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辨 第53页

辨 第53页

  • 寒湿,湿热的辨证治疗

    寒湿,湿热的辨证治疗

    寒湿、湿热,二者均有湿,不同者,或挟寒,或挟热也。由于病因有同有异,所以临床表现有似有殊,兹将其辨证治疗分述如下。 寒湿者,寒与湿相合而侵人人体为病也。寒、湿都是阴邪,因此,皆具有损伤阳气之特点。由于侵入部位不同,所以临床表现各异。 寒湿侵袭肌表,表阳被郁,就有发热恶寒,头身重痛,无汗,关节疼痛,喜温畏冷,阴雨天病情加重,苔白,脉浮濡等。笔者遇此,每将川芎 15克,羌活、麻黄、生姜各9克,苍术12克,白术9克,细辛6克,组成一方,名为:散寒除湿汤。施于上述病症,一般不出3剂,即见显效。 寒湿着于腰部,证见腰部...

  • 中医辨证论治心脏神经症

    中医辨证论治心脏神经症

      心脏神经症发作时类似于心脏病,临床常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出汗,甚至反复出现强烈的惊恐发作伴濒死感、失控感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很多患者在检查后,虽然已排除了心脏病,但从思想上总认定自己心脏有问题,给本人甚至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了生活质量。一般的非专科医生按照对症处理的原则,可能会建议患者服用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实这种治疗并不对症,还有些医生虽然确诊此类疾病为心脏神经症,但大多是用抗焦虑抑郁的西药治疗,这样长期服用反而加重了焦虑、失眠、烦躁等精神症状,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损害。   那么,应该...

  • 用脉象隐言辨证

    用脉象隐言辨证

    周慎斋是明代的医学大家,弟子众多。平时忙于诊务而疏于著述,通过他的口头叙述,由门人整理而成《医家秘奥》《周慎斋遗书》《慎斋医案》等著作均对后世的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周慎斋在脉学方面的创见对我启发尤深,总结为如下几点。 左右二脉的气血属性 左右手脉象的气血属性自古至今均有争议。《濒湖脉学·四言举要》中有述:“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意思是说,左手脉主气属阳,右手脉主血属阴。男为阳,以左手脉阳气足为顺;女为阴,以右手脉阴血足为顺。所以李...

  • 中医热病的概念 热病辨治要领诊疗方案

    中医热病的概念 热病辨治要领诊疗方案

    在中医历史长河中,对外感热病的辨治,承先启后,代有发展,名医辈出,为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但时至今日,中医治疗热病的阵地日益萎缩,甚至转而弃中就西,放弃自我优势。为此,必须传承创新,自主开拓,众志成城,使坠绪断而复续,以备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现从个人临床体会提出如下浅见: 热病的概念 热病是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说:&ld...

  • 手脚冰凉治需辨证

    手脚冰凉治需辨证

    天气逐渐转凉,很多人都会手 脚冰凉,即使喝热水、多穿衣服,也 依然暖不起来。这在女性、老人和体 弱者中更为常见。人们大多认为手 脚冰凉是“寒”造成的,于是选择吃 牛羊肉、生姜等辛热之品来温补。有 些人吃完会感到身手脚不那么凉, 有些人却可能适得其反。 中医认为,手脚冰凉属“肢厥” 范畴。《伤寒论》云:“凡厥者,阴阳气 不相顺接,便为厥。”由此可见,肢厥 是由于阴阳之气失去平衡、不能相 互贯通,导致阳气不能正常布达温 煦所致。而肢厥也有寒热之分...

