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辨 第56页

辨 第56页

  • 辨证论治 从状态论治无症状疾病

    辨证论治 从状态论治无症状疾病

    从状态论治无症状疾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治疗的主要特色, 但随着中医学的现代发展及各种现代辅助检查的应用, 疾病谱不断扩增, 尤其是有病无症疾病日渐增多, 辨证论治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症状是辨证的主要对象, 辨证论治在有病无症面前具有局限性, 不能很好的指导临床实践。从状态论治由国家级名老中医姜良铎教授结合人体环境医学、心理学与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成果提出。从状态论治着眼于状态与整体, 融入现代辅助检查等信息, 其辨治不局限于临床症状, 可对临床上无症状疾病状态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 归纳其多层次...

  • 系统辨证脉学脉诊维度与要素

    系统辨证脉学脉诊维度与要素

    “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的原创性脉学,是在继承传统脉学的基础上,突破《脉经》“形态比拟”的脉象认识方法,秉承《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诊有过之脉”的主旨,对脉搏特征进行现代科技重构,形成了融“时空医学”“形神一体”“中西汇通”的特色诊疗体系。 通过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等物理学、现代生理学、认知心理学对“系统辨证脉学”脉搏信...

  • 临床运用经方 抓主证 握病机 辨病时

    临床运用经方 抓主证 握病机 辨病时

    《伤寒杂病论》之方,被后世誉为“经方。”其中《伤寒论》实载113方,《金匮要略》实载262方,除去其中重复之方,共计178方,用药151味。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经方配伍精当,运用得当,往往起到覆杯之效,达桴鼓之功。但应用时如何减少盲目性,提高经方的治疗效果,做到知方知病,百用皆效,确实是值得思考并加以重视的问题。笔者从抓主证、握病机、辨病时等方面,阐述经方运用指征及经方的扩展运用,希冀能为各位同...

  • 以案解析徐经世的辨证思维

    以案解析徐经世的辨证思维

    众所周知,中西医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诊疗思维模式,中医辨证思维是古代医家在漫长的实际诊疗过程中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多学科知识,从宏观上对人类疾病的认识而形成的。中医辨证思维是指中医这个群体在从事中医医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简言之,即用中医理论及经验去辨别、诊察和治疗疾病。故而中医疗效的关键在于正确地运用中医理论辨析症因。中医辨证思维内容上包括整体思维、取象思维、中和思维、阴阳五行思维、脏腑表里思维、易思维、顺势思维、循经思维以及衷中参西思维。笔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徐经世的弟...

  • 岭南地区湿邪致病的特性 湿热体质辨析与健康管理

    岭南地区湿邪致病的特性 湿热体质辨析与健康管理

    岭南中医湿证与慢性病防治创新模式探讨 传统概念中的岭南地区, 泛指大庾、骑田、越城、都庞、萌渚五岭山脉以南的区域[1]。岭南地区有着独特的人文信息及地理环境, 是我国地域文化都会的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而广东则为岭南文化发展的核心地带。鉴于岭南位于我国区域南端, 北以依托五岭作为屏障, 南濒近南海之滨, 归属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每年多数时间频受偏南、或偏东相对暖湿的气流影响, 故所在区域的气候较为雨多、热炎, 空气湿度偏大[2,3]。对此, 清代岭南名家何梦瑶指出:“岭南地卑土薄, 土薄则阳气...

  • 张仲景论“暑”与“暍”辨析

    张仲景论“暑”与“暍”辨析

    基于“太阳中暍”谈张仲景治暑之法 《素问·热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当与汗皆出, 勿止”。暑病由此而来, 并将夏至作为命名温病与暑病的分界线。另外,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关于暑病的论述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移精变气论篇、刺志论篇等。张仲景在此基础上, 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提出“太阳中暍”, 并详尽阐述。 “暑”...

  • 注重体质辨证 重视整体辨证 应用运气学说

    注重体质辨证 重视整体辨证 应用运气学说

    笔者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30年,析病辨证精细,善用经方,中西并重,临症治疗善于权变,形成了重视整体辨证、重视分部析病、重视病证结合、重视内外兼治、重视预防防复的特色,现简述如下。 重视整体辨证 临症时骨伤患者辨证难度较大,许多患者仅有颈、肩、腰、腿部酸痛麻等症状,舌脉均如常人,欠缺可用的辨证体征,使得临床中药应用千篇一律,均以活血舒筋、祛风胜湿为主,疗效欠理想。因此,笔者主张应用中医整体辨证,据患者体质而辨、据所处地域特点而辨、据五运六气而辨,因人因地因时而用。 注重体质辨证...

