验,因临床善用温胆汤治疗疾病,故有“沈温胆”之称。本文特就沈老对气、水、血的认识,以及其用药规律进行整体梳理,以求探析其内在规律,以飨后学。 对气水血的认识 三分同病,气痰为先 沈老在临床中特别强调气、水、血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将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沈老认为“气虚必生痰浊”“气滞必凝痰浊”“...

  • 诗词中的“书香”及其药用价值

    诗词中的“书香”及其药用价值

    线柳迎风,锦棠媚日,十分春色豪奢。青烟宫烛,飞入侍臣家。瑞霭深笼画戟,寿星照、曲纛高牙。因知是、嵩高华旦,玳宴醉琼花。 翻鸦。新诏墨,闻枢庭召入,已办宣麻。比汾阳福寿,公更穹华。伫看稠青叠紫,书香蔼、桂子兰芽。鸣珂处,西湖路上,接武筑堤沙。 这首《满庭芳》是宋代词人王义山的作品,书香蔼蔼中,一幅诗礼簪缨之家的画卷映入眼帘。在古代,读书是最神圣的事业,书香是最儒雅的香气。书香原指书中夹香草发出的香味,一般认为这种夹草是芸香,还有将麝香、樟脑、墨发出的香气称为书香的,看似五花八门,实则均是治病救人的...

  • 服用藏药有讲究

    服用藏药有讲究

    藏医药是勤劳勇敢的我国藏族人民在同自然界长期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独特理论体系,它吸收了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中医学等医学的精华,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藏医学理论,加之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及藏民族游牧式的生活特性,形成了以丸剂为主的制药特点,它有便于携带、服用方便、保质期长、剂量小、药力强等优点。 服用方法 藏药一般分两类,普通药品与珍宝类药品。服用普通药没有太多讲究,服用时先把药丸碾碎然后用温开水冲服或用温开水先把药丸泡开后再服用即可。但珍宝类药品服用方法比较严格,晚上睡前浸泡,早上空服。浸泡药必须用有盖的杯子...

  • 酸梅汤不单单只是饮料 还具备药用功效

    酸梅汤不单单只是饮料 还具备药用功效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时,喝上一杯酸梅汤感觉非常美味,酸梅汤可不单单只是饮料,它还具备一定的药用功效。酸梅汤是传统的消暑饮料,制作以乌梅为主料,搭配山楂、甘草、陈皮,四味中药加水煮制而成。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正宗酸梅汤一定是用冰糖熬制而成,在调整整体口味的同时也起到了药用作用。方剂组成中的山楂、陈皮、甘草也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乌梅 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的功效。夏天心火克肺金,乌梅可敛肺气。 山楂 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

  • 中医酒疗 药酒的方剂 酒能调和诸药缓和药性

    中医酒疗 药酒的方剂 酒能调和诸药缓和药性

    《苏沈良方》酒剂的应用价值探析 《苏沈良方》[1]原名《苏沈内翰良方》,为沈括所著《沈氏良方》与苏轼所著《医药杂说》合编而成。书中共载有10卷,除了选辑临床各科的验方之外,尚有关于中药、辨脉、灸法、养生等内容的论述,所载方剂大多附有验案,颇具实用价值[2],如沈括在序中云:“所谓良方者,必目睹其验,始著于篇,闻不预也”。书中所载的方剂在煎服时常以酒辅之,而这类方剂所主的病证又各有不同,主要包括风邪致病、筋骨诸疾、伤寒表证、皮肤疾患、养生、妇科、疼痛及脾胃疾患等八大类,笔者通过对此进...

  • 代茶饮的中药饮片 推荐8种代茶饮

    代茶饮的中药饮片 推荐8种代茶饮

    代茶饮以药代茶,选用一二味药或数味中草药煎汤或以沸水冲泡,徐徐饮之,补水的同时又兼有治疗作用,能以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性纠正身体寒热之偏,强身健体。但代茶饮不能随意喝,只有正确运用,才能收到疗效。 因证用饮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意思是说,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比如,同样是咽痛,有的人属于实热证,有的人属于虚热证,实热者可以用寒凉药物代茶饮,虚热者单纯用寒凉药物清热,就会导致脾胃受寒,所以需配伍健脾祛湿化痰的药物。类似,同样是大便不通,有的人是胃火引起,有的是肺火导致,代茶饮要辨证...

  • 丸药制作中的“匠心”

    丸药制作中的“匠心”

    “丸者,缓也,作成圆粒也,不能速去病,舒缓而治之也。”(《古今医统大全》)“丸者缓也”之丸,多指最常用的小蜜丸(水蜜丸)和水泛丸。由于丸剂在体内释放药效过程缓慢,给人的印象是对于治疗慢性病和病程迁延长久的病症比较适合。但是不尽然,因为如安宫牛黄丸(大蜜丸)、速效救心丸(滴丸)等丸剂是可以救急的。 丸剂的制作是一组饮片物理结构重组的过程,非常像我们吃的汤圆“叠”的做法。一料药,先行烘干,然后粉碎,过100目筛还是80目筛,完全取决于方中...

  • 中医药能抗疫缘于7种学术基因

    中医药能抗疫缘于7种学术基因

    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历史悠久,学术特点明显。从两千多年前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到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医药抗疫学术理论不断创新,形成较为系统的防治疫病的理论体系和赖以传承发展的学术基因。在近期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充分显示其独特疗效。这缘于中医药独特的适宜抗疫的学术基因,简要来说,主要有七种凸显中医药学科特色的学术基因。 哲学思维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重大社会自然研究实践通常先由哲学点题,再由科学破题。中医学具有哲学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其思维特征以哲学...

