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辨 第54页

辨 第54页

  • 辨“主”与“外”之名“肾为之主外”之义

    辨“主”与“外”之名“肾为之主外”之义

    “肾为之主外”出自《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在《灵枢·师传》中亦有“肾者主为外”,由此可见“主外”是肾生理功能的重要体现。在现有诸多论述中对于“主外”的理解,大都围绕着肾与卫气、腠理皮毛和太阳膀胱经等观点展开。笔者以为对于“肾为之主外”尚有可以发挥之处,论述如下。...

  • 五脏同补 阴阳互引的辨证观

    五脏同补 阴阳互引的辨证观

    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驱,浙江的代表医家为张景岳、赵献可、高鼓峰、冯兆张等。张景岳学术渊源受薛已、李东垣、许叔微等人影响较大,其温补学说的中心思想是“重阳不薄阴”,主要观点有:   1.命门主两肾,为真阴之府、真阳之宅。张景岳认为:阴精和阳气是性命之本;阴阳之根,都在命门;命门总主两肾,补肾中真阴真阳,即补命门。命门与肾实为一而二、二而一,命门的元气元精,便是肾中的真阴真阳。   2.“阳常不足,阴常有余”与“气不足便是寒”。这...

  • 首辨病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纲目

    首辨病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纲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提出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倡读经要“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悟出理论玄奥,实践中批判“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在活用中创新。这就是张仲景提出的临床思维。 【象数思维是基石】   张仲景认为要认识与利用天人相应的客观规律,就必须运用象数思维。运用象数思维分辨疾病,预测疾病,使用各种方术调和阴阳象数,便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中医历来强调,要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事。在理论与临床的...

  • 邪无虚实 攻补当辨证

    邪无虚实 攻补当辨证

      5月27日发表张英栋“补虚为复正,虚人可攻邪”一文,对笔者5月26日在该报提出的质疑进行了解答,读之获益匪浅。张英栋认为:“任何形式的理论,应该以‘疗效’为检验的唯一标准。”当然不错,但是中医的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等理论作为中医治病的根本大法,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检验,其疗效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邪无虚实之分   张英栋认为,讨论邪正比虚实更直接,更有意义。其实,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没有对虚实变化的仔细辨别,就不可能对邪正消...

  • 望小便 辨疾病

    望小便 辨疾病

    中医诊治疾病有“望闻问切”,其中就有一个是“望小便”,医生通过观察患者小便的颜色、性状,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中医认为,小便的形成不仅与肾和膀胱密切相关,还与肺的肃降、脾的运化、三焦的通调和津液的盈亏有关。故观察小便的异常改变,主要可以诊察肾、膀胱、肺、脾、三焦的病变,并可了解津液的盈亏和病症的寒热虚实。 小便短黄病人多见实热证、肝胆湿热等,因热盛伤津所致,亦可见于汗、吐、下、伤津的病人。可见心烦易怒、两胁胀痛、食欲不振、腹胀、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治法宜清...

  • 中医寒热辨治有真假

    中医寒热辨治有真假

    中医认为,当寒证或者热证发展到极点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假象往往出现在病情危急的紧要关头,如果不仔细诊察,就抓不住疾病本质,就会被假象所迷惑,故很容易造成误诊、误治,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真寒假热:就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这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 温热病的辨证纲领 卫气营血辨证

    温热病的辨证纲领 卫气营血辨证

    外感温热邪气而导致的温病,称为温热病。其特点是: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偏重、易伤津液。如何针对温热病的性质和特点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辨治,首先就涉及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及治疗原则与禁忌问题,本文旨在就此展开论述。 【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的辨证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个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证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按温病发展过程中对人体损伤机制的不同而将其划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从而揭示了温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实致虚、由功能...

  • “方药证”即“经方辨证”

    “方药证”即“经方辨证”

    疾病的证候,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四诊,可以把有规律的证候,系统地分别归纳为若干类型,作为识别疾病的方法及辨证论治的依据。如伤寒的六经证候,温病的卫、气、营、血证候及三焦证候,这些均属证候分类。从方证关系讲,证分为了“方药证”与“理法证”,或说“经方辨证”与“病机辨证”。   “方药证”即“经方辨证”,实际是中医学中最早的一种辨证模式,是以辨方证为主,以方证相...