  • 由四诊合参到中医精准辨证论治

    由四诊合参到中医精准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与特色, 证候则是辨证论治的起点与核心。传统中医辨证论治构成要素来自望、闻、问、切的四诊信息, 即四诊合参。时代需要中医的精准辨证论治, 这也是中医发展的内在要求。前提是需要对中医辨证论治做一梳理, 即中医辨证论治经历了怎样的演进过程, 其未来发展方向如何?笔者不揣浅陋, 对此做一论述。 中医辨证论治模式变迁中的“常”与“变” 现代中医诊断施治的模式, 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7种: (1) 中医辨证论治; (2) 辨中医“病...

  • 中医治痞须辨虚实 痞之含义痞之证机痞之辨治

    中医治痞须辨虚实 痞之含义痞之证机痞之辨治

    •《伤寒论》对痞论述甚详,以方测证,大致可分为热痞、寒热互结痞、寒热错杂痞、气痞、痰痞、悬饮痞、水痞、协热利痞等。 •痞作为症状与胀、闷、满等,作为病机与郁、滞、阻等,作为病证与结、瘕、聚等的区分度不高。痞作为一个概念,其清晰性、准确性、必要性都还有不足。 “痞”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在中医学中或指症状,或指病机,或指病证。临证常用常见,历代论述颇多,但观点杂乱,所识不一,影响学用。兹对其作一梳理阐释。 痞之含义 《说文解字》释&ldq...

  • 王辉武《心病条辨》评介

    王辉武《心病条辨》评介

    《心病条辨》出版了,这是王辉武老师的第6部医学专著。书的外形干净、清爽,内容丰富、实用。王老师发现如今的人“心病”很多,“花样”更繁,“治愈”更难,写此书是想把自己几十年关于“心病”诊治的心得分享出来,对“心病”的概念、理论思考、临证经验等作系统阐释。旨在唤起医者对“心病”的重视,引发医界对“心病”理论及临证诊治的探讨,提升中医整体治愈“...

  • 中医处方勿用生僻药名和难辨字迹

    中医处方勿用生僻药名和难辨字迹

    《吴医汇讲》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期刊,为清代名医唐笠山所编辑。近读该书,其中有两段关于中医处方用中药异名和处方字迹潦草的记述。 文章说国家征收赋税,通知单要写清楚,好让人看懂;良将带兵打仗,兵法上要求以神速为贵。作者曾经看见一张中医处方上有小草,一般人不知道小草就是远志,而认为是细小的甘草。又有一张医生开的处方上有蜀漆,市场上商人不知道蜀漆就是常山之苗,而叫加上干漆。诸如此类的例子不少,如把玉竹写成萎蕤,乳香写成薰陆,天麻写成独摇草,人乳写成蟠桃酒,鸽粪写成左蟠龙,灶心土写成伏龙肝等。很多中药原来都有古名,但...

  • 辨识病位 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

    辨识病位 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

    病位,即疾病发生之所在。辨识病位,是中医辨证过程重要的基本内容,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理念与认知条件的影响,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并非建立在实体解剖之上,而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因而对病位的认识就不仅指形态结构上的位置,而更多的指功能上的位置。在此背景下,中医学主要把病位分为两大类,即空间性、实体性、具体性病位与时间性、功能性、模糊性病位。前者即病变所在,较为直观而具体,如脏腑、经络及外合的皮肉筋骨、五官九窍等;后者则是对主要症状与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后,...

  • 云岭中医疏调学派 探寻辨证规律重视疏调疗法

    云岭中医疏调学派 探寻辨证规律重视疏调疗法

    中医学术流派(学派)是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以代代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学术发展的动力、人才培养的摇篮。全国连锁品牌圣爱中医馆为了向广大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一直致力于做好中医学术流派(学派)的建设工作。云岭中医疏调学派、李氏中医和调学派均是主要生活工作在我国西南边疆的部分中医工作者的学术团体,现已成为比较规范的学派,也是圣爱中医馆学术体系建设的核心代表性流派(学派),一直沿着中医药学的发展规律砥砺前行,彰显着我国医药文化原创的维护人民健康的价值、特色、优势和发展创新的潜力。现对两个代表性学术流派(学派)诊治特...

  • 代谢综合征纳入及排除标准辨证思维治疗

    代谢综合征纳入及排除标准辨证思维治疗

    编者按:观察采用MS方序贯法(均方差)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本研究选择2012年9月~2014年2月在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就诊的代谢综合征患者170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西药降压、降糖、降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MS方序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体重指数、腰围、血压、血脂、血糖的变化。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体重指数、腰围、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八纲辨证之源流“逆陷、散郁”析释

    八纲辨证之源流“逆陷、散郁”析释

    以“逆陷、散郁”补充八纲的设想 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而辨证之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理本质的概括[1]。由是观之, 现有八纲辨证体系已有对病因、病位、病性的归纳, 如寒热、虚实属病因或病性, 表里主要指病位。而至于病势 (即病证动态之势) [2], 如机体正气在与病邪斗争中所表现出向上、下、外、内的趋势 (即下文所谓之“逆陷、散郁”) , 则在八纲中尚未呈现, 此并不契合中医学的动态性与整体性的特点。且临床中确有仅凭表...

