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 第19页
-
顽固性呃逆病史1呃逆频繁 治疗以行气降逆止呕为主
张某,女,60岁。于2004年2月28日就诊。有顽固性呃逆病史10年,呃逆频繁,严重影响其生活工作。常伴胃痛,其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夜间尤甚,大便秘结,四肢沉重乏力,常因频繁呃逆而影响入食,舌边有瘀斑、苔略黄腻,脉沉弦。经西医、中医治疗无效。张教授诊断其为痰瘀互结所至之顽固性呃逆,其病机为痰瘀互结,内阻于胃,胃气上逆而挟痰浊上泛,发为呃逆。治疗以行气活血,化痰、降逆止呕为主。 方药:紫丹参30 g,檀香12 g,砂仁12 g,灵脂10 g,生蒲黄(布包)10 g,延胡索10 g,枳壳12 g,大黄10 g,代...
-
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治浅表性胃炎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马骏是第2~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国医名师;“理清温润通补”理论是马骏在长期从事脾胃病证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疗效显著。现将马骏的学术经验及相关临证验案介绍给广大读者,以期对指导治疗脾胃病临床有所裨益。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主升,胃主降,脾气不升,不仅不能助胃进一步消化,而且其吸收转输水谷精微和水液的功能亦发生障碍,同时其统摄、升提内脏的功能也不能正常完成。胃气不降,则传化无度,壅滞成病,不仅饮食不能顺利下行,而且经初步消化...
-
风痰所致的顽固性呃逆 治疗以熄风理气降逆为主
张洪义教授从医近50余年,其医术精湛,尤擅长于临床疑难杂症的诊治,声誉颇佳。笔者于本科就读阶段有幸跟随恩师门诊4年,现择其疑难病案3则报道如下,以飨临床同道。 重用白矾治疗顽固性呃逆 呃逆,古称噎,为临床常见病,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常见于胃肠道疾患、神经官能症等病证,相当于西医的膈肌痉挛、神经性呃逆等。临床上习惯在辨其寒热虚实、审因论治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理气降逆之品,如柿蒂、代赭石等予以治疗,对于病程较长的顽固性呃逆常忽视化痰药的运用,故疗效不显。张洪义教授重用燥湿化痰之品...
-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及治疗
胃 食 管 反 流 病 ( gastro- 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 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定义为 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口腔甚至进入咽喉及肺所 引起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1 ] 。一般典型症状有烧 心、反酸等,还可有上腹痛、胃脘烧灼感、嗳气, 或兼有咳嗽、咽部异物感等消化道以外症状 [2 -4 ] 。 临床根据内镜下表现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 食管炎和 Barrett 食管三种类型 [5 ] 。流行病学调 查 [6 ] 显示,该病发病率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约占 14%,并且随...
-
反流性食管炎和胃降逆法 通腑导滞法 肃降肺气法
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单兆伟,长期从事中医脾胃病理论、临床研究工作,曾师从于著名脾胃病专家张泽生教授和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有独特经验,现介绍如下。 反流性食管炎属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性病变,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破损,即食管糜烂和(或)溃疡。西医认为该病主要发病机制是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为抑酸、保护消化道黏膜及促动力等,虽可使症状得到缓解或暂时治愈,但许多...
-
呃逆之病机总由胃气不降所致 中医医案
呃指声言,逆为气逆,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呃逆之病因,或为饮食所伤,或因情志抑郁,或因中气亏虚,或因肝气犯胃,或因胃阴亏虚,或因胃火上逆等,总之有虚、实、寒、热之不同,或外感、内伤之别。关于其病机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关联脏腑与肺胃最密。治疗上药物除补虚、泻实、温中、清热之品外,多兼降胃和胃之药。 陈宝贵认为,呃逆之病机总由胃气不降所致,故治疗总以和胃降逆为主。治疗时首先应当辨别寒热虚实,进而分析其兼夹证。具体组方时还要考虑动静结合、升降结合、燥润结合等,要做到细致...
-
胀满嗳气频频 当以降逆行气消积法治之
程某某,男,65岁。患胃病已20余年,膨闷胀满,时常作痛,经治多年,时轻时重,迄未痊愈,近年来每服沉香化滞丸病痛减轻,遂赖此药维持。近2个月虽服前药,不但症状不减,又增咽下困难,固体食物尤为困难,咽下旋即吐出,嗳气频频,口涎极多,每日只食流食少许,日渐消瘦,大便隔日1次。经医院检查为食管下端狭窄。患者吸烟,无饮酒嗜好。舌苔垢腻,脉象沉涩。 辨证立法:久患胃病,脾胃已伤,气机不顺,上逆而呕。消化力弱,积滞不散,胀满嗳气频频,当以降逆行气消积法治之。 处方:干薤白10克,紫厚朴5克,全瓜蒌18克,炒...
-
呃逆连声自拟方降胃止呃方加减
膈肌痉挛俗称呃逆病或胃神经症,属膈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系呃逆,吸气时声门突然闭合产生一种呃声,这种膈肌异常的收缩运动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所引起。临床上呃逆是一种症状,引起呃逆的原因很多,如平常进食过快,进刺激性食物和吸入冷空气等产生膈肌痉挛,轻者间断打嗝,重者可连续呃逆或呕逆,腹胀、腹痛,个别小便失禁。它是由于某种刺激引起膈神经过度兴奋,膈肌痉挛所致,可以在多种疾病中出现,属中医“呃逆”的范畴,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主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持续发作或偶然发作,有...
-
胆汁反流性胃炎辨证施治结合降胆和胃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功能紊乱或胃手术导致胃的解剖和功能异常,使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破坏了胃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出血。国医大师徐景藩幼承家训,求道岐黄,临证60余载,学验俱丰,笔者跟师读研3年,现将徐景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经验总结如下。 胆胃病与肝脾关系密切 古人认为胆附于肝,贮存胆汁,胆汁由肝之余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参与饮食物的消化。胃主收纳、腐熟水谷,故将胃称为“水谷之海”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气通降与胆汁的排泄关系密切...
-
特发性肺纤维化 李佃贵采用降化行准则来医治
病因病机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不明原因的缓慢、进行性开展的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只累及肺脏,多发生于老年,组织病理学和/或高分辨率CT(简称HRCT)体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简称UIP型)。特发性间质性肺纤维化(简称IP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间质性肺疾病,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对于IPF目前尚无有效的医治办法,预后极差,中位存活2.5~3年,预后差于其他大部分间质性肺病。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在中医文献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病名。本病大多起病隐匿,临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气短为首要体现,严重者可出现...
-
胸闷并肾病方选苓甘五味姜辛汤合升降散
患者贺某,女,62岁,主因“胸闷、憋气1个月”于我科就诊。2017年12月7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因肺部感染就诊于某西医院急诊,经治疗好转出院后,胸闷、憋气呈持续性。 刻下:胸闷、憋气,精神欠佳,咳嗽,咳痰、质地稀、色白,咽痒,纳呆,恶心呕吐,大便干,2~3日1行,双下肢无明显水肿,舌淡暗苔薄黄脉弦滑。糖尿病20余年,糖尿病并肾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高尿酸血症。中医辨证为痰饮内盛证,方选苓甘五味姜辛汤合升降散,具体处方如下: 桂枝9克,赤芍9克,细辛3克,干姜3克,五味子...
-
方和谦辨治咳嗽重视肺气宣降调理
国医大师方和谦从医60余年,对中医药诊治呼吸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有很高的造诣。笔者回顾方和谦治疗咳嗽的百余份医案,利用数据库及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医案的症状、证候特点以及治疗上常用的方剂、用药规律。发现证候频次最多的,为肺气不利证、肺津(阴)亏耗证、痰热阻肺、燥邪伤肺、风热犯肺等;治疗多以二陈汤、自拟利肺汤、止嗽散、杏苏散、自拟清肺养阴方加减;用药以苏梗、桔梗、法半夏、杏仁、连翘等为多。反映了方和谦辨治咳嗽重视肺气宣降调理,将宣发肺气与化痰降气并重的特点。笔者利用数据库技术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汇报如下。...
-
多寐之证治以益气扶脾升清降浊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经典名方,后世诸多补气之方皆从本方衍化而来。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导致的面色萎黄或苍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等。方中人参健脾养胃,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为臣药,二药相配,益气健脾之力大增。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与白术相配,则健脾渗湿之功更著。甘草助人参甘温益气,且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配合,使中气复而脾运健,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多寐是以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亦称嗜睡、多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