  • 中医讲究“体质辨识”辨识自己体质

    中医讲究“体质辨识”辨识自己体质

    中医讲究“体质辨识”,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行动之前,必先辨别体质。容易上火的人,通常认为自己是“阴虚”体质;手脚冰冷,怀疑是“阳虚”或“气虚”……究竟应该如何来辨识自己属于哪种体质,不同体质的人,日常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护理中心主任中医师陈兴华指出,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把体质分为9大类: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

  • 陈士铎《辨证玉函》学术思想研究

    陈士铎《辨证玉函》学术思想研究

    陈士铎(约 1627 - 约 1707), 字敬之, 号远公, 别号 朱华子, 又号莲公, 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绍 兴)人, 清初著名中医学家, 一生著述甚多, 今存世著作 有 《 外经微言 》 《 脉诀阐微 》 《辨证玉函 》 《洞天奥旨 》 《辨 证录 》 《 辨证奇闻 》 《 石室秘录 》 《 本草新编》 等 8 种。 《辨证玉函》 是陈士铎论述辨证方法的专著, 现存 清刻本 , “历代目录学专书很少记载, 民间亦罕流传。 经查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中国医籍考 》 《医学读书 志...

  • 从火辨手足心热

    从火辨手足心热

    手足心热,是自觉手足心发热的一种临床表 现,历来医者对其病因病机看法不一,有学者认 为但见手足心热便是阴虚火旺,如清代吴澄 [1 ] 曰 “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涸竭也。澄按: 足 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 入跟,为涌泉穴。此经原多气而少血,今虚劳之 人,真阴不足,则涌泉渐干涸,故如火之烙,或 足跟作痛,此水不制火之故也” 。肖相如 [2 ] 认为 “只要出现手足心热,既可诊断为阴虚” 。所谓肾 阴不足,心火独胜,水不济火,故可见手足心热。 然而...

  • 以六经之法辨治湿热病证 临证验案举例

    以六经之法辨治湿热病证 临证验案举例

    刘英锋从六经辨治湿热杂病特色验案举证 刘英锋教授, 曾先后师承于江西中医泰斗姚荷 生先生、 经方大家陈瑞春, 秉承先师病因病所病机 三维一体之辨证思想, 不拘伤寒温病学说之争, 融六 经、 卫气营血、 三焦辨证之法于一炉, 以应治临床疑 难杂病, 极具特色。 其擅长以六经之法辨治湿热病 证, 疗效独到, 特此介绍。 理论基本观点 首先, 刘教授认同明代柯琴的著名论点: “仲景 之六经为百病立法, 不专为伤寒一科” 。 即六经为人 身本有, 外感之风寒热湿燥火, 甚至内伤之情志饮食 劳,...

  • 秋冬滋补养生也须辨证用药

    秋冬滋补养生也须辨证用药

    病案举例1:生活中经常碰到这 样的人,感冒或吃了辛辣食物后咽 喉热痛,自以为是“上火”,服用西洋 参来“清火”,结果咽喉肿痛症状反 而加剧。因为西洋参是补气药品,不 是清凉药。热证用补品,适得其反, 病情自然要加重。 病案举例2:有些青年,脸上长 了“痘痘”,本属热性体质,但自作主 张服用冬虫夏草,认为虫草出产于 严寒高原,药性应是清凉的,这么名 贵必定是好药。哪知服用后,脸上 “痘痘”更加严重。殊不知虫草是温 肾壮阳...

  • 湿病的辨证要点 辨湿七法

    湿病的辨证要点 辨湿七法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伍建光   •伍炳彩对湿伤部位的鉴别较为重视,他认为湿伤部位不同,即使寒热虚实属性相同,选方用药也往往不同,故必须辨明。   •伍炳彩认为在临床准确诊断湿病,除了要熟练掌握湿病致病的一般特点外,还要重点辨小便浑浊、辨汗、辨身热足寒、辨口黏、辨面色、辨舌苔厚薄、辨脉濡。   •伍炳彩认为湿病发热,除具有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汗出热不退等特点外,身热足寒是常见现象。故对于发热久不退患者,伍炳彩诊察时常摸其脚部,以辨是否挟有湿邪。...