  • 缪刺读音考辨

    缪刺读音考辨

    缪刺的“缪”以往多读谬(miù)或髎(liáo)。笔者以前也这么读,但到底念哪个对,一直拿不定主意。直到听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研究员张缙讲针刺手法课的气反理论时,追本溯源讲解缪刺含义,并结合字书上记载的“缪”的七个读音进行分析,我才知道应该读做缪(jiū)刺。 听张缙老师讲,20世纪50年代他在北京高师班(全国医学院校高级针灸师资训练班)学习时曾跟全国著名针灸专家王雪苔探讨过“缪”字的读音。于是我阅了相关资...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缪刺
  • 辨症不同于辨证《五十二病方》

    辨症不同于辨证《五十二病方》

    辨症不同于辨证。所谓辨证,即通过四诊,进行八纲、脏腑等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等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病证。马王堆简帛医书中的症状辨症治疗学思想,即将疾病依据所表现症状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区分为若干小类,再制定与其相应的病名和治疗方法。从症状出发所得出的诊断结论是对证候本质的揭示,结论准确可靠、方便灵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是中医诊断的优势与特色所在。 什么是症状 症状指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直接感知患者的各种异常表现。...

  • 《伤寒论》太阳经辨证应用

    《伤寒论》太阳经辨证应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是中医学的灵魂。辨证思想来源于《内经》,但是真正的辨证论治则始于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书。《伤寒论》提倡六经辨证,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辨证,对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思维特色,辨证论治的内涵由此奠定基础。 《伤寒论》六经辨证由来 六经辨证来源于《内经》,《素问·热论》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

  •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二者应该有机地结合统一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二者应该有机地结合统一

    现在有些中医医师在临证时,一般将常见多发病大致分为外感或内伤两大类别。认为外感疾病病因应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归类,以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为代表,同时认为内伤病多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为病因,以脏腑辨证论治归类,以《金匮要略》作标准。 笔者认为,主观人为地将临床上千变万化的各种疾病硬性、简单地分为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进行机械性地辨证论治,并不完全符合中医临床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辨证诊治的实际情况。 临床实践证明,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二者应该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因为在众多辨证论治方法实际运用中,脏腑辨证论治是...

  • 八纲辨证,疏于燥湿——燥湿阴阳辨证方法构建刍议

    八纲辨证,疏于燥湿——燥湿阴阳辨证方法构建刍议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确立于《伤寒杂病论》, 是以六经辨证为基础的证治框架, 而“八纲辨证”这一名称是近些年来才确立的概念, 但其内容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纲领则早在《黄帝内经》《汤液经法》及更早的文献中就有多处详细的论述, 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病中更是无处不贯穿着八纲的内容, 可以说《伤寒论》才是“六经辨病”与“八纲辨证”相结合之典范。之后王执中、方隅、张介宾、张三锡、程国彭、徐大椿等医家对“八纲”都有各自的发...

  • 《伤寒论》中“上二焦”辨析

    《伤寒论》中“上二焦”辨析

    “热入血室”最早载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曰:“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又:“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又:“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 试论少阳病临证辨识

    试论少阳病临证辨识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所谓“六经钤百病”,无论外感或内伤性疾病均可应用六经进行辨证。六经病中少阳病最为多见,其中柴胡类方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临证明辨少阳是正确应用柴胡剂的前提。笔者认为辨识少阳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据张仲景原文所述脉症 1.孔窍疾病 《伤寒论》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口、咽、目、耳皆人体面部孔窍,提示孔窍病多与少阳有关。清代柯韵伯谓:&ld...

  • 中医辨证论治组方选药的过程 组方选药成功的原因

    中医辨证论治组方选药的过程 组方选药成功的原因

    中医辨证论治最终的落脚点是方药,组方用药的关键在于配伍。配伍好比相亲,将两种中药合到一起应用,就像是男女谈恋爱走到一起;配伍进一步发展就是方剂,如同相亲进一步发展会步入婚姻。重庆医科大学马有度教授巧妙运用配伍,发明了复方枣仁胶囊(简称枣仁胶囊)。他选择酸枣仁和延胡索两味中药就像选对娇妻嫁对郎一样,值得研究。 组方选药的过程 失眠是临床常见症状,给病人带来痛苦的同时,还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马有度遇到这种情况先想到的是《金匮要略》中的“酸枣仁汤”,其中主药酸枣仁是治疗虚烦惊悸...

