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第171页
-
呃逆之病机总由胃气不降所致 中医医案
呃指声言,逆为气逆,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呃逆之病因,或为饮食所伤,或因情志抑郁,或因中气亏虚,或因肝气犯胃,或因胃阴亏虚,或因胃火上逆等,总之有虚、实、寒、热之不同,或外感、内伤之别。关于其病机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关联脏腑与肺胃最密。治疗上药物除补虚、泻实、温中、清热之品外,多兼降胃和胃之药。 陈宝贵认为,呃逆之病机总由胃气不降所致,故治疗总以和胃降逆为主。治疗时首先应当辨别寒热虚实,进而分析其兼夹证。具体组方时还要考虑动静结合、升降结合、燥润结合等,要做到细致...
-
从气的角度浅析胃痞满的发病与治疗
痞满又称胃痞,是由多种原因或诱因导致脏腑气机失调,致使脾失健运、胃气壅塞,进而出现以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1]。痞满的记载始见于《伤寒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明确了痞证的临床表现为满而不痛,即不见或少见疼痛,仅胀满不适。痞满是脾胃系统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好发年龄广,病情易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当于西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痞满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亚型,以早饱感、餐后饱胀不适、嗳气、食欲不振等为主要临床特征,且无与...
-
临床采用中药治糖尿病腹泻
糖尿病性腹泻是指糖尿病人 因自主神经病变致的胃肠功能失 调,临床采用中药治糖尿病腹泻取 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共治疗28例,粥16 例,女12例;年龄35~75岁,病程 5~20年;其中1型糖尿病3例,2 型糖尿病25例。临床表现大便溏 薄,水样或糊状,晨起即泻,食后泻, 脂肪泻等,伴有腹胀怕冷,腹痛肠 呜,食少等。 诊断标准:糖尿病性腹泻诊断 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 尿病诊断标准诊断糖尿病,腹泻症 状超过3周,大便常规、肠镜检查 排除感染及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腹 泻,抗生素...
-
国医大师徐景藩治疗胆胃同病经验
徐景藩教授简介 徐景藩,男。(1927-一2015),出生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盛泽 镇中医世家。因受英祖父及父亲影响,从小喜欢中医中药。小学 毕业即随父亲徐省三学习中医,一边研读《内经》、《伤寒论》、 《金匮要略》、《温痛条辨》等经典医籍,一边侍诊。4年后,又拜 当地擅长治疗脾胃病的名中医朱春庐为师继续学习,尽得两家 之传。11952年。响应中央卫生部关于招收中医研究人员学习 班的号召.以高中毕。业同等学历资格考进北京医学院医疗系, 通过5年学习。逐步认识到中西医备有长短,对当时提倡的“洋 为中用&rd...
-
胃痞病重视治肝 脾胃同治经方
胡刚治疗胃痞病经验 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大的疾病。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包括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在临床上出现上腹胀满不舒、早饱等主症时,均可参照胃痞病进行辨证治疗[1]。内蒙古自治区名中医、自治区第二批、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胡刚,从事脾胃病临床诊治近四十年,对脾胃病的治疗颇具特色、疗效好,尤其对胃痞病的治疗更佳,介绍如下。 重视治肝 胡老师治疗胃痞病时,多从肝论治。他认为胃痞病的发病和加...
-
杨春波提出消化病的中医研究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杨春波教授为第二、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认为消化系统的各种疾病(简称消化病),是以西方医学理论命名,基本着眼于局部和形态、组织,虽然对消化病的防治做出了重大贡献,且被广泛采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人是有机体,存在着个体差异,且受自然、社会环境的影响,消化病的发生及其病理反应也与之相关;不少消化病是先功能改变后置于形态,且不断变化,所以需要有另一种理论去认识、处理,才能更好地防治消化病。杨春波认为中医学是由东方文化哺育而成的医学科学,中医学提供了从宏观、整体、动态...
-
从“郁”论治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指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而无法用形态学或生化异常解释的一组综合征。这些症状因发生的主要部位和症状特征而有不同命名,涉及部位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肠道、胆道、肛门等。功能性胃肠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反酸、烧心腹泻、便秘等。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影响因素较多,治疗很棘手。笔者在临床中病证和参,从郁论治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郁证病机贯穿疾病全程 郁证病机贯穿功能性胃肠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所谓...