  • 慢性肝炎 辨证三型药膳调补

    慢性肝炎 辨证三型药膳调补

      肝炎是感受湿热之邪引起的,会出现一系列的湿热症状,如黄疸、厌食、恶心、呕吐、身体沉重、精神委靡不振等,在急性肝炎没有转为慢性肝炎之时,如果盲目进补,增加营养,会助长湿热之邪,结果适得其反。因此,这时候不能进补,治疗应以清利湿热为主。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豆浆、稀粥、水果、蔬菜等,这样可以减轻肝脏的负担,让肝脏得到适时的“休整”。   近年来发现,饮食调理在肝炎康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专家们也提出肝病“三分治疗七分调养”,但许多病友盲目进补,结果适得其反。...

  • 论《宣明论方》辨治积聚的学术思想

    论《宣明论方》辨治积聚的学术思想

    金元刘完素著本书,又名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论方》。在辨治积聚方面, 1.宗前贤而有发挥:提出积聚之产生不仅在于气滞血瘀,还与中焦脾胃水湿不化及大小肠之热结密切相关。 2.论积聚,注重脏腑定位:分别从五脏定位的角度论述了积聚之不同病名,为临床从脏腑定位论治积聚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具有较大的临床启发意义。 3.治积聚,方药注重气血水:治血重在破血活血,治气重在破气行气,治水重在逐水泻下。...

  • 辨证论治十法

    辨证论治十法

      编者按: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赵法新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提出辨证论治包括以下过程:审症求因、审因辨证、据证立法、依法组方、权变加减、剂型合宜、途径最优、煎服用法、心理调适、饮食护理,概称“辨证论治十法”。每一法对疗效都有直接影响。前五法为广大中医所熟悉、常用,后五法不是所有中医时时都能注意到。本版今起将赵法新对“辨证论治十法”的论述分次陆续刊出,敬请关注。   审症求因   所谓“审症求因”,就是运用中医理论和经...

  • 张景岳辨证巧治毒蘑菇中毒

    张景岳辨证巧治毒蘑菇中毒

    在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的医案里记载了一则他给一个叫吴参军的人治疗毒蘑菇中毒的病例。这位吴参军年轻时,有一天,因吃了毒蘑菇而发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流涎、流泪、出汗、瞳孔缩小、呼吸困难、腹胀、脉缓等病状。参军的家人先后请来三位当地名医,给用的都是黄连、黑豆、桔梗、甘草、枳实之类的中草药。结果是参军的病更重了,不仅食水都不能进了,而且还严重消瘦、卧床不起了,有时还出现昏睡等症状。在手足无措的时候,参军的家人想起了张景岳,于是就将张景岳请来。张景岳仔细查看了参军的脉象及症状,立即提笔开了处方:人参、白术、茯苓、干姜、附...

  • 中医观痰辨别疾病

    中医观痰辨别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呼吸系统如果发生了疾病,就可以通过呼吸道的分泌物——痰,去识别它所患的病变。下面就来学学中医如何观痰,辨别疾病。 脓性痰: 痰质黏稠或者稀薄,颜色为淡绿色或是黄绿色,混有血液时则呈现褐色,同时会发出腥臭味。吐出这种痰,多半见于患有肺脓肿、化脓性支气管扩张的病人。这种患者的病情一般都比较严重,应当尽早去医院看医生。 黏液性痰: 黏液性痰多呈灰白色,或者无色透明状,这种痰质多半见于患有支气管炎的病人,或是肺炎初期,以及支气管哮喘发作阶段。 血性痰: 痰中带有血丝,由于血...

  • 如何辨别肾阳虚和肾阴虚?

    如何辨别肾阳虚和肾阴虚?

    中医认为,任何事物都分为阴阳两个方面,人的肾也有肾阴和肾阳之分。肾功能障碍产生的原因可能是肾阴虚造成的,也可能是肾阳虚造成的,那到底什么是肾阳虚、肾阴虚呢? 肾阳虚的主要表现: 1、腰痛而且发凉。 2、手脚冰凉、尿频。 肾阳虚首先会出现腰痛,因为腰为肾之府,这种痛一般会有冷的感觉。病人痛的同时;觉得腰里面发凉,这是肾阳虚的一个典型表现。另外,它扩展到全身,会出现全身也怕冷。因为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如果根虚弱了,整个身体阳气的温煦作用就会下降。 肾阳虚的人适合吃的食物有海产品、韭菜籽。补肾可以选用金匮肾气丸...