  • 司外揣内辨瞳神

    司外揣内辨瞳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古人用很多方式形容眼睛,唐代诗人元稹在《春六十韵》有“波溢两明瞳”尤为传神。明是明亮,瞳是中医所讲的瞳仁,亦为瞳神。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用“炯炯有神”。“目光如炬”“目若朗星”“双瞳剪水”等词汇描述人物。相传古时张良向黄石公学艺,黄石公看张良“睛如点漆”,认为此人必是大贵之人,就把兵书、兵法悉数传给了他,张良日后辅佐刘邦得了天下,成为一代良相。《汉书&mi...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临床血分证候的辨治分述

    临床血分证候的辨治分述

    血分证候,或由气分窜入,或由营分传入,或伏邪自血分而发,它是温热邪气深入阴分,损伤人体营养物质的深重阶段。因“心主血脉”,故血分证的病变部位在心与血脉。叶天士云:“入血就恐耗血动血”,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血分证候主要分为血热动血与血热耗血两种类型。血热动血之证,以局部或全身各部位出血及躁扰昏狂为主要临床特征,因其热邪炽盛,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故称为“血分实证”。血热耗血之证,以肝血肾精被灼,真阴耗损为主要临床特征,因其热邪消耗而致阴血大伤,故称为...

  • 温热病 临床常见营分证候的辨治分述

    温热病 临床常见营分证候的辨治分述

    营分证候,或由卫分直接窜入营分,或由气分传入,或伏邪自营分而发,它是温热邪气深入阴分,损伤人体营养物质的轻浅阶段。叶天士云:“心主血属营”,可见营分证候的病变部位在心,当然也包括心包。因“心主血脉”,故营分证候实际上是热邪深入血脉之中,灼伤营阴(血中津液)的病变。因热邪深入营分既可消灼营阴而导致血中津液亏损,又可灼液成痰而蒙蔽心包,故营分证候主要分为热灼营阴和痰热蒙蔽心包两种类型。这两种证候类型虽有不同,但因其既有热邪,又有阴伤,故均属虚实夹杂之证。热灼营阴证候,以热...

  • 唇色的中医辨证简析

    唇色的中医辨证简析

      唇红润,湿燥适度,肠胃健康。   上唇颜色焦枯发焦或黯红,为大肠病变,并伴有肩膀不松爽,口臭口疹、喉咙不畅、耳鼻不通等症状。   上唇苍白泛青,为大肠虚寒,泄泻、胀气、腹绞痛、不寒而栗、冷热交加等症状间或出现。   下唇绛红色,为胃热,并见胃痛、肢体重滞、噎呃、腹胀等症。   下唇苍白,为胃虚寒,会出现上吐下泻、胃部发冷、胃阵痛等症状。   唇内红赤或紫绛,肝火旺,脾气急躁,胁下胀痛,吃食不下。   唇内黄色,有肝炎迹象,若黯浊,肝胆一定不佳。   唇色火红如赤,发烧,心火旺,呼吸道有炎症。   唇色暗黑而浊者...

  • 老打嗝不止怎么办 中医辨治

    老打嗝不止怎么办 中医辨治

      膈肌痉挛,属中医“哕”、“哕逆”、“呃逆”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是由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笔者将本病分为以下5型辨治,获得满意疗效。   寒邪犯胃型:症见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舌苔白,脉迟缓。治宜温中散寒、降逆止呃,方用丁香散加减。药用丁香、柿蒂、高良姜、炙甘草、吴茱萸、肉桂、乌药、陈皮等。   胃火上冲型:症见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

  • 辨证论治 中医学特色

    辨证论治 中医学特色

      临证辨证应首重病机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中,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并存,发挥着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但对于缺少丰富临床经验的医者而言,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往往较难把握,初学者更难甄别应用。有其症,辨其证,分其型是中医传统辨证体系的基本模式。由于疾病的症状、体征可因个体差异、病程、药物治疗等影响而复杂多样,加之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疾病的辨证分型各有不同。因而传统的辨证方法使证候...

  • 探讨证本质研究在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意义

    探讨证本质研究在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意义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和优势所在, 完善的辨证论 治体系对充实中医理论, 指导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意 义。 近年来, 在传统辨证论治体系基础上, 涌现出了 新的辨证手段, 如证素辨证、 微观辨证等, 这些辨证方法使得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得以不断的完善。 然而, 要实现中医辨证的客观化、 标准化及规范化, 建立现 代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仍需要搞清楚的关键问题是 “证” 本身的生物学基础, 即 “证本质” 的问题。 辨证论治体系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经典, 其阴阳、...

  • 中医体质辨识为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体质辨识为健康保驾护航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用这句话比喻人体的体质,再形象不过了。我国人群的体质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淤质、气郁质和特禀质9种。每种体质都有其不同的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有特定的发病倾向。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各种体质偏颇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同时正是因为体质不同,导致疾病的发展与转归也不尽相同。   中医体质辨识就是通过专业的体质辨识工具,由医生分析个人体质特征,判定个人体质类型,然后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

  • 柳宗元与《辨茯神文并序》

    柳宗元与《辨茯神文并序》

    古时有医儒不分的说法,大意是说许多读书人对中医都略知一二,能够开方治病者也不鲜见。但儒生重在读书而后走仕途,医则重在治病救人,二者各有侧重。在识医辨药上,读书人看走眼的情况时常有之。 中唐时期的柳宗元,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其文化成就后人望尘莫及,他对药也有所研究。柳宗元曾有过买药被骗的经历。一日,柳宗元自感胸闷气堵、心悸难安,求医时医家让他购买茯神煎服即可。没想到吃了之后症状非但没有减轻,还“反增余疾,昏聩冯塞”。柳宗元以为遇上了庸医,便带着药渣去问责。医家看了药渣,说他买的...