-
徐长卿病案举例治胃脘痛腹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葛勤 李雪峰 吴祝平 徐长卿为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徐长卿的干燥根及根茎,其性味辛、温,无毒,归肝、胃经,有祛风,化湿,止痛,止痒之功。该药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该药多用于胃脘痛、腹痛腹泻、痹症、妇科疾病等病。顾中欣为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他认为徐长卿无论内服或是外用,临证配伍有关药物,疗效更佳。 胃脘痛:《中国药植志》载徐长卿治胃气痛。徐长卿性味辛温,善祛风散寒止痛,如《太平圣惠方》以此药配伍安息香,治疗恶疮心痛、闷绝欲死者。顾中欣常配伍刘寄奴、...
-
慢性腹泻病机 经验方剂泻康饮
梁彦运用“泻康饮”治疗慢性腹泻经验 梁彦主任医师是北京市海淀区首批名老中医 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岐黄生涯三十 余载。擅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妇科、儿科的 中医治疗,梁老师自拟泻康饮治疗急慢性腹泻经 验介绍如下。 1 慢性腹泻病机 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症,是指病程≥2 个月 或间歇期 2 ~4 周的复发性腹泻。症状表现为排便 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伴有腹痛、肠鸣、 腹胀、少腹重坠不适等。多种原因皆可以引起, 如现代医学的肠道感染性疾病、肠易激综合症、 溃疡性结肠炎、克...
-
慢性胃炎 补益脾胃处方病例
王玉英教授为北京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特别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注重辨证施治,同中求异,运用补益脾胃、活血行气、辛散苦降法治疗慢性胃炎。其用药特色包括药性平和、补泻兼施、擅用药对。并且王教授非常注重日常调摄,其治疗慢性胃炎谨遵古人“治未病”的思想,临证之时常叮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对身体的影响,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慢性胃炎是西医病名,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主要表现为上腹疼...
-
胃食管反流病 以太子参健脾益气养阴
马骏,男,汉族,1940年生,安徽六安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中医。他幼年习医,熟读经典,拜名师,勤临证,从医六十余载,学验俱丰,在内、妇、儿科疾病诊治中驾轻就熟,尤擅长脾胃病的治疗。学术主张“顾脾为先,辨证为要,调和致中”,从脾胃中焦辨治杂病,疗效显著。 组成: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姜半夏10克,麦冬15克,生薏苡仁20克,炒黄芩15克,仙鹤草15克,木蝴蝶...
-
中州不调乃肠癌发病之根本原因 软坚散结中医案例
邓中甲运用平调散结法治疗肠癌经验 肠癌是世界上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的第三大肿瘤。目前西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化疗等, 然而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率仍在30%左右[1]。中医药在防治肠癌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运用中药防治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在临床治疗肠癌实践中逐渐形成“平调中州、软坚散结”的治疗理念, 用诸临床, 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以飨同道。 中州不调乃肠癌发病之根本原因 李东垣在《脾胃论》[2]中云:&ldquo...
-
胃病诊疗的十种平衡思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内科学专家董建华治疗脾胃病提出“通降”理论,著名中医脾胃病专家唐旭东在“通降”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脾胃病辨证新八纲。笔者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在“通降”理论基础上的辨证新八纲,实际上就是平衡疗法,于是在此基础上提出胃病诊疗的十种平衡思维。 1调升降失衡 脾主升,胃主降,该升不升,该降不降,升降就失衡,因此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原则之一就是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如健脾益气以止泄,益气升阳以止血,补气升提治下陷,升...
-
慢性胃炎病位在胃“毒邪”贯穿全程 中医治疗思路
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以下简称 “张师” )是我 国首批国医大师之一,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内科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后导师。 张师从医六十余 载, 德艺双馨, 治疗各种疑难病、 难治病疗效颇佳, 笔者有幸侍诊左右, 颇受启发, 获益良多, 现将其辨 治慢性胃炎的思路及经验介绍如下 , 以飨同道。 病位在胃,“毒邪”贯穿疾病全程 慢性胃炎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 症, 多数患者尚无显著症状, 常有不同程度的消化 不良症状, 如上腹隐痛、 食欲不良、...
-
周乐年治疗脾胃病经验
周乐年主任医师,教授,曾任中国中医科学 院西苑医院消化科主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 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早年从师于脾胃病专家 步玉如先生,从医 50 余载,推崇仲景学说,兼通 临床各科,尤其对脾胃病的辨证论治颇具特色。 1 善辨主证,四诊合参 1. 1 症状与主证 对患者的症状,如疼痛、泄泻、胀满等,临 证时要详细询问其发病和加重的诱因,从诱因中 可分析其主证。如在进食寒凉或外受寒邪时发作 或加重,此必属寒证。卒发者属实寒证,反复发 作者属虚寒证。如主证是在劳累后引发必属虚证, 见燥者属阴虚,不见燥者属气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