  • 非典型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治

    非典型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治

    根据慢性肾功能衰竭 (以下简称慢性肾衰)归属中医关格等相关病征的范畴来考虑,患者本应出现小便不通与频繁呕吐等泌尿与消化系统的多个典型症候。病情较为危重。但是,不少慢性肾衰患者主要症候出现滞后,姗姗来迟,或仅出现一些边缘的次要的症候,诊病依据隐匿不现,医者辨不入彀,或被“独处藏奸”不合时宜的边缘症候所蒙蔽,使疾病不能及早被发现,以致漏诊、误诊。酿成不良后果。 然而,研读典籍发现,古代著名医家对于非典型病证的辨识有丰富的经验,如《素问·刺热篇》“肾热病者,先腰痛桁酸...

  • 中医宏观辨证的微观解读

    中医宏观辨证的微观解读

    中西医学渊薮有异 中医学从宏观辨证上把握和诊疗疾病,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和不断丰富其内容,正由于它是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所以直到今天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正如前文所言,由于缺乏现代实验技术,中医学对疾病的内在本质没有取得直观的认识。西医学以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为基础的设备为媒介,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上研究疾病,创立了诸如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学科,可以说西医学已成为庞大的微观医学体系,几乎每种疾病都有其主要的检测指标。 阴阳五行、四诊法、八纲辨证等内容体现了中医学的宏观辨证体系,西医学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

  • 辨证论治用药常以小剂量收效

    辨证论治用药常以小剂量收效

      笔者临证36年,辨证论治用药常以小剂量收效,常研讨“轻可去实”之精意,感想颇多。   病之成因实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或“留而不去,其病则实”。但实是邪气实,虚是正气虚,若用药攻邪,攻剂过重,可伤正而致邪陷。医者常云:“病来如奔马,病去如抽丝。”治病不明阴阳标本,药石杂投,致成坏病,病机错乱,更宜轻剂。   临证治疗热病,经服凉药,往往热减身凉,此时用药也常遵叶天士“不可骤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

  • 看舌苔辨知身体是否健康

    看舌苔辨知身体是否健康

    对于疾病,许多人都希望做到未雨绸缪。其实,生活中只要学会看自己的舌头,就可大致辨知身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可以判断出一些疾病。临床上会通过观察舌体不同部位的变化,来判断不同脏腑的病理变化。中医常把舌苔称为“中医的胃镜”,把舌头变化当作是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舌苔白厚,应少食寒凉节制饮食坚持锻炼 专家指出,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病尚在表,还未里传,且病邪较轻,脏腑之气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若舌苔发白变厚说明身体出现了问题,痰湿较重,要引起注意。 专家表示,舌苔发白表明体内有寒,无论...

  • 辨方证 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

    辨方证 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

    众所周知,辨证论治,亦称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一大特色,但是要回答怎样辨证?各派纷呈,莫衷一是,其中又有经方(以《伤寒论》为代表)与医经(以《黄帝内经》为代表)两大理论学体系的不同,欲究其详,须与同道共同探讨取得共识。胡希恕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即提出,经方治病辨证主要依据症状反应。今先抛砖引玉,先看一看胡希恕对经方辨证的见解。 经方治病理论源于症状反应 经方的发展史和理论,即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治病经验。上世纪60年代胡希恕曾论述道:“中医治病,辨证而不辨病,故称这种治病的方法,谓...

  • 干燥综合征 中医辨治心得

    干燥综合征 中医辨治心得

      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SS)是一种主要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口干、眼干、关节痛、反复腮腺肿大、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累及内脏。SS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0.7%,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3%~4%,女性多见。本病病因不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学文献中无相似的病名记载,现大多医家认为可归属为“燥证”范畴。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所著《痹病论治学》,把合并关节疼痛者归属为“燥痹”,有...