  • 辨证巧选“救心”药

    辨证巧选“救心”药

    在众多心脑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已成为最严重的“杀手”之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确切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目前,市场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的中成药很多,大体上可分活血化瘀、芳香温通和扶正宁心三大类。 据上海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医学博士王健介绍:含有人参、附子、肉桂、蟾酥等药物往往偏热,而且主要作用在于“强心”,适用于有“寒象”和心衰症状的病人。若含有蟾酥,长期服用还需注意心律失常的发生;对含有水蛭、地龙、蜈蚣等虫类的药物,中医归为&ld...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辨证
  • 中医辨证思维 藏医药现代化 19个病种中医护理

    中医辨证思维 藏医药现代化 19个病种中医护理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日前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制定了胃疡、暴聋、乳痈等19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方案明确了针对病种的中药应用注意事项、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中医护理效果评价等。要求中医医院优化制定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中医护理方案,并指导临床应用推广。 日前,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的老年病及肿瘤精准医学学术讨论会上,专家认为中医的“个性化治疗”思维和精准医学的理念相一致。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

  • 看痘辨火好去痘

    看痘辨火好去痘

    上火这个词,很多人活到老了都躲不开。有的人天生就爱上火,从小就额头冒油满脸起痘;有的人见到不顺心事儿就打心底里冒火,压都压不住……当上火从病态变成状态,我们躲不开甩不掉的时候,就要学着和它和平共处,从中找到快乐。 额头长痘,心火过旺 中医研究发现,长期思虑过度、劳心伤神的人,额头上常常会长出痘痘来,一般此类人心理压力比较大,脾气也不太好,厂点小事就容易放在心上,也容易斤斤计较,工作中不乏细致,但生活中却易流于琐碎,从而引起心火旺盛、心火上炎。这类情况的降火应以养心为先。 养心锻炼应注...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血尿辨因

    血尿辨因

    血尿是泌尿系统有病变的主要征象,然而有些却是假性血尿(红色尿)。产生血尿的原因主要是尿中有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而食用某些药物如利福平、安替匹林、芦荟等,食用某些食物如胡萝卜、红色菜等,使用某些染料如刚果红、酚红等,均可使人解红色尿(假性血尿)。因此,发现自己解红色尿首先要想想是否与上述因素有关,再考虑是否患了泌尿系统疾病。准确鉴别血尿的方法是尿液常规化验,它可以区别真假血尿。 血尿视混入红血球的多少分为肉眼血尿和显微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指肉眼看见尿色鲜红、呈洗肉水样或浓茶样;显微镜下血尿是指显微镜下高倍视野≥3...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血尿
  • 国医大师唐祖宣 临床辨析 分型组方

    国医大师唐祖宣 临床辨析 分型组方

    国医大师 唐祖宣 我学医的过程,就是苦读、多问、勤读和善思,也成了我读书的座右铭。多读书、勤读书是我的主要学习经验。再就是多写,眼看千遍,不如手作一遍,我经常做笔记、摘要、心得体会,要写好病历,每有想法都记在书上。 师从名医 刻苦钻研 我的老师周连三对张仲景善医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温阳法,我继承了老师的学术经验。周连三经常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古训教育我,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就要下功夫熟读仲景《伤寒》《金匮》等。我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勤奋苦读,背会了...

  • 中医辨证应用板蓝根

    中医辨证应用板蓝根

      近些年来,部分医生不辨证而应用板蓝根、百姓们盲目滥用板蓝根的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目前甲流肆虐、普通感冒增多的季节,板蓝根及其中成药制剂更是抢手,不少人为防感冒,长期以板蓝根煮水喝,不少家长天天为小孩冲服板蓝根冲剂(颗粒),供小儿当茶喝。还有不少人,一患感冒,出现鼻塞流涕、头痛脑热等症状,不分体质的虚实,不论风寒风热,一律首选板蓝根中成药制剂服用。   不辨证而滥用板蓝根的原因,一是百姓对中药的无知,多数患者不明白滥用寒凉药的危害性,患感冒图方便,看说明或道听途说随意购买服用;二是某些厂家、媒体的误导;三是部分医...