  •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山西省中医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按照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关于“在抗击疫情斗争中体现山西担当”的指示精神,“防、控、治、研”,四环联动,充分发挥出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了中医力量。 实践证明,无论是在疫情防控还是临床救治上,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深度、全过程参与救治,能够提升治疗效果,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

  • 苏轼在惠州种药材

    苏轼在惠州种药材

    苏轼(1037—1101)在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因“讥刺先朝”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任宁远军节度副使。 苏轼到惠州后,为了实现衣食自给,便开荒种地,种蔬菜瓜果,基本解决了一家人“厨无烟”的困境。苏轼生性豁达,不以田间劳作为苦,在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将体力劳动视为怡情养性的一种方式。他在《雨后行菜圃》一诗中写道:“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谁能视火候,小灶当自养。”这里的“菘”就是大白菜,有清...

  • 膏方 古老配方 从药用延伸到膳食调养

    膏方 古老配方 从药用延伸到膳食调养

    俗话说,“冬天进补,春天打虎”,初冬已过,注重养生的杭州人,早就将冬令进补提上了日程,为自己准备进补冬令膏方了。   江浙一带,历来有冬令进补膏方的传统,对杭州人而言,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街巷中林立的百年老店,更让他们有一股特殊的膏方情节。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有对膏方的记载,如马膏,主供外用;可考的内服膏方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所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   膏方作为古老配方,通过中医传承...

  • 内蒙古中医药文化赞

    内蒙古中医药文化赞

    北国疆土,威名声远。内蒙宝地,中医兴盛。 巍巍青山,文脉钟秀。中医文化,源远流长。 儒道佛聚,悲悯情怀。三指一按,救死扶伤。 慧心仁术,大医精诚。舌象三望,成疴咸消。 熟谙医典,术求精专。慈口仁心,美德名传。 民众相拥,不绝称赞。文化引领,底蕴深厚。 精气神聚,万象荣光。悬壶济世,妙手回春。 大医精诚,桃李芬芳。国粹中医,灿烂悠长。 绥远青山,大德之域。天精水含,生灵氤氲。 草药遍地,药香四溢。武川基地,浑然天成。...

  • 《医学启源》中“风”类方剂及其服药特点汇总

    《医学启源》中“风”类方剂及其服药特点汇总

    易水学派张元素《医学启源》中“风”类方剂服用特点探讨 成于金元时期的易水学派,对中医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以脏腑辨证立法用药,取得了巨大的医学成就。易水学派开山祖师张元素广泛吸收前人经验,确立了脏腑辨证体系与独特的处方用药体系,并十分注重每类方剂的用药护理。中医方剂的用药护理作为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仍需要通过大量文献研究以促进其发展与创新。因此,本研究以《医学启源》中“风”类方剂的用药护理为例,分析易水学派张元素脏腑辨证制方中的用药护理特点,以期丰富与完善中...

  • 中医药制煲秘笈

    中医药制煲秘笈

    逢年过节,举家团圆,人世间最温馨的画面不过如此,而在这样的画面当中,一定要有美食的加入才显得丰满。 在大型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中,邓桂庭、邓忠贵父子围绕着热腾腾的灵芝老鸭煲,祖孙三代,把酒言欢,共享天伦,让人印象深刻。一家人,吃下去的是煲品美味,享受到的是亲情暖意,更是健康养生。 烹饪方法中煲品最健康 在人们口味普遍偏重的今天,炸、煎、烤都是十分常见的方式,味道是好了,但是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在受损。在日益关注健康的今天,大家经常会困惑:怎么才算吃得健康?其实煲就是最佳的方式之一。...

  • 给大家推荐几款含有红参的药膳

    给大家推荐几款含有红参的药膳

    说起人参的种类有很多,比如圆参,山参,生晒参,红参,糖参等,今天要和大家说道说道这个红参,其实红参就是人参蒸制后干燥所得。用时除去芦头,蒸软后或稍浸后烤软,切薄片,干燥。或用时粉碎或捣碎。品质较高的红参表面会呈半透明状,且有大纵皱纹。 红参在经过高温炮制后,因为热处理会发生化学反应,成份上发生变化。有效成分人参皂苷的构成和含量也达到更均衡的配比,会生成水参及白参不具有的新成份,即红参特有的生理活性物质G-Rh2,Panaxytriol,maltol等。G-Rh2、Panaxytriol有抑制癌细胞增长的作...

  • 大枣有自己独特的药性

    大枣有自己独特的药性

    中医认为,大枣性味甘温,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病后体弱、贫血患者及冬季手脚冰凉的女性都可以通过大枣调理身体。但是,大枣属于药食同源之品,有自己独特的药性,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不辨体质,一律用大枣进补,有时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甚至还会引起不适,尤其以下4类人最好少吃或不吃大枣: 痰湿偏盛者 这样的人常表现为舌苔厚腻、口甜或口中发腻、食欲不振,平时常感觉胃部胀满,严重者会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眼睑及面部浮肿等症状。大枣的滋腻之性容易助湿,使得痰湿停留在体内难以清除,进而加重上述不适。这种体质的人更适合...

  • 疏风解表清热药对 化痰止咳平喘药对

    疏风解表清热药对 化痰止咳平喘药对

    全国名中医张士卿是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多年,临证法宗仲景,善用经方,灵活用药,尤其擅长运用对药组方。 肺主气而司呼吸,又为清虚之体,既易受邪,又不耐寒热,故有“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的病理特点,加之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疏薄,卫外功能未固,寒暖不知自调,一旦调护失宜,外邪每易从表,或口鼻,或皮毛而入,均易先袭肺系,影响肺的宣肃功能,所以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最为常见。对药系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以增强疗效的药味组合...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