  • 中医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

    中医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

    大家知道在中医的辨证论治里,“理-法-方-药”是一个基本的内容,也是一个基本的程序和过程。 什么理?什么法?什么方?什么药?但是到了“药”这个地步,应该说还没有最终完结,还必须有一个“量”。 我们经常在临床上看到这种情况,开的方子、辨证的思路都不错,“理-法-方-药”中到“药”这里也不错,但是就是效果差,或者说没效果。那么,有经验的老医生在剂量上稍微一调,效果就出来了。...

  • 中医病机辨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医病机辨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以病理因素为纲,主体证候病机为条目,兼夹病机、复合病机为主要单元,构建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   基本思路   以病机证素为核心   病机证素的主要内容是病理因素,病理因素是病变的实质,审证求机的核心是推求病理因素,它反映了病机的转化和演变。单一病机证素由单一病理因素演变而来,如风、寒、暑、湿、燥、火、血瘀等。兼夹病机证素是单一病理因素的主次相兼为病;复合病机证素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病理因素复合,产生质变,从而构成证候诊断的依据,论治的基础。   以脏腑为内涵   人体气血阴阳的生成根源于脏腑,脏腑的机能正常与否...

  • 传统中医证素及证素辨证原理

    传统中医证素及证素辨证原理

    传统中医理论对证候缺乏客观化的认识,致使长期以来,中医药学在认识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1]。这为中医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了极大不便。多种辨证方法的混乱运用,致使中医临床诊疗出现“以证套症,以病套证”的尴尬局面,都不利于中医学的发掘继承、学术发展、对外交流以及中医标准化的推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中医药标准的整体水平,使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受到限制[2]。 证候的诊断标准化、客观化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证素辨证”体系的建立是在继承以...

  • “辨证论治”的反思与探讨

    “辨证论治”的反思与探讨

    “辨证论治” 是在上世纪50年代由中医前辈 们所提倡并赋予规范的内涵, 成为中医特有的名 词, 并随后写进中医教材, 以便更好地传承、发扬 中医 [1-2] 。现代中医学将 “辨证论治” 凝炼为中医学的核心, 并作为体现中医特色的产物, 以区别于其他医学学 科, 代表了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和学术发展的规律 [3] 。 然 而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时代变迁, 学科发 展, 必然带来新的思想、 新的思考。 “辨证论治” 作 为适应于一定时代背景下...

  • 从“天人相应”到“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 结合”

    从“天人相应”到“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 结合”

    从“天人相应”到“西药中用” 在中医的发展史上曾经几度出现过 “废医存药” 的提议, 均遭失败, 这与中医学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 性是分不开的。 目前中医学因其显著的疗效已经日益 受到世界的瞩目。 其疗效是因为理论还是中药? 显然 二者均不可或缺。 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中医必然要 经历以下两个过程: 认识人体及辨别病证(理论)- 治疗疾病( 中药) , 尝试分述如下。 从“天人相应”到“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

  • 辨病还须辨证 辨六经辨八纲心小胆大

    辨病还须辨证 辨六经辨八纲心小胆大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殷世鹏 宋月英   阴阳有三,辨病还须辨证;   医相无二,治国在于治人。   ——医圣祠大门内前照壁联,任应秋撰      辨六经,辨八纲,心小胆大;   反权豪,反名利,智圆行方。   ——医圣祠仲圣门联,撰著者不详      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   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   ——医圣祠仲圣殿联,...

  • 中医系统辨证之脉学

    中医系统辨证之脉学

    脉诊作为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技术,以眩晕为契点,系统总结其脉象要素、证候特点和辨治方药规律,验证系统辨证脉学“脉-证-方”诊治体系,为临床辨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一项独特的诊疗技术,在我国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脉象能够反映机体疾病的所在部位、邪气的进退、正气的盛衰,并能反映机体生理病理情况、机体对自然界和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以及用于判断疾病预后等。因此,熟练掌握脉诊技巧是中医准确辨证的基础。 1 系统辨证脉学 系统辨证脉学与传统脉学不同,综合多学科...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