  • 按压头面部辨治疾病

    按压头面部辨治疾病

    祖国医学认为,“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也就是说人体外部的表现可以反映内脏的状况,而通过用手指按压头面部就可以判断内在的疾病。因为头为“诸阳之会”,百脉所通,系一身之主宰,对控制和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脏腑的功能变化首先会在头面部表现出来。 印堂压痛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中间,又名“命宫”。印堂饱满,有光泽、带红润是五脏调和的健康表现。如果按压印堂时有痛感,多是心肝火盛、肝气不疏引起。此时可以按压痛处,先顺时针25次,速度要慢...

  • 六味地黄丸 中医辨证多种病症

    六味地黄丸 中医辨证多种病症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家喻户晓的补肾中药,其配方出自宋代名医钱乙。该药自古延用至今,备受历代医家推崇,被后世誉为“补阴方药之祖”。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下列症状:腰膝酸软、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盗汗、头晕目眩、耳鸣、口干咽痛、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多梦、皮肤粗糙、须发早白、乏力、不耐劳作等。 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制药工艺的讲步.目前六味地黄丸已被制成多种剂型,如口服液、蜜丸、水丸、浓缩丸、胶囊、冲剂等,使用更为方便。在临床上,六味地黄丸的使用面和适应病症也不断被拓宽,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临...

  • 针灸疗法: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或经验配穴

    针灸疗法: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或经验配穴

    针灸疗法的应用,多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进而确定病机证型、选穴治疗,有些针灸师在此基础上加以经验配穴。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按照脏腑经络辨证取穴或前人的经验配穴,疗效往往也有局限。 笔者自从追随冯世纶教授学习胡希恕经方学说以来,对中医汤液治病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临床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笔者反思,六经辨证的方法是否可以像胡派六经八纲理论指导应用中药一样,用在针灸治疗的领域呢? 近阶段来,笔者尝试以胡希恕经方理论的应用思路,结合前人针灸的经验穴位,寻求与经方方剂相对应的配穴,然后再用六经八纲...

  • 未辨清体质,莫乱喝药酒

    未辨清体质,莫乱喝药酒

    有关方面专家介绍,药酒并非人人皆宜,要因人而异。自泡药酒要讲究辨证施治,随意泡制和服用极易出问题。特别是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宜饮用药酒。 中医学上,人的体质有阴阳寒热之分,而泡药酒的酒和药材也有寒热之分,如白酒属热性,黄酒属凉性。阳热体质的人适合喝阴虚的酒.而阴虚体质的人则相反.只有当寒热和谐才能达到补养身体的目的,否则适得其反。 国家有关部门曾出台政策,酒店、餐馆、商场等企业出售自制酒都将被禁止。因部分商场、酒楼根本没生产许可证,也没有进行销售备案登记,而标榜有滋阴壮阳、滋养容颜作用的自制酒....

  • 穴位保健辨症按揉 撞背功

    穴位保健辨症按揉 撞背功

      60岁的黄大妈最近添加了一项晨练内容,就是背对着墙壁或树干,往后撞一下又马上弹出,反复多次。黄大妈表示,这项“撞背功”是在朋友那里学习的,据说撞击背部能起到养生的功效,于是她乐此不彼地每天进行。除了黄大妈外,在公园里上演这一“撞背功”的老年朋友可真不少。那么,撞击背部真的能养生吗?   指导专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 庄礼兴 教授   记者 魏静红 通讯员 张秋霞   “撞背”原理很完美 功效不理想   ...

  • 朝医辨象施治原则

    朝医辨象施治原则

    朝医药治疗疾病主张首先要调整脏器 天赋偏差,然后辨证施治。 第一,根据脏器天 赋“大者泻之,小者补之”。第二,脏器天赋 “阴阳盛,泻阴阳;阴阳虚,补阴阳”。第三,脏 器天赋涩则通利,郁则泻其清。第四,四象人 治则“太阳人泻肺补肝,补阴泻阳;少阳人清 热补肾,补阴泻阳;太阴人,泻肝,补阳通利; 少阴人补脾补阳,补气温补为主”。第五,“养 其性”,“修其身”,比如太阳人易患上焦噎 膈、反胃、便秘、尿...

  • 辨识体质用艾灸 调火调息

    辨识体质用艾灸 调火调息

    俗话说得好,“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可见,艾灸是一个很好的养生防病方法。眼下虽然已经进入初春,但是由于“倒春寒”的特点,中医认为,对于阳虚、气虚等虚寒体质者最好也做做艾灸,可养生防病或缓解虚寒所致症状。那么,艾灸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如何施艾才能起到最好的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效果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杨俊丽的说法吧。 艾灸之前,辨识体质很重要 杨俊丽介绍说,艾灸具有温通经脉、祛风散寒、活...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