  • 中医临证贵辨证 遣方喜调气 神治重情志 八法以和统

    中医临证贵辨证 遣方喜调气 神治重情志 八法以和统

    编者按:陈意教授是第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精于中医经典,长期坚守临床一线。临证诊疾,以辨证论治为先,认为八法中当增涩法,并以和法统八法;遣方用药尤重调理气机,养生治病不忘调畅情志;提出湿病忌滋腻,湿热宜苦温。今年是陈意从医六十周年,特邀其学生结合临床验案,总结其学术思想,以启迪后学。 陈意,男,1945年生,杭州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

  • 中医用药如用兵论 集中指挥与君药作用 治则治法辨证论治

    中医用药如用兵论 集中指挥与君药作用 治则治法辨证论治

    清代名医徐灵胎提出“用药如用兵论”,运用类比手法,以战术喻医术,以用兵喻用药,明确治病的指导思想,提出临证的用药原则,读之受益匪浅。笔者借鉴“用药如用兵论”,采用取象比类的方式,浅谈一些临证用药思路。 单兵素质与药材质量 单兵素质是指单个士兵的野外作战及生存能力等的综合素质。军队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及不同军种等而编有不同的体系和机构,但每一个作战单元则多由领兵军官和作战士兵等组成,每个作战单元中的个体即为一个个单兵。高素质的单兵可以利用手中的武器...

  • 湿热病 象症结合是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核心

    湿热病 象症结合是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核心

    象症结合治疗外感和内伤湿热病经验探析 湿热病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类病证,为历代医家所研究和论述,不仅能以病的形式出现,如湿温病、暑湿病等;而且能以证候的形式出现,如肝胆湿热证、膀胱湿热证等。湿为阴邪,阻碍脾胃的运化和气机的运行,且易损伤阳气。热为阳邪,水液得热则蒸腾为湿,弥漫三焦,且易耗伤津液。热蕴湿中,湿遏热伏,湿热结合,难分难解,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极大的难度。研究表明,临床上如流行性感冒、湿疹、胃肠疾病、肝胆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肾和膀胱疾病等均与湿热有关[1]。不论湿热病以何种形式出现,抓住病机和...

  • 体质辨证是立法用药的基础 体质影响预后转归

    体质辨证是立法用药的基础 体质影响预后转归

    体质乃受先天之禀赋、后天调摄所形成的人体个体特性,在形体结构、功能神态上有其特异性和复杂性。近年来,体质辨证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笔者师从国医大师颜德馨,对颜德馨在临床辨证、选择用药、判断预后、调养摄生诸方面重视体质辨证的学术观点及思想体会尤深。 体质辨证是立法用药的基础 颜德馨在体质辨证的基础上,全面认识疾病发展、正邪双方的变化,制定正确的立法原则,准确细致地选方用药。 数十年来,颜德馨倡导益气化瘀法治疗老年病,且应用瘀血理论探索老年人的体质特点及发病规律,根据正气的强弱、瘀血的轻重、...

  • 八纲辨证的临床实践心得

    八纲辨证的临床实践心得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的直接目的是治疗,即诊断与治疗的统一。辨证论治不是为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立法,而是针对所有疾病,具有普遍规律性。中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种辨证方法学,如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丰富了中医临床治疗方法学。其中,八纲辨证是所有辨证方法的总纲,是学习、使用中医辨证方法的前提。今笔者试从临床症候学及治疗学角度,阐释八纲辨证之含义,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为中医辨证方法论及临床治疗学提供参考。所述鄙陋之处,就正于同道。 辨证论治的基础是证,证...

  • 完善微观证治体系对发展现代中医辨证论治的影响

    完善微观证治体系对发展现代中医辨证论治的影响

    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是指导中医辨证论治的3条原理,受传统思想及科技的束缚,古代医家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总结患者身体之外候,判断体内之证与病机作为论治的基本方针。但在传统医学领域中,司内揣内的思想与愿望却从未因条件限制而泯灭。传统医学中对解剖学的记载先于西方解剖医学建立1 000多年,早在西汉时期,司马迁著《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附,治病不以汤液醴漉……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记载了医者施行手术诊疗的过程。《灵枢·...

  • 《伤寒论》辨方证离不开病势判断 病势是预测转归的核心要素

    《伤寒论》辨方证离不开病势判断 病势是预测转归的核心要素

    笔者认为《伤寒论》最大的贡献,是将人体病理状态下宏观的病态、病能的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六经病经证、病证、方证、药证的逻辑推理与实践演绎完美地呈现出来。这些具体到患者身上,体现为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转归。为阐明其重要性及意义,笔者将结合《伤寒论》相关条文及临证体会简述如下。 辨方证离不开病势判断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若先屏蔽掉“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这一结果,还能否单纯地通